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四书集注 >

第24章

四书集注-第24章

小说: 四书集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事桓,圣人之言,无乃害义之甚,启万世反覆不忠之乱平?如唐之王硅、魏征,不死建成之 

      难,而从太宗,可谓害于义矣;后虽有功,何足赎哉?”愚谓管仲有功而无罪,故圣人独称其 

      功,王、魏先有罪而后有功,则不以相掩可也。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 〔1〕。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2〕 

        〔1〕臣,家臣。僎,士免反。公,公朝。谓荐之与已同进为公朝之臣也。〔2〕文者,顺理而 

      成章之谓。说法亦有所谓“锡民爵位曰文”者。洪氏曰:“家臣之贱而引之使与己并,有三善 

      焉:知人,一也;忘己,二也;亭君,三也。”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1〕如是,奚而不丧〔2〕?”孔子曰: 
 “仲叔圉〔3〕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4〕。夫如是,奚其丧?” 
  〔5〕 

        〔1〕夫,音扶。〔2〕丧,去声,失位也。  〔3〕仲叔圉,即孔文子也。〔4〕三人皆卫臣, 

      虽未必贤,而其才可用。灵公用之,又各当其才。 〔5〕尹氏曰:“卫灵公之无道,宜丧也, 

      而能用此三人,犹足以保其国。而况有道之君,能用天下之贤才者乎?《诗》曰:‘无竞维人, 

       四方其训之。’”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1〕 

        〔1〕大言不惭,则无必为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矣。欲践其言,岂不难哉? 

陈成子弑简公 〔1〕。孔子沐浴而朝〔2〕,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 
讨之。 〔3〕”公曰:“告夫三子!〔4〕”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 
敢不告也。君曰 ‘告夫三子’者?〔5〕”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 
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6〕 

        〔1〕成子,齐大夫,名恒。简公,齐君,名王。事在《春秋》哀公十四年。〔2〕朝,音潮。 

      是时孔子致仕居鲁,沐治斋戒以告君,重其事而不敢忽也。 〔3〕臣弑其君,人伦之大变,天 

      理所不容,人人得而诛之,况邻国乎?故夫子虽已告老,而犹请哀公讨之。 〔4〕夫,音扶, 

      下“告夫”同。三子,三家也。时政在三家,哀公不得自专,故使孔子告之。〔5〕孔子出而 

       自言如此,意谓:弑君之贼,法所必讨。大夫谋国,义所当告。君乃不能自命三子,而使我告 

      之邪? 〔6〕以君命在告,而三子鲁之强臣,素有无君之心,实与陈氏声势相倚,故诅其谋。 

      而夫子复以此应之,其所以警之者深矣。程子曰:“左氏记孔子之言曰:‘陈恒试其君,民之 

      不予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也。’此非孔子之言。诚若此言,是以力不以义也。若 

      孔子之志,必将正名其罪,上告天子,下告方伯。而率与国以讨之。至于所以胜齐看,孔子之 

      馀事也,岂计鲁人之众寡哉?当是时,天下之乱极矣,因是足以正之,周室其复兴乎?鲁之君 

      臣,终不从之,可胜惜哉!”胡氏曰:“《春秋》之法:弑君之赋,人得而讨之。仲尼此举, 

      先发后闻可也。”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1〕 

        〔1〕犯,谓犯颜谏争。范氏曰:”犯非子路之所难也,而以不欺为难。故夫子教以先勿欺而 

      后犯也。” 

… 页面 99…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1〕 

        〔1〕君子循天理,故日进乎高明。小人徇人欲,故日究乎汗下。 

子曰:“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1〕 

        〔1〕为,去声,程子曰:“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程子曰:“古之 

       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愚按:圣贤论学者用心得失之际, 

       其说多矣,然未有如此言之切而要者。于此明辨而日省之,则庶乎其不昧于所从矣。 

蓬伯玉使人于孔子 〔1〕。孔子与之坐〔2〕而问焉,曰:“夫子〔3〕何为?” 
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4〕 

        〔1〕蘧伯玉,卫大夫,名瑗。使,去声,下同。孔子居卫,尝主于其家。既而反鲁,故伯玉 

       使人来也。 〔2〕与之坐,敬其主以及其使也。 〔3〕夫子,指伯玉也。〔4〕言其但欲寡过而 

       犹未能,则其省身克己、常若不及之意可见矣。使者之言愈自卑约,而其主之贤益彰,亦可谓 

       深知君子之心而善于辞令者矣,故夫子再言“使平”以重美之。按庄周称“伯玉行年五十而知 

       四十九年之非”,又曰:“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盖其进德之功,老而不倦,是以践履笃 

