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塔木德智慧全书 >

第29章

塔木德智慧全书-第29章

小说: 塔木德智慧全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人和人的基本权益都是平等的    
    犹太史上有一部著名的神学和法学著作,名为《密西拿》,是成文体法《托拉》之外的《口传法规》的标准部分。《口传法规》紧密结合《圣经》戒律,借助于个别案例,来考察人们的行为。这些案例都围绕着一个问题:    
    一个想在各方面部符合《托拉》精神和规定的人必须做什么和不准做什么。    
    以后,《密西拿》同《革马拉》(律法释义汇编)一起组成《塔木德》。    
    在这本蕴藏着犹太民族丰富的道德智慧的巨著中,有这样两则典型案例。    
    第一则案例是:    
    有一个人来找拉瓦拉比,请教他一个问题:“市长要我去谋杀一个人,我要是不去,市长就会派人来杀了我。在这种情况下,我该怎么办?”    
    拉瓦拉比回答说:“宁可让他杀掉你,也不要犯谋杀罪。你为什么认为你的血就比他红呢?”    
    第二则案例是:    
    有两个人外出旅行,走进了荒无人烟的大沙漠。此时,两个人只有一个人有一点水。这点水如果两个人喝,则两个人都终将渴死在沙漠里;如果一个人喝,则此人就可以活着走出沙漠。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本·派图拉比教导说:“拥有水的人应喝以活命。”    
    按照犹太人的观点,拉比对这两个案例之所以得出这么样两个结论,是因为分别基于如下两条原则:人不应视自己的生命价值高于他人;一个人自己的生命价值决不低于他人。    
    因此,一个人没有权利把自己不愿意要的东西(死亡)强加于他人(谋杀他),但一个人也不应该把一般人都不要的东西(死亡)强加给自己(渴死)。而当人已双方都面临着人类所不要的东西而又必须由其中一方承受下来(哪怕纯属被动地)的时候,就让每个人自己拥有的客观条件来决定,而不作人为干预。


《塔木德智慧全书》 第四部分疑心是魔鬼

    疑心是魔鬼    
    《塔木德》上说:“疑心是魔鬼。”为了阐释这一观点,下面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对小夫妻,新婚燕尔,如胶似漆,小日子过得十分甜蜜。    
    一天,丈夫心中高兴,便对妻子说:“你到厨房里打开酒瓮取些葡萄酒来,我俩共饮几杯。”妻子来到厨房,打开酒瓮盖,正要取酒时,却在瓮中看到一个俏丽女人的身影。顿时,她怒火中烧,气冲冲地跑回屋里,责问丈夫:“你原来已经有了一个女人,还把她藏在瓮中。你为什么要欺骗我?”    
    丈夫被问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跑到厨房朝瓮中看个究竟。他一看,顿时也火了,冲着妻子大叫道:“你说我藏了女人在里面,可我分明看到的是一个男人。你老实说,为什么欺骗我?”    
    于是,夫妇俩怒目而视,争吵不休,最后大打出手。    
    这时,来了一位拉比,听完夫妇的述说,也到瓮中看了看。他知道这是瓮中葡萄酒映现人影造成的误会,便搬来一块大石头,朝着酒瓮砸了过去,葡萄酒顺着窟窿流了一地。夫妇俩再往瓮中观看时,已是一无所有了。夫妇俩这才明白是影子的缘故,羞愧地低下了头。    
    疑心太重的人,一碰到稍微复杂点的事情,就会疑神疑鬼,无端猜测,由此上演了一幕幕闹剧、悲剧,等最终真相大白时,却发现已耗费了许多宝贵的精力和时间,甚至已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残局。    
    为了家庭和睦尽一切力量    
    《塔木德》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过去,有一个叫梅厄的拉比,很擅长于演讲。    
    他在每周的星期五晚上,即安息日前夕,前往会堂演讲,每次都有好几百人来听他的演说。其中,有一个妇女,非常喜欢听梅厄拉比的说教。尽管星期五晚上犹太主妇通常都呆在家里准备安息日会餐用的菜肴等,可她却每次都去听拉比的演讲。    
    有一次,梅厄拉比的说教长了一些,等她回到家已经很晚了。还没进门,她就被丈夫拦住了。他生气地问她:“安息日的菜肴还没准备好,你到底上哪里去了?”    
    她回答说:“我到会堂去听梅厄拉比说教了。”    
    丈夫听了,对她说:“除非你往拉比脸上吐口水,否则就不要进这屋子来。”    
    说完,他就把门锁上了。她没有办法,只好和朋友们住在一起。    
    梅厄拉比听说这件事后,知道自己的话说得太长,破坏了一个家庭的和睦。    
    于是,拉比特地请那个女子来,告诉她自己的眼睛常会疼痛,请她用口水帮他洗洗眼睛(这是沙漠地带人们清理眼睛里的灰沙时常用的办法)。    
    这位女子就往拉比眼睛里吐了一口口水。眼睛好了,她和丈夫的家庭矛盾也消除了。    
    弟子们问拉比:“你是很有名望的拉比,为什么会允许她往脸上吐口水?”    
    拉比真挚地说:“为了挽回家庭的和睦,就要尽一切力量。”    
    显然,越是处于险恶的社会环境中,和睦家庭中的温馨亲情越能使散居的犹太人感受到“共同体”的温暖,从而产生强烈的向心力。这种朝着直接共同体——家庭——的向心力,汇聚在一起,便是整个犹太民族的凝聚力。


