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茶马古道和一个白族女人 >

第8章

茶马古道和一个白族女人-第8章

小说: 茶马古道和一个白族女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活佛和神山在一起


卡瓦格博士,让我的心愿迎飘扬在朝拜的路上(图)

在朝拜的路上


茶马古道有多远(一)在头饰和服饰之间(1)(图)

  2004年9月10日拉萨日光宾馆(晴)  开机前,剧组正在进行紧张地准备。吃中饭的时候导演王文杰对我说:“你去看一下服装和化妆是否符合这几个民族的情况?”  我想,服装、化妆、道具都由美术师统管,我完全可以不必操心。当导演把我带到宾馆后院时,我看见一片耀眼的绚丽,在绿色的草地上,树枝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白族轧染布服装和用不同色彩的材料制成的帐篷。  服装组长跟在导演身后,陪着导演向我介绍服装的准备情况,导演风趣地笑着说:“你是白族,你先看看你们白族人的服装对不对吧,纳西族、白族由你把关,藏族我还懂一点。”看着这一排排挂在铁丝上和铺在草地上的衣服,我一下就晕了。回头对服装组长说:“你为什么要用这种旅游色彩的轧染布来做40年代的白族服装?”当然,在处理上看得出他们也费了一番功夫。但这种受旅游文化影响很大的服装概念和用现代工业原料制成的轧染布料都不是剧情中那个时代的色彩。纳西族服装还可以,它的主调子是土白布和浅棕黄色,再加上有皮毛和皮褂的搭配,可以看得出纳西族的基本调子。但是,由于过于戏剧化,使它和一些武侠剧的服装很靠近,因此要想办法把它区别开来。


茶马古道有多远(一)在头饰和服饰之间(2)(图)

和总制片人张明智商量工作    

  怎么办?我一着急语言有些激烈,服装组长显得很难过,导演也说不出什么话来。但导演毕竟是一位有组织工作经验的领导,他悄悄地对我说:“你讲话客气点,照顾一点服装部门的情绪。”这时候我才反应过来,我确实不能怪他们,服装组毕竟是些年轻人,他们对白族、纳西族服装的认识除了书本上的知识就是最近这20年来,改革开放旅游发展背景下白族、纳西族地区的一般服饰概念。我心想:幸好我写了《茶马古道》,使一批年轻人和我自己必须重新认真地向历史去学习,这次学习也许能为传承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做一次探索。  我拍着服装组长的肩膀道歉,我说:“对不起!你们辛苦了,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我们必须快速地做出调整。我建议白族的服饰与纳西族的服饰要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同时尽量把旅游色彩的东西全部排除掉。我们白族人和纳西族人在上个世纪中叶仍然以穿土布、麻、皮毛饰品为主,白族高寒地区的服饰与洱海渔民的服饰不同。赶马人的服饰特点也要特别注意,比如白族人和纳西人平时不穿靴子,但在上茶马古道的男人必须穿靴子。另外马匹的装饰也很重要。”导演说马匹的装饰是道具部门的事,要去和道具部门讲。然后我又详细地向服装部门介绍了白族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男女服装的特点。看着他们在认真地做记录,而且向我和导演表示在一个星期内对服装做出一次大的调整,并且能保证三天后的第一批服装按时使用,这时我才松了口气。


茶马古道有多远(一)在头饰和服饰之间(3)(图)

