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四书集注 >

第35章

四书集注-第35章

小说: 四书集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不致养其气。盖其内外本末交相培养,此则孟子之心所以未尝必其不动,而自然不动之大略 

      也。“闻与”之与,平声。“夫志”之夫,音扶。 〔26〕公孙丑见孟子言志至而气次,故问: 

      如此则专持其志可矣,又言“无暴其气”,何也? 〔27〕壹,专一也。夫,音扶。蹶,颠踬 

      也。趋,走也。孟子言志之所向专一,则气固从之,然气之所在专一,则志亦反为之动。如人 

      颠踬趋走,则气专在是而反动其心焉。所以既持其志,而又必无暴其气也。程子曰:“志动气 

      者什九,气动志者什一。”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1〕”“敢问何 
谓浩然之气? 〔2〕”曰:“难言也〔3〕。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 
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4〕。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5〕。是 
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6〕。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 
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7〕。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8〕。无 
若宋人然。宋人有闵 〔9〕其苗之不长而揠〔10〕之者,芒芒〔11〕然归,谓 
其人 〔12〕曰: ‘今日病〔13〕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 
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 
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4〕”“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 
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 
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15〕” 

        〔1〕公孙丑复问孟子之不动心所以异于告子如此者,有何所长而能然;而孟子又详告之以其 

      故也。恶,平声。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 

      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 

      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 

      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告子之学,与此正相反,其不动心,殆亦 

      冥然无觉、悍然不顾而已尔。  〔2〕孟子先言“知言”,而且先问气者,承上文方论志气而 

      言也。 〔3〕难言者,盖其心所独得,而无形声之验,有未易以言语形容者。故程子曰:“观 

      此一言,则孟子之实有是气可知矣。”  〔4〕至大,初无限量。至刚,不可屈挠。盖天地之 

      正气,而人得以生者,其体段本如是也。惟其自反而缩,则得其所养,而又无所作为以言之, 

      则其本体不亏而充塞无间矣。 程子曰:“天人一也,更不分别。浩然之气,乃吾气也,养而 

      无害,则塞乎天地。一为私意所蔽,则欿然而馁,却甚小也。”谢氏曰:“浩然之气,须于心 

      得其正时识取。”又曰: “浩然,是无亏欠时。” 〔5〕配者,合而有助之意。义者,人心 

      之裁制。道者,天理之自然。馁,奴罪反,饥乏而气不充体也。言人能养成此气,则其气合乎 

      道义而为之助,使其行之勇决,无所疑惮。若无此气,则其一时所为虽未必不出于道义,然其 

      体有所不充,则亦不免于疑惧,而不足以有为矣。 〔6〕集义,犹言集善,盖欲事事皆合于义 

      也。袭,掩取也,如齐侯袭莒上袭。言气虽可以配乎道义,而其养之之始,乃由事皆合义,自 

      反常直,是以无所愧怍,而此气自然发生于中。非由只行一事偶合于义,便可掩袭于外而得之 

      也。  〔7〕慊,口簟、口劫二反,快也,足也。言所行一有不合于义而自反不直,则不足于 

      心,而其体有所不充矣。然则义岂在外哉?告子不知此理,乃曰仁内义外,而不复以义为事, 

      则必不能集义以生浩然之气矣。上文“不得于言,勿求于心”,即外义之意。详见《告子》上 

      篇。  〔8〕长,上声。“必有事焉而勿正”,赵氏、程子以七字为句。近世或并下文“心” 

