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天下 作者:饶胜文-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地理梯级地势的特征非常明显。自东往西,地势渐高。关中往西,又可分为几个层次,地势更是一级比一级高。关中西面是陇山高地,陇山以西,有陇西地区,历史上或称陇右,自陇西由渭水河谷下关中、由西汉水河谷下汉中,由白龙江谷地下四川,都呈高屋建瓴之势。
陇西再往西,祁连山以北、黄河以西,有河西地区,大体包括今河西走廊;祁连山以南,还有河湟河谷可通青藏高原,其地势都高于陇西;在河西走廊玉门关以西,还有西域,即今天的新疆天山南北。
关中西北的这种层层渐高的梯级地势,也给历代经营西北者显示出了一个层层递推的逻辑:欲保关中之安全,必须控制陇西;欲控制陇西,必须控制河西;欲控制河西,必须抚定西域。
(一)关中西北高地与关陇军事局势
在关中与中原群雄逐鹿之时,其军事要点在于几处关隘所控制着的山川险要。可是,当关陇地区内部形势混乱之时,关陇局势的控制却取决于对关中西北外围高地的控制。关中西北高地为关陇地区的军事重心,对于关中腹地局势的底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中西北外围高地,以陇山为主体,延及黄土高原之一部分,大致包括今甘肃天水、平凉、庆阳至陕西延安一线。这片地域地势较高,足以俯瞰关中。自这里径趋关中腹地较易,而自关中腹地仰攻则较难。
这一带主要是高原山地地形,关中腹地的几条主要河流如渭河、泾河、洛河及其支流均源于这里,而呈向心状汇流至关中平原腹地。这些河流穿切而形成的山地低口,是西北地区与关中腹地之间的通道。经历代经营,形成一些军事重镇,比较重要的有庆阳、平凉、固原、泾州(今泾川)、陇西、天水、陇州(今陇县)。这些军事重镇一方面在抵御西北少数民族对关中的压力上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关中局势的底定亦有很大的影响。
庆阳、平凉、固原地处泾水流域上游黄土高原,从这里经泾水河谷下趋关中之路非常平易。自秦、汉至宋、明,这里一直是抵御关中西北少数民族进犯的重地。西汉时,这里俱属安定郡。郡以安定命名,寓意是:关中的安定系于此地。《读史方舆纪要》称庆阳“南卫关辅,北御羌戎。夫庆阳有警,而邠宁以南,祸切剥肤矣,形援可或缓哉!” ' 注:《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七 陕西六 ' 称平凉“山川险阻,控扼边陲,屹为要会。” ' 注:《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八 陕西七 ' 称泾州“山川环带,水陆流通。岭北有事,州实为孔道。“ ' 注:《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八 陕西七 ' 在群雄争夺关中的过程中,这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陇州和天水夹陇山东、西两侧而立,控扼沿渭水河谷穿越陇山之路。陇山本是关中的西部屏障,但若有一种势力自陇西东逼关中,则关中形势不利,所以陇州和天水对于陇山形势的控制意义重大。《读史方舆纪要》称陇州“扼陇底之险,控秦、凤之冲,为关中重镇。” ' 注:《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五 陕西四 ' 称天水“当关陇之会,介雍、梁之间,屹为重镇。虞允文曰:关中,大下之上游;陇右,关中之上游。而秦州其关陇之喉舌欤” ' 注:《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九 陕西八 '