和灯光师在一起    

  宾馆后院的二楼上,制片部门把一间大的会议室改装成化妆间,等我走进这个化妆室的时候看见它既简陋又明亮宽敞,墙上挂满了胡须、头套、头饰,桌子上摆放着一盒盒项链、首饰,发夹和各种化妆的油彩。  化妆师王玉玲是一个亲切可爱的女老师,她非常认真地拿出了好几本画册给我们看,这些画册上全是少数民族的服装、头饰,并从中指出了几种白族和纳西族的头饰准备给剧中人物试装。说到纳西族男子的发型,特别是男一号木石罗的发型塑造,王导演提了非常好的意见,使木石罗的发型显得既有民族化又有年轻的飘逸感。对女一号白族茶王之女花依的头饰设计导演提出了要求,必须给她设计出一种能够骑马上路的头饰,而不是带着风花雪月流苏头帕的白族头饰。王玉玲拿着那些画册说:“白族的妇女头饰这上面就这一种,我上哪儿去找啊?”这时候饰演花依的女一号戴娇倩坐在镜前准备试装。导演着急地指着画册问我:“景宜,你说说,你们白族妇女的头饰就这一种吗?”我们白族妇女的头饰有十多种,大理、鹤庆、邓川、洱酌,不同年龄段的妇女都有不同的头饰,但是哪一种既符合花依茶王女儿的身份又能够骑马上路,并且还富有美丽和轻盈感呢?这时我突然想起十多年前我在洱海东岸深入生活的时候,有一次在渔船上向姑娘们学习梳头的情景。洱海东岸的渔村姑娘经常在打鱼的时候摘去头帕,仅把发辫和银饰盘在头顶,留下一缕彩色的丝线和发梢,从右耳后垂到肩上。


茶马古道有多远(一)在头饰和服饰之间(3)(图)

化妆师王玉玲给我补妆    

  我马上让化妆师帮助我在戴娇倩的头上演示了这种发式,把原来发辫上的玉环换成了装饰感很强的银色圆扣子。当一个鲜亮轻盈的白族姑娘的发式形象出现在镜子里时,导演高兴地说:“好,就是她,就是她。”导演说着又回过头去冲王玉玲喊:“你不是到大理去深入生活了吗?怎么连个发型都没有学回来几个?”王玉玲着急地说:“我就去了那么两天,我在街上见到的就那么一两种发型。”我连忙上去制止:“玉玲已经很不错了,她只去了那么两天的时间,哪能够把白族那么多的发型都掌握了?今后吧,今后在创作中,我们一定要加强深入生活和向生活学习。”“今后,还有今后吗?这少数民族的东西这么难搞,还有谁愿意揽这个活,只有我这种不要命的人才干这事。”导演一边咳嗽一边走了,他是一位非常有责任心的艺术家,生着病还到高原上来工作,强烈的高原反映使他的咳嗽不断地加重,远远地楼道里还传来他咳嗽的声音。


茶马古道有多远(一)和导演王文杰在一起(图)

和导演王文杰在一起


茶马古道有多远(一)学梳头(图)

早年在洱海渔船上向白族姑娘学梳头


茶马古道有多远(一)走到哲蚌寺(1)(图)

  2004年9月11日哲蚌寺(晴)  在拉萨西郊的半山腰有一片白色的建筑群,远远望去好像是堆积在山洼里的一堆雪白的大米,那就是哲蚌寺,藏文的意思是堆积大米的寺院,它是西藏格鲁教派在拉萨的三大寺院之首。  导演部门把许多场景定在哲蚌寺拍摄,因为它的建筑群和石头铺成的道路以及房门、墙壁飞檐都保留着非常古老而淳朴的藏式风格。我和总制片人张明智老师带着制片部门的同志到哲蚌寺去看了一遍,当然首先是去向哲蚌寺献哈达。  在西藏全部的拍摄都由当地有关部门负责协调,我们的制片部门配合工作。但是由于许多民族宗教政策规定,有些地方是不能进行拍摄的。因此我们面临着一些协调上的困难。为了展示好茶马古道的历史,我们尽量想为制片部门、导演部门创造条件,把能记录下来的现有的许多场景都能够摄入镜头。


茶马古道有多远(一)走到哲蚌寺(2)(图)