      字读之者,亦通。必有事焉,有所事也,如“有事于颛臾”之“有事”。正,预期也,《春秋 

      传》曰“战不正胜”是也。如作“正心”,义亦同。此与《大学》之所谓“正心”者,语意自 

…  46…

      不同也。此言养气者必以集义为事,而勿预期其。其或未充,则但当勿忘其所有事,而不可作 

      为以助其长,乃集义养气之节度也。 〔9〕闵,忧也。 〔10〕揠,乌八反,拔也。 〔11〕芒 

      芒,无知之貌。 〔12〕其人,家人也。  〔13〕病,疲倦也。  〔14〕舍,上声。舍之而不 

      耘者,忘其所有事。揠而助之长者,正之不得而妄有作为者也。然不耘则失养而已,揠则反以 

      害之。无是二者,则气得其养而无所害矣。如告子不能集义,而欲强制其心,则必不能免于正 

      助之病。其于所谓浩然者,盖不惟不善养,而又反害之矣。〔15〕此公孙丑复问而孟子答之也。 

      诐,彼寄反,偏陂也。淫,放荡也。邪,邪辟也。遁,逃避也。四者相因,言之病也。蔽,遮 

       隔也。陷,沉溺也。离,叛去也。穷,困屈也。四者亦相因,则心之失也。人之有言,皆出于 

      心。其心明乎正理而无蔽,然后其言平正通达而无病。苟为了然,则必有是四者之病矣。即其 

      言之病,而知其心之失,又知其害于政事之决然而不可易者如此,非心通于道而无疑于天下之 

      理,其孰能之?复,扶又反。彼告子者,不得于言而不肯求之于心,至为义外之说,则自不免 

      于四者之病,其何以知天下之言而无所疑哉?程子曰:“心通平道,然后能辨是非,如特权衡 

       以较轻重,孟子所谓‘知言’是也。”又曰:“孟子知言,正如人在堂上,方能辨堂下人曲直。 

      若犹未免杂于堂下众人之中,则不能辨决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 
  ‘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1〕”曰:“恶〔2〕!是 
何言也!昔者〔3〕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4〕圣矣乎?’孔子曰:‘圣 
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 ‘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 
也 〔5〕。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6〕,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7〕”“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 
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 〔8〕”曰:“姑舍是。〔9〕”曰:“伯夷、 
伊尹 〔10〕何如?”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11〕则 
进,乱则退:伯夷也。 ‘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 
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 
  〔12〕。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伯夷、伊尹于孔子,若 
是班乎?”曰:“否。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13〕”曰:“然则有 
同与 〔14〕?”曰:“有〔15〕。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 
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 〔16〕”曰:“敢 
问其所以异?”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汗,不至阿其所 
好 〔17〕。宰我曰: ‘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18〕。’子贡曰: 
  ‘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 
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 〔19〕’有若曰: ‘岂惟民哉!麒麟〔2O〕 
之于走兽,凤凰〔21〕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22〕,河海之于行潦〔23〕, 
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拨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 
孔子也。 〔24〕’” 

        〔1〕说辞,言语也。行,去声。德行,得于心而见于行事者也。三子善言德行者,身有之, 

      故言之亲切而有味也。此一节,林氏以为皆公孙丑之问,是也。公孙丑言数子各有所长,而孔 

      子兼之,然犹自谓不能于辞命,今孟子乃自谓“我能知言,又善养气”,则是兼言语、德行而 

      有之,然则岂不既圣矣乎?此“夫子”,指孟子也。程子曰:“孔子自谓不能于辞命者,欲使 

      学者务本而已。” 〔2〕恶,平声,惊叹辞也。〔3〕“昔者”以下,孟子不敢当丑之言,而引 

      孔子、子贡问答之辞以告之也。〔4〕此“夫子”,指孔子也。〔5〕学不厌者,智之所以自明。 

      教不倦者,仁之所以及物。 〔6〕“夫圣”之夫,音扶。〔7〕再言“是何言也”,以深拒之。 

        〔8〕一体,犹一肢也。具体而微,谓有其全体,但未广大耳。安,处也。此一节,林氏亦以 

…  47…

      为皆公孙丑之问,是也。公孙丑复问孟子,“既不敢比孔子,则于此数子欲何所处也?”〔9〕 

      舍,上声,孟子言且置是者,不欲以数子所至者自处也。  〔10〕伯夷,孤竹君之长子。兄弟 

      逊国,避纣隐居,闻文王之德而归之。及武王伐纣,去而饿死。伊尹,有莘之处士,汤聘而用 

      之。使之就桀,桀不能用,复归于汤。如是者五,乃相汤而伐桀也。 〔11〕治,去声。〔12〕 

      三圣入事,详见此篇之末及 《万章》下篇。〔13〕班,齐等之貌。公孙丑问,而孟子答之以不 

       同也。  〔14〕与,平声。 〔15〕有,言有同也。 〔16〕朝,音潮。以百里而王天下,德之 

      盛也。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有所不为,心之正也。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其根本节目 

