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三国资料-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执金吾,掌徼巡京师,其属有武库令。
将作大匠,掌宫室宗庙路寝建筑。
太后三卿,卫尉、太仆、少府,均随太后宫为官号,其属有丞。
大长秋,皇后卿,掌奉宣皇后意旨,其属有丞。 太子太傅、太子少傅,掌辅导太子,其属有中庶子、庶子。又置有太子宾客,左辅都尉、右弼都尉、辅正都尉、冀正都尉,辅义都尉、左右部督。
御史大夫,掌受公卿奏事,举劾弹章,又置左右御史大夫,永安五年(公元二六二年)以廷尉孙密、光禄勋孟宗分为之。其属有中执法、左执法、侍御史、监农御史。
符节令,掌授节、铜虎符、竹使等。其属有符玺郎。
领军将军、左右领军,掌领禁卫诸军,其属有中左右护军,武卫,步兵、屯骑、越骑、长水、射声五校尉。
城门校尉,掌京师城门。
地方四征、四镇将军,以东西南北四方分将军之号,兼统州刺史。
持节都督,都督诸州军事,于濒江之要地置之,其属有护军、监军。
州刺史,掌循行郡国,录囚徒,考殿最,或置牧。其属有从军史、假佐从事等,部郡从事。又有师友从事。
郡太守,掌治其郡。
郡都尉,典兵禁,备盗贼。
县令、长,掌治其县,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
三国人才政策简介
曹魏
曹操历来非常重视人才问题。
在联军讨伐董卓与袁绍对话时,曹操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可见曹操对人才问题的重视与认识。
清王夫之在《读通鉴论》说“(曹操)其终强而夺汉者,居四战之地,恃智恃力,而无河山恃之可恃以生骄怠也”。曹操之所以可以由弱小到强大,最终曹丕还夺取了汉江山,根本的原因在于他凭借他自己和手下的集团全体成员的才能共同奋斗。如果不是凭借人的才智和能力而凭借河山之险固,会出现袁绍那样迅速败亡的悲惨遭遇。
曹操刚起步的时候,就得到了家族的有利支持,夏侯氏的夏侯敦、夏侯渊;曹氏的曹仁、曹洪,曹真和曹休也不远来投奔。
最初之际,曹操仅有小快根据地,兵微将寡,而曹操出身于为世人所不齿的宦官家族;为了充分发现、利用人才,曹操在自己队伍中发掘人才的同时打破当时的门第观念,提拔重用出身于社会下层的文人武士,争取中小地主阶层的支持,并尽量利用投降过来的敌方人才。虽然当时发生了陈宫不满曹操杀边让而勾结吕布叛乱的事件,可并没有让曹操放弃“唯才是举”的方针。196年,曹操迎汉帝,成为东汉政府的代言人,有了政治上无与伦比的政治优势,士人不论是为了曹操而来还是为了恢复汉室而来,都不得不为曹操服务。建安十五年,曹操颁布《求贤令》,十九年再次下令,二十二年第三次颁布,这就是有名的求才三令。曹操的“唯才是举”,反对两汉以来奉行的“德行”和出身门第的传统思想,对当时的社会思想具有很大的意义,当代有学者指出“标志着政治社会道德思想上的大改革”。
后来曹丕为了登基,被迫向世家大族妥协,采取九品制,依靠世家大族的势力来维持统治,同时大力压抑曹氏兄弟,终于在曹、夏侯家实力派人物曹仁、曹洪、曹真、曹休、夏侯敦、夏侯渊、夏侯尚过身后大权不得不交到代表世家大族的司马家族。