依托在佛祖的脚下    

  经过朋友介绍,我找到了哲蚌寺的一位僧人,想通过他得到一点特殊准入的方便。这位喇嘛面带笑容,非常有修养,当他听完我的叙述之后和蔼地对我说:“这个茶马古道和哲蚌寺没有什么关系,在寺庙前面没有这条道路通过,在寺庙后面的山沟里也没有这样一条茶马古道经过的地方,既然哲蚌寺和茶马古道没有什么关系,你为什么提出要进入寺院的许多地方去拍摄呢?”  我十分恭敬地向这位喇嘛合掌,并向他请教:“哲蚌寺有大厨房吗?有烧茶的大炉子吗?”他回答说:“有啊。”“那么能带我去看一看吗?”他说:“不行,女人不能进去。”我又向这位喇嘛说,据许多西藏的典籍中记载,哲蚌寺是西藏最大的寺院,僧人最多的时候超过7000多人,每年这些僧人喝酥油茶用的茶叶有几千公斤,堆起来可以堆成一个小山,这些茶叶就是从云南、四川通过茶马古道运来的,因为西藏本身不出产茶叶。  听到这里,这位喇嘛和蔼的笑容变成了真诚的相信,他点着头说:“你说的有道理,我开始相信你的话了,我可以帮助你们协调一些拍摄方面的事情。”这让我感到十分高兴,这不仅解决了电视剧在哲蚌寺的拍摄,而且我还要建议云南电视台的纪录片组,建议郝耀俊和周卫平同志,要认真拍摄那个不许女人进入的大厨房,并且把那些从上个世纪保留下来的灶台、炉具和大铜壶都全部记录到我们的纪录片中去。愿菩萨保佑!


茶马古道有多远(一)相识在罗布林卡(1)(图)

  2004年9月13日拉萨罗布林卡(晴)  我认识王诗槐是从罗布林卡开始的。著名影视演员王诗槐在剧中饰演尼玛次仁,但他从没有来过西藏。为了让他尽快找到40年代拉萨巨商的生活感受,熟悉那个时代的人物环境,总制片人张明智让我和制片部门的王斌、段瑾一起带王诗槐老师去罗布林卡看看。  罗布林卡是一座美丽的园林,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夏天行宫。9月的罗布林卡,树林和鲜花掩映着一道道美丽的红墙,池水清澈,野鸭浮游,曲径石桥连接着一幢幢美丽的宫殿和寺院。我对王诗槐开玩笑说:“你可别把这里当作你们家啊!只有这个局部的花园你可以想象是你的花园,这可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夏宫,你虽然是西藏的巨商,可还是住不到这里来的。”王诗槐说:“那我作为拉萨商会会长可以出入这里吧,我可以到这里来拜见噶夏政府的官员,和他们一起饮酒赏花,商量一些商务大事吧?”“对,你的联想让我觉得你是个艺术家。”就这样,在真诚和谐的气氛中,我们交谈了剧中人物的性格和精神走向,我讲到了这个人物在剧情之外的身世和许多罗布林卡的背景。  尼玛次仁作为拉萨巨商,他与云南纳西族的木家昌商号、大理茶王杨金鹏家的交情都构建在1904年江孜大战前后。他之所以成为大商人,是因为他会交朋友,尤其是不同民族的朋友。


茶马古道有多远(一)相识在罗布林卡(2)(图)

罗布林卡里的老僧人你种的花多美啊!    

  王诗槐说:“过去我们真不知道,西藏还会和云南有这些故事,这个罗布林卡是藏族地区的宫殿,也和你云南有关系吗?”我告诉王老师和身边的年轻人:“罗布林卡在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马厩就和我们有关系。罗布林卡内的马厩是13世达赖喇嘛从1927年起陆续建成的,在这之前只有布达拉宫山下有个马厩,而罗布林卡是没有马厩的。因为13世达赖喇嘛非常喜爱马,他不仅在罗布林卡建起两个马厩,而且将这个马厩建在他夏宫的围墙内,为了便于观马、驯马和欣赏骑马、赛马,他还特意修建起一座观马宫。”王斌问:“这些马都是从哪儿来的啊?”我告诉他:“这些骡马大多数是从拉萨、前后藏以及康区的商人手里买来的,这个康区也包括云南的西北部;还有从甘肃、青海、宁夏来西藏经商的汉族、回族商人手中争购的。当时进藏出售骡马的商人一进入西藏就得接受当地政府的检查,比如青海进来的骡马商就得经过那曲,那曲地方政府对每匹骡马进行仔细检查,凡是他们看得上的,都要打上鬃印(马鬃梳成辫子)。并向罗布林卡达赖喇嘛的马官和仲译官打报告,说明入境初选的情况,然后令商人立下不得隐藏和捣鬼的誓约,再盖上手印才允许进入拉萨。”  我在云南丽江采访老藏客藏生爷爷的时候,他就告诉我:他和父亲都在罗布林卡的马厩养过马,开始只养七匹滇马或叫西康马,它矮小,走得很稳。因此我才知道罗布林卡的马厩和青藏高原及我们四川、云南的养马人都有关系。  王诗槐凭着艺术家的敏感深沉地点着头,听完我的介绍,他说:“你今天的介绍和我们到罗布林卡来都非常重要,你帮我打开了一道门,我觉得我已经开始进入了这个少数民族生活的高原,而且我已经开始隐隐地捕捉到上个世纪初在这里生活的贵族和头人的基本生活影调。”  我们一起在罗布林卡里看了许多地方,这次逛罗布林卡还决定了我后来出演尼玛夫人的事情。傍晚在餐厅里,王诗槐向总制片人张明智提出了由我来扮演尼玛夫人的建议,这个建议让张老师十分高兴。


