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木德智慧全书-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塔木德智慧全书》 第四部分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进取
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进取
《塔木德》上写道:“有人未老先衰,有人老而弥坚。”犹太人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马克思曾说过:“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深刻地感到不满足,就越感到自己知乏。科学是奥妙无穷的。”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进取,在这方面无数成功者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伟大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艺术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尤其是他的立体主义画风,开创了整个艺术界的先河。他的敏锐的感受力和变幻无穷的想象力贯彻了他的一生。
每一件旁人看来极其平常的东西,他都能赋予他们新的面貌和新的生命,因而他被同时代的人称为“魔术师”,法国总统称毕加索是“一座火山”,他确实是一座永远蓬勃旺盛的艺术创造的“火山”。
毕加索死的时候是91岁。在90岁高龄时,他拿起颜色和画笔开始画一幅新的画时,对世界上的事物好像还是第一次看到一样。年轻人总是在探索新鲜事物,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他们热心于试验,欢迎新鲜事物。他们不安于现状,朝气勃勃,从不满足。老年人总是怕变化,他们知道自己什么最拿手,宁愿把过去的成功之道如法炮制,也不冒失败的风险。毕加索90岁时,仍然像年轻人一样生活着,不安于现状,寻找新的思路和用新的表现手法来运用他的艺术材料。
大多数画家在创造了一种适合于自己的绘画风格后,就不再改变了,特别是当他们的作品受到人们的欣赏时,更是这样。随着艺术家的年岁增长,他们的绘画虽然也在变,可是变化不会很大了。而毕加索却像一位终生没有找到他的特殊艺术风格的画家,千方百计寻找完美的手法来表达他那不平静的心灵。
毕加索作画,不仅仅用眼睛,而且用思想。毕加索的画,有些色彩丰富、柔和、非常美丽,有些用黑色勾画出鲜明的轮廓,显得难看、凶狠、古怪,但是这些画启发我们的想象力,使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更深刻。面对这些画,我们不禁要问,毕加索看到了什么,使他画出这样的画来?我们开始观察在这些画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毕加索一生创作了成千上万种风格不同的画,有时他画事物的本来面貌,有时他似乎把所画的事物掰成一块块的,并把碎片向你脸上扔来。他要求着一种权力,不仅把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表现出来,而且把我们的思想所感受到的也表现出来。他一生始终抱着对世界十分好奇的心情,就像年轻时一样。
假如你喜欢欣赏画,不妨找些毕加索的画册,看看从他的画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塔木德智慧全书》 第四部分超越从前的自我
超越从前的自我
《塔木德》说:“超越别人的人,不能算是真正的优越;超越从前的自我,才是真正优越的
人。”
在生活中,有些人成就不大,不在于智力不够,而在于没有克服自己心理上的弱点和谬见;
只有不断向自己挑战,认真对待自己的心理障碍,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许多人不敢超越自我,常常是因为自卑心理在作怪。自卑心理可能产生在任何年龄段和各种
各样的人身上,比如说,德才平平,生命仍未闪现出“辉煌”与“亮丽”,往往容易产生“
看破红尘”的感叹和“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无奈,以至把悲观失望当成了人生的主调;经过
奋力拼搏,工作有了成绩,事业上创造了“辉煌”,但总担心“风光”不再,容易产生前途
渺茫、怨天尤人的哀叹;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一去不回头,往往容易哀怨岁月的无情和生
发出红日偏西的无奈……这种自卑心理是压抑自我的沉重精神枷锁,是一种消极、不良的心
境。它消磨人的意志,软化人的信念,淡化人的追求,使人锐气钝化,畏缩不前,从自我怀
疑、自我否定开始,以自我埋没自我消沉告终,使人陷入悲观哀怨的深渊不能自拔,从而离
成功的道路越来越远。
自卑的对立面是自信,自信就是自己信得过自己,自己看得起自己。别人看得起自己,不如
自己看得起自己。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又说:“自信是英雄主
义的本质。”人们常常把自信比作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闸门,启动聪明才智的马达,这是很有
道理的。确立自信心,就要正确地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能力。人们常说
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个“明”,既表现为如实看到自己短处,也表现为如实分析自己的长处
。如果只看到自己的短处,似乎是谦虚,实际上是自卑心理在作怪。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如果我们能客观地估价自己,在
认识缺点和短处的基础上,找出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并以己之长比人之短,就能激发自信心
。要学会欣赏自己,表扬自己,把自己的优点、长处、成绩、满意的事情,统统找出来,在
心中“炫耀”一番,反复刺激和暗示自己“我可以”、“我能行”、“我真行”,就能逐步
摆脱“事事不如人,处处难为己”阴影的困扰,就会感到生命有活力,生活有盼头,觉得太
阳每天都是新的,从而保持奋发向上的劲头。“天生我才必有用”。自己给自己鼓掌,自己
给自己加油,自己给自己戴朵花,自己给自己发锦旗,便能撞击出生命的火花,培养出像阿
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将移动地球”的那种豪迈的自信来!
