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四书集注 >

第22章

四书集注-第22章

小说: 四书集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告,工毒反。道,去声。友所以辅仁,故尽其心以告之,善其说以道之。然以义合者也, 

      故不可则止。若以数而见疏,则自辱矣。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1〕 

        〔1〕讲学以会友,则道益明;取善以辅仁,则德日进。 

… 页面 90…

                                      子路第十三 

      凡三十章。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1〕”请益。曰:“无〔2〕倦。”〔3〕 

        〔1〕劳,如字。苏氏曰:“凡民之行,以身先之,则不令而行。凡民之事,以身劳之则虽勤 

      不怨。” 〔2〕无,古本作毋。〔3〕吴氏曰:“勇者喜于有为而不能持久,故以此告之。”程 

      子曰:“子路问政,孔子既告之矣。及请益,则曰‘无倦,而已。未尝复有所告,姑使之深思 

      也,”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1〕,赦小过〔2〕,举贤才〔3〕。”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4〕 

        〔1〕有司,众职也。宰兼众职,然事必先之于彼,而后考其成功,则己不劳而事毕举矣。〔2〕 

      过,失误也。大者于事或有所窖,不得不惩;小者赦之,则刑不滥而人心悦矣。 〔3〕贤,有 

      德者,才,有能者。举而用之,则有司皆得其人而政益修矣。 〔4〕焉,於虔反。舍,上声。 

      仲弓虑无以尽知一时之贤才,故孔子告之以此。程子曰:“人各亲其亲,然后不独亲其亲。仲 

       弓曰 ‘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便见仲弓与圣人用心之 

      大小。推此义,则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范氏曰:“不先有司, 

       则君行臣职矣;不赦小过,”则下无全人矣;不举贤才,则百职废矣。失此三者,不可以为季 

       氏宰,况天下乎?”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1〕,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2〕”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3〕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 
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4〕。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5〕;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6〕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 
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7〕 

        〔1〕卫君,谓出公辄也。是时鲁哀公之十年,孔子自楚反平卫。 〔2〕是时出公不父其父而 

      称其祖,名实紊矣,故孔子以正名为先。谢氏曰:”正名虽为卫君而言,然为政之道,皆当以 

      此为失。” 〔3〕迂,谓远于事情,言非今日之急务也。〔4〕野,谓鄙俗。责其不能阙疑而率 

       尔妄对也。 〔5〕杨氏曰:“名不当其实,则言不顺。言不顺,则无以考实而事不成。”  〔6〕 

       中,去声。范氏曰:“事得其序之谓礼,物得其和之谓乐。事不成则无序而不和,故礼乐不兴。 

      礼乐不兴,则施之政事皆失其道,故刑罚不中。” 〔7〕程子曰:“名实相须。一事苟,则其 

      馀皆苟矣。”胡氏曰:“卫世子蒯聩耻其母南子之淫乱,欲杀之,不果而出奔。灵公欲立公子 

      郢,郢辞。公卒,夫人立之,又辞。乃立蒯聩之子辄,以拒蒯聩。夫蒯聩欲杀母,得罪于父, 

      而辄据国以拒父:皆无父之人也,其不可有国也明矣。夫子为政,而以正名为先。必将具其事 

      之本末,告诸天王,请于方伯,命公子郢而立之,则人伦正,天理得,名正言顺而事成矣。夫 

      子告之之详如此,而子路终不喻也,故事辄不去,卒死其难。徒知食焉不避其难之为义,而不 

       知食辄之食为非义也。” 

樊迟请学稼 〔1〕,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2〕。曰:“吾不如 
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3〕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4〕。夫〔5〕如是,则 
四方之民襁 〔6〕负其子而至矣,焉〔7〕用稼?”〔8〕 

… 页面 91…

        〔1〕种五穀曰稼。  〔2〕种蔬菜曰圃。 〔3〕小人,谓细民,孟子所谓小人之事者也。〔4〕 

      好,去声。礼、义、信,大人之事也。好义,则事合宜。情,诚实也。“敬”、“服”、“用 

      情”,盖各以其类而应也。  〔5〕夫,音扶。 〔6〕襁,居丈反。织缕为之,以约小儿于背 

       者。 〔7〕焉,於虔反。 〔8〕杨氏曰:“樊须游圣人之门而同稼圃,志则陋矣,辞而辟之可 

       也。待其出而后言其非,何也?盖于其问也,自谓农圃之不如,则拒之者至矣。须之学疑不及 

       此,而不能问。不能以三隅反矣,故不复。及其既出,则惧其终不喻也,求老农老圃而学焉, 

       则其失愈远矣。故复言之,使知前所言者意有在也。”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1〕;使〔2〕于四方,不能专〔3〕 
对:虽多,亦奚以为?” 〔4〕 

