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四书集注 >

第47章

四书集注-第47章

小说: 四书集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伊尹相汤以王〔5〕于天下。汤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6〕 
颠覆 〔7〕汤之典刑〔8〕,伊尹放之于桐〔9〕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 
于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毫 〔11〕。周公之不有天下, 
犹益之于夏,伊尹之于殷也 〔12〕。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 
其义一也。〔13〕”〔1〕阳城、箕山之阴,皆嵩山下深谷中可藏处。朝,音潮。启,禹之子也。 

      杨氏曰:“此语孟子必有所受,然不可考矣。但云‘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可以见 

      尧、舜、禹之心皆无一毫私意也。” 〔2〕“之相”之相,去声。“相去”之相,如字。尧、 

      舜之子皆不肖,而舜、禹之为相久,此尧、舜之子所以不有天下而舜、禹有天下也。禹之子贤, 

      而益相不久,此启所以有天下而益不有天下也。然此皆非人力所为而自为。非人力所致而自至 

      者。盖以理言之谓之天,自人言之谓之命,其实则一而已。 〔3〕孟子因禹、益之事,历举此 

      下两条以推明之。言仲尼之德虽无愧于舜、禹,而无天子荐之者,故不有天下。  〔4〕继世 

      而有天下者,其先世皆有大功德于民,故必有大怒如桀、纣,则天乃废之。如启及太甲、成王, 

      虽不及益、伊尹、周公之贤圣,但能嗣守先业,则天亦不废之。故益、伊尹、周公虽有舜、禹 

      之德,而亦不有天下。 〔5〕相、王,旨去声。此承上文言伊尹不有天下之事。〔6〕赵氏曰: 

       “太丁,汤之太子,未立而死。外丙立二年,仲壬立四年,皆太丁弟也。太甲,大丁子也。” 

…  89…

      程子曰:“古人谓岁为年。汤崩时,外丙方二岁,仲壬方四岁,惟太甲差长,故立之也。”二 

       说未知孰是。 〔7〕颠覆,坏乱也。 〔8〕典刑,常法也。 〔9〕桐,汤墓所在。 〔10〕艾,音 

       乂,治也。《说文》云:“芟草也。”盖斩绝自新之意。〔11〕毫,商所都也。〔12〕此复言 

       周公所以不有天下之意。 〔13〕禅,音擅,授也。或禅或继,皆天命也。圣人岂有私意于其间 

      哉?尹氏曰:“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孟子曰:“天与贤,则 

       与贤。天与子,则与子。’知前圣之心者,无如孔子。继孔子者,孟子而已矣。” 

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1〕汤’〔2〕,有诸?”孟子曰:“否, 
不然。伊尹耕于有莘 〔3〕之野,而乐尧、舜之道〔4〕焉。非其义也,非其 
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 
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5〕。汤使人以币聘之。嚣嚣〔6〕然曰: ‘我何 
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汤三使往 
聘之。既而幡然 〔7〕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 
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 
见之 〔8〕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 
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9〕’思天下之民,匹 
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 
  〔10〕,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11〕。吾未闻枉已而正人者也,况辱己 
以正天下者乎 〔12〕?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 
而已矣 〔13〕。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以割烹也〔14〕。《伊训》 
  〔15〕曰: ‘天诛造攻自牧官,朕载自毫。’〔16〕” 

        〔1〕要,平声,求也。下同。〔2〕按《史记》:“伊尹欲行道,以致君而无由,乃为有莘氏 

      之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盖战国时有为此说者。 〔3〕莘,国名。〔4〕乐, 

      音洛。“乐尧、舜之道”者,诵其诗,读其书,而欣慕爱乐之也。  〔5〕驷,四匹也。介, 

       与“草芥”之芥同。言其辞受取与,无大无细,一以道义而不苟也。〔6〕嚣,五高反,又户 

      骄反。嚣嚣,无欲自得之貌。  〔7〕幡然,变动之貌。 〔8〕“于吾身亲见之”,言于我之 

       身亲见其道之行,不徒通说向慕之而己也。  〔9〕此亦伊尹之言也。知,谓识其事之所当然。 

      觉,谓悟其理之所以然。觉后知后觉,如呼寐者而使之寤也。言天使者,天理当然,若使之也。 

      程子曰:“‘予,天民之先觉’,谓我乃天生此民中尽有民道而先觉者也。既为无觉之民,岂 

       可不觉其未觉者?及彼之觉,亦非分我所有以予之也,皆彼自有此理,我但能觉之而已。”〔10〕 

      推,吐回反。内,音纳。《书》曰:“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曰:‘予弗克俾厥后为尧、舜。’ 

