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塔木德智慧全书 >

第11章

塔木德智慧全书-第11章

小说: 塔木德智慧全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来之后,他就把它拆开,揣测它是如何工作的。    
    这以后,他又找了一份卖报纸的工作。他认为新婚夫妇是买报纸的最佳对象,于是就雇了几个朋友将最近登记的新人的姓名和住址记下,然后全部存入电脑,再亲自写信给每对夫妇,同时免费赠送两周的报纸。这个办法果然奏效,不久,他赚了18000美元,买了一辆“宝马”,看到这个17岁的孩子支付现金,车商大吃一惊。    
    第二年,他报名到休斯敦的得克萨斯大学就读,像其他的新生一样,他得自己去挣学费。此刻校园里的人们都在谈论私人电脑,人人都想弄一台,但经销商们将价格抬得很高,人们需    
    要的是价格低廉、根据专业特点灵活设制的电脑。这时,迈克尔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这些经销商将价提得这么高,又能赚多大利润呢?”他沉思着,“为什么不能将产品从制造商    
    手中直接送到最终用户呢?”由于电脑经销商的价格昂贵的机器无法一下子售完,同时还要付出一笔可观的机器存放费,    
    迈克尔终于以成本价买下经销商们的库存电脑,并且给它们增设了附件来提高其性能。很快,这种性能更优越、价格却便宜得多的电脑一上市便供不应求,市场十分看好。    
    感恩节放假时,迈克尔的父母说他们很担心他的学习受到影响。父亲恳切地说:“如果你想经商,可以在你拿到学位以后再干。”    
    迈克尔同意了,但回到休斯敦后,他就感到千载难逢的机会就要擦肩而过了。一个月后,他又开始推销机器,这一次干得更起劲儿。    
    春季休假时,迈克尔向父母坦率地承认他仍在做计算机生意,而父母更想知道他的学业怎样了。    
    “我不得不放弃学业了,”他答道,“我想开办自己的公司。”    
    “你到底想干什么?”父亲问。    
    “跟IBM竞争。”他耸耸肩,轻松地回答。    
    “跟IBM竞争?”现在他的父母真地为儿子担心了。但是迈克尔不管父母怎么说,坚持不改变主意,他还是那句话:这主意不错,为什么不去试试。于是他们达成协议:暑假时他可以开办自己的计算机公司,若是不成功,那么9月份新学期就必须回到学校里去。    
    回到休斯敦,迈克尔用所有的存款,开办了“戴尔计算机公司”。此时是1984年5月3日,他刚满19岁。    
    随着新学期的日益临近,他的节奏快得简直近乎于疯狂。他租了一间房子作为办公室,并雇用了第一名雇员——28岁的经理来负责财务和经营管理。    
    戴尔的推销工作进展顺利。他将IBM的PC机都加上自制的附件供应市场。一接到订单,他就拼命组装机器,并以最快速度送到客户手中。第一个月的销售额达到18万美元,第二个月升到265万美元,连新学年的到来,他也没有注意到。    
    一年中,他平均每月售PC机1000台,为了保持这种节奏,他搬到了更大的房间雇用了更多的人员。当客户的订单达到800份时,雇员们便开始组装电脑。为减少库存和通常开支,零部    
    件仅在急需时才订购。送货卡车每天都送货上门,这使迈克尔的公司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利润率。    
    迈克尔坚信: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他给他的客户提供绝对的质量保证。用户若不满意,保证退回款项。他开设了一条24小时免费服务热线,可以使用户直接跟技术人员联系,大约有90%的用户技术问题可通过电话来解决。    
    跟客户频繁的电话接触使公司更能贴近市场。用户直接可让公司知道他们喜欢或不喜欢哪种型号或式样。“我的竞争对手是先发展产品,然后告诉客户他们应该需要什么。而我则相反,我们是市场需要什么,就发展什么。”迈克尔自豪地说。    
    到迈克尔的同学们大学毕业的时候,他的公司年营业额已达到7亿美元。戴尔停止了原来那种在PC机上添设部件的方式,而是开始自行设计、装配、寻找自己的市场。    
    今天,戴尔公司在包括日本在内的16个国家设立了分支机构,公司收入达20多亿美元,雇有职员5500多名。戴尔的私人财产已达数亿美元。为鼓励更大生产,戴尔公司给提出好建议的雇员以丰厚的奖励,既使有些做法没有取得成功。戴尔说:“我们的成功迫使这些大公司间竞争更加激烈,而这更能让客户得到收益。”    
    迈克尔·戴尔不止一次地回忆起这个情景:他曾告诉他的朋友们,他的梦想就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私人电脑制造商,而朋友们当时则认为戴尔是个十足的幻想家,梦想是不会实现的。    
        
    “为什么大家都甘做第二、第三或第十呢?”迈克尔常说。    
    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为什么不去努力争取,去实现你的梦想?    
    