东汉末年的大乱,造就了全国性的人才流动,出身于世家大族的人才要夺回失去的政治经济特权,中下社会阶层的人才则希望因此展现自己的才华,改变一向以来的地位。曹操身边有以汉帝为首的东汉政府,实际上这就是曹魏政权两面性的辨证统一,无论士人们主观上是向汉还是向曹,在客观上都是不能分开,演义上说关羽提出的“降汉不降曹”不过是自欺欺人之说法。清朝人赵翼在谈到荀文弱弃袁绍而投奔曹操时说“yu计诸臣中,非操不能削群雄以匡汉室,则不得不归心于操而为之尽力,为操即所以为汉也。”,赵的说法不针见血指出了当时很多士人不得不为曹操服务的事实。曹操有“正统”的名分和地位,也有唯才是举的正确方针,具备了其他军阀无与伦比的优势地位,他在为社会中下阶层人才打开政权大门的同时也注意选用世家大族,避免了人才的片面性,所以其人才阵营中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
曹操的人才中,从老兵中提拔于禁、乐进、典韦等将领,从敌方投降过来人才中起用张辽、徐晃、张邰、陈琳、贾诩等人,从地方豪强中起用李典、李通、许褚、藏霸等,从东汉政府中小官吏中提拔荀文若、荀攸、王郎等,从普通士人中起用郭嘉、程昱、刘晔等。这些人才都是曹家大厦的顶梁柱,为曹操立下了汗马功劳。
曹操的唯才是举,举的都是对自己有利的人才,他所不看中的德,也不是忠诚等基本的德行,而是汉儒生所宣扬的“三纲六纪”等。而政权的主要权力所在——军队,一直抓在曹家、夏侯家核心大将手中,所以外姓的大将张辽、徐晃、张邰、于禁、乐进、李典等人不可能得到完全的发挥。而曹操对自己的政敌,一向毫不手软,连为自己立下汗马功劳的荀文若也不放过,所以曹操一直为后世士人所指责。
蜀汉
刘备也很重视人才问题,《三国志*刘备传》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
刘备出身于没落的皇族,已经沦落到不得不靠编草席为生,家族已经没什么人才可言。刘备起兵之初,远没有袁绍、曹操那样雄厚的家族基础,他的皇族身份在初期也没有给他带来政治优势。而刘备本身由于认识有限,对士人的重视程度不够,不难发现刘备早期的人才中,基本没什么大才的文人谋士;而刘备十分重视将领,他不但得到了关羽、张飞的忠实支持,还得到了公孙瓒手下勇将赵云的垂青。由于缺乏战略上和政治上的正确主将,刘备虽然拥有良将,却不得不面对多次失败的教训。
在荆洲投靠刘表期间,刘备终于认清了士人谋士的重要作用(有学者刘备寄居在曹操,应该考虑到自己为什么失败而曹操为什么成功的问题,对士人谋士的认识是从此扭转),先后得到了荆洲一带士人徐庶、诸葛亮、庞统、马氏兄弟等人的支持,事业上开始走上上升路,尤其是诸葛亮和庞统,在夺取荆洲四郡中立下很大的功劳。
刘备一直依靠世家大族的势力,早在徐州代替陶谦家族取得统治地位时就和当地的巨富糜家建立了亲戚关系,得到了糜家在经济上、人力上的大力支持;在荆洲期间,取得了当地大族马、习、庞家的支持;夺取川中后,也得到了四川豪强的有利支持,法正、李严、孟达等人就是其中代表。川中在曹操夺取汉中时没有发生大乱,与曹操逐鹿汉中时后方一直很稳定,与得到了有强大势力的豪强支持是分不开的。
刘备为了与曹操、孙权抗衡,打出了“复汉”的旗号,直接攻击曹操为“汉贼”,又以“汉皇叔”的身份自居,以吸引部分士人;虽然没有曹操的政治优势那样明显,但相对于孙权等其他军阀,还是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不满曹操早期劣迹的士人。
刘备败亡后,以荆洲派的诸葛亮为丞相,主内政;益洲派的李严为尚书令,主军事;然而刘备所担心的派系斗争还是出现了。诸葛亮先是夺取了李严的军事权力,然后逐步排挤益洲派。
诸葛亮当权期间,反刘备依靠大族的政策,开始实行法治,大力打击益洲派的豪强;由于川中战乱没中原那严重,加上刘焉父子纵容大族,所以豪强势力还是十分强大,收益不错但是为后来的李严不供粮草埋下伏笔。诸葛亮很善于发现、培养、利用人才,如蒋琬、费文伟、董允等,诸葛亮的识人方面,杨洪、何诋的例子一直为后人所乐道;诸葛亮也注意提拔敌方投降过来的人才,如姜维、王平。诸葛亮大力起用荆洲派人才,在选拔人才和使用人才方面过分强调以“奉职循理”作为衡量优劣、取舍的标准,因而忽略了人才的多样性,尤其是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如街亭用的马谡、四相中的蒋琬、费文伟、董允都是荆洲派。