        〔1〕《诗》本人情,该物理,可以验风俗之盛衰,见政治之得失。其言温厚和平,长于风谕。 

       故诵之者,必达于政而能言也。 〔2〕使,去声。〔3〕专,独也。〔4〕程子曰:“穷经将以 

      致用也。世之诵《诗》者,果能从政而专对乎?然则其所学者,章句之未耳,此学者之大患也。”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1〕 

        〔1〕鲁,周公之后。卫,康叔之后。本兄弟之国,而是时衰乱,政亦相似,故孔子叹之。 

子谓卫公子荆 〔1〕善居室。“始有,曰:‘苟〔2〕合〔3〕矣。’少有,曰: 
  ‘苟完〔4〕矣。’富有,曰: ‘苟美矣。”〔5〕 

        〔1〕公子荆,卫大夫。  〔2〕苟,聊且粗略之意。 〔3〕合,聚也。〔4〕完,备也。〔5〕 

       言其循序而有节,不以欲速、尽美累其心。杨氏曰:“务为全美,则累物而骄吝之心生。公子 

       荆皆曰 ‘苟,而已,则不以外物为心,其次易足故也。” 

子適卫,冉有僕 〔1〕。子曰:“庶〔2〕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 
加焉?”曰:“富之。〔3〕”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4〕 

        〔1〕僕,御车也。〔2〕庶,众也。〔3〕庶而不富,则民生不遂,故制田里、薄赋敛以富之。 

        〔4〕富而不教,则近于禽兽。故必立学校、明礼义以教之。胡氏曰:“天生斯民,立之司牧, 

       而寄以三事。然自三代之后,能举此职者,百无一二。汉之文、明,唐之太宗,亦云庶且富矣。 

       西京之教无闻焉。明帝尊师重傅,临雍拜老,宗戚子弟莫不受学;唐太宗大召名儒,增广生员, 

       教亦至矣,然而未知所以教也。三代之教,天子公卿躬行于上,言行政事皆可师法。技二君者, 

      其能然乎?”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1〕 

        〔1〕期月,谓周一岁之月也。可者,仅辞,言纲纪布也。有成,治功成也。尹氏曰:“孔子 

       叹当时莫能用已也,故云然。”愚按《史记》,此盖为卫灵公不能用而发。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1〕,亦可以胜残去杀。〔2〕矣。诚哉是言也!〔3〕” 

        〔1〕为邦百年,言相继而久也。 〔2〕胜,平声。胜残,化残暴之人,使不为恶也。去,上 

       声,去杀,谓民化于善,可以不用刑杀也。 〔3〕盖古有是言,而夫子称之。程子曰:“汉自 

       高、惠至于文、景,黎民醇厚,幾致刑措,庶乎其近之矣。”尹氏曰:“胜残去杀,不为恶而 

       已,善人之功如是。若夫圣人,则不待百年,其化亦不止此。”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1〕 

… 页面 92…

        〔1〕王者,谓圣人受命而兴也。三十年为一世。仁,谓教化浃也。程子曰:“周自文、武至 

       于成王,而后礼乐兴,即其效也。”或问:“‘三年’、‘必世’,迟速不同,何也?”程子 

       曰:“‘三年有成’,谓法度纪纲有成而化行也。渐民以仁,摩民以义,使之浃于肌肤,沦于 

      骨髓,而礼乐可兴,所谓仁也。此非积久,何以能致?”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冉子退朝 〔1〕。子曰:“何晏〔2〕也?”对曰:“有政〔3〕。”子曰:“其 
事 〔4〕也。如有政,虽不吾以〔5〕,吾其与〔6〕闻之。”〔7〕 

        〔1〕朝,音潮。冉有时为季氏宰。朝,季氏之私朝也。〔2〕晏,晚也,〔3〕政,国政。〔4〕 

      事,家事。 〔5〕以,用也。 〔6〕与,去声。 〔7〕礼:大夫虽不治事,犹得与闻国政。是时 

      季氏专鲁,其于国政,盖有不与同列议于公朝,而独与家臣谋于私室者。故夫子为不知者而言: 

      此必季氏之家事耳。若是国政,我尝为大夫,虽不见用,犹当与闻。今既不闻,则是非国政也。 

      语意与魏征献陵之对略相似。其所以正名分,抑季氏,而教冉有之意深矣。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1〕。 
人之言曰: ‘为君难,为臣不易。〔2〕’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幾乎一言而兴 
邦乎? 〔3〕”曰:“一言而丧〔4〕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 
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惟其言而莫予违也。〔5〕’如其善 
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幾乎一言而丧邦乎? 〔6〕” 

