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四书集注 >

第52章

四书集注-第52章

小说: 四书集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先、后、为,皆去声。名,声誉也。实,事功也。言以名实为先而为之者,是有志于救 

       民者也。以名实为后而不为者,是欲独善其身者也。〔2〕名实未加于上下,言上未能正其君, 

      下未能济其民也。 〔3〕杨氏曰:“伊尹之就汤,以三聘之勤也。其就桀也,汤进之也。汤岂 

      有伐桀之意哉?其进伊尹以事之也,欲其悔过迁善而已。伊尹既就汤,则以汤之心为心矣。及 

      其终也,人归之,无命之,不得已而伐之耳。若汤初求伊尹,即有伐桀之心,而伊尹遂相之以 

      伐桀,是以取天下为心也。以取天下为心,岂圣人之心哉?” 〔4〕恶、趋,并去声。〔5〕仁 

      者,无私心而合天理之谓。 〔6〕公仪子,名休,为鲁相。〔7〕子柳,泄柳也。 〔8〕削,地 

      见侵夺也。 〔9〕髡讥孟子虽不去,亦未必能有为也。〔10〕百里奚事见前篇。 〔11〕与,平 

      声。  〔12〕王豹,卫人,善讴。  〔13〕淇,水名。 〔14〕绵驹,齐人,善歌。 〔15〕高 

      唐,齐西邑。  〔16〕华,去声。华周、杞梁,二人皆齐臣,战死于莒。其妻哭之哀,国俗化 

      之,皆善哭。  〔17〕髡以此讥孟子仕齐无功,朱足为贤也。  〔18〕税,音脱。“为肉”、 

       “为无”之为,去声。按《史记》,“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齐人闻而惧,于是以女乐遗 

      鲁君。季桓子与鲁君往观之,怠于政事。子路曰: ‘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鲁令且郊, 

      如致膰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桓子卒受齐女乐,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孟子 

      言以为为肉者固不足道,以为为无礼,则亦未为深知孔子者。盖圣人于父母之国,不欲显其君 

      相之失,又不欲为无故而苟去,故不以女乐去,而以膰肉行。其见幾明决而用意忠厚,固非众 

      人所能识也。然则孟子之所为,岂髡之所能识哉?尹氏曰:“淳于髡未尝知仁,亦未尝识贤也。 

      宜平其言若是。” 

孟子曰:“五霸者,三王〔1〕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 
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天子適诸侯,曰巡狩,诸侯朝〔2〕于天子,曰述职。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入其疆,土地辟 〔3〕,田野治〔4〕, 

… 页面 207…

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庆以地〔5〕。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 
掊克 〔6〕在位,则有让〔7〕。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 
则六师移之 〔8〕。是故天子讨〔9〕而不伐〔10〕,诸侯伐而不讨。五霸者、 
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 〔11〕。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五霸桓公为盛。 
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 〔12〕。初命曰: ‘诛不孝,无易树子, 
无以妾为妻。 〔13〕’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 
慈幼,无忘宾旅。 〔14〕’四命曰: ‘士无世官〔15〕,官事无摄〔16〕, 
取士必得 〔17〕,无专杀大夫〔18〕。’五命曰, ‘无曲防〔19〕,无遏籴 
  〔20〕,无有封而不告〔21〕。’曰: ‘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 
好 〔22〕。’今之诸侯皆犯此五禁,故曰: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长君 
之恶 〔23〕,其罪小。逢君之恶〔24〕,其罪大。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 
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 〔25〕 

        〔1〕赵氏曰:“五霸,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也。三王,夏禹,商汤,周文、武也。” 

