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当代-2005年第4期 >

第61章

当代-2005年第4期-第61章

小说: 当代-2005年第4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姐并不公平。冷佳琳事实上非常专注。她虽然前后嫁了好几任丈夫,但她一生的目光都一以贯之地专注在席勒身上。席勒对自己的美丽生活的想像并没有落空。他去世时,冷家姊妹双双守在他的床前。 
  虽然没能披上婚纱伴随席勒走上红地毯,但冷佳琳以另一种爱情诠释了她对席勒的忠诚。1810年,席勒过世后五年,冷佳琳出版了第一部严肃的席勒传记(但为了保持席勒的完美形像,她在传记中闭口不言席勒的风流韵事,并为此不惜篡改他们三人之间的通信)。1828年,她又出版了《席勒的一生》,并在其中引用了大量的席勒通信。但可惜的是,席勒与冷佳琳的通信原件已被全部销毁。经过文学史专家研究,这件事情很可能是席勒和冷莎露的女儿席爱丽(Emilie von Schiller, 1804—1872)死前干的。由此观之,所谓“江湖恩仇传子不传女”,是不大靠得住的。 
  作为姐姐,冷佳琳对冷莎露的评价却充满怜爱。在《席勒的一生》中,她描述冷莎露是个柔和温婉、忠诚顺从的女人,而且画得一手好画,尤擅风景,热爱大自然,长于表现纯净和温柔。她甚至认为父母管得太紧,否则以其天分,冷莎露很可能成为一个有名的美女画家。她在这本书中证实她俩经常以诗唱和,姊妹情深,心有灵犀。冷佳琳甚至说妹妹是她生命的“惟一希望”,因为她认为自己的生命乏善可陈。 
  1789年10月之后,席勒几乎每周都去鹿市冷家盘桓。1789年12月18日,他终于按捺不住,从耶拿给冷家姆妈发出正式求婚信,打破了自己先发财后求婚的誓言。 
  这封信写得如此精彩绝伦,值得我们在这里浪费《当代》一点版面:“我把自己此生所有的幸福交到您手中。我爱露卿——啊!多少次这句话冲口欲出;这是我不得不对您说出的话。从我迈进您家门的第一天起,露卿的丽影便再也挥之不去。我看透了她美丽高贵的心灵。在过去共同度过的幸福时光里,露卿完美地向我展现了她温存柔顺的灵魂。在静静的内心交流中——您经常也亲历见证——结成了我生命中永不撕裂的纽带……我的信念日见坚定:世上只有露卿才能让我幸福……我无所畏惧,却必须顾忌母亲为女儿幸福的温柔的担忧。但是,假如爱情能让您的女儿幸福,那么您的女儿便将因我而幸福。因为,我在露卿的心灵中读到了爱情。我将静候佳音,静候您对我的心灵期盼作出裁决。如果您的灵魂中没有阻碍我幸福的东西,那世上万物都不能阻碍我们的幸福。我如此紧张地期盼着您对我所有幸福的断案!但爱情,只有爱情会引导您做出决定,而这也正是我的希望所在。” 
  文采逼人!孤陋寡闻如我者,从未读过比这更加美丽的求婚信。 
  不过,全世界的文学青年都知道,要说服未来丈母娘,单靠文采,迹近缘木求鱼。否则为什么全世界有这么多书生败于未来丈母娘?最靠得住的当然是丈母娘的女儿,那个铁了心要把自己嫁给你的女人。而第二靠得住的,就是与丈母娘关系密切的女朋友。 
  席勒此前求婚经常失败,关键在于他的才华虽然世人皆知,但作家养不活老婆,世人更加皆知。 
  而这一次,世人都在帮他。 