茶马古道有多远(一)大家庭的温暖(图)

  2004年9月15日哲蚌寺(晴)  听说我们在哲蚌寺拍摄《茶马古道》的有关场景,在拉萨街头开银匠铺子的许多白族乡亲都要来看。中午时分,他们果然来了,抱着小孩儿、带着妻子,最有意思的是这些白族女人全部穿上了藏袍,脸上洋溢着亲情和欢笑,高声地用白族话和我打招呼。我看着这些穿着藏袍、说着白族话的新一代拉萨商人,心里十分高兴。  在哲蚌寺的拍摄紧张而有秩序。巨大的升降机和移动轨都需要人背肩扛搬到半山坡上,工作人员累得气喘吁吁。我看到藏族演员多布吉、洛丹、仁青顿珠从容不迫的在投入拍摄,倒是王诗槐、刘磊、戴娇倩不停地喘着气,缓慢地向上走,一遍一遍地沿着石台阶走戏,我看着心里十分心疼,就让制片部门给他们准备水和酥油茶,据说酥油茶能缓解缺氧的状态。娇小美丽的上海姑娘戴娇倩闻不惯酥油茶的味道,我就逼着她喝,今天我总算看见她喝了几口酥油茶。  下午,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苟天林,自治区副主席白玛赤林和自治区人大、政协的领导同志一起来到哲蚌寺看望全体演职员。天林部长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好领导,大家都把他叫做西藏的孔繁森。他们一行到达哲蚌时,我们正在拍摄监狱里的一场戏,拍摄现场烟熏火烤,泥台土墙十分低矮,不想让领导们去看。天林部长说:“演员同志都受得了,我们进去看一下就不行吗?你不要挡我。”天林部长一行出现在哲蚌寺地下仓库的一个土台阶上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当时正在拍摄家兵拷打丽江木家大少爷木茨格,饰演木茨格的王斌被捆在柱子上,烟熏火烤,满脸汗水和油彩,天林部长心疼地说:“快把那孩子放下来。”导演王文杰风趣地高喊:“不行,打,接着打!”拍摄在认真地进行着……  在一个堆放木柴的院子里,西藏四大班子的领导对全体演职员的工作作风和整体工作进行了高度评价。天林部长用他那诗人一般的语言表达了对剧组的关怀和崇敬之情。最后他说了五个好:第一剧本写的好,第二主制人员和制作班子好,第三与地方各部门的合作好,第四艰苦奋斗的精神好,第五拍摄的艺术质量好。天林部长转过身去,向哲蚌寺的僧侣们表示感谢,感谢他们给予剧组拍摄的方便和支持。  这天晚上,大家聚在餐厅里,听着天林部长高亢的歌声,大家载歌载舞把一天的疲劳抛之脑后。  这一天,我感到工作着是快乐的,祖国大家庭的怀抱是温暖的。


茶马古道有多远(一)半夜马打架(图)

  2004年9月16日日光宾馆(晨)  早晨阳光特别好,窗下几个蒙古族马工在给西藏的马剪鬃毛,其中一个说:“这马鬃留着很好看,为什么要把它们都剪了?”另一个回答说:“云南的马都要剪鬃,所以先把它们都剪了,要不然在西藏拍的马戏和云南拍的马戏就接不到一块儿了。”于是他们哼着蒙古族的小调在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