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集注-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性主全体,无一毫人欲之伪以杂之,而天下之道于变万化皆由此出,所谓立之也。其于天地
之化育,则亦其极诚无妄者,有默契焉,非但闻见之知而已。此皆至诚无妄,自然之功用,夫
岂有所倚苦于物而后能哉!〔6〕肫,之纯反。肫肫,恳至貌,以经纶而言也。渊渊,静深貌,
以立本而言也。浩浩,广大貌,以知化而言也。“其渊”、“其天”,则非特如之而已。〔7〕
固,犹实也。 〔8〕 “圣知”之知,去声。 〔9〕郑氏曰:“惟圣人能知圣人也。”
右第三十二章。 〔1〕
〔1〕承上章而言大德之敦化,亦天道也。前章言至圣二德,此章言至诚之道。然至诚之道,
非至圣不能知,至圣主德,非至诚不能为:则亦非二物矣。此篇言圣人天道之极致,至此而无
以加矣。
《诗》曰“衣锦尚絅” 〔1〕恶〔2〕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3〕然而
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
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4〕。《诗》〔5〕云:“潜虽
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 〔6〕,无恶于志〔7〕。君子之所不可
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8〕!《诗》〔9〕云:“相〔10〕在尔室,尚不
愧于屋漏 〔11〕。”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12〕。《诗》〔13〕曰:
“奏假无言,时靡有争。〔14〕”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15〕
于铁钺 〔16〕。《诗》〔17〕曰:“不显〔18〕惟德!百辟其刑之。〔19〕”
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20〕。《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21〕”
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未也。 《诗》曰:‘德輶〔22〕如毛”,毛犹
有伦;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23〕〔1〕衣,去声。絅,口迥反。《诗》,
国风《卫·硕人》、《郑》之《丰》,皆作“衣锦褧衣”。褧、絅同,禅衣也。尚,加也。〔2〕
恶,去声。 〔3〕闇,於感反。 〔4〕前章言圣人之德,极其盛矣,此复自下学立心之始言之,
而下文又推之以至其极也。古之学者为己,故其立心如此。尚纲故闇然·衣锦故有日章之实。
淡、简、温,絅之袭于外也,不厌而文且理焉,锦之美在中也。小人反是,则暴于外而无实以
继之,是以的然而日亡也。远之近,见于彼者由于此也,风之自,著乎外者本乎内也。微之显,
有诸内着形诸外也。有为己之心,而又知此三者,则知所谨而可入德矣。故下文引《诗》言谨
独之事。 〔5〕《诗》《小雅·正月》之篇。〔6〕疚,病也。〔7〕恶,去声。无恶于志,犹
… 页面 28…
言无愧于心。 〔8〕承上文言“莫见平隐,莫显乎微”也。此君子谨独之亭也。〔9〕《诗》,
《大雅,抑》之篇。 〔10〕相,去声,视也。〔11〕星漏,室西北隅也。 〔12〕承上文又
言君子之戒谨恐惧,无时不然,不待言动而后敬信,则其为己之功益加密矣。故下文引《诗》
并言其效。 〔13〕《诗》,《商颂·烈祖》之篇。〔14〕奏,进也。假,格,同。承上文而
遂及其效,言进而感格于神明之际,极其诚敬,无有言说而入自化之也。〔15〕威,畏也。〔16〕
铁,音夫,斫莝刀也。钺,斧也。 〔17〕《诗》,《周颂·烈文》之篇。 〔18〕不显,说
见二十六章。此借引以为幽深玄远之意。 〔19〕承上文言天子有不显之德,而诸侯法之,则
其德愈深而效愈远矣。 〔20〕笃,厚也。笃恭,言不显其敬也。笃恭而天下平,乃圣人至德
渊微,自然之应,中庸主极功也。 〔21〕《诗》,《大雅·皇矣》之篇。引之以明上文所谓
不显之德者,正以其不大声与色也。 〔22〕輶,由、酉二音。〔23〕又引孔子之言,以为声
色乃化民之末务。今但言“不大”之而已,则犹有声色者存,是未足以形容“不显”之妙。不
若《烝民》之诗所言“德輶如毛”,则庶乎可以形容矣;而又自以为谓之毛,则犹有可比者,
是亦未尽其妙。不着《文王》之诗所言“上天之载,无声无臭”。然后乃为“不显”之至耳。
盖声臭有气无形,在物最为微妙,而犹日“无”之,故惟此可以形容“不显”、”笃恭”之妙。
非此德之外,又别有是三等然后为至也。
右第三十三章。子思因前章极致之言,反求其本,复自下学为己谨独之事推
而言之,以驯致乎笃恭而天下平之盛。又赞其妙,至于无声无臭而后己焉。
盖举一篇之要而约言之,其反复丁宁示人之意,至深切矣,学者其可不尽心
乎!