陇山以西,陇西(今陇西市)为一大重心。陇西在秦汉时为陇西郡,明代为巩昌府。《读史方舆纪要》称其“翼蔽秦陇,控扼羌戎。盖其地山谷纠纷,川原回绕,其俗尚气力,修战备,好田猎,勤耕稼,自古用武之国也。诚于此且耕且屯,以守以战,东上秦、陇,而雍、岐之肩背疏;南下阶(今武都)、成(成县),而梁、益之咽喉坏;西指兰(兰州)、会(今会宁),而河、湟之要领举。巩昌非无事之地也。夫欲保关中,先固陇右;欲固陇右,巩昌岂非都会之所哉!” ' 注:《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九 陕西八 '
关中的正北方向,其防护的屏障有两重,自延安、绥德至榆林一带,西接宁夏,东界黄河而接山西,此为第一重;由此往北,隔河套地区而阻黄河,此为第二重。延安、绥德至榆林一带,即秦汉时的上郡地区。秦、汉抗御匈奴、北宋抗御西夏、明抗御鞑靼,这里都是防卫重地。
上面是关中西北外围地理形势的大致情况。这一带均为高原山地地形,地势高峻,为关陇军事重心,对于关中的安全、关陇军事局势的控制意义重大。
两汉之际,关中地区首次陷入空前的混乱。王莽败亡后,先是绿林军拥更始帝入长安。刘秀在河北建立政权后,正值赤眉军西行入关,刘秀派邓禹分麾下精兵,西争关中。
邓禹进入关中后,未采诸将“径攻长安”的建议,而是引兵转略长安西北的上郡、北地、安定三郡。他分析说:“今吾众虽多,能战者少,前无可仰之积,后无转馈之资。赤眉新拔长安,财富充实,锋锐未可当也。夫盗贼群居,无终日之计,财谷虽多,变故万端,宁能坚守者也!上郡、北地、安定三郡,土广人稀,饶谷多蓄,吾且休兵北道;就粮养士,以观其弊,乃可图也。” ' 注:《后汉书》卷十六 邓寇列传 ' 邓禹的策略是意在先取长安外围,利用关中西北高地“土广人稀,饶谷多畜”,屯粮养兵,蓄精养锐,且暂避赤眉军新胜之锋锐,观其后弊,待时机成熟,再乘势取长安,略定关中。邓禹以此一度占领长安。后来,赤眉军无粮,欲西犯陇上时,被隗嚣在陇坻(今陇县)击还。赤眉军无法在关中立足,出关后在宜阳被刘秀击降,东汉遂定关中。
汉建武六年(30年),刘秀初步扫平东方群雄,兴兵西讨,以图陇、蜀。这时陇西的隗嚣己背汉自立,其部将王元东据陇坻(今陕西陇县),伐木塞道,扼守陇山险要,以拒汉军。东汉诸将仰攻陇坻不利,不得已引兵下陇分守关中各重镇,改取守势。次年,东汉将领来歙潜师袭据陇西战略要点略阳(今甘肃庄浪县西南)。隗嚣随即率军全力反扑,来争略阳,攻打数月,未能成功;汉军这才透入陇上。不久,汉军又攻克陇上重镇高平第一城(今宁夏固原),并与河西窦融的军队会师,隗嚣军溃败,关陇局势遂定。从这场战事的前后两个阶段看,陇山险要的控制实为关键。(见图2-1-4)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仍,关陇地区也不例外。前秦统一北方的时候,曾将大批被征服的其它少数民族迁徙至关中。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慕容垂在河北背苻坚自立,被迁关中的十余万鲜卑慕容部人也在慕容泓的领导下起兵反前秦,屯驻华阴。苻坚派其子苻叡领兵征讨,以羌人姚苌为其司马。时慕容泓闻秦兵来攻,已作计出奔关东,恃勇轻敌的苻叡却决心拦截打击。姚苌劝阻道:“鲜卑有思归之心,宜驱令出关,不可遏也。但可鸣鼓随之,彼将奔败不暇矣。” ' 注:《资治通鉴》卷一百零五 晋纪二十七 ' 苻叡不听,结果兵败被杀。鲜卑人反过来围攻长安。姚苌因受苻坚之责,逃往渭北,被当地羌人豪族推为大单于、万年秦王,建立后秦。