       丁氏曰:“夏昆吾,商大彭、豕韦,周齐桓、晋文,谓之五霸。”〔2〕朝,音潮。〔3〕辟, 

       与闢同。 〔4〕治,去声。〔5〕庆,赏也。益其地以赏之也。〔6〕掊克,聚敛也。 〔7〕让, 

       责也。自“入其疆”至“则有让”,言巡狩之事。〔8〕“移之”者,诛其人而变置之也。自 

       “一不朝”至“六师移之”,言述职之事。〔9〕讨者,出命以讨其罪,而使方伯、连帅帅诸 

      侯以伐之也。 〔10〕伐者,奉天子之命,声其罪而伐之也。〔11〕搂,牵也。五霸牵诸侯以伐 

      诸侯,不用天子之命也。 〔12〕歃,所洽反。按《春秋传》:“僖公九年葵丘之会,陈牲而不 

       杀,读书加于牲上,壹明天子之禁。”  〔13〕树,立也。已立世子,不得擅易。初命三事, 

      所以修身正家之要也。 〔14〕宾,宾客也。旅,行旅也。皆当有以待之,不可忽忘也。〔15〕 

       士世禄而不世官,恐其未必贤也。 〔16〕“官事无摄”,当广求贤才以充之,不可以阙人废事 

       也。 〔17〕“取士必得”,必得其人也。 〔18〕“无专杀大夫”,有罪则请命于天子而后杀 

      之也。  〔19〕“无曲防”,不得曲为堤防、壅泉激水,以专小利、病邻国也。 〔20〕籴,音 

      狄。“无遏籴”,邻国凶荒,不得闭籴也。 〔21〕“无有封而不告”者,不得专封国邑而不 

       告天子也。 〔22〕好,去声。〔23〕长,上声。君有过不能谏,又顺之者,长君之恶也。〔24〕 

      君之过未萌,而先意导之者,逢君之恶也。 〔25〕林氏曰,“邵子有言:‘治《春秋》者,不 

      先治五霸之功罪,则事无统理,而不得圣人之心。春秋之间,有功者未有大于五霸,有过者亦 

       未有大于五霸。故五霸者,功之首、罪之魁也。’孟子此章主义,其亦若此也与?然五霸得罪 

       于三王,今之诸侯得罪于五霸,皆出于异世,故得以逃其罪。至于今之大夫,其得罪于今之诸 

      侯,则同时矣;而诸侯非惟莫之罪也,乃反以为良臣而厚礼之,不以为罪而反以为功,何其谬 

      哉!” 

鲁欲使慎子 〔1〕为将军。孟子曰:“不教民〔2〕而用之〔3〕,谓之殃民。 
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一战胜齐,遂有南阳,然且不可。〔4〕”慎子 
勃然不悦,曰:“此则滑厘〔5〕所不识也。”曰:“吾明告子:天子之地方 
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 〔6〕。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 
庙之典籍 〔7〕。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俭于百里。太公 
之封于齐也,亦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俭于百里 〔8〕。今鲁方百里者 
五,子以为有王者作,则鲁在所损乎?在所益乎〔9〕?徒取〔10〕诸彼以与 
此,然且仁者不为,况于杀人以求之乎?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 
  〔11〕,志于仁〔12〕而已。” 

        〔1〕慎子,鲁臣。〔2〕教民者,教之礼义,使知入事父兄、出事长上也。〔3〕用之,使之 

       战也。 〔4〕是时鲁盖欲使慎子伐齐取南阳也,故孟子言:就使慎子善战、有功如此,且犹不 

… 页面 208…

       可。 〔5〕滑,音骨。滑厘,慎子名。〔6〕待诸侯,谓待其朝觐聘问之礼。 〔7〕宗庙典籍, 

       祭祀会同之常制也。 〔8〕俭,止而不过之意也。二公有大勋劳于天下,而其封国不过百里。 

        〔9〕鲁地之大,皆并吞小国而得之。有王者作,则必在所损矣。〔10〕徒,空也。言不杀人 

       而取之也。 〔11〕当道,谓事合于理。〔12〕志仁,谓心在于仁。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 
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 〔1〕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 
为君约与国 〔2〕,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 
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 
不能一朝居也。 〔3〕” 

        〔1〕为,去声。辟,与闢同,开垦也。乡,与向同。下皆同。〔2〕约,要结也。与国,和好 

       相与之国也。 〔3〕言必争夺而至于危亡也。 

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1〕,何如?”孟子曰:“子之道,貉〔2〕道 
也。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曰:“不可。器不足用也。〔3〕”曰: 
 “夫〔4〕貉,五穀不生,惟黍生之〔5〕。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无 
诸侯币帛饔飨 〔6〕。无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居中国,去人伦, 
无君子 〔7〕,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为国,况无君子乎〔8〕? 
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尧、舜之道者,大桀、小桀 
也。 〔9〕” 

        〔1〕白圭,名丹,周人也。欲更税法,二十分而取其一分。林氏曰:“按《史记》:白圭能 

       薄饮食,忍嗜欲,与童僕同苦乐;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以此居积致富。其为此论, 

       盖欲以其術施之国家也。” 〔2〕貉,音陌。北方夷狄之国名也。 〔3〕孟子设喻以诘圭,而 

       圭亦知其不可也。 〔4〕夫,音扶。  〔5〕北方地寒,不生五穀。黍早熟,故生之。 〔6〕饔 

       飧,以饮食馈客之礼也。 〔7〕无君臣、祭祀、交际之礼,是去人伦。无百官有司,是无君子。 

        〔8〕因其辞以折之。〔9〕什一而税,尧、舜之道也。多则桀,寡则貉。今欲轻重之,则是小 

       貉、小桀而已。 

白圭曰:“丹之治水也〔1〕,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 
之道也 〔2〕,是故禹以四海为壑〔3〕。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 
洚水。洚水者,洪水也 〔4〕,仁人之所恶〔5〕也。吾子过矣。” 