       实,光辉宣著。不惟使者知之,而夫子亦信之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1〕 

        〔1〕重出。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1〕 

        〔1〕此《艮卦》之象辞也。曾子盖尝称之,记者因上章之语而类记之也。范氏曰:”物备止 

       其所,而天下之理得矣。故君子所思不出其位,而君臣、上下、大小皆得其职也。” 

子曰:“君子耻〔1〕其言而过〔2〕其行〔3〕” 

        〔1〕耻者,不敢尽之意。〔2〕过者,欲有诗之辞。〔3〕行,去声。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1〕者不惑,勇者不惧。〔2〕” 
子贡曰:“夫子自道〔3〕也。” 

        〔1〕知,去声。〔2〕自责以勉人也。尹氏曰:“成德以仁为先,进学以知为先。故夫子之言, 

       其序有不同者以此。” 〔3〕道,言也。自道,犹云谦辞。 

子贡方 〔1〕人。子曰:“赐也贤乎哉〔2〕?夫〔3〕我则不暇。”〔4〕 

        〔1〕方,比也。  〔2〕乎哉,疑辞。 〔3〕夫,音扶。 

        〔4〕比方人物而较其短长,虽亦穷理之事,然专务为此,则心驰于外.而所以自治者疏矣。 

       故褒之而疑其辞,复自贬以深抑之。 谢氏曰:“圣人责人,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如此。”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1〕 

        〔1〕凡章指同而文不异者,一言而重出也,文小异者,屡言而各出也。此章凡四见,而文皆 

       有异,则圣人于此一事,盖屡言之,其丁宁之意亦可见矣。 

子曰:“不逆诈〔1〕,不亿不信〔2〕。抑〔3〕亦先觉者,是贤乎!”〔4〕 

        〔1〕逆,未至而迎之也。诈,谓人欺已。 〔2〕亿,未见而意之也。不信,谓人疑己。〔3〕 

       抑,反语辞。      〔4〕言虽不逆不亿,而于人之情伪,自然先觉,乃为贤也。杨氏曰:“君子 

       一于诚而已,然未有诚而不明者。故虽不逆诈、不亿不信,而常先觉也。若夫不逆不亿而卒为 

…  00…

       小人所罔焉,斯亦不足观也已。” 

微生亩〔1〕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2〕者与〔3〕?无乃为佞〔4〕乎?” 
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5〕 

        〔1〕微生,姓;亩,名也。亩名呼夫子而辞甚偶,盖有齿德而隐者。〔2〕栖栖,依依也。〔3〕 

       与,平声。 〔4〕为佞,言其务为口给以悦人也。〔5〕疾,恶也。固,执一而不通也。圣人之 

       于达尊,礼恭而言直如此,其警之亦深矣。 

子曰:“骥〔1〕不称其力,称其德〔2〕也。”〔3〕 

        〔1〕骥,善马之名。〔2〕德,谓调良也。〔3〕尹氏曰:“骥虽有力,其称在德。人有才而 

       无德,则亦奚足尚哉?”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1〕”子曰:“何以报德〔2〕?以直报怨,以 
德报德。 〔3〕” 

        〔1〕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德,谓恩惠也。〔2〕言于其所怨,既以德报之矣,则人之 

       有德于我者,又将何以报之乎? 〔3〕于其所怨者,爱憎取舍,一以至公而无私,所谓直也。 

       于其所德者,则必以德报之,不可忘也。或人之言,可谓厚矣。然以圣人之言观之,则见其出 

       于有意之私,而怨德之报皆不得其平也。必如夫子之言,然后二者之报各得其所。然怨有不雠, 

       而德无不报,则又未尝不厚也。此章之言,明白简约,而其指意曲折反复,如造化之简易易知, 

       而微妙无穷,学者所宜详玩也。 

子曰:“莫我知也夫〔1〕”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 
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2〕 

        〔1〕夫子自叹,以发子贡之问也。夫,音扶。 〔2〕不得于天而不怨天,不合于人而不尤人, 

       但知下学而自然上达。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无以甚异于人而致其知也。然深味 

       其语意,则见其中自有人不及知而天独知之之妙。盖在孔门,惟子贡之智幾足以及此,故特语 

       以发之。惜平其犹有所未达也!程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在理当如此。”又曰:“下学上 

       达,意在言表。”又曰:“学者须守下学上达之语,乃学之要。盖凡下学人事,便是上达天理。 

       然习而不察,则亦不能以上达矣。” 

公伯寮 〔1〕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2〕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 
伯寮 〔3〕,吾力犹能肆诸市朝。〔4〕”子曰:“道之将行也〔5〕?命也。 
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6〕 

