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四书集注 >

第28章

四书集注-第28章

小说: 四书集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2〕 

        〔1〕尚,上之也。 〔2〕君子为乱,小人为盗,皆以位而言者也。尹氏曰:“义以为尚,则 

      其勇也大矣。子路好勇,故夫子以此救其失也。”胡氏曰: ‘疑此子路初见孔子时问答也。”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 
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1〕”曰:“赐也亦有恶乎?”“恶 
徼 〔2〕以为知者,恶不孙〔3〕以为勇者,恶讦〔4〕以为直者。” 

        〔1〕恶,去声,下同。惟“恶者”之恶如字。讪,所谏反,谤毁也。窒,不通也。称人恶, 

      则无仁厚之意。下讪上,则无忠敬之心。勇无礼,则为乱。果而窒,则妄作。故夫子恶之。〔2〕 

      徼,古尧反,伺察也。“恶徼”以下,子贡之言也。〔3〕知、孙,并去声。 〔4〕讦,居谒 

      反,谓攻发人之阴私。杨氏曰:“仁者无不爱,则君子疑若无恶矣。子贡之有是心也,故问焉 

       以质其是非。”侯氏曰:“圣贤之所恶如此,所谓‘唯仁者能恶人’也。”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1〕之则怨。”〔2〕 

        〔1〕近、孙、远,并去声。 〔2〕此小人,亦谓僕隶下人也。君子之于臣妾;庄以涖之,慈 

       以畜之,则无二者之患矣。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1〕焉,其终也已。”〔2〕 

        〔1〕恶,去声。〔2〕四十,成德之时,见恶于人,则止于此而已。勉人及时迁善改过也。苏 

       氏曰:“此亦有为而言,不知其为谁也。” 

…  16…

                                     微子第十八 

     此篇多记圣贤之出处,凡十一章。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1〕。”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2〕 

        〔1〕微、箕,二国名。子,爵也。微子,纣庶兄。箕子、比干,纣诸父。微子见纣无道,去 

      之以存宗祀。箕子、比干皆谏,纣杀比干,囚箕子以为奴,箕子因佯狂而受辱。 〔2〕三人之 

      行不同,而同出于至诚恻但之意,故不咈乎爱之理,而有以全其心之德也。杨氏曰:“此三人 

      者,各得其本心,故同谓之仁。” 

柳下惠为士师 〔1〕,三黜〔2〕。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 
事人,焉 〔3〕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4〕 

        〔1〕士师,狱官。 〔2〕三,去声。黜,退也。 〔3〕焉,於虔反。 〔4〕柳下惠三黜不去, 

      而其辞气雍容如此,可谓和矣。然其不能枉道之意,则有确平其不可拔者。是则所谓必以其道, 

      而不自失焉者也。胡氏曰:“此必有孔子断之之言,而亡之矣。”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 
矣,不能用也。 〔1〕”孔子行。〔2〕 

        〔1〕鲁三卿,季氏最贵,孟氏为下卿。然此言必非面语孔子,盖自以告其臣,而孔子闻之尔。 

        〔2〕孔子去之,事见《世家》。程子曰:“季氏强臣,君持之之礼极隆,然非所以持孔子也。 

       以季、孟之间待之,则礼亦至矣。然复曰‘吾老矣。不能用也,故孔子去之。盖不系待之轻重, 

      特以不用而去尔。” 

齐人归女乐 〔1〕。季桓子〔2〕受之,三日不朝〔3〕。孔子行。〔4〕 

        〔1〕归,如字,或作馈。按《史记》:“定公十四年,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亭。齐人惧, 

       归女乐以沮之。” 〔2〕季桓子,鲁大夫,名斯。〔3〕朝,音潮。〔4〕尹氏曰:“受女乐而 

      怠于政享如此,其简贤弃礼、不足与有为可知矣,夫子所以行也。所谓 ‘见幾而作,不俟终日, 

      者与?”范氏曰:“此篇记仁贤之出处,而折中以圣人之行,所以明中庸之道也。”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 〔1〕,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2〕?往者不可 
谏,来者犹可追 〔3〕。已而〔4〕!已而!今之从政者殆〔5〕而!”孔子下, 
欲与之言。趋而辟 〔6〕之,不得与之言。〔7〕 

        〔1〕接舆,楚人,佯狂辟世。夫子时将適楚,故接舆歌而过其车前也。〔2〕接舆盖知尊孔子 

      而趣不同者也。凤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接舆以比孔子,而讥其不能隐为“德衰”也。〔3〕 