        〔1〕赵氏曰:“当时诸侯有小水。白圭为之筑堤,壅而注之他国。” 〔2〕顺水之性也。 〔3〕 

       壑,受水处也。 〔4〕水逆行者,下流壅塞,故水逆流。今乃壅水以害人,则与洪水之灾无异 

       矣。  〔5〕恶,去声。 

孟子曰:“君子不亮 〔1〕,恶乎执?〔2〕” 

        〔1〕亮,信也。与谅同。  〔2〕恶,平声。恶平执,言凡事苟且,无所执持也。 

鲁欲使乐正子为政。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1〕”公孙丑曰:“乐 
正于强乎?”曰:“否。”“有知虑乎?”曰:“否。”“多闻识乎?〔2〕” 
曰:“否。”“然则奚为喜而不寐?〔3〕”曰:“其为人也好〔4〕善。” 
 “好善足乎?〔5〕”曰:“好善优于天下〔6〕,而况鲁国乎?夫〔7〕苟好 
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 〔8〕而来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 
  ‘地地〔9〕,予既已知之矣。’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士止于 

… 页面 209…

千里之外,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 〔10〕。与谗谄面谀之人居,国欲治〔11〕, 
可得乎?” 〔12〕 

        〔1〕喜其道之得行。〔2〕此三者,皆当世之所尚,而乐正子之所短,故丑疑而历问之。知, 

      去声。 〔3〕丑问也。〔4〕好。去声,下同。 〔5〕丑问也。 〔6〕优,有馀裕也。言虽治天 

      下,尚有馀力也。 〔7〕夫,音扶,下同。 〔8〕轻,易也。言不以千里为难也。〔9〕訑,音 

      移。訑訑,自足其智,不嗜善言之貌。 〔10〕君子小人,迭为消长。直谅多闻之士远,则谗谄 

      面谀之人至,理贽然也。 〔11〕治,去声。 〔12〕此章言为政不在于用一己之长,而贵于有 

       以来天下之善。 

陈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则仕?”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1〕。迎之致 
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 〔2〕。其 
次,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3〕。其下, 
朝不食,夕不食,饥饿不能出门户。君闻之,曰: ‘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 
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4〕” 

        〔1〕其目在下。 〔2〕所谓“见行可”之仕,若孔子于季桓子是也。受女乐而不朝,则去之 

      矣。 〔3〕所谓“际可”之仕,若孔子于卫灵公是也。故与公游于囿,公仰视蜚雁,而后去之。 

        〔4〕所谓“公养”之仕也。君之于民,固有周之之义,况此又有悔过之言,所以可受。然未 

      至于饥饿不能出门户,则犹不受也。其曰“免死而已”,则其所受亦有节矣。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胶鬲举于鱼盐 
之中 〔3〕,管夷吾举于士〔4〕,孙叔敖举于海〔5〕,百里奚举于市〔6〕。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人恒过,然后能改。困 
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8〕。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故国外患者,国恒亡〔9〕。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0〕” 

        〔1〕舜耕历山,三十登庸。 〔2〕说,音悦。说筑傅巖,武丁举之。 〔3〕膠鬲遭乱,鬻贩 

      色盐。文王举之。 〔4〕管仲囚于士官,桓公举以相国。〔5〕孙叔敖隐处海滨,楚庄王举之为 

      令尹。 〔6〕百里奚事见前篇。 〔7〕降大任,使之任大事也,若舜以下是也。空,穷也。乏, 

      绝也。拂,戾也。言使之所为不遂,多背戾也。动心忍性,谓竦动其心,坚忍其性也。然所谓 

      性,亦指气禀食色而言耳。曾,与增同。程子曰:“若要熟,也须从这裹过。”〔8〕恒,常 

      也,忧言大率也。衡,与徵同,不顺也。作,奋起也。徵,验也。喻,晓也。此又言中人之性, 

      常必有过,然后能改。盖不能谨于平日,故必事势穷蹙,以至困于心、横于虑,然后能奋发而 

      兴起;不能烛于幾微,故必事理暴著,以至验于人之色、发于人之声,然后能警悟而通晓也。 

        〔9〕此言国亦然也。法家,法度之世臣也。拂,与弼同。拂士,辅弼之贤士也。〔10〕乐, 

      音洛。以上文观之,则知人之生全,出于忧患,而死亡由于安乐矣。尹氏曰:“言困穷拂鬰, 

      能坚人立志,而熟人之仁以安乐失之者多矣。” 

孟子曰:“教亦多術〔1〕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2〕” 

        〔1〕多術,言非一端。 〔2〕屑,洁也。不以其人为洁而拒绝之,所谓不屑之教诲也。其人 

      若能感此,退自修省,则是亦我教诲之也。 尹氏曰: ‘言或抑或扬,或与或不与,各因其材 

      而笃之,无非教也。” 

… 页面 210…

                                      尽心章句上 

     凡四十六章。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1〕。存其心,养 
其性,所以事天也 〔2〕。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