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爱与文明 [奥地利] 弗洛伊德-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也全部是为了阻抗正常的性欲。有些疾病发病较晚,多数也是因为原欲不能得到常态的性满足。在两种情形中,原欲就像通道被堵塞了的溪流,只好涌向旁边干涸了的偏道。因此,呈现在心理症中性反常的例子很多(当然都是被动表现),但都是一些无可奈何地涌向旁道的表现。不管怎么说,患者比正常人更用得着这些旁道。事实上,一个本来应该很正常的人之所以会性反常,除了因为他的外在自由被剥夺、正常性对象无法得到满足和正常性行为发生危机之外,还因为性的内在抑制因素在发生不可估量作用。事实上,不是所有心理症病例都是一样的。在某些病人中,导致性错乱的主要是先天因素,有的则同以上所述,是在其原欲脱离正常性目的及性对象之后,才走向这条旁道。既然这两种影响力相互渗透交织,勉强把它们分开就无太大意义了。只有当体质与经验都导向一个倾向时,心理症才会趋于极端。诚然,一个体质特异的人,也可能不需日常经验的帮助,就可偏离正道。反过来,一个体质与常人无异者,在经过一番特殊的经验之后,也许会成为心理症患者,这样的看法大致可以适用于其他一些兼含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疾病。但是,如果我们仍然坚持那种认为在心理症体质中“性反常”较常人为多的设想,就应极力强调这个或那个快感区或某种部分冲动。每个人都有他先天倾向,而这类性倾向本来就不能划一。究竟在某一类病状与另一类性反常之间有没有特殊关系,我们还没来得及加以详尽探讨(这一领域中其他许多问题也未被详尽探讨)。
第七节关于幼儿期性欲
在我们确实证明了在心理症患者的症状表现中包含着相当多的性反常情感成份之后,性反常的人数无形中便增加了许多。这不仅仅是因为在人类社会里心理症患者占了很大一部分,而且还由于正常人与心理症患者并没有鲜明的分界线,如果象莫比尤斯(Mobius)所说“每个人都多少有点歇斯底里”,性反常现象之所以会如此广泛的原因也就不难看出了。
这一事实使我们联想到,性反常倾向决不是偶然,它是常态下标准体质的一个组成部分。经常有人问我们:性反常到底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还是像毕内特在论恋物症时所证明的,来自于偶然的经验?我们不否认性反常现象中的某些先天性的因基,但这种先天性差不多每个人都有。作为一种倾向,它可能时强时弱,有时受到生活中某些因素的影响,会变得非常明显。我们讨论的则是某种性冲动素质的先天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发展为一种性活动的真实体验者,而在别的情况之下,经由不充分的潜在抑制作用之后,则以病态的迂回形式吸引住极大一部分性的能源。处在这两个极端当中的,才是真正的人,他们通过有效的节制及其他努力,享受了真正的性生活。可是我们不要忘记,这种代表着一切性反常现象之根基的素质只能在儿童中找到,虽然在小孩中所有冲动的表现都不太强烈。如果我们坚信,心理症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患者仍然保持或回返到幼儿性欲状态,我们便会对幼儿性生活发生兴趣。我们要在这里探索那些影响着幼儿性生活发展过程的力量,以便了解到底为什么有人最终造成性反常现象或者心理症,有人却能享受正常的性生活。
第二篇幼儿性欲
第一节前言
对幼儿期的忽视
在普通人的心目中,幼儿身上是不会有什么性冲动的。性冲动是人的生活史上某一段被称之为青春期的日子里突然暴发出来的,这种普遍性的误解主要来源于我们目前对性生活基本原则的无知,其后果是严重的。可是,只要对幼儿期的性症兆从不同角度作多方面的探讨,我们或许能对这花样众多的性冲动理出一个头绪,最终导出它的来源、构成和发展。但是令人奇怪的是,那些一向致力于解释成人性格与反应的学者们,总是致力于从人类祖先中发现解释的源泉,他们并不了解个人发展史的重要性,总认为遗传比童年更具有某些影响力。
事实又是怎样呢?我们知道,童年的影响力要比遗传力量容易理解的多,而且更值得去用心寻觅。据权威医学杂志上,我们偶尔会读到有关幼儿性早熟的例子,如阳具勃起、手淫以及其他一些与性活动相近的动作。但是这些都只被人们当作意外的事件、怪事或人之劣根性的提早发作,到目前还没有一个学者悟出幼儿期性冲动的正常性,在大量有关幼儿成长过程的著作里,有关“性的发展”的章节常被略过,或者干脆就不提。
对幼儿期的全盘遗忘
忽视这一阶段的原因大概有以下两点:一是学者们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制约和影响,不敢越雷池半步;二是因为这种精神现象的意义至今还朦胧交错,这是一种全盘遗忘所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全部),对其童年期的最初几年(通常是六年到八年)的记忆差不多消失殆尽。这虽然是一个令人不可理喻的事情,但古往今来竟没有人对此表示怀疑。谁都明白,除了那些少数不可理解的记忆显示空白的年代之外,幼儿均能获取印象,并且能像成人一样表达痛苦、快乐及其他出自内心的情感。的确,成人们也时常在小孩言谈之中发现某种理解力和发展着的判断力。然而幼儿一旦长大,对这一切竟然会一无所忆。为什么比起其他精神活动来,我们的记忆却如此落后?难道我们不应该相信,在生命的开端年代里,人类获取印象、保存记忆的能力是最旺盛的吗?