姚苌建立政权后,部下们都建议“宜先据咸阳以制天下。”姚苌却说:“燕因怀旧之士而起兵,若功成事捷,咸有东归之思,安能久固秦川!吾欲移兵岭北,广收资实,须秦弊燕园,然后垂拱取之。兵不血刃,坐定天下,此卞庄得二之义也。” ' 注:《晋书》卷一百一十六 姚苌载记 ' 岭北即今庆阳、平凉地区。姚苌对关中的局势和取长安的时机作了准确的判断。他所面临的形势和采取的策略与当年的邓禹颇有些类似。秦、燕相争,如同两虎争斗,自己避实就虚,移兵岭北,屯粮养兵,蓄精养锐,坐待秦人困弊、燕人东归的局面出现,冉轻轻松松地取下长安。局势变化果如姚苌所料,燕人东归,苻坚也被姚苌擒杀,姚苌坐取长安,略定关中。
前秦的残余势力在苻坚孙子苻登的领导下,仍在陇西活动。对此,姚苌以长安、安定(今甘肃镇原东南)、上邽(今天水)三地构成一个三角形战略支撑体系:以太子姚兴镇守长安;让勇猛善战的姚硕德前出上邽,根据形势变化以窥进取;以安定为军事重心,亲自坐镇,以此撑开全局,控制陇上形势。在苻登咄咄逼人的攻势下,后秦军频遭失利,大局却丝毫未受影响,正是得力于这种战略布局。几年的时间内,姚苌及其子姚兴逐次消灭了苻登、西秦和后凉,平定了关陇。
前秦瓦解后,从前秦控制下脱颖而出的还有匈奴人。东晋义熙三年(407年),匈奴人赫连勃勃建国大夏,攻掠关中西北地区,占领高平(今固原)。部下们建议他建都高平,守险自固。赫连勃勃不从,他说:“吾大业草创,众旅未多,姚兴亦一时之雄,关中未可图也。且其诸镇用命,我若专固一城,彼必并力于我。众非其敌,亡可立待。吾以云骑风驰,出其不意,救前则击其后,救后则击其前,使彼疲于奔命,我则游食自若。不及十年,岭北、河东尽我有也。待姚兴死后,徐取长安。姚泓凡弱小儿,擒之方略,已在吾计中矣。” ' 注:《晋书》卷一百三十 赫连勃勃载记 ' 此后,赫连勃勃不断兴兵扰掠后秦安定、平凉、卜邽等地。
义熙十二年(416年)刘裕北伐,消灭后秦。随后,留兵镇守关中,自己回南方谋代晋。刘裕刚刚东归,一直雄据陇上、虎视关中的赫连勃勃采用谋士王买德之谋,攻取长安,占有关中。
赫连勃勃占领关中之后,群臣们建议他建都长安,勃勃又不从,他说:“朕岂不知长安累帝旧都,有山河四塞之固!但荆吴(东晋)僻远,势不能为人之患;东魏(东面的北魏)与我同壤境,去北京(夏都统万,在今陕西横山)才数百里,若都长安,北京恐有不守之忧。朕在统万,彼终不敢济河。诸卿适未见此耳!” ' 注:《晋书》卷一百三十 赫连勃勃载记 ' 赫连勃勃仍都统万,固筑城墙。他将统万城的南门名为“朝宋门”,东门名为“招魏门”,西门名为“服凉门”,北门名为“平朔门”,大有坐制形胜之地雄视四方之意。赫连勃勃认识到,在他那个时代,关中频经战乱,长安残破,关中之重已不在长安,而在其西北高地。故赫连勃勃始终以统万为都城,而以安定、平凉、上邽为重镇。后来北魏伐夏时,取长安。未能动摇夏的基业;破统万,夏犹有安定、上邽为之根本。直到北魏第四次伐夏,攻占了安定、平凉等重镇,夏人才被迫西走,为吐谷浑所灭。北魏控制整个关陇地区。
北魏收拾十六国的混乱局面,统一北方。北魏后期,六镇流民起义;关陇地区也爆发起义。尔朱荣击灭葛荣后,派尔朱天光、贺拔岳、宇文泰等前往关陇镇压。尔朱天光奇袭安定,击破平凉,击败起义军主力,大体控制关陇局势。
尔朱荣死后,高欢反尔朱集团,尔朱天光出关会攻高欢,留其弟尔朱显寿及贺拔岳守关中。宇文泰见天下将乱,建议贺拔岳说:“今灵夏、河西,各拥部众,未知所属。公引军近陇,扼其要害,震之以威,怀之以惠,收其士马,以资吾军。西辑氏、羌,北抚沙漠,还军长安,匡辅魏室。此桓文之策也。” ' 注:《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六 梁纪十二 ' 贺拔岳接受宇文泰的建议,引军上陇,西屯平凉。果然,陇上各州郡纷纷来附,受贺拔岳节度。