        〔1〕幾,期也。《诗》曰:“如幾如式。”言一言之间,未可以如此而必期其效。〔2〕当时 

      有此言也。易,去声。 〔3〕因此言而知为君之难,则必战战兢兢,临深履薄,而无一事之敢 

       忽。然则此言也,岂不可以必期于兴邦平?为定公言,故不及臣也。 〔4〕丧,去声,下同。 

        〔5〕乐,音洛。言他无所乐,惟乐此耳。〔6〕范氏曰:“言不善而莫之违,则忠言不至于耳, 

      君日骄而臣日谄,未有不丧邦者也。”谢氏曰:“知为君之难,则必敬遭以持之。惟其言而莫 

       予违,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邦未必遽兴丧也,而兴丧之源分于此。然此非识微之君子,何足 

       以知之?” 

葉公问政: 〔1〕。子曰:“近者说,远者来。”〔2〕 

        〔1〕音义并见第七篇。〔2〕说,音说。被其泽则说,闻其风则来。然必近者说,而后远看来 

       也。 

子夏为莒父〔1〕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2〕;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 

        〔1〕父,音甫。莒父,鲁邑名。〔2〕欲事之速成,则急遽无序,而反不达。 〔8〕见小者之 

       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 程子曰:“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夏问政,子曰: ‘无欲速,无见小利。’子张常过高而未仁,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各以切 

       己之事告之。” 

葉公语 〔1〕孔子曰:“吾党有直躬〔2〕者,其父攘〔3〕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4〕” 

        〔1〕语,去声。〔2〕直躬,宜身而行者。 〔3〕有因而盗日攘。〔4〕为,去声。父子相隐, 

      天理人情之至也。故不求为直,而直在其中。谢氏曰:“顺理为直。父不为子隐,子不为父隐, 

       于理顺邪?瞽瞍杀人,舜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当是时,爱亲之心胜,其于宜不直何暇计哉?” 

… 页面 93…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1〕 

        〔1〕恭主容,敬主事。恭见于外,敬主乎中。“之夷狄不可弃”,勉其固守而勿失也。程子 

       曰,“此是彻上彻下语,圣人初无二语也,充之则睟面盎背;推而达之,则笃恭而天下平矣。” 

       胡氏曰:“樊迟问仁者三:此最先,‘先难’次之,‘爱人’其最后乎?”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 
命:可谓士矣。〔1〕”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2〕”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 
以为次矣。〔3〕”曰:“今之从政者〔4〕何如?”子曰:“噫〔5〕!斗筲 
之人 〔6〕,何足算〔7〕也!”〔8〕 

        〔1〕使,去声。此其志有所不为,而其材足以有为者也。子贡能言,故以使事告之。盖为使 

       之难,不独贵于能言而已。 〔2〕弟,去声。此本立而材不足者,故为其次。 〔3〕行,去声。 

       果,必行也。硁,苦耕反,小石之坚确者。小人,言其识量之浅狭也。此其本末皆无足观,然 

       亦不害其为自守也,故圣人犹有取焉,下此则市井之人,不复可为士矣。 〔4〕今之从政者, 

       盖如鲁三家之属。 〔5〕噫,心不平声。〔6〕斗,量名,容十升。筲,所交反,竹器,容斗二 

       升。斗宵之人,言鄙细也。  〔7〕算,亦作彝,悉乱反,数也。 〔8〕子贡之问每下,故夫 

       子以是警之。程子曰:“子贡之意,盖欲为皎皎之行,闻于人者。夫子告之,皆笃实自得之事。” 

子曰:“不得中行〔1〕而与之,必也狂狷〔2〕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 
为也。” 〔3〕 

        〔1〕行,道也。〔2〕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狷,音绢。狷者,知来及而守有馀。 〔3〕盖 

       圣人本欲得中道之人而教之,然既不可得,而徒得谨厚之人,则未必能自振拔而有为也。故不 

       若得此狂狷之人,犹可因其志节而激厉裁抑之,以进于道,非与其终于此而已也。孟子曰:“孔 

       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如琴张、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谓狂也。其志硁 

       硁然,曰: ‘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 

       而与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 

子曰:“南人〔1〕有言曰: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2〕”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3〕”子曰:“不占而已矣。”〔4〕 

        〔1〕南人,南国之人。〔2〕恒,胡登反,常久也。巫,所以交鬼神。医,所以寄死生。故虽 

       贱役,而犹不可以无常。孔子称其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