但是在观摹了许多人的心理之后,我不得不承认,这些我们原以为忘却的印象,在精神生活里却有着很深的烙印,而且会成为未来之发展的基因之一。从此我们可以理解,所谓的遗忘,并不是指幼儿期印象的真正遗忘,而是一种与成年心理症患者的遗忘症十分近似的遗忘,它们都是因为潜抑作用而远离了意识的结果。然而究竟是什么力量造成这种幼年期印象的潜抑?要是能够解开这个谜,便可进一步解释歇斯底里式的遗忘症了。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断定,这种幼儿期遗忘现象的存在,能使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比较儿童与心理症患者的精神状态。在前一篇里我们已了解了这样一个事实:心理症患者的性生活有的一直保留着一种幼儿式状态,有的则经过一段时间的延续之后,又退化至幼儿状态。以此论断,对幼儿期的全盘遗忘,是否也与幼儿期的性冲动有关?
对幼儿期的全盘遗忘与歇斯底里式遗忘症之间关系的研究,并不是一种文字游戏。对歇斯底里式遗忘症的潜抑作用,我们可以作如下解释:患者内心早已存在着一股远离意识的往事,它们经由联想的关系,与当前意识领域中的某一行为想象符合,从而看上去好象进入遗忘的境界。既然这样,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没有幼儿期的遗忘现象,就没有歇斯底里式的遗忘症。我相信,使人视自己的童年期恍如隔世,从而对自己童年期性生活的萌芽一无所忆的,就是这种童年期的遗忘现象。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人们才不能理解幼儿期在性欲发展中所占的地位。我个人在单独致力于弥补这一知识的空隙时,经常感到力不从心,早在186年,我就已经强调指出,童年在某些与性生活有关的现象当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从那时起,我便致力于揭示幼年期性生活的重要性,并且从未停顿过这一探索。
第二节幼儿的性潜伏期及其中断
据童年期常见的性的不寻常表现,以及心理症患者潜意识中对幼儿期的朦胧回忆,我们就可以描绘出一幅童年期性行为的情景。无可非议,幼儿性冲动的胚基是与生俱来的,它持续发展了相当一段时间,然后又遭受较长一段时间的压制,直至性发展达到旺盛的程度或个人体质极为强壮突出时,性的压抑才被突破。这种迂回曲折的发展过程的规律和周期到底是怎样的,我们尚未得到满意的答案。但一般情况下,儿童长到三、四岁时,其性生活便已经很容易观察到了。
性抑制
在这段完全的或部分的潜伏期内,精神力量的发展开始压制性生活,它就像一道河堤,致使它走向狭窄的河床。这些精神力量包括了厌恶感、羞耻心以及道德的和审美上的理想化要求。我们也许认为,在精神生活文明的世界中,为儿童设置的这些堤防,主要是教育和诱导的功劳。教育当然是有一定的贡献的,但实际上这也是机体自身的发展注定要经历的途程。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使一无教养,这一过程还是要发生的。并且教育必须服从机体本身的潜力,才能达到特定的功效——使这种抑制更加深沉,更加干净利落。
反向作用与升华作用
个人在以后的素养以及对其常态的维持,是一个意义深远和规模宏大无比的工程。这一工程究竟是如何完成的?它们有可能受益于在潜伏期中一直持续和从未中断的幼儿期性欲——当然,它的能源已或多或少的偏离了性用途,指向其它目的。研究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学家们一律认为,这种摒弃性目的而就新目的的性动机及其力量,乃为升华作用。这种作用曾是文化成就的无穷源泉。我们在这里要加以补充的是,自性潜伏期开始之日起,这同一种历程也深深地影响了每个个体的发展。关于升华作用的机制,我们还可以试着用另一种观点来加以解释。由于生殖能力的后延,幼年的性冲动不可能有用——这是形成性潜伏期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幼儿期的性活动一般是令人失望而卑弃的,而且这些来自快感区的冲动,也只会给人带来极不愉快的感觉。久而久之,它们便逐渐激起一股相反的作用力(或反动情感)。
正是依据这种不愉快感觉的帮助,精神上的堤防,例如厌恶感、羞耻心及道德感等才得以建立起来。
潜伏期的中止
