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四书集注 >

第36章

四书集注-第36章

小说: 四书集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有里布。民无职事者,出夫家之征。”郑氏谓:“宅不种桑麻者,罚之使出一里二十五家之 

       布。民无常业者,罚之使出一夫百亩之税、一家力役之征也。”今战国时,一切取之市宅之民, 

       已赋其廛,又令出此夫、里之布,非先王之法也。〔7〕氓,音盲,民也。〔8〕吕氏曰:“奉 

       行天命,谓之天吏。废兴存亡,惟天所命,不敢不从,若汤、武是也。”此章言能行王政,则 

       寇戎为父子;不行王政,则赤子为仇雠。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1〕。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2〕。所以谓‘人皆有不 
忍人之心’者,今人乍 〔3〕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4〕,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5〕。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 
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6〕。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 
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7〕。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 〔8〕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9〕,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 
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 
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0〕” 

        〔1〕天地以生物为心,而所生之物因各得夫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所以人旨有不忍人之心也。 

        〔2〕言众人虽有不忍人之心,然物欲害之,存焉者寡,故不能察识而推之政事之间。惟圣人 

       全体此心,随感而应,故其所行无非不忍人之政也。 

        〔3〕乍,犹忽也。〔4〕怵,音黜。怵惕,惊动貌。恻,伤之切也。隐,痛之深也。此即所谓 

       不忍人之心也。 〔5〕内:结;读为纳。要:求;平声。恶,去声,下同。声,名也。言乍见 

       之时便有此心,随见而发,非由此三者而然也。程子曰:“满腔于是恻隐之心。”谢氏曰,“人 

       须是识其真心。方乍见孺子入井之时,其心怵惕,乃真心也。非思而得,非勉而中,天理之自 

       然也。内交、要誉、恶其声而然,即人欲之私矣。” 〔6〕羞,耻知立不善也。恶:憎人之不 

       善也;去声,下同。辞,解使去己也。让,推以与人也。是,知其善而以为是也。非,知其恶 

       而以为非也。人之所以为心,不外乎是四者,故因论恻隐而悉数之。言人若无此,则不得谓之 

       人,所以明其必有也。 〔7〕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情也。仁、义、礼、智,性也。心, 

       统性情者也。端,绪也。因其情之发,而性之本然可得而见,犹有物在中而绪见于外也。 〔8〕 

       四体,四肢,人之所必有者也。  〔9〕自谓不能者,物欲蔽之耳。 〔10〕扩,音廓,推广之 

       意。充,满也。四端在我,随处发见。知皆即此推广而充满其本然之量,则其日新又新,将有 

       不能自己者矣。能由此而遂充之,则四海虽远,亦吾度内,无难保者。不能充之,则虽事之至 

…  49…

      近而不能矣。 程子曰:“人皆有是心,惟君子为能扩而充之。不能然者,皆自弃也。然其亢 

      与不充,亦在我而已矣。”又曰:“四端不言信者,既有诚心为四端,则信在其中矣。”愚按: 

       四端之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无专气,而水、火、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故土 

      于四行无不在,于四时则寄王焉。其理亦犹是也。此章所论人之性情、心之体用,本然全具而 

      各有条理如此。学者于此反求默识而扩充之,则天之所以与我者可以无不尽矣。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1〕?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巫、 
匠亦然〔2〕。故術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 
  〔3〕’夫〔4〕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5〕。 
不仁不智,无礼无义 〔6〕,人役也。人役而耻为役,由〔7〕弓人而耻为弓, 
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 〔8〕。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後发,发 
而不中 〔9〕,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10〕” 

        〔1〕函,音含,甲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是矢人之心本非不如函人之仁也。〔2〕巫者为 