《塔木德智慧全书》 第二部分把你的心专注在一个地方

    把你的心专注在一个地方    
    《塔木德》中写道:“得到太多,必有所失。”“把你的心(思想)专注在一个地方。”    
    在《塔木德》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人找到智者约瑟,看到约瑟正在树上摘苹果。    
    “尊敬的约瑟,我有一个问题要问你。”这个人喊。    
    “我现在不能下树回答你的问题,因为我今天受雇于这里的庄园主,我的时间是属于他的。”    
    约瑟因为在树上说了拒绝回答问题的一句话,影响了摘苹果,收工之后主动向庄园主提出扣下一点工钱。    
    由此可见做事专注、集中精力也是犹太人的一个特征。    
    人的生命虽然各有长短,有人长命百岁,有人青壮之时夭折,但不管怎样,每个人都有其宝贵的一生。这一生,每个人只有一次。因此,人必须珍惜自己难得的一生,在这有限的人生中实现自己的愿望。    
    当然,人各有志,在不同社会、不同背景、不同时期,人的志向是会发生变化的。犹太人因其民族的特性和所处的环境,普遍都能从小怀志,确立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正因为这样,许许多多的犹太人能集中人生有限的时间和力量去攻克一个目标,所以成功率比别人高。    
    聪明人能够专注于一地干一件事,直到成功,勒韦就是这样一个聪明人。    
    勒韦是美国的著名医师及药理学家,1936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勒韦1873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从小喜欢艺术,绘画和音乐都有一定的水平。但他的父母是犹太人,他们对犹太人深受各种歧视和迫害心有余悸,不断敦促儿子不要学习和从事那些涉及意识形态的行业,要他专攻一门科学技术。他们认为,学好数理化,可以走遍天下都不怕。    
    在父母的教育下,勒韦进入大学学习时,放弃了自己原来的爱好和专长,进入施特拉斯堡大学医学院学习。    
    勒韦是一位勤奋志坚的学生,他不怕从头学起,他相信专注于一,必定会成功。他带着这一心态,很快进入了角色,他专心致志于医学课程的学习。心态是行动的推进器,他在医学院攻读时,被导师的学识和专心钻研精神所吸引。这位导师叫淄宁教授,是著名的内科医生。勒韦在这位教授的指导下,学业进展很快,并深深体会到医学也大有施展才华的天地。    
    勒韦从医学院毕业后,他先后在欧洲及美国一些大学从事医学专业研究,在药理学方面    
    取得较大进展。由于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奥地利的格拉茨大学于1921年聘请他为药理教授,    
    专门从事教学和研究。在那里他开始了神经学的研究,通过青蛙迷走神经的试验,第一次证明了某些神经合成的化学物质可将刺激从一个神经细胞传至另一个细胞,又可将刺激从神经元传到应答器官。他把这种化学物质称为乙醚胆碱。1929年他又从动物组织分离出该物质。    
    勒韦对化学传递的研究成果是一个前人未有的突破,对药理及医学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1936年他与戴尔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勒韦是犹太人,尽管他是杰出的教授和医学家,但也如其他犹太人一样,在德国遭受了纳粹的迫害,当局把他逮捕,并没收了他的全部财产,被取消了德国籍。后来,他逃脱了纳粹的监察,辗转到了美国,并加入了美国籍,受聘于纽约大学医学院,开始了对糖尿病、肾上腺素的专门研究。勒韦对每一项新的科研,都能专注于一。不久,他这几个项目都获得新的突破,特别是设计出检测胰脏疾病的勒韦氏检验法,对人类医学又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生活中,一个人确定的目标要专一,而不能经常变换不定。    
    确立目标之前需要作深入细致的思考,要权衡各种利弊,考虑各种内外因素,从众多可供选择的目标中确立一个。    
    一个人在某一个时期或一生中一般只能确立一个主要目标,目标过多会使人无所适从,应接不暇,忙于应付。    
    有些人做的事情很多,结果没有一样做的精。有一位房产商人,居然记不清自己手头到底有多少宗交易。他先是做一座建筑物的生意,接着增加到两座,后来信用更大了,终于扩展到别的业务。他回忆说:“刺激得很,我在试验自己的极限。”    
    有一天,银行来了通知,说他扩张过度,冒了太大风险,并停止给他信贷。这位奇才于是失败了。    
    起初他怨天尤人,埋怨银行,埋怨经济环境,埋怨职员。最后他说:“我明白我没有量力而为,欲速不达。”    
    答案是重定目标,找出他最拿手的生意——发展地产。他熬了好几年,终于又慢慢振作了起来。如今,他又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做事也更有分寸了。    
    生活中有一些人之所以没有什么成就,原因之一就是经常确立目标,经常变换目标,所谓“常立志”者就是这样一种人。    
    在太多的领域内都付出努力,我们就难免会分散精力,阻碍进步,最终一无所成。18世纪早期就读于牛津大学的圣·里奥纳多在一次给校友福韦尔·柏克斯顿爵士的信中谈到他的学习方法,并解释自己成功的秘密。他说:“开始学法律时,我决心吸收每一点获取的知识,并使之同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在一件事没有充分了解清楚之前,我绝不会开始学习另一件事情。我的许多竞争对手在一天内读的东西我得花一星期时间才能读完。而一年后,这些东西,我依然记忆犹新,但是他们,却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    
    那些对奋斗目标用心不专、左右摇摆的人,对琐碎的工作总是寻找遁辞,懈怠逃避,他们注定是要失败的。如果我们把所从事的工作当作不可回避的事情来看待,我们就会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迅速地将它完成。    
    犹太人大卫·布朗是英国的一位商人,他的发迹过程,就是他一生确立目标的实现过程。他出生于1904年,父亲经营一间小型齿轮制造厂,几十年一直惨淡经营,仅可以赚取一点生活费。尽管如此,布朗的父亲还是一个头脑清醒的人,总结自己没有选好奋斗目标的教训,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为此,他严格要求布朗勤于学习和读书,每逢假日就规定他到自己的齿轮厂去参加劳动,与工人们一样艰苦工作,绝无特殊照顾。    
    布朗在家庭的教育下,在工厂里工作和生活了较长时间,养成了艰苦奋斗精神,熟悉了工业技术的知识,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这样,布朗父亲的目标总算实现了。而布朗自己的奋斗目标,不在于齿轮厂方面,而是利用自己在齿轮业务积累的经验,往赛车生产这个目标去奋斗。他通过观察,发现当代人对汽车使用已普及,预感汽车大赛将会成为人们的一种流行娱乐。这就形成了他的奋斗目标,大力发展赛车。就这样,他克服了重重困难,成立了大卫布朗公司,不惜投入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搞设计,采用先进技术设备进行生产。1948年在比利时举办的国际汽车大赛中,布朗生产的“马丁”牌赛车夺了魁,大卫布朗公司因此一举成名,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布朗从此走上发迹之路,布朗父亲及布朗自己确立的目标都实现了,可谓一箭双雕。    
    