人生战场上的真正赢家们目标远大,目标明确,他们追寻生命的真谛和超越自我。他们能够
把生活的各个层面融合为一体。为了享受生活的乐趣,他们不仅剖析自我,而且爱从大处着
眼,展望生命的全貌。
《塔木德智慧全书》 第四部分善于施舍,善于募捐
善于施舍,善于募捐
《塔木德》上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在某个地方有一家很大的农户,其户主被称为当地最慈善的农夫。每年拉比都会到他家访问
,而每次他都毫不吝啬地捐财献物。
这个农户有一块很大的农田。可是有一年,这个农夫遭到了风暴和瘟疫的袭击,所有的农田
和果园都遭破坏,全部牲畜都死光了。债主蜂拥而至,把他所有的财产扣押了起来,最后只
剩下一小块土地。可是,他却说:“既然神赋予的东西,神又夺回去了,还有什么说的呢?
”他泰然处之,丝毫没有怨天尤人之意。
那一年,拉比像往年一样,又到农夫的家,见他家道中落,拉比们都对他表示了同情,也无
意再请他捐献。这位农夫的太太说:“我们时常为教师建造学校、维持会堂,为穷人和老人
捐款,今年拿不出钱来,实在遗憾。”
后来,夫妇俩觉得让拉比们空跑一趟,于心不安。便决定把最后剩下的那块地卖掉一半,捐
献给拉比。拉比非常惊讶,并且感激不尽。
有一天,农夫在剩下的半块土地上犁地,耕牛突然滑倒了。他手忙脚乱地扶起耕牛时,却在
牛蹄下发现了宝物。他把宝物卖掉后,又过上先前的富裕生活了。
次年,拉比们又来到这里,去了农夫原来的家,以为农夫还和原来一样贫穷。可附近的人告
诉他们:“农夫已搬入新居了,前面那所高大房子,才是他的家。”
拉比们走进大房子,农夫高兴地向他们说明了近一年发生的事,并总结道:“只要乐于行善
,它必定会倒过来,这就是捐献的利润。”
据一位拉比说,他常在募捐时向别人讲述这个故事,“每一次都获得成功”。
犹太民族确实是一个善于施舍的民族,他们并不把施舍当作一种“行善积德”,而认为是在
履行一种“公共义务”。
犹太人不但乐于施舍,同时也善于募捐。
1967年的“65战争”爆发的那天,美国犹太组织在著名宾馆华尔道夫·奥斯特里尔旅馆举
行的一次聚餐会开始的15分钟里,每分钟得到100万美元的捐款保证。
在这一天,芝加哥募集到250万美元,亚特兰大募集到100万美元以上。
在这为期6天的战争爆发后的一个星期内,美国犹太人的以色列紧急基金募集到9000万美元
。
1973年的10月中东战争期间,美国犹太组织募集到1亿美元。这一年中,美国人捐献了477
47亿美元,购买以色列债券超过5亿美元。
以色列建国头10年中,光从美国犹太人那里得到的捐款就达14亿美元之多。近年来数额更大
,正常年份约为每年5亿美元。
犹太组织之所以能募集到那么多的捐款,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根本的一点是,犹太人把
慈善捐献看作一种纽带,一个连接中心,一个散居共同体的会聚点。随着近年来纯粹宗教性
质的热诚之下降,募捐越来越成为犹太人与犹太共同体归属关系的唯一媒介,对于以色列之
外的犹太人来说,更是如此。募捐作为一种犹太传统教育,可以有效地加强犹太人的民族认
同感,靠着这种认同感,散居的犹太人自己就可以使犹太民族延存下去。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犹太机构在募捐时采取的方式,就很有自己的特色。
美国犹太人联合募捐会的前任主席、以色列的犹太代办处的筹款机构负责人保罗·朱克曼曾
作过一番经验之谈,很能体现犹太人募捐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个人永远不应该单枪匹马地去募集一大笔捐款,这是一条公认的原则。要拒绝一个人,
特别是一个朋友或邻居,那再容易不过了。如果两个或更多的人一起去,这就不是一个犹太
人向另一个犹太人索取礼物——这是整个共同体,是犹太民族在这样做。”
“如果一个全美犹太人的领导人,一个以色列的领导人和一个受人尊敬的当地犹太人的领导
人都去拜访他的活,完全可以理解为是全世界的犹太共同体去拜访他。”
因此,即使募捐时不能不谈到钱,但决不会光是谈钱。犹太组织的代表常常谈及如何改变人
的本性,并将捐款者看作共同体的宝贵财富。