  席勒到魏玛之后,虽然与歌德的友谊进展甚微,但他的才华横溢与平易近人,却赢得了夏露笛的极大好感。而所谓世人帮他,就是:夏露笛碰巧跟冷家姆妈是闺中密友,她们之间友谊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席勒跟冷家姊妹成年之前。 
  夏露笛力挺席勒!冷家姆妈的态度由此铁定。与此同时,《强盗》首演的导演达贝格男爵也为席勒锦上添花。当时选帝侯年事已高,如果一旦他春秋不继,达贝格有很大可能继位。达贝格虽然当年因席勒未按合同交出剧本而翻脸拒绝给席勒续约,但随着悲剧《斐斯柯》和历史学名著《尼德兰独立史》的相继问世,尤其是1784年悲剧《阴谋与爱情》上演获得巨大成功,席勒作为传世作家的地位日益凸显,他对席勒的看法已然“与时俱进”。这达贝格还有个根深蒂固的观点,认为科学研究才是达到不朽的最佳途径。写作才能虽然来自天赋,研究成果却来自坚持不懈的勤奋。席勒正好两者兼而有之。因此,达贝格一改当初力劝席勒回斯图加特当“老军医”的消极态度,源源不断地向席勒释放善意。正值此时,他向冷家姊妹的一个女朋友表示,如果他继位成为大公,他将给席勒4000盾(当时约合2500塔勒)的年金,席勒只拿钱不干事,想写什么写什么。 
  虽然要嫁席勒的是冷莎露,可冷佳琳却比妹妹还积极。她风快地将这个消息透露给妈妈。 
  这2500塔勒还是个期票。但一直命运多蹇的席勒,此时却好像撞上了狗头金运,连现银都找上门来了。1790年1月,席勒被魏玛大公任命为宫廷枢密官(Hofrat),年薪200塔勒。虽然少得可怜,却是天才诗人席勒平生第一笔稳定收入。 
  这才是溢满幸福酒杯的最后那一滴。席勒不仅当即收到了冷家姆妈的回信,而且这回信还是“同意!” 
  戏剧性的是,达贝格后来并未如愿当上选帝侯,所以,这2500塔勒的年金,席勒始终没看见一毫。不过,等到这一点明朗时,冷莎露已经生下了席勒的第一个孩子。 
  生米之做成熟饭,并非中国婚姻的专美。 
  刚刚订婚,冷莎露就救了席勒一命。 
  席勒自小体弱多病。从斯图加特逃亡曼海姆之后,因为苦写剧本得了疟疾,始终没好利索。1790年初他连续发高烧达十几天,因为忘了带药高烧不退,从第七天开始说胡话,浑身无力,卧床不起。这是席勒第一次感到死神吹面而过的气息。幸运的是,他这时已拥有两位红颜护法,不再是江湖野鬼。冷家姊妹闻讯赶到,在两位全神贯注、目光如炬的美女面前,死神不得不退避三舍。不过,从这时开始,席勒一直病痛不断,始终活在死神的笼罩之下。 
  既无父母之命,又无媒妁之言,冷莎露与席勒的结合,是典型的门不当户不对。冷家虽非豪门,却也是魏玛大公正式册封的贵族,而席勒虽然名扬江湖,按当时封建门阀排列,却是个地道的“平头老百姓”。平民之女伍碧丝要嫁歌德,都要借法军破城魏玛才能搞定,一介平民之子迎娶贵族女儿,从贵族统治阶级的方向看过来,当然更加属于“占便宜大发了”之列。虽然席勒留下的文字中没怎么涉及这段经历,但当时物议的沸腾,是可以想见的,他们面临的压力,大约也不会小于翁虹嫁给杨振宁。 
  可是,几乎在所有朋友的回忆文字中都是“娇柔可人,温婉娴静”形象的冷莎露,却“倚天一出,谁与争锋”,陡现了她的决断和刚强。 
  她毅然宣布放弃自己的贵族封号,以平民之身嫁与席勒! 
  我曾经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歌德从小就是冷家姊妹的梦中偶像,统治了她们的童年和少年,可她们到了青年却双双情定名气、地位和经济实力皆不如歌德的席勒?莫非文学青年不会算账? 