… 页面 29…
论语集注
… 页面 30…
论语序说
《史记·世家》曰:孔子名丘,字仲尼。其先宋人。父叔梁纥,母颜氏。
以鲁襄公二十二年庚戌之岁,十一月庚子,生孔子于鲁昌平乡陬邑。为儿嬉
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及长,为委吏 〔1〕,料量平;为司职〔2〕吏,畜
蕃息。適周,问礼于老子。既反,而弟子益进。昭公二十五年甲申,孔子年
三十五,而昭公奔齐,鲁乱。于是適齐,为高昭子家臣,以通乎景公 〔3〕。
公欲封以尼谿之由,晏婴不可,公惑之 〔4〕。孔子遂行,反乎鲁。定公元年
王辰,孔子年四十三,而季氏强僭,其臣阳虎作乱专政。故孔子不仕,而退
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九年庚子,孔子年五十一。
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召孔子。欲往,而卒不行〔5〕。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
一年,四方则之,遂为司空,又为大司寇。十年辛丑,相定公会齐侯于夹谷,
齐人归鲁侵地。十二年癸卯,使仲由为季氏宰,堕三都,收其甲兵。盂氏不
肯堕成,围之不克。十四年乙巳,孔子年五十六,摄行相事,诛少正卯,与
闻国政。三月,鲁国大治。齐人归女乐以沮之,季桓子受之。郊又不致膰俎
于大夫,孔子行 〔6〕。適卫,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7〕家。適陈,过匡,
匡人以为阳虎而拘之 〔8〕。既解,还卫,主蘧伯玉家,见南子〔9〕,去。
適宋,司马桓魋欲杀之 〔10〕。又去,適陈,主司城贞子家。居三岁而反于
卫,灵公不能用 〔11〕。晋赵氏家臣佛肸以中年畔,召孔子。孔子欲往,亦
不果 〔12〕。将西见赵简子,至河而反,又主蘧伯玉家。灵公问陈,不对而
行,复如陈 〔13〕。季桓子卒,遗言谓康子必召孔子,其臣止之,康子乃召
冉求 〔14〕。孔子如蔡及葉〔15〕。楚昭王将以书社地封孔子,令尹子西不
可,乃止 〔16〕。又反乎卫,时灵公已卒,卫君辄欲得孔子为政〔17〕。而
冉求为季氏将,与齐战有功。康子乃召孔子,而孔子归鲁,实哀公之十一年
丁巳,而孔子年六十八矣 〔l8〕。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乃叙
《书传》、《礼记》〔19〕,删《诗》正《乐》〔20〕,序《易·象》、《系》、
《象》、《说卦》、《文言》〔21〕。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22〕。十四年庚申,鲁西狩获麟〔23〕,孔子作《春秋》〔24〕。明年辛
酉,子路死于卫。十六年壬戌,四月己丑,孔子卒,年七十三,葬鲁城北泗
上。弟子皆服心丧三年而去,惟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孔子生鲤,字伯鱼,
先卒。
伯鱼生伋,字子思,作 《中庸》。〔25〕”
〔1〕委吏,本作“季氏史”。《索隐》云:“一本作委吏,与《孟子》合。”今从之。〔2〕
职,见《周礼·牛人》,读为樴,义与杙同,盖系养牺牲之所。此官即《盂子》所谓“乘田”。
〔3〕有闻《韶》问政二事。〔4〕有“季孟”“吾老”之语。〔5〕有答子路“东周”语。〔6〕
《鲁世家》以此以上皆为十二年事。〔7〕《孟子》作颜讎由。〔8〕有“颜渊后”及“文王既
没”之语。 〔9〕有“矢子路”及”未见好德”之语。 〔10〕有“天生德”语及微服过宋事。
〔11〕有“三年有成”之语。 〔12〕有答子路“坚白”语及荷蒉过门事。〔13〕据《沦语》,
则绝粮当在此时。 〔14〕《史记》以《论语》“归与”之叹为在此时,又以《孟子》所记叹辞
为主司城贞子时语,疑不然。盖《语》、《孟》所记,本皆此一时语,而所记有异同耳。〔15〕
有葉公问答,子路不对,祖、溺耦耕,荷丈人等事。《史记》云:“于是楚昭王使人聘孔子,
孔子将往拜礼,而陈,蔡大夫发徒围之,故孔子绝粮于陈、蔡之间。”有“愠见”及告子贡“一
贯”之语。按是时陈、蔡臣服于楚,若楚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安敢围之?且据《论语》,
绝粮当在去卫如陈之时。 〔16〕《史记》云“书社地七百里”,恐无此理,时则有接舆之歌。
… 页面 31…
〔17〕有“鲁、卫兄弟”及答子贡”夷齐”、子路“正名”之语。〔18〕有对哀公及康子语。
〔19〕有”杞宋”、“损益”“从周”等语。
〔20〕有语大师及乐正之语。〔21〕有”假我数年”之语。〔22〕弟子颜回最贤,蚤死,后惟
曾参得传孔子之道。〔23〕有“莫我知”之叹。 〔24〕有“知我”、“罪我”等语。《论语》,
请讨陈恒事,亦在是年。 〔25〕子息学于曾子,而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
何氏曰:“《鲁论语》二十篇。《齐论语》别有《问王》、《知道》,
凡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颇多于《鲁论》。《古论》出孔氏壁中,分《尧
曰》下章“子张问”以为一篇,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篇次不与《齐》、
《鲁论》同。”
程子曰:“《论语》之书,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故其书独二子以子
称。”
程子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
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