《塔木德智慧全书》 第二部分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    
    《塔木德》说:“每个人的机会都一样多,但是每个人对机会的识别和把握能力是不同的。    
    ”    
    犹太人的杰出代表爱因斯坦曾说过:“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里的“准备”主要有    
    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的积累。没有广博而精深的知识,要发现和捕捉机遇是不可能的。    
    二是思维方法的准备,只具备知识,而没有现代思维方式,就看不到机遇,只好任凭它默默    
    地从你身边溜走。    
    人们常常引用苹果落在牛顿脚前,导致他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这一例子来说明所谓纯粹偶然事    
    件在发现中的巨大作用。但人们却忽视了,多年来,牛顿一直在为重力问题苦苦思索、研究    
    。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牛顿思考了该领域内的许多问题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可以说,关    
    于重力问题的一些极为复杂深刻的问题他都反复思考推敲过。苹果落地这一常见的日常生活    
    现象之所以为常人所不在意,而能激起牛顿对重力问题的理解,能激起他灵感的火花并进一    
    步做出异常深刻的解释,很显然,这是因为牛顿对重力问题已有了深刻的理解的结果。因此    
    ,成千上万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却很少有人能像牛顿那样引发出深刻的定律出来。有许多    
    发现和发明看起来是纯属偶然,其实,仔细探究就会发现,这些发现和发明决不是什么偶然    
    得来的,不是什么天才灵机一动或凭运气得来的。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形下,这些在常人看    
    来纯属偶然的事件,不过是从事该项研究的人长期苦思冥想的结果,也就是说,纯粹的偶然    
    性虽以偶然事件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它其实也是在不断实验和思考之后所必然出现的一种形    
    式。    
    虽然时机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有一定的神秘性,但也不是无法捉摸和    
    预料的。聪明的人总是一方面从事手头的工作,一方面注意捕捉着取得突破或成功的时机,    
    当时机没有成熟的时候,便积蓄力量或者寻找出路,一旦时机成熟就顺应形势或潮流,促成    
    自己的事业达到高潮。    
    常常听到有些人抱怨命运女神忽略了他,总以为自己碰不上好机遇,总以为能够利用的机    
    遇太少,因而把工作和生活上的一切不顺心的事,都归结到机遇很少光临自己。    
    其实,机遇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存在厚此薄彼的问题,这就像阳光雨露会播撒到大    
    地上的每一块地方一样,关键是一个人面对机遇究竟能不能真正把握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