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犹太人特有的那种将事物赋予超越意义的智慧。借助于
这种方法,犹太民族获得的不上是捐款,还有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的宝贵财富”:即使他
原先不是“财富”,在捐出财富的同时,也成了“财富”,成了一个有民族认同感的犹太人
。
犹太组织还常常采取一种更具共同体活动性质的募捐方法,按卡唱名法。这是一种规模较大
的集中募捐方法。
按卡唱名法的一般形式是这样的:募捐机构专门组织一次表彰宴会或社区重要活动。在活动
之前,有关组织已根据对可能捐款人的调查、以前的捐款情况和本次捐款的期望等等,预先
准备好一系列捐款保证。应邀出席的来宾对此都是有所准备的。
当宴会气氛正浓时或贵宾演讲结束之后,活动主持人便按照已准备好的名卡,依次点名,当
场要求捐款。
这种活动一般有100到500人出席,相互之间往往又彼此熟识,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伙伴压
力”。为了不显得自己小家子气,捐款人一般都会心甘情愿地竭其所能,慷慨捐赠,相互之
间还会产生攀比效应。其结果,每次都能让募捐人“喜出望外”。
这种方法可以说是犹太募捐组织所用方法中最招人非议的,甚至被人称之为“一种愚钝而极
不得体的展示”。此话不无道理。
对一个本来不愿意捐献或者不愿意捐献那么多,但碍于朋友同行的在场,为了不失面子而忍
痛掏钱的人来说,确有强人所难的味道。而且,那种相互攀比,固然有助于提高捐款额,但
无形中已成为一种比谁财大气粗的炫耀之举。
然而,考虑到炫耀本身也是人之常情,这儿不炫耀,那里也要炫耀,那么,一样在炫耀中花
钱,与其花得不明不白让别人发财,还不如花得清清楚楚让犹太人自己的事业获益。
有意思的是,人们公认这种“愚钝”的方法只有犹太人才用得好,其他人即使用了,也难以
取得如此成功。其中的根本原因当然不会是犹太人的生性“愚钝”,而恐怕仍在于:只有犹
太人,包括募捐的犹太人和捐献的犹太人,才真正懂得、体会到了人类最“愚钝”的本性可
以获得最为升华的形式。
《塔木德智慧全书》 第四部分让金钱在回馈社会中散发温暖
让金钱在回馈社会中散发温暖
《塔木德》说:“《圣经》发射光明,金钱散发温暖。”“如果赚的钱都揣进自己的腰包,
你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富翁。”许多在经济上成功的犹太人都愿意慷慨地回馈社会。
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这两所大学各有一个“伊沙克·沃夫森学院”,这来自于一个犹太人的名
称。
被誉为当代最慷慨的慈善家伊沙克·沃夫森是一个苏格兰犹太人,英国最大的百货公司“大
宇宙百货公司”的总裁。该公司拥有3000多家零售商店,同时涉及银行业、保险业、房地
产,还有水陆路运输业等。
1955年,沃夫森设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在以后的20年间,为各个方面,主要是
教育机构提供了4500万美元的经济资助。许多大学和学院都向他颁发了荣誉学位证书。
沃夫森非常乐于对人讲这样一个故事:
曾经有一个人问他:“沃夫森这个家伙既是皇家外科医师学会会员和皇家内科医师学会会员
,又是牛津大学的教会法规博士和剑桥大学的法学博士,而且还是这所大学的这个博士,那
个大学的那个博士,他到底是干什么的?”
“他是个写东西的。”
“写东西?他写了些什么?”
“支票。”
赚钱的能力是犹太人评价一个商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但只有那些不仅仅为自己谋得利益
,同时慷慨回馈社会的人,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
对于一个人来说,过多的财富是没有多少用的,除非你是为了社会在创造财富,并把多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