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四书集注 >

第55章

四书集注-第55章

小说: 四书集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6〕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 

       人也。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幾〔1〕 
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2〕。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3〕。中道而立,能者从之。〔4〕” 

        〔1〕幾,音机。〔2〕为,去声。彀,古侯反。率,音律。彀率,弯弓上限也。言教人者皆有 

       不可易之法,不容自贬以徇学者之不能也。  〔3〕引,引弓也。发,发矢也。跃如,如踊跃 

       而出也。因上文“彀率”,而言君子教人,但授以学之之法,而不告以得之之妙,如射者之引 

       弓而不发矢。然其所不告者,已如踊跃而见于前矣。 〔4〕中者,无过不及之谓。中道而立, 

       言其非难非易。能者从之,言学者当自勉也。此章言道有定体,教有成法;卑不可抗,高不可 

       贬,语不能显,默不能藏。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1〕。未闻以道殉乎 

… 页面 218…

人者也。 〔2〕” 

        〔1〕殉,如“殉葬”之殉,以死随物主名也。身出则道在必行,道屈则身在必退,以死相从 

      而不离也。 〔2〕以道从人,妾妇之道。 

公都子曰:“滕更〔1〕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孟子曰:“挟 
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 〔2〕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 
  〔3〕。滕更有二〔4〕焉。”〔5〕 

        〔1〕更,平声。赵氏曰:“滕更,滕君之弟,来学者也。”〔2〕长,上声。 〔3〕尹氏曰: 

       “有所挟,则受道之心不专,所以不答也。” 〔4〕赵氏曰:“二,谓挟贵、挟贤也。”〔5〕 

      此言君子虽诲人不倦,又恶夫意之不诚者。 

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簿,无所不薄也 〔1〕。其 
进锐者,其退速 〔2〕。”〔3〕 

        〔1〕已,止也。不可止,谓所不得不为者也。所厚,所当厚者也。此言不及者之弊。〔2〕进 

      锐者,用心太过。其气易衰,故退速。 〔3〕三者之弊,理势必然。虽过、不及之不同,然卒 

       同归于废弛。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1〕也,爱〔2〕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3〕 

        〔1〕物,谓禽兽草木。〔2〕爱,谓取之有时,用之有节。 〔3〕程子曰:“仁,推己及人, 

      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于民则可,于物则不可。统而言之则皆仁,分而言之则有序。” 

      杨氏曰:“其分不同,故所施不能无差等,所谓理一而分殊者也。”尹氏曰:“何以有是差等? 

      一本故也,无伪也。”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1〕。 
尧、舜之知 〔2〕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不 
能三年之丧 〔3〕,而缌、小功〔4〕之察〔5〕;放饭流歠〔6〕,而问〔7〕 
无齿决 〔8〕:是之谓不知务。”〔9〕 

        〔1〕知者固无不知,然常以所当务者为急,则事无不治,而其为知也大矣。仁者固无不爱, 

      然常急于亲贤,则恩无不洽,而 其为仁也博矣。 〔2〕“知者”、“之知”,并去声。〔3〕 

      三年之丧,服之重者也。〔4〕缌麻,三月;小功,五月:服之轻者也。〔5〕察,致详也。〔6〕 

      饭,扶晚反。歠,昌悦反。放饭,大饭;流歠,长:不敬之大者也。 〔7〕问,讲求之意。〔8〕 

      齿决,啮断乾肉,不敬之小者也。 〔9〕此章言君子之于道,识其全体则心不狭,知所先后则 

      事有序。丰氏曰:“智不急于先务,虽遍知人之所知,遍能人之所能,徒弊精神而无益于天下 

      主治矣。仁不急于亲贤,虽有仁民爱物之心,小人在位,无由下达,聪明日蔽于上,而恶政日 

      加于下。此孟子所谓不知务也。” 

… 页面 219…

                                     尽心章句下 

     凡三十八章。 

盂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 〔1〕。不仁者, 
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公孙丑曰:“何谓也?”“梁惠王〔2〕以土地之 
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 
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3〕” 

        〔1〕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所谓“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也。 〔2〕“梁惠王”以下, 

      盂子答辞也。 〔3〕“糜烂其民”,使之战斗,糜烂其血肉也。“复之”,复战也。子弟,谓 

      太子申也。以土地之故及其民,以反之故及其子,皆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此承前篇之末三 

      章之意,言仁人之恩自内及外,不仁之祸由疏逮亲。 

盂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1〕。征者上伐下也,敌 
国不相征也。 〔2〕” 