由于诸葛亮的人才政策局限,加上刘蜀中生代人才大部分在夷陵之战中消亡,无奈后来只好“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悲惨局面。
东吴
孙家对人才也很重视。
孙坚出身于下层社会,家贫,以种瓜为生。孙坚和刘备一样,很重视将领而不大看重文人谋士,但孙坚自己有一定的战略目光,更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华,以作战勇猛、指挥灵活闻名于世,孙坚的阳人之战,虽然发生在给董军偷袭后,依然以少胜多,大破董军,击杀董军都督华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他的不足,孙坚在前期基本没有遇到强劲对手,故孙坚得以横扫荆南。孙坚虽然迎娶江东大家吴氏姐妹为妻,依然得不到大族的认可,孙坚的人才组成,主要时以中下阶层为主。
孙策吸取了其父孙坚不重视文人谋士的教训,早在孙坚起义兵时就“与周瑜相友,收合士大夫”。孙策向袁术讨回千余孙坚旧兵,同时得到舅舅吴景的帮助;由于吴景在江东的影响,得到了吕范、孙河、张纮等人家族的支持。孙策继承了父亲作战勇猛、迅速的优点,在初平江东后,得到了张昭、秦松、陈端江东著名文人谋士支持,前途一片光明;可惜孙策也继承父亲孙坚过于勇猛而轻佻果躁,终于给人伏杀而死。由于得到了舅舅吴景的支持和他的影响,以及孙策自己的努力,人才中大族开始占有一席之地,也是孙家依靠大族的开始。
孙权接替孙策成为江东统治者后,依靠江东大族的势力,也取得了与曹操抗衡的实力。孙权对文人的重视比孙策更高,上任之初就“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在拉拢原有人才程普、周瑜等人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和世家大族互相利用的政策。用人上主要依靠江东大族,如陆逊父子、朱治、潘睿等人;同时孙家宗亲也开始抛头露面。孙权认为“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同时孙权也借口曹操为“汉贼”,要“清君则”而大量收揽人才、训练军队;孙权十分善于听取众人意见,采取其中好的意见,孙权还十分注重人才的群体优势,克服“非正统”的名分,使势力逐渐增长,敢于和曹魏长期对抗。
孙权的用人谋略十分高明,所重用之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人都立下了非凡之功劳;周瑜30000劲卒破曹军10余万大军,鲁肃一直为江东战略上的主心骨,吕蒙奇袭荆洲,取回了孙权一直梦寐以求的南郡,陆逊火烧连营,同时击破曹魏多次进攻;此四人还是对付山越的好手,为孙家获得兵源、劳力。
孙权晚年以及继承者,过于滥杀,人才内耗太严重,终于为西晋所灭。
其他
二袁 袁绍、袁术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大族,而袁绍曾经担任联军的盟主,所以袁氏门生无不纷纷投靠,袁绍更为突出;二袁都是依靠世家大族,重视门第出身和德行之人。《后汉书》说“是时豪杰既多附绍,且感其家祸,人思为报,州郡蜂起,莫不以袁氏为名”,可见袁家的社会地位之高,但是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所以袁绍虽然有杰出的人才相助,还是不得不面对失败的悲惨局面。袁术比袁绍,要略差一绸。