  冷莎露向我证明,文学青年特会算账!他们才不会见着当红文人就纳头便拜。他们只接受有思想深度的作家。 
  席勒的深度,就在于他始终是一个平民作家,一个为德国人民自由民主而孜孜不倦呐喊一生的“我们的席勒”。 
  1790年2月22日,冷莎露在威宁根耶拿(Wenigenjena)的乡村教堂正式嫁给刚过而立之年的席勒,主婚人是神父施密德(Schmidt),姐姐冷佳琳和冷家姆妈在场。仪式之后,他们直接入住席勒在耶拿大学的单身筒子楼。 
  贵族封号今天看来当然可有可无。但在十八世纪的德国,它却是生命之外第一重要的东东。就在今天,牛气冲天如弗格森先生者,也要在替曼联拿了无数冠军、行将退休之时,才能荣获英国女王赐封为爵士,让人家尊一声“Sir Fugerson”。知道这个,我们才能体会冷莎露的“为爱痴狂”。 
  以婚姻来看,冷莎露的付出没有回报,因为她的所有付出都变成了席勒的所得。席勒这样的文学巨匠,铁定逃不过“红颜劫”。但从妇联的角度看过来,席勒同志的表现(至少是现存史料中的表现)远胜于歌德。因为,他不仅一生只有这一个夫人,而且,他好像婚后基本就再未真正零距离接触过其她的红颜知己。 
  以“雁过留声,人过留痕”唯物主义历史观来看,冷莎露的付出回报巨大。 
  因为,虽然与席勒有过瓜葛的女人为数众多,可是在整个德国文学史上,只有一位“席勒夫人”。 
  与冷莎露结婚,不仅让席勒获得了自己平生的第一张写字台,而且让此前为写作自由而被迫在德意志大地颠沛流离的他,第一次获得了宁静的生活。婚后不久,在给克尔纳的信中他写道:“在心爱的女人身边生活,跟单身一人踽踽而行完全两样——哪怕已经是夏天。我现在享受着美丽的大自然和身在大自然中的生活。我再次沉浸在诗意形象之中,我的胸中常常心血涌动。我现在的生活多么美好!……再过几年,我将完全生活在精神享受之中;是的,我希望再次回到青春时代;内心的诗意生活将把青春交还给我。”在这一时期的书信中,席勒的婚姻幸福溢于言表,充斥着诸如:“我过着多么幸福的生活呀”、“虽然并不充满激情,但近来的日子过得平静而明亮”之类的语言。冷佳琳记得很清楚,这个时期,当席勒完成一部作品之后走进家人中间,他是全世界脾气最好的人。 
  温暖幸福的家庭生活让席勒变得平和宽容。中国老话中对女性有“旺夫命”一说。如果中学确实西传,则冷家姊妹显然是“双倍旺夫命”:席勒自从见到这对姊妹花美女开始,便一改前半生颠沛流离的飘泊,运气空前好起来。 
  正是因为有了冷家姊妹的殷勤看顾,年轻时对生活要求很低的席勒,也慢慢养成了一些特殊习惯:对穿衣变得很挑剔,书桌上东西必须按照他的习惯摆放。喜欢在屋里摆花,尤喜百合花,最喜欢紫色,最厌恶蜘蛛,等等。 
  与传说相反,写作时席勒从不喝葡萄酒和香槟,倒是经常喝咖啡。此外,席勒有个异于常人的怪癖:他在写作时喜欢闻烂苹果。作家有怪癖并不出奇,因为作家本来就不是正常人。出奇的是,这个怪癖居然被冷莎露接受,她经常亲手在席勒书桌里装上一抽屉烂苹果,让他始终笼罩在烂苹果的气味之中。 
  与其他作家不同的是,席勒不喜欢旅行。可能他觉得拥有冷家姊妹等于坐拥整个世界。反正他一辈子没走出过德意志。当时正是欧洲地理大发现时期,亚历山大·封·洪堡就找到赞助去了趟美洲,考察当地的动植物与风土人情,回国之后风头无二,一跃成为社会闻人。当然,席勒本人也确实从未主动争取过这些机会。曼海姆与德累斯顿的阴暗经历让他深刻地体会到了“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与歌德相反,席勒还不太喜欢音乐,而他自己对此的说法匪夷所思,可发一噱:“大家都指责我对音乐不敏感,可我现在觉得,我不喜欢音乐,音乐本身也有错。” 
  在他之前,中国的猪八戒先生说过同样性质的话,却长期被讥为“倒打一钯”。 
  在爱的时候,席勒会在完全的信任之中开放自己,并将自己彻底交给爱人。这不是爱人的要求,而是发自他内心深处的需要。没有爱情的生命对于席勒来说就是荒凉的不毛之地,而缺乏温柔与高雅品仪的女人对他而言则像包着粗粝外壳的柔美海鲜一样难以下咽。席勒像柏拉图一样相信世界上有时光无法撼动的爱情,他跟绝大多数作家一样,内心世界在女性的柔美面前一触即溃。 
  天生我才必有用,天生席勒必写作。假如我们粗线条地端详席勒的生命,则如果抽去写作,他的生命中大概就只剩下冷家姊妹。这就是“大作家”的标杆。以写作为生命惟一意义的人不一定都能成为大作家,但大作家肯定以写作为生命的惟一意义。实际上,从才能来说,有潜力成为大作家的人比比皆是,问题是绝大多数人都有太多的票子、房子、帽子、儿子横陈胸中。当心里充满旁骛,我们在什么地方安放“写作”呢? 