      之大者,惟在于此。于此不同,则亦不足以为圣人矣。  〔17〕汗,音蛙,下也。好,去声。 

      三子智足以知夫子之道,假使汗下,必不阿私所好而空誉之,明其言之可信也。  〔18〕程子 

       曰:“语圣则不异,事功则有异。‘夫子贤于尧、舜’,语事功也。盖尧舜治天下,夫子又推 

      其道以垂教万世,尧、舜之道,非得孔子,则后世亦何所据哉?” 〔19〕言大凡见人之礼,则 

      可以知其政;闻人之乐,则可以知其德。是以我从百世之后,差等百世之王,无有能遁其情者, 

      而见其皆莫若夫子之盛也。 〔20〕麒麟,毛虫之长。 〔21〕凤凰,羽虫之长。  〔22〕垤, 

      大结反,蚁封也。 〔23〕潦,音老。行潦,道上无源之水也。 〔24〕出,高出也。拔,特起 

      也。萃,聚也。言自古圣人固皆异于众人,然未有如孔子之尤盛者也。程子曰:“《孟子》此 

      章扩前圣所未发,学者所宜潜心而玩索也。” 

孟子曰:“以力〔1〕假人者霸〔2〕,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 
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3〕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 
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 
 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4〕 

        〔1〕力,谓土地甲兵之力。假仁者本无是心,而借其事以为功者也。 〔2〕霸,若齐桓、晋 

      文是也。 〔3〕以德行仁,则自吾之得于心者推之,无適而非仁也。〔4〕赡,足也。《诗》, 

       《大雅·文王有声》之篇。王、霸之心,诚伪不同,故人所以应之者。其不同亦如此。邹氏 

       曰:“以力服人者有意于服人,而人不敢不服。以德服人者无意于服人,而人不能不服。从古 

       以来论王霸者多矣,未有若此章之深切而著明者也。”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1〕。如 
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閒暇,及是时明其政刑, 
虽大国必畏之矣 〔2〕。《诗》〔3〕云: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 
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 〔4〕’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 
其国家,谁敢侮之! 〔5〕’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6〕,是自求祸 
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7〕。《诗》〔8〕云: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9〕’《太甲》〔10〕曰: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11〕’ 
此之谓也。” 

        〔1〕恶,去声。下同。好荣恶辱,人之常情。然徒恶之而不去其得之之道,不能免也。〔2〕 

      此因其恶辱之情,而进之以强仁之事也。贵德,犹尚德也。士,则指其人而言之。贤,有德者。 

      使之在位,则足以正君而善俗。能,有才者。使之在职,则足以修政而立事。閒音閒 国家閒 

      暇,可以有为之时也。详味“及”字,则惟日不足之意可见矣。〔3〕《诗》,《豳风·鸱鸮》 

      之篇,周公之所作也。 〔4〕迨,及也。彻,直列反,取也。土,音杜。桑土,桑根之皮也。 

      绸,音稠。缪,武彪反。绸缪,缠绵补葺也。牖户。巢之通气出入处也。予,鸟自谓也。言我 

      之备患详密如此,今此在下之人,或敢有侮予者乎?周么以鸟之为巢如此,比君之为国,亦当 

      思患而预防之。 〔5〕孔子读而赞之,以为知道也。〔6〕般,音盘。乐,音洛。敖,音傲。言 

      其纵欲偷安,亦惟日不足也。 〔7〕结上文之意。〔8〕《诗》,《大雅·文王》之篇。〔9〕 

      永,长也。言,犹念也。配,合也。命,天命也。此言福之自己求者。 〔10〕《太甲》,《商 

…  48…

       书》篇名。 〔11〕孽,鱼列反,祸也。违,避也。活:生也;《书》作逭,逭犹缓也。此言祸 

       之自己求者。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1〕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2〕 
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 〔3〕,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 
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 〔4〕。耕者助而不税〔5〕,则 
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 〔6〕,则天下之民皆悦而 
愿为之氓 〔7〕矣。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 
其父母,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 
天吏 〔8〕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俊杰,才德之异于众者。〔2〕朝,音潮。〔3〕廛,市宅也。张子曰:“或赋其市地之 

       廛,而不征其货。或治之以市官之法,而不赋其廛。盖逐末者多,则廛以抑之,少则不必廛也。” 

        〔4〕解见前篇。〔5〕但使出力以助耕公田,而不税其私田也。  〔6〕《周礼》:“宅不毛 

       者有里布。民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