      人祈祝,利人之生。匠者作为棺椁,利人之死。 〔3〕里有仁厚之俗者,犹以为美。人择所以 

       自处而不于仁,安得为智乎?此孔子之言也。焉,於虔反。〔4〕夫,音扶。〔5〕仁、义、礼、 

      智,皆天所与之良贵。而仁者,天地生物之心得之最先而兼统四者,所谓“元者善之长也”, 

      故曰尊爵。在人则为本心全体之德,有天理自然之安,无人欲陷溺之危。人当常在其中,而不 

      可须臾离者也,故曰安宅。此又孟子释孔子之意,以为仁道之大如此,而自不为之,岂非不智 

      之甚乎? 〔6〕以不仁,故不智。不智,故不知礼、义之所在。〔7〕由,与犹通。 〔8〕此亦 

       因人愧耻之心而引之,使志于仁也。不言智、礼、义者,仁该全体,能为仁则三者在其中矣。 

        〔9〕中,去声。〔10〕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1〕。禹闻善言则拜 〔2〕。大舜有大 
焉 〔3〕:善与人同〔4〕,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5〕;自耕稼、陶、 
渔 〔6〕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 
莫大乎与人为善。 〔7〕” 

        〔1〕喜其得闻而改之,其勇于自修如此。周子曰:“仲由喜闻过,令名无穷焉。今人有过, 

      不喜人规,如讳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噫!”程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亦可谓百世之师矣。” 〔2〕《书》曰:“禹拜昌言。”盖不待有过,而能屈己以受天下之善 

      也。 〔3〕言舜之所为,又有大于禹与子路者。〔4〕善与人同,公天下之善而不为私也。 

        〔5〕舍,上声。乐,音洛。己未善,则无所系吝而舍以从人。人有善,则不待勉强而取之于 

       己。此“善与人同”之目也。〔6〕舜之侧微,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7〕与,犹 

      许也、助也。取彼之善而为立于我,则彼益劝于为善矣,是我助其为善也。能使天下之人皆劝 

      于为善,君子之善孰大于此!此章言圣贤乐善之诚,初无彼此之间,故其在人者有以裕于已, 

      在已者有以及于人。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1〕,不与恶 
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加以朝衣朝冠坐于涂 〔2〕炭。推恶恶〔3〕 
之心,思与乡人 〔4〕立,其冠不正,望望〔5〕然去之,若将浼〔6〕焉。是 
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 〔7〕。柳下 
惠 〔8〕,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 〔9〕,必以其道。遗佚〔10〕而 
不怨,阨 〔11〕穷而不悯〔12〕,故曰: ‘尔为尔〔13〕,我为我。虽袒裼 
裸裎 〔14〕于我侧,尔焉能〔15〕浼我哉!’故由由〔16〕然与之偕〔17〕 
而不自失〔18〕焉,援而止之而止〔19〕。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20〕” 

…  50…

 〔1〕朝,音潮。〔2〕涂,泥也。 〔3〕恶恶,上去声,下如字。〔4〕乡人,乡里之常人也。 

 〔5〕望望,去而不顾之貌。〔6〕浼,莫罪反,污也。〔7〕屑,赵氏曰:“洁也。”《说文》 

曰:“动作切切也。”不屑就,言不以就之为洁,而切切于是也。已,语助辞。〔8〕柳下惠, 

鲁大夫展禽,居柳下而谥惠也。 〔9〕不隐贤,不枉道也。 〔10〕佚,音逸。遗佚,放弃也。 

 〔11〕阨,困也。〔12〕悯,忧也。〔13〕“尔为尔”至“焉能浼我哉”,惠之言也。 〔14〕 

袒,音但。褐,音锡。袒褐,露臂也。裸,鲁果反。裎,音程。裸裎,露身也。 〔15〕“焉能” 

之焉,於虔反。  〔16〕由由,自得之貌。 〔17〕偕,并处也。 〔18〕不自失,不失其正 

也。 〔19〕“援而止之而止”者,言欲去而可留也。〔20〕隘,狭窄也。不恭,简慢也。夷、 

惠之行,固皆造乎至极之地。然既有所偏,则不能无弊,故不可由也。 

…  51…

                                   公孙丑章句下 

     凡十四章。自第二章以下,记孟子出处、行实为详。 

孟子曰:“天时〔1〕不如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3〕。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4〕,环〔5〕而攻之而不胜。夫〔6〕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7〕;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 〔8〕非不 
坚利也,米粟 〔9〕非不多也,委〔10〕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11〕。 
故曰:域 〔12〕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 
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3〕” 