不久,贺拔岳在高平被侯莫陈悦刺死,部众散还平凉。候莫陈悦没有乘势进兵平凉,而是退保水洛城(今甘肃庄浪附近)。贺拔岳手下共推宇文泰继统贺拔岳军。时宇文泰在夏州(今横山),僚属们建议宇文泰“留以观变”。宇文泰说:“悦既害元帅,自应乘势直据平凉,而退还水洛,吾知其无能为也。” ' 注:《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六 梁纪十二 ' 遂星夜驰赴平凉,安集部众,进兵击灭侯莫陈悦。然后,入据上邽,遣诸将分镇原州(固原)、南秦州(仇地)、渭州(陇西)、秦州(天水),征诸州之粟以给军用,遂得以安集秦、陇,抚定关中。
宇文泰先是建议贺拔岳西屯平凉,扼守要害,招附陇上各州郡;贺拔岳死后,他又急据平凉,分遣诸将镇守陇上各重镇,遂得以控制关陇,成就大业。故而史称“宇文霸业,集于平凉” ' 注:《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八 陕西七 '
北宋时期,西夏割据宁夏,不断侵扰北宋关陇地区。宋夏之间时战时和,交兵近百年。宋廷曾分陕西为四路以拒西夏,这四路是:鄜延路(今延安-富县一带)、环庆路(今环县-庆阳一带)、泾原路(今泾川-镇原一带)、秦凤路(今天水-扶风一带),置为重镇,围堵西夏。
这四路基本上是关中西北黄土高原及陇山一线的战略要点,足以扼守西夏下冲关中之路。庆历初年,朝廷以韩琦、范仲淹为陕西安抚经略招讨使,置司泾州,总四路之事。范仲淹曾上书请与韩琦同经略泾原,并驻泾州,以韩琦兼领秦凤路,自己兼领环庆路。泾原有警,则与韩琦合秦凤、环庆之兵掎角而进;若秦凤、环庆有警,亦可率经原之师为援。韩、范二人在泾州选将练兵,号令严明,爱抚士卒,名重西睡,夏人不敢犯边。当时边地之民传诵一首歌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韩、范二人经营四路的时期,是北宋对西夏战争中形势比较好的一段时期。
(二)陇西、河西与关中
如果说关中对中原有高屋建瓴之势,那么陇西对关中占有高屋建瓴之势。实际上,陇西不仅仅是据关中之上游,它对汉中、四川也拥有上游之势。
渭水、白龙江、西汉水等河流均发源于陇西。渭水东流,经过关中;白龙江南流,经过四川;西汉水东流汉中。它们穿切高原地带而形成的河谷低地提供了陇西与关中、汉中、四川之间的往来通道。陇西地势明显高于关中、汉中和四川,自关中、汉中、四川仰攻陇西较难,而自陇西下攻却较易。
因此,对于关中、汉中和四川来说,无论哪一方,如能取得陇西,便取得了一种地理上的有利态势。三国时蜀魏在陇西的角逐、南北朝时刘宋与北魏对仇池氐人的争取,都是出于上述思路。(详见汉中部分)
陇西在关中之西,而河西又在陇西之西。如果说陇西对关中拥有地理上的优势的话,那么河西对陇西同样拥有地理上的优势。陇西足以制关中,河西则足以制陇西。以关中而欲图陇西,可以联结河西,利用河西对陇西的地理优势,制陇西之后,夹击陇西。刘秀之结好窦融、李渊之结好李轨,就是出于这种策略。
东汉初,两方主要有三支势力:陇西的隗嚣、河西的窦融和益州的公孙述。隗嚣表面事汉,实谋割据一方。其部将王元曾建议他说:“今天水完富,士马最强,北收西河、上郡,东收三辅之地,案秦旧迹,表里河山。元请以一泥丸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若计不及此,且蓄养士马,据隘自守,旷日持久,以待四方之变。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 ' 注:66 ' 窦融家累世在河西,知其风俗人情。更始初立,窦融对其兄弟说:“天下安危未可知,河西殷富,带河为因,张掖属国精兵万骑,一旦缓急,杜绝河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