刘表 刘表也是依靠世家大族的势力才在荆洲立下阵脚。由于得到了荆洲大族蒯、蔡氏的支持,刘表在荆洲的统治比较稳定,而刘表没雄并天下之野心,所以身边的很多一流人才都没有愿意为刘表服务。
其他的如马腾、吕布等,根本不是做诸侯的料子;而刘焉似乎脱离了三国的范畴。
三国时期的武器
铠甲,普通士兵是熟牛皮制成的护住前胸背部的皮甲;高级一点是鱼鳞铠,几千片铁片密密麻麻的,而且是汉代士兵的最好装备,因为铁黑色,所以又叫“玄甲”
文学作品中有时也用做铠的代名词。还记得丞相破魏?玄甲数千是极大斩获,而且说明魏出动的是相当精锐的部队而且损失惨重。
说甲就不能不说盾,盾在当时更接近防御工事而不是兵器,盾小橹大,都是一东西,一般是木制,出土的漆盾记得两厘米厚。蒙皮铁盾几乎不存在太重。小盾也有,叫啥“钩镶”之类的,据说是前面带有钩子的小盾,能锁拿敌人兵器,而且本身也有一定攻击力。不过使用要相当技术才可以。环首刀配合钩镶就是长兵器的克星。不过想来这种兵也不容易训练。
至于大盾,是先秦时吴地的比较有名,所以也叫“吴科”,屈原楚辞里有句“……操吴戈”有人认为就是“吴科”之误。
关于刀剑说,环首刀的环是缠布绑在胳膊上避免掉落的。越长环首刀越难使。出土文物显示孙吴士兵环首刀平均长度是70多CM。而蜀汉是120CM可见两国士兵战斗力和锻冶水平。长刀外还有随身短刀,因为贴大腿挂叫“拍髀”应该算是长匕首吧。
戟,三国的重头兵刃,长短都有,规格不同,步兵的一人高,骑兵的越长越厉害,不过也越不容易使。形制简单的戟就是一横一竖如“卜”形。三国出现“雄戟”横上翘,竖加了个弯钩。典韦死前发威使戟“一叉入 十余矛摧”就是用的这种雄戟。
另外三国人多以短戟护身,孙权投虎,刘备砸说赵云坏话的,董卓砸吕布,都是它,可见其广泛应用。而且用短戟还是高超的武艺“余少晓持复,自谓无对;俗名双戟为坐铁室,镶楯为蔽木户;后从陈国袁敏学,以单攻复,每为若神,对家不知所出,先日若逢敏于狭路,直决耳”——《曹丕传》矛槊,和戟长度啥的差不多,就是一木棍插上各种头。最长的矛是东夷传里记载的三丈的矛,估计是用来破骑兵的,骑兵列阵平矛冲锋威不可当,散战戟有利。
弓弩,计量单位分斤(0。2228公斤),钧(三十斤),石(120斤 与普通度量衡不同)三级,一般弓用斤,弩用钧,石。一般弩是三十弦一弓,诸葛弩失传,大残念。骑兵也有专用弩,实物已经出土。后汉三国善于弩射的就陈王刘宠一个,左右开弓的象董卓之类的也是猛人。便弓马的就忒多了。最重视造弩的当然是蜀汉连制造人都要刻上名字以追查责任。 至于剑当时基本不算兵器了,就是无聊文人装风雅的东西,也就是曹丕、鲁肃有钱有闲的才练。至于练好了好象也是门技术。
拋石装置,曹操在官渡之战使用一种拋石车,因拋石时声音很大,所以命名为〃霹雳车〃。为史书中最早有记载的拋石装置(资治通鉴:袁绍在营中堆土成山,建立高楼,向曹营射箭…曹操建霹雳车,用巨石攻高楼,一一摧毁)。其原理是利用杠杆原理拋石来攻击敌方城池或城防设施和人员。南北朝后期发展成一种舰用水上拍竿。隋灭陈的荆门水战中,隋舰在前后左右装有六座巨大的拍竿,高可达五十尺,击沉陈军战舰十余艘,威力惊人。
骑兵,三国时代骑兵已大量被使用。北方人习马,曹操娴熟的骑兵部队常成为吴、蜀两国的恶梦。不过三国时并未成熟发展出重骑兵﹝重骑兵定义:马匹和骑士皆披覆铠甲笔彼溆猩偈仄锉欢啵恢钡侥媳背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