        〔1〕《春秋》每书诸侯战伐之事,必加讥贬,以著其擅兴之罪,无有以为合于义而许之者。 

      但就中“彼善于此”者则有之,如召陵之师之类是也。 〔2〕征,所以正人也。诸侯有罪,则 

      天子讨而正之。此《春秋》所以无义战也。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1〕。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 
已矣〔2〕。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3〕” 

        〔1〕程子曰:“载事之辞,容有重称而过其实看,学者当识其义而已。苟执于辞,则时或有 

      害于义,不如无《书》之愈也。” 〔2〕《武成》,《周书》篇名。武王伐纣,归而记事之书 

      也。策,竹简也。取其二三策之言,其馀不可尽信也,程子曰:“取其奉天伐暴之意、反政施 

      仁之法而已。” 〔3〕杵,春杵也。或作卤,楯也。《武成》言武王伐纣,纣之“前徒倒戈, 

      攻于后以北,血流飘杵”。盂子言此则其不可信者。然 《书》本意乃谓商人自相杀,非谓武王 

      杀之也。孟子之设是言,惧后世之惑且长不仁之心耳。 

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1〕,我善为战〔2〕。’大罪也。国君好 
  〔3〕仁,天下无敌焉。南面而征,北狄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 
后我? 〔4〕’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5〕。王曰: ‘无 
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 〔6〕。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 
也 〔7〕,焉〔8〕用战?” 

        〔1〕陈,去声。制行伍曰陈。〔2〕交兵日战。 〔3〕好,去声。 〔4〕此引汤之事以明之。 

      解见前篇。 〔5〕 又以武王之事明之也。两:去声;车数,一车两轮也。贲,音奔。“千”, 

       《书序》作“百”。〔6〕《书·大誓》文与此小异。孟子之意当云:“王谓商人曰:‘无畏 

      我也。我来伐纣,本为安宁汝,非敌商之百姓也。’于是商人稽首至地,如角之崩也。” 〔7〕 

       民为暴君所虐,皆欲仁看来正己之国也。 〔8〕焉,放虔反。 

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1〕 

        〔1〕尹氏曰:“规矩,法度可告者也。巧则在其人,虽大匠亦末如之何也已。盖下学可以盲 

      传,上达必由心悟。庄周所论斫轮之意盖如此。” 

孟子曰:“舜之饭糗茹〔1〕草也,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袗〔2〕 

… 页面 220…

衣,鼓琴,二女果 〔3〕,若固有之。”〔4〕 

        〔1〕饭,上声,食也。糗,去久反,乾糒也。茹,音汝,亦食也。〔2〕袗,之忍反,画衣也。 

        〔3〕二女,尧二女也。果,《说文》作婐,乌果反,女侍也。〔4〕言圣人之心,不以贫贱而 

      有慕于外,不以富贵而有动于中,随遇而安,无预于已,所性分定故也。 

孟子曰:“吾今而后知〔1〕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 
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 〔2〕耳。” 

        〔1〕言“吾今而后知”者,必有所为而感发也。〔2〕间,去声。一间者,我往彼来,间一人 

      耳,其实与自害其亲无异也。范氏曰:“知此则爱敬人之亲,人亦爱敬其亲矣。” 

孟子曰:“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1〕。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2〕。” 

        〔1〕讥察非常。〔2〕征税出入。范氏曰:“古之耕者什一。后世或收大半之税,此以赋敛为 

      暴也。文王之囿,与民同之。齐宣王之囿,为阱国中,此以园囿为暴也。后世为暴,不止于关。 

      若使孟子用于诸侯,必行文王之政,凡此之类,皆不终日而改也。” 

孟子曰:“身不行道〔1〕,不行〔2〕于妻子。使人不以道〔3〕,不能行〔4〕 
于妻子。” 

        〔1〕身不行道者,以行言之。〔2〕不行者,道不行也。〔3〕使人不以道者,以事言之。〔4〕 

       不能行者,令不行也。 

孟子曰:“周〔1〕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2〕 

        〔1〕周,足也。〔2〕言积之厚则用有馀。 

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1〕豆羹见〔2〕于色。” 
  〔3〕 

        〔1〕好、乘、食,皆去声。〔2〕见,音现。〔3〕好名之人,矫情干誉,是以能让千乘之国。 

      然若本非能轻富贵之人,则于得失之小者,反不觉其真情之发见矣,盖观人不于其所勉,而于 

      其所忽,然后可以见其所安之实也。 

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1〕。无礼义〔2〕,则上下乱。无政事, 
则财用不足 〔3〕。” 

        〔1〕空虚,言若无人然。〔2〕礼义,所以辨上下,定民志。〔3〕生之无道,取之无度,用 

      之无节故也。尹氏曰:“三者以仁贤为本。无仁贤,则礼义、政事,处之皆不以其道矣。” 