        〔1〕公伯寮,鲁人。〔2〕子服,氏;景,谥;伯,字。鲁大夫子服何也。〔3〕夫子,指季 

       孙。言其有疑于寮之言也。  〔4〕肆,除尸也。言欲诛寮。朝,音潮。〔5〕与,平声。〔6〕 

       谢氏曰:“虽寮之愬行,亦命也。其实寮无如之何。”愚谓言此以晓景伯,安子路,而警伯寮 

       耳。圣人于利害之际,则不待决于命而后来然也。 

子曰:“贤者辟世〔1〕,其次辟地〔2〕,其次辟色〔3〕,其次辟言〔4〕。” 

        〔1〕辟,去声,下同。天下无道而隐,若伯夷、太公是也。〔2〕去乱国,適治邦。 〔3〕礼 

       貌衰而去。 〔4〕有违言而后去也。程子曰:“四者虽以大小次第言之,然非有优劣也,所遇 

       不同耳。” 

子曰:“作者七人矣。”〔1〕 

        〔1〕李氏曰:“作,起也。言起而隐去者,今七人矣。不可知其谁何。必求其人以实之,则 

…  01…

       凿矣。” 

子路宿于石门 〔1〕。晨门〔2〕曰:“奚自?〔3〕”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4〕 

        〔1〕石门,地名。 〔2〕晨门,掌晨启门,盖贤人隐于抱关者也。 〔3〕自,从也。问其何 

       所从来也。 〔4〕与,平声。胡氏曰:“晨门知世之不可而不为,故以是讥孔子。然不知圣人 

       之视天下,无不可为之时也。” 

子击磐 〔1〕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磐乎!〔2〕” 
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已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3〕”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4〕 

        〔1〕磬,乐器。 〔2〕荷,去声,担也。蒉,草器乜。此荷蒉者,亦隐士也。圣人之心来尝 

       忘天下,此人闻其馨声而知之,则亦非常人矣。 〔3〕硁,苦耕反。硁硁,石声,亦专确之意。 

        “莫己”之己,音纪,馀音以。揭,起例反。以衣涉水曰厉,摄衣涉水曰揭。此两句,《卫风·匏 

       有苦叶》之诗也。讥孔子人不知己而不止,不能適浅深之宜。 〔4〕“果哉”,叹其果于忘世 

       也。末,无也。圣人心同夭地,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不能一日忘也。故闻荷蒉之言, 

       而叹其果于忘世;且言人之出处若但如此,则亦无所难矣。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1〕,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 
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2〕 

        〔1〕高宗,商王武丁也。谅阴,天子居丧之名,未详其义。 

        〔2〕言君薨,则诸侯亦然。总己,谓总摄已职。冢宰,太宰也。百官听于冢宰,故君得以三 

       年不言也。胡氏曰:“位有贵贱,而生于父母无以异者。故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子张 

       非疑此也,殆以为人君三年不言,则臣下无所禀令,祸乱或由以起也。孔子告以听于冢宰,则 

       祸乱非所忧矣。”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1〕 

        〔1〕好、易,皆去声。谢氏曰:”礼达而分定,故民易使。”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已以安 
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 
其犹病诸!” 〔1〕 

        〔1〕“修已以敬”,夫子之言至矣尽矣,而子路少之。故再以其充积之盛、自然及物者告之, 

       无他道也。“人”者,对“己”而言。“百姓”,则尽平人矣。“尧、舜犹病”,言不可以有 

       加于此,以抑子路,使反求诸近也。盖圣人之心无穷,世虽极治,然岂能必知四海之内果无一 

       物不得其所哉?故尧、舜犹以安百姓为病,若曰“吾治已足”,则非所以为圣人矣。程子曰: 

        “君子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惟上下一于恭敬,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气无不和, 

       而四灵毕至矣。此体信达顺之道,聪明睿知皆由是出,以此事天飨帝。” 

原壤夷俟 〔1〕。子曰:“幼而不孙弟〔2〕,长〔3〕而无述〔4〕焉,老而 
不死,是为贼 〔5〕!”以杖叩其胫。〔6〕 

        〔1〕原壤,孔子之故人。母死而歌,盖老氏之流,自放于礼法之外者。夷,蹲踞也。俟,待 

       也。言见孔子来而蹲踞以待之也。  〔2〕孙、弟,并去声。 〔3〕长,上声。 〔4〕述,犹称 

       也。 〔5〕贼者,害人之名。以其自幼至长,无一善状,而久生于世,徒足以败常乱俗,则是 

…  02…

      贼而已矣。 〔6〕叩,音口。胫,其定反,足骨也。孔子既责之,而因以所曳之杖,微击其胫, 

      若使勿蹲踞然。 

阙党童子将命 〔1〕。或问之曰:“益者与?〔2〕”子曰:“吾见其居于位 
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3〕 

        〔1〕阙党,党名。童子,未冠者之称。将命,谓传宾主之言。 

        〔2〕与,平声。或人疑此童子学有进益,故孔于使之传命以宠异之也。 〔3〕礼:童子当隅 

      坐,随行。孔子言,吾见此童子不循此礼,非能求益,但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