       〔1〕天时,谓时日、支干、孤虚、王相之属也。〔2〕地利,险阻、城池之固也。〔3〕人和, 

      得民心之和也。 〔4〕三里、七里,城郭之小者。郭,外城。 〔5〕环,围也。〔6〕夫,音扶。 

       〔7〕言四面攻围,旷日持久,必有值天时之善者。 〔8〕革,甲也。〔9〕粟,毂也。〔10〕 

      委,弃也。 〔11〕言不得民心,民不为守也。〔12〕域,界限也。〔13〕言不战则已,战则必 

      胜。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 
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1〕”明日, 
出吊于东郭氏 〔2〕。公孙丑曰:“昔者〔3〕辞以病,今日吊,或者〔4〕不 
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 
子 〔5〕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6〕,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 
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7〕”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 〔8〕宿焉。景子〔9〕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 
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曰: 
 “恶〔10〕!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 
曰 ‘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 
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11〕”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 
曰: ‘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 
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12〕”曰:“岂谓是与〔13〕?曾子曰: ‘晋、楚 
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14〕 
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 〔15〕。天下有达尊三:爵一, 
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 
其二哉 〔16〕?故将大有为之君〔17〕,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 
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 〔18〕。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 
之 〔19〕,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 
下地醜 〔20〕德齐,莫能相尚〔21〕,无他,好〔22〕臣其所教〔23〕,而 
不好臣其所受教 〔24〕。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 
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 〔25〕者乎?” 

       〔1〕章内“朝”并音潮,惟“朝将”之“朝”如字。王,齐王也。造,七到反,下同。孟子 

      本将朝王,王不知而托疾以召孟子,故孟子亦以疾辞也。 〔2〕东郭氏,齐大夫家也。辞疾而 

      出吊,与孔子不见孺悲、取瑟而歌同意。 〔3〕昔者,昨日也。 〔4〕或者,疑词。 〔5〕孟仲 

      子,赵氏以为孟子之从昆弟,学于孟子者也。 〔6〕采薪之忧,言病不能采薪,谦辞也。〔7〕 

      要,平声。仲子权辞以对,又使人要孟子,令勿归而造朝,以实己言。 〔8〕景丑氏,齐大夫 

…  52…

      家也。 〔9〕景子,景丑也。〔10〕恶,平声,下同。叹辞也。〔11〕景丑所言,敬之小者也。 

      孟子所言,敬之大者也。 〔12〕夫,音扶,下同。《礼》曰:“父命呼,唯而不诺。”又曰: 

       “君命召,在官不俟屦,在外不俟车。”言孟子本欲朝王而闻命中止,似 

      与此礼之意不同也。  〔13〕与,平声。〔14〕慊,口簟反,恨也,少也。或作嗛,字书以为 

       口衔物也。然则谦亦但为心有所衔主义,其为“快”、为“足”、为“恨”、为“少”,则因 

      其事而所衔有不同耳。  〔15〕孟子言:“我之意,非如景子之所言者。” 

       因引曾子立言,而云:“夫此岂是不义?而曾子肯以为言,是或别有一种道理也。”  〔16〕 

      达,通也。长,上声。盖通天下之所尊,有此三者。曾子之说,盖以德言之也。今齐王但有爵 

      耳,安得以此慢于齿、德乎?  〔17〕大有为之君,大有作为,非常之君也。 〔18〕乐,音 

      洛。程子曰:“古主人所以必待人君致敬尽礼而后往者,非欲自为尊大也,为是故耳。” 〔19〕 

      先从受学,师之也。后以为臣,任之也。  〔20〕醜,类也。〔21〕尚,过也。〔22〕好,去 

       声。 〔23〕所教,谓听从于己,可役使者也。〔24〕所受教,谓己之所从学者也。〔25〕“不 

       为管仲”,孟子自谓也。范氏曰:“孟子之于齐,处宾师之位,非当仕有官职者,故其言如此 

      人。”此章见宾师不以趋走承顺为恭,而以责难陈善为敬;人君不以崇高富贵为重,而以贵德 

      尊士为贤:则上下交而德业成矣。 

陈臻 〔1〕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2〕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 
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 
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孟子曰:“皆是也〔3〕。当在宋 
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4〕,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 
予有戒心 〔5〕。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6〕。’予何为不受?若于齐, 
则未有处也 〔7〕。无处而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