让我们暂时离开这模糊不清的潜伏期以及幼年发展的过程,不再探讨这些模棱两可的假设,而回过头来讨论些实际的东西。这就是:幼儿期性欲的此种结局乃是在理想抚育之下获取的效果。然而人与人之间各有所异,有时候一部分性症状会从升华之中再度返回,明显地表现出来,有时性活动在这潜伏期内仍然会若隐若现,直至青春期性冲动急剧增加时才爆发出来。教育家们在讨论到幼儿期性欲时,表面上好象同意我们的看法,但依然相信道德的防御力量须以牺牲性欲为其代价,相信性的活动会使一个儿童不可教诲。只因为他们不会有什么成就,教育家们才把儿童期一切性的表现都说成是“坏”的。我们的看法正与此相反,我们愿意花费全部力量去澄清他们所恐惧的东西,因为我们坚信,在这里才可以真正发现性冲动的真相。
第三节幼儿性欲的表现
拇指吸吮现象
我们将以幼儿吸吮手指作为幼儿性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这样说的理由将会在以后加以认真探讨。有关这种习惯,匈牙利小儿科医师林达奈(Lindner)曾经发表过一篇极具精彩的专门文章。吸吮手指的习惯多半发生在哺乳期中的小儿,但是有时也可以延续到成熟期,甚至终生都保持着。这是一种以嘴唇吸吮动作的规律性重复,它以吸取营养为目的。可是有时吸吮的不是手指,而是嘴唇的某一部分、舌头等容易达到的部位,还有大脚趾等不容易达到的部分。与此同时,一种想抓取东西的欲望也发展起来,表现在规律性地拉动自己的耳垂,或拉扯别人身上的某一部分(通常是耳朵),其目的同前面的吸吮动作是相同的。吸吮的乐趣可以达到使人忘乎所以的地步,有时使人渐渐进入睡眠状态,有时又引发出一阵类似性高潮到达时的那种反应。这种吸吮之乐经常伴随着身体的其他敏感部位(如胸部和外生殖器)的接触摩擦,许多小儿常从吸吮指头过渡到手淫。林达奈本人对这种活动的性意味十分清楚,并且开诚布公地挑明了这种意味。在育婴室里小孩子因吸吮指头所受的惩罚,同别种“性”的顽皮行为同样严重。然而有很多小儿科和神经科医师们都强烈反对这种看法,因为他们不明白“性”和“生殖器”二字的含义,认为这是同一件事情。这样的误解或混淆带来一个不可避免的难题,这就是:“一种行为究竟具备怎样的特点才能算是性的表现。我相信,经过精神分析的研究之后,人们对这些行为的出现原因已有了比较透彻的了解。将吸吮指头的习惯归结到性活动中,就是这种理解的结果。从这点出发,幼儿期性活动的基本性就可得到直接研究的机会。
自体享乐
我相信,对这一现象作出明确的交待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我们必须坚持这样一种看法:相信这种性活动的明显特征在于它的冲动并不是指向另外一个人,而是在自己身上寻求满足,这里引用艾里斯(Elis)发明的妙语,这是一种“自体享乐”(autoerotio)。
除此之外,我们还知道,当一个小孩吸吮指头时,这表明他正在追寻某种记忆犹新的愉快体验。反复地吸吮皮肤粘膜,原是一种最简单的性的满足方式。我们很容易理解,一个儿童在这种情况下所极力追求的愉快体验,过去曾在什么样的场合体验过。吸吮母亲的奶(或奶的代用品),原是孩童生活中体验最早的一种快乐动作,也是最重要的愉快动作。这就是说,孩子的嘴唇是一种快感区,母亲奶汁的温暖之流确实能带来刺激,造成一种快感。快感区的满足在一开始时的确同获取营养时得到的满足密不可分,你只要看到一个心满意足的婴儿离开母亲的乳房,粉红色的脸蛋在微笑中沉沉入睡,便很快想到成人性满足之后的那种表情,他们是何其相似!可是,这种想使性得到满足的欲望迟早会同摄取营养的欲望分家。在牙齿长出之后,进食便不再用吸吮的方式,而改用咬嚼的方式。从这个时候起,这两种活动便开始分道扬镳了。虽然,这时的婴孩仍旧不能自立,也不便适应外部世界。他只能用自己的皮肤来代替母亲的乳头。他之所以吸吮自己的指头,大概有两个原因:一。这样比较方便;二。指头可以成为另一个比较次要一些的快感区。正因为这个快感区比较微弱一些,所以后来会强迫一个人弃之而另寻乐源——那就是另一个人的嘴唇(“真可惜!我不能吻自己!”这句话可以很好地作这一段文字的注释)。
当然,并不是所有小孩都吸吮指头,但凡是吸吮指头的小孩,他们的嘴唇快感区却天生敏感,他们长大之后往往喜爱接吻,甚至会形成一种错乱性接吻的倾向——如果是男人,很可能会喜欢吸烟喝酒。但是,如果潜抑作用占了上风,他们反而会厌恶吃东西,发出歇斯底里式的呕吐。因为嘴唇是二者的共用地带,这种潜抑作用便很容易波及摄食冲动。我所治疗的许多女人,她们的症状都与饮食有关,象歇斯底里性喉涨感、窒息感、呕吐等。她们在婴儿期都有过吮吸指头的习惯。从吮吸指头或者这种“为愉快而吸吮”的活动中,我们看清了幼儿期性表现的三大特征:它的来源与身体中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寻食功能息息相关;它尚不知有性的对象,是一种“自体享乐”
;它的性目的受快感区的直接控制。我们相信,这些特征也适应于其他幼儿期的性冲动活动。
第四节幼儿性欲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