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未之有也。”〔1〕 

        〔1〕言不仁主人骋其私智,可以盗于乘之国,而不可以得丘民主心。邹氏曰:”自秦以来, 

       不仁而得天下者有矣,然皆一再传而失之,犹不得也。所谓得天下者,必如三代而后可。”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 
天子为诸侯 〔2〕,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3〕。牺牲既成, 
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斡水溢,则变置社稷。 〔4〕” 

        〔1〕社,土神。稷,穀神。建国则立坛壝以祀之。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 

      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2〕丘民,田野之民,至微贱也,然得其心,则天 

      下归之。天子,至尊贵也,而得其心者不过为诸侯耳。是民为重也。 〔3〕诸侯无道,将使社 

      稷为人所灭,则当更立贤君。是君轻于社稷也。 〔4〕盛,音成。祭祀不失礼,而土穀之神不 

… 页面 221…

       能为民御灾捍患,则毁其坛壝而更置之,亦“年不顺成,八蜡不通”之意。是社稷虽重于君而 

       轻于民也。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 
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 〔1〕。 
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2〕” 

        〔1〕句。〔2〕兴起,感动奋发也。亲炙,亲近而熏炙之也。馀见前篇。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1〕。合而言之,道也。”〔2〕 

        〔1〕或曰:“外国本‘人也’之下,有‘义也者,宜也。礼也者,履也。智也者,知也。信 

       也者,实也’凡二十字。”今按:如此则理极分明,然未详其是否也。  〔2〕仁者,人之所 

       以为人之理也。然仁,理也,人,物也。以仁之理,台于人之身而言立,乃所谓道者也。程子 

       曰:“《中庸》所谓‘率性之谓道’是也。” 

孟子曰:“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去齐,接 
淅而行,去他国之道也。” 〔1〕 

        〔1〕重出。 

孟子曰:“君子〔1〕之戹〔2〕于陈、蔡之间,无上下之交也〔3〕。” 

        〔1〕君子,孔子也。〔2〕戹,与厄同。〔3〕君臣皆恶,无所与交也。 

貉稽曰:“稽大不理于口。〔1〕”孟子曰:“无伤也。士憎兹多口〔2〕。 
 《诗》〔3〕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孔子也。 ‘肆不殄厥愠,亦不陨 
厥问。’文王也。 〔4〕” 

        〔1〕貉,音陌。赵氏曰:“貉,姓。稽,名。为众口所讪。理,赖也。”今按:《汉书》“无 

       俚”。 《方言》亦训赖。〔2〕赵氏曰:“为士者益多为众口所讪。”按此则“憎”当从士, 

       今本皆从心,盖传写之误。 〔3〕《诗》,《邶风·柏舟》及《大雅·绵》之篇也。〔4〕悄悄, 

       忧貌。愠,怒也。本言卫之仁人见怒于群小,盂子以为孔子之事可以当之。肆,发语辞。陨, 

       坠也。问,声问也。本言大王事昆夷,虽不能殄绝其愠怒,亦不自坠其声问之美。孟子以为文 

       王之事可以当之。尹氏曰:“言人顾自处如何,尽其在我者而已。”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1〕,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2〕,使人昭昭。” 
  〔3〕 

        〔1〕昭昭,明也。  〔2〕昏昏,暗也。  〔3〕尹氏曰:“《大学》之道,在自昭明德而施 

       于天下国家,其有不顺者寡矣。” 

孟子谓高子曰:“山径〔1〕之蹊〔2〕间〔3〕,介然〔4〕用〔5〕之而成路 
  〔6〕。为间〔7〕不用,则茅塞〔8〕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9〕 

        〔1〕径,小路也。〔2〕蹊,人行处也。〔3〕句。〔4〕 介,音戛。介然,倏然之顷也。〔5〕 

       用,由也。 〔6〕句。路,大路也。 〔7〕为间,少顷也。 〔8〕茅塞,茅草生而塞之也。 〔9〕 

       言理义之心,不可少有间断也。 

高子曰:“禹之声,尚文王之声。〔1〕”孟子曰:“何以言之?”曰:“以 
追蠡。 〔2〕”曰:“是奚足哉?城门之轨,两马之力与?〔3〕” 

        〔1〕尚,加尚也。丰氏日:“言禹之乐过于文王之乐。” 〔2〕追,音堆。蠡,音礼。丰氏 

… 页面 222…

       曰:“追,钟纽也,《周礼》所谓旋虫是也。蠡者,啮木虫也。言禹时钟在者,钟纽如虫啮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