      其心愧耻,若挞于市。一夫不获,则曰 ‘时予之辜’。”孟子之言,盖取诸此。 〔11〕说, 

      音税。是时夏桀无道,暴虐其民,故欲使汤伐夏以救之。徐氏曰, ‘伊尹乐尧、舜之道。尧、 

       舜揖逊,而伊尹说汤以伐夏者,时之不同。义则一也。” 〔12〕辱己甚于枉己,正天下难正人。 

       若伊尹以割烹要汤,辱己甚矣,何以正天下乎? 〔13〕行,去声。远,谓隐遁也。近,谓仕近 

      君也。言圣人之行虽不必同,然其要归在洁其身而已。伊尹岂肯以割烹要汤哉? 〔14〕林氏 

       曰:“以尧、舜之道要汤者,非头以是要之也,道在此而汤之聘自来耳,犹子贡言‘夫子之求 

      之,异乎人之求之’也。”愚谓此语亦执前章所论“父不得而子”之意。 〔15〕《伊训》, 

        《商书》篇名。盂子引以证伐夏救民之事也。 〔16〕今《书》“牧富”作“鸣条”。造、载, 

       皆始也。伊尹言始攻桀无道,由我始其事于毫也。 

万章问曰:“或谓孔子于卫主〔1〕痈疽,于齐主侍人瘠环〔2〕,有诸乎?” 
孟子曰:“否,不然也。好事〔3〕者为之也。于卫主颜雠由〔4〕。弥子〔5〕 
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弥子谓子路曰: ‘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于 

…  90…

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6〕。 
而主痈疽与侍人瘠环,是无义无命也。孔子不悦于鲁、卫 〔7〕。遭宋桓司马 
  〔8〕,将要〔9〕而杀之。微服而过宋。是时孔子当阨,主司城贞子,为陈 
侯周臣 〔10〕。吾闻观近臣,以其所为主,观远臣,以其所主。若孔子主痈 
疽与侍人瘠环,何以为孔子? 〔11〕” 

        〔1〕主,谓舍于其家,以之为主人也。〔2〕痈,於容反。疽,七余反。痈疽,疡医也。待人, 

      奄人也。瘠,姓,环,名。皆时君所近狎之人也。 〔3〕好,去声。好事,谓喜造言生事之人 

       也。 〔4〕雠,如字,又音犨。颜雠由,卫之贤大夫也。《史记》作颜浊邹。〔5〕弥子,卫灵 

       公幸臣弥子瑕也。 〔6〕徐氏曰:“礼主于辞逊,故进以礼。义主于制断,故退以义。难进而 

       易退者也。在我者,有礼义而已。得之不得,则有命存焉。”〔7〕不悦,不乐居其国也。〔8〕 

      桓司马,宋大夫向魋也。 〔9〕要,平声。  〔10〕司城贞子,亦宋大夫之贤者也。陈侯,名 

       周。按《史记》:“孔子为鲁司寇,齐人馈女乐以间之,孔子遂行。適卫月馀,去卫適宋。司 

       马魋欲杀孔子,孔子去,至陈,主于司城贞子。“孟子言孔子虽当魋难,然犹择所主,况在齐、 

      卫无事之时,岂有主痈疽、侍人之事乎?  〔11〕近臣,在朝之臣。远臣,远方来仕者。君子、 

       小人,各从其类。故观其所为主与其所主者,而其人可知。 

万章问曰:“或曰:‘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 
公。 〔1〕’信乎?”孟子曰:“否,不然。好〔2〕事者为之也。百里奚, 
虞人也。晋人以垂棘之壁与屈产之乘,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百里奚 
不谏,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 〔3〕。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穆 
公之为污也,可谓智乎?不可谏而不谏,可谓不智乎?知虞公之将亡而先去 
之,不可谓不智也。时举于秦,知穆公之可与有行也而相 〔4〕之,可谓不智 
乎?相秦而显其君于天下,可传于后世,不贤而能之乎?自鬻以成其君,乡 
党自好 〔5〕者不为,而谓贤者为之乎?”〔6〕 