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程子曰:“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
味深长。”
… 页面 32…
读论语孟子法
点校者按,此文据清仿宋大字本补。
程子曰:“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
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
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来至者、所以来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
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
程子曰:“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
而见意者也。”
程子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
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
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
程子曰:“凡看《语》、《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已,
不可只作一场话说。人只看得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
程子曰:“《论》、《孟》只剩读着,便自意足。学者须是玩味。若以
语言解着,意便不足。”
或问:“且将《论》、《孟》紧要处看,如何?”程子曰:“固是好,
但终是不决洽耳。”
程子曰:“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
程子曰:“学者先读《论语》、《孟子》,如尺度权衡相似,以此去量
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
程子曰: “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
… 页面 33…
学而第一
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凡十六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1〕?有朋自远方来〔2〕,不亦乐乎〔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
〔1〕学主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
也。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说,悦,同。喜意也。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
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程子曰:“习,重习也。时复思绎,浃洽于中,则说
也。”又曰:“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谢氏曰:“时习者,无
时而不习。坐如尸,坐时习也。立如齐,立时习也。” 〔2〕朋,同类也。自远方来,则近者
可知。 〔3〕乐,音洛。程子曰:“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又曰:“说在心。乐
主发散在外。” 〔4〕愠:纡问反,含怒意。君子,成德之名。尹氏曰:“学在已,知不知在
人,何愠之有!”程子曰:“虽乐于及人,不见是而无闷;乃所谓君子。”愚谓及人而乐者顺
而易,不知而不但者逆而难,故惟成德看能之。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学之正、习之熟、说之深
而不已焉耳。程子曰:“乐由说而后得,非乐不足以语君子。”有子 〔1〕曰:“其为
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君
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
〔1〕有子,孔子弟子,名若。〔2〕弟、好,皆去声。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犯上,
谓干犯在上之人。鲜:上声,下同;少也。作乱,则为悖逆争门上事矣。此言人能孝弟。则其
心和顺,少好犯上,必不好作乱也。 〔3〕务,专力也。本,犹根也。仁者,爱之理,心之德
也。为仁,犹曰行仁。与,平声。与者,疑辞,谦退不敢质言也。言君子凡事专用力于根本,
根本既立,则其道自生。若上文所谓孝弟,乃是为仁之木,学者务此,则仁道自此而生也。程
子曰:“孝弟,顺德也,故不好犯上,岂复有逆理乱常之事?德有本,本立则其道充大。孝弟
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弟为本。论性,则以仁为孝弟之本。”
或问:“孝弟为仁之本,此是由孝弟可以至仁否?”曰:“非也。谓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
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