       “来者可追”,言及今尚可隐去。〔4〕已,止也。而,语助辞。 〔5〕殆,危也。〔6〕辟, 

      去声。 〔7〕孔子下车,盖欲告之以出处之意。接舆自以为是,故不欲闻而避之也。 

长沮、桀溺 〔1〕耦〔2〕而耕,孔子过之〔3〕,使子路问津〔4〕焉。长沮 
曰:“夫执舆者为谁?〔5〕”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6〕?” 
曰:“是也。”曰:“是知津〔7〕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8〕?”对曰:“然。”曰:“滔 
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9〕且而〔10〕与其从辟人〔11〕之士也, 
岂若从辟世〔12〕之士哉?”耰而不辍〔13〕。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14〕 
曰:乌鲁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17…

  〔15〕 

        〔1〕二人,隐者。沮,七馀反。溺,乃历反。 〔2〕耦,并耕也。 〔3〕时孔子自楚反乎蔡。 

        〔4〕津,济渡处。〔5〕夫,音扶。执舆,执辔在车也。盖本子路御而执辔,今下问津,故夫 

      子代之也。  〔6〕与,平声。     〔7〕知津,言数周流,自知津处。  〔8〕“徒与”之与, 

      平声。  〔9〕滔,吐刀反。滔滔,流而不反之意。以,犹与也。言天下皆乱,将谁与变易之? 

        〔10〕而,汝也。 〔11〕辟,去声。辟人,谓孔子。 〔12〕辟世,桀溺自谓。 〔13〕耰, 

      音忧,覆种也。亦不告以津处。  〔14〕怃,音武。怃然,犹怅然,惜其不喻己意也。 〔15〕 

      与,如字。言所当与同群者,斯人而已,岂可绝入逃世以为洁哉?天下若已平治,则我无用变 

       易之。正为天下无道,故欲以道易之耳。 程子曰:“圣人不敢有忘天下之心,故其言如此也。” 

      张子曰:“圣人之仁,不以无道,必天下而弃之也。”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1〕,以杖荷 〔2〕。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毅不分〔3〕。孰为夫子?”植 〔4〕其杖而芸〔5〕。 
子路拱而立 〔6〕。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7〕之,见〔8〕其二子焉。明 
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9〕。子路 
曰:“不仕无义。长〔10〕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11〕?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2〕 

        〔1〕丈人,亦隐者。   〔2〕,徒吊反,竹器。 〔3〕分,辨也。五穀不分,犹言不辨菽 

      麦尔,责其不事农业而从师远游也。  〔4〕植,音值,立之也。      〔5〕芸,去草也。〔6〕 

      知其隐者,敬之也。     〔7〕食,音嗣。    〔8〕见,贤遍反。  〔9〕孔子使子路反见之, 

      盖欲告之以君臣之义。而丈人意子路必将复来,故先去之以灭其迹,亦接舆之意也。〔10〕长, 

      上声。  〔11〕伦,序也。人之大伦有五: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育别,长幼有序,朋友 

      有信是也。     〔12〕子路述夫子之惫如此。盖丈人之接子路甚倨,而子路益恭,丈人因见其 

      一子焉,则于长幼之节,固知其不可废矣。故因其所明以晓之。仕所以行君臣主义,故虽知道 

      之不行而不可废。然谓主义,则事之可否,身之去就,亦自有不可苟者。是以虽不洁身以乱伦, 

      亦非忘义以徇禄也。福州有国初时写本,“路”下有“反子”二字,以此为子路反而夫子言之 

      也。未知是否?范氏曰:“隐者为高,故往而不反。仕者为通,故溺而不止。不与鸟鲁同群, 

      则决性命之情以饕富贵。此二者皆惑也,是以依平中庸者为难。惟圣人不废君臣主义,而必以 

      其正,所以或出或处而终不离于道也。” 

逸民 〔1〕:伯夷,叔齐,虞仲〔2〕,夷逸,朱张〔3〕,柳下惠,少连〔4〕。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5〕!”谓:“柳下惠、少连, 
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6〕”谓:“虞仲、夷逸,隐 
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7〕。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8〕” 

        〔1〕逸,遗逸。民者,无位之称。〔2〕虞仲,即仲雍,与泰伯同窜荆蛮者。 〔3〕夷逸、朱 

      张,不见经传。 〔4〕少,去声,下同。少连,东夷人。 〔5〕与,平声。 〔6〕中,去声,下 

       同。伦,义理之次第也。虑,思虑也。中虑,言有意义合人心。柳下惠,事见上,少速亭不可 

      考。然 《记》称其‘善居丧,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忧”,则行之中虑,亦可见 

      矣。 〔7〕仲雍居吴,断髮文身,裸以为饰。隐居独善,台乎道之清。放言自废,合乎道之权。 

        〔8〕孟子曰:“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上则上,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所谓无可无不 

      可也。谢氏曰:”七人隐遁不汗则同,其立心造行则异。伯夷、叔齐,夭子不得臣,诸侯不得 

      友,盖已遁世离群矣。下圣人一等,此其最高与!柳下惠、少连,虽降志而不枉己,虽辱身而 

      不求合,其心有不屑也,故言能中伦,行能中虑。虞仲、夷逸,隐居放言,则言不合先王之法 

…  18…

       者多矣。然清而不汗也,权而適宜也,与方外之士害义伤教而乱大伦者殊科。是以均谓之逸民。” 