  而席勒始终在写作。即使他完全沉醉于爱河的时候。 
  1790年9月,他的另一部史学名著《三十年战争史》出版,同时开始写作《华伦斯坦》。本来就很喜欢亚里士多德的席勒,经常在南德温润的夜晚把《荷马史诗》中《俄狄蒲斯》的段落直接从希腊原文口译给只属于他自己的美丽听众——冷家姊妹。 
  1791年,席勒去埃尔福特拜访达贝格,晚饭后突然发高烧。稍好之后他回到耶拿,但回来之后马上胸口剧痛。冷佳琳赶去耶拿照料他。当时在席勒病床前服侍起居的还有一个文学青年哈登贝格。这个哈登贝格后来以诺瓦利斯的笔名成为德国著名作家。经医生确诊,席勒得的是肺炎和胸膜炎。这两种病现在并非疑难病症,可在当时却无法治愈,席勒不得不于7月去卡尔斯巴德疗养。但是,他孱弱的身体,却再也无法摆脱这些病症的影响。 
  虽然第一次见面颇不成功,但冷家姊妹却一直利用她们的号召力积极撮合着席勒与歌德的会面。她们盼望席勒与歌德这两颗文学巨星有朝一日能擦出耀眼的闪电照亮宇宙。这一日在1794年来临。 
  1794年7月20日,刚刚结束回乡旅行的席勒参加了耶拿自然研究协会举办的一次会议,散会时偶然在门口遇见歌德。礼貌寒暄之后,他们开始讨论会上谈到的“原始植物”。这场谈话直接把歌德谈到了席勒家里,话题也转到了艺术和艺术理论。经此夜一战,两人终于发现彼此见解惊人相同,从此开始频繁交往,最后发展成德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友谊。他们两人之间仅通信即达1000封,被歌德自诩为“赠给德国、甚至是人类的一份厚礼。” 
  因为冷家姊妹的殷勤照料,两人很好发展为通家之好,歌德成月住在席勒家,而席勒在歌德家也一住就是几星期。1794年夏天,他在写给克尔纳的信中这样描述他们的友谊:“我们俩相得益彰。从现在起我播撒的思考种子在歌德那里扎下了根。他现在觉得有必要与我联手行动,并与我共同走上他迄今为止孤独无援走过的路。我们的精神交流对我来说收获甚丰,我为此而欣喜莫名。” 
  两个文坛巨匠的神交,并非人人乐见。所以马上有好事者向席勒指出,如此与歌德交往,将有抑此扬彼的副作用。席勒的回答证明了他人格的伟大:“我开辟的道路让我走进了歌德的领地,这是确定无疑的;诚然,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可能会失去点儿什么,可剩下的东西都是天生我才,他永远也达不到,所以他的优越不会损害我和我的作品。我想,这就叫各得其所。” 
  冷佳琳在回忆录中称歌德让席勒焕发了创作第二春。可从歌德的角度看过来,他的所得更大。从1795年开始,他们共同出版《时序三女神》——席勒的《人类审美教育书简》、历史论文《围困安特卫普》和美学名篇《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均在此发表。1796到1800年,他们共同出版《文艺年鉴》,席勒还与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