        〔1〕食,音嗣。百里奚,虞之贤臣。人言其自卖于秦养牲者之家,得五羊之皮,而为之食牛, 

       因以干秦穆公也。 〔2〕好,去声。下同。〔3〕虞、虢,皆国名。垂棘之壁,垂棘之地所出之 

       璧也。屈,求勿反。乘,去声,四匹也。屈产之乘,屈地所生之良马也。晋欲伐虢,道经于虞, 

       故以此物借道,其实欲并取虞。宫之奇,亦虞之贤臣,谏虞公令勿许。虞公不用,遂为晋所灭。 

       百里奚知其不可谏,故不谏而去之。 〔4〕相,去声。 〔5〕自好,自爱其身之人也。〔6〕盂 

      子言:百里奚之智如此,必知食牛以干主之为污,其贤又如此,必不肯自鬻以成其君也。然此 

      事当盂子时已无所据,孟子直以事理反复推之,而知其必不然耳。范氏曰:“古之圣贤未遇之 

       时,鄙贱之事不耻为之,如百里奚为人养牛;无足怪也。惟是人君不致敬尽礼,则不可得而见, 

       岂有先自污辱以要其君哉?庄周曰:‘百里奚爵禄不入于心,故饭牛而牛肥,使穆公忘其贱而 

       与之政。’齐可谓知百里奚矣。伊尹、百里奚之事,皆圣贤出处之大节,故孟子不得不辩。” 

       尹氏曰:“当时好事者之论,大率类此,盖以其不正之心度圣贤也。” 

…  91…

                                      万章章句下 

      凡九章。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1〕 
则进,乱则退。横 〔2〕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加 
以朝〔3〕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 
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4〕。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 
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于, 
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 
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5〕。柳下惠不羞 
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与乡人 
处,由由然不忍去也: ‘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 
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 〔6〕。孔子之去齐,接渐而行。 
去鲁,曰: ‘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 
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7〕”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 
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8〕。孔子之 
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 
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9〕。智,譬则 
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10〕” 

        〔1〕治,去声。下同。 〔2〕横,夫声,谓不循法度。〔3〕朝,音潮。〔4〕顽者,无知觉。 

      廉者,有分辨。懦,柔弱也。徐并见前篇。 〔5〕与,音预。“何事非君”,言所事即君。“何 

      使非民”,言所使即民。无不可事之君,无不可使之民也。馀见前篇。 〔6〕鄙,狭陋也。敦, 

       厚也。馀见前篇。 〔7〕接,犹承也。浙,先历反,渍米水也。渍米将炊,而欲去之速,故以 

      手承水取米而行,不及炊也。举此一端,以见其久、速、仕、止,各当其可也,或曰:“孔子 

      去鲁,不税冕而行,岂得为迟。”杨氏曰:“孔子欲去之意久矣。不欲苟去,故迟迟其行也。 

      膰肉不至,则得以微罪行矣。故不税冕而行,非速也。” 〔8〕张子曰:“无所杂者清之极, 

      无所异者和之极。勉而清,非圣人之清。勉而和,非圣人之和。所谓圣者,不勉不思而至焉者 

      也。”孔氏曰:“任者,以天下为己责也。”愚谓孔子仕、止、久、速,各当其可,盖兼三子 

      主所以圣者而时出之,非如三子之可以一德名也。或疑伊尹出处合乎孔子,而不得为圣之时, 

      何也?程子曰:“终是‘任’底意思在。”〔9〕此言孔子集三圣之事而为一大圣之事,犹作 

       乐者集众音之小成而为一大成也。成者,乐之一终,《书》所谓“箫韶九成”是也。金,钟属。 

       声,宣也,如“声恶致讨”之声。玉,磐也。振,收也,如“振阿海而不泄”之振。始,始之 

      也。终,终之也。条理,犹言脉络,指众音而言也。智者,知之所及。圣者,德之所就也。盖 

       乐有八音:金,石,丝,竹,匏,土,茧,木。若独奏一音,则其一音自为始终,而为一小成; 

      犹三子之所知偏于一,而其所就亦偏于一也。八音之中,金、石为重,故特为众音之纲纪。又, 

      金始震而玉终讪然也,故并奏八音,则于其未作而先击镈钟以宣其声;俟其既阕,而后击特磐 

       以收其韵。宣以始之,收以终之,二者之间脉络通贯,无所不备,则合众小成而为一大成,犹 

      孔子之知无不尽而德无不全也。“金声玉振”,“始终条理”,疑古《乐经》之言。故兒宽云: 

       “惟天子建中和之极,兼总条贯,金声而玉振之。”亦此意也。 〔10〕中,去声。此复以射之 

       巧、力,发明“智”、“圣”二字之义,见孔子巧、力俱全,而圣、智兼备,三子则力有馀而 

       巧不足,是以一节虽至于圣,而智不足以及乎“时”、“中”也。此章言三子之行各极其一偏, 

      孔子之道兼全于众理。所以偏者,由其蔽于始,是以缺于终。所以全者,由其知之至,是以行 

…  92…

      之尽。三子犹春、夏、秋、冬之各一其时,孔子则太和元气之流行于四时也。 

北宫锜 〔1〕问曰:“周室班〔2〕爵禄也,如之何?”孟子曰:“其详不可 
得闻也。诸侯恶其害己也 〔3〕,而皆去 〔4〕其籍。然而轲也尝闻其略也。 
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 
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