       尹氏曰:“七人各守其一节,而孔子则无可无不可,此所以常適其可,而异于逸民之徒也。扬 

       雄曰:观乎圣人则见贤人。是以孟子语夷、惠,亦必以孔子断之。” 

大师挚 〔1〕適齐,亚饭干適楚,三饭缭適蔡,四饭缺適秦〔2〕。鼓方叔入 
于河 〔3〕,播鼗武入于汉〔4〕,少师阳、击馨襄入于海。〔5〕 

        〔1〕大,音泰。大师,鲁乐官之长。挚,其名也。〔2〕饭,扶晚反。“亚饭”以下,以乐侑 

       食之官。缭,音了。干、缭、缺,皆名也。 〔3〕鼓,击鼓者。方叔,名。河,河内。〔4〕播, 

       摇也。鼗,徒刀反,小鼓。两旁有耳,持其柄而摇之,则旁耳还自击。武,名也。汉,汉中。 

        〔5〕少,去声。少师,乐官之佐。阳、襄,二人名。襄即孔子所从学琴者。海,海岛也。此 

       记贤人之隐遁以附前章,然未必夫子之言也。未章放此。张子曰:“周衰乐废,夫子自卫反鲁, 

       一尝治之,其后伶人贱工识乐之正。及鲁益衰,三桓僭妄,自大师以下,皆知散之四方、逾河 

       蹈海以去乱。圣人俄顷之助,功化如此。 ‘如有用我,期月而可。’岂虚语哉?” 

周公谓鲁公 〔1〕曰:“君子不施〔2〕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3〕。故旧 
无大故,则不弃也 〔4〕。无求备于一人。”〔5〕 

        〔1〕鲁公,周公子伯禽也。  〔2〕施,陆氏本作弛,诗纸反。福本同。弛,遗弃也。 〔3〕 

       以,用也。    〔4〕大臣非其人则去之,在其位则不可不用。大故,谓恶逆。 〔5〕李氏曰: 

       “四者皆君子之事,忠厚之至也。” 胡氏曰:“此伯禽受封之国,周公训戒之辞。鲁人传诵, 

       久而不忘也。其或夫子尝与门弟子言之欤?”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 〔1〕 

        〔1〕或曰“成王时人”,或曰“宣王时人”。盖一母四乳而生八子也,然不可考矣。,乌 

       瓜反。张子曰:“记善人之多也。”愚按:此篇孔子于三仁、逸民、师挚、八士,既皆称赞而 

       品列之;于接舆、沮、溺、丈人,又每有倦倦接引之意。皆衰世之志也,其所感者深矣!在陈 

       之叹,盖亦如此。三仁则无间然矣,其馀数君子者,亦皆一世之高士。若使得闻圣人之道,以 

       裁其所过而勉其所不及,则其所立岂止于此而已哉? 

…  19…

                                       子张第十九 

       此篇皆记弟子之言,而子夏为多,子贡次之。盖孔门自颜子以下,颖悟莫若子贡;自曾子以下.笃 

       买无若子夏。故特记之详焉。凡二十五章。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1〕,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己矣。”〔2〕 

        〔1〕致命,谓委致其命,犹言授命也。〔2〕四者立身之大节,一有不至,则馀无足观。故言 

       士能如此,则庶平其可矣。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1〕 

        〔1〕有所得而守之太狭,则德孤,有所闻而信之不笃,则道废。焉,於虔反。亡,读作无, 

       下同。焉能为有亡,犹言不足为轻重。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 
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 
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 〔1〕,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 
何其拒人也?” 〔2〕 

        〔1〕“贤与”之与,平声。〔2〕子夏之言迫狭,子张讥之,是也。但其所言亦有过高之弊。 

       盖大贤虽无所不容,然大故亦所当绝,不贤固不可以拒人,然损友亦所当远。学者不可不察。 

子夏曰:“虽小道〔1〕,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2〕是以君子不为也。” 
  〔3〕 

        〔1〕小道,如农圃医卜之属。〔2〕泥,去声,不通也。 

        〔3〕杨氏曰:“百家众技,犹耳目口鼻,皆有所明而不能相通。非无可观也,致远则泥矣, 

       故君子不为也。”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1〕,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2〕学也已矣。”〔3〕 

        〔1〕亡,无也,读作无。谓己之所未有。〔2〕好,去声。 

        〔3〕尹氏曰:“好学者日新而不失。”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 

        〔1〕四者皆学问思辨之事耳,未及乎力行而为仁也。然从事于此,则心不外驰,而所存自熟, 

       故曰“仁在其中矣”。 程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何以言‘仁在其中矣’?学 

       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