《塔木德智慧全书》 第四部分孝敬父母,兄友弟恭

    孝敬父母,兄友弟恭    
    犹太人对家庭关系极为重视,对协调家庭关系不遗余力,维系家庭,就是维系民族。从《塔木德》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推崇人伦亲情的动人事例与故事。    
    有个犹太人住在古代以色列的一个叫戴马的镇上。他拥有一块价值6000个金币的钻石。有个拉比想用这颗钻石来装饰圣殿的正殿,便带了6000个金币来到他家,向他买这块钻石。    
    可是凑巧放钻石的金库的钥匙放在父亲的枕头下方,而父亲又刚好睡得正香。这个人便对拉比说:“因为我不能吵醒父亲,所以,不能把钻石卖给你。”    
    拉比认为,这个人为了不吵醒父亲而宁肯放弃赚钱的机会,是个孝顺儿子,值得褒奖。    
    而一位拉比自己所行的孝道,更令人惊叹。他同母亲一起外出,走到一片高低不平的地方时,母亲每走出一步,拉比便把自己的手伸出来,垫在母亲的脚下。    
    《塔木德》非常推崇孝敬父母,故而每一个犹太人从小就很懂尊老爱幼。此外,《塔木德》还特别强调“兄友弟恭”。    
    《塔木德》上还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有两个犹太兄弟。哥哥已经结婚,有妻子儿女,弟弟还是独身。两兄弟都是非常勤劳的农夫。父亲死时,把财产分给了两兄弟。    
    兄弟俩将收获的苹果和玉米,公平地分成两份,各自藏在自己的仓库里。    
    到了晚上,弟弟想,哥哥有妻子儿女,开销大,所以把自己所得的份额中,拿出了一部分移到哥哥的仓库里。    
    同时,哥哥却认为自己有妻子儿女,没有后顾之忧,而弟弟还是独身,应该为以后的生活多准备一些,所以把自己的一部分玉米和苹果搬到了弟弟的仓库里。    
    第二天早上,兄弟俩醒来后到仓库里一看,东西都一点不少地放在那里。    
    第二天晚上、第三天晚上都这样,他俩不约而同地连续搬运了三个晚上。    
    在第四个晚上,兄弟俩在将各自的东西搬到对方仓库去的路上竟相遇了。两个人终于知道对方的心意,不约而同地扔下手上的农作物,紧紧地抱在一起哭了。    
    两兄弟抱在一起哭泣的地方,成为耶路撒冷最受尊敬的场所,直到今天仍被追思传颂着。


《塔木德智慧全书》 第四部分要树立防止受骗的意识

    要树立防止受骗的意识    
    犹太人是如何教育下一代的呢?    
    每个人在童年时期都有一颗纯洁的心,他们并不知道世界的真实面目,只觉得世界很美好,世界在他们心中就像一片蔚蓝的天空。他们不仅相信自己,而且信任周围所有的人。如此天真单纯的人,当然是无法应付复杂的社会的。犹太人的习惯是不相信任何人,甚至连自己的父母和妻子也不相信。    
    于是,这些父母便从小就教育自己的孩子,世界是复杂的,绝不能轻信任何人。    
    有这样一则故事正好说明了犹太人的教育法:    
    3岁的约翰,有一天和姐姐在客厅里玩得正高兴。这时,爸爸刚从外边回来,把约翰放到壁炉台上,然后松手道:    
    “约翰,跳到爸爸怀里来。”    
    约翰因爸爸也和自己玩,显得很高兴,笑着往爸爸怀里跳。可是,当约翰快要落到爸爸怀里,爸爸却突然抽回了手。约翰自然就落到地上,哇哇地哭开了。    
    小约翰哭着跪到坐在对面沙发上的妈妈怀里,妈妈也只是笑着说:“爸爸真坏!”父亲则站在一旁,以嘲弄的眼光望着可怜的上当受骗的小约翰……    
    犹太人认为这不是残忍,而是正常的。他们说:“像这样重复几次,孩子就自然认为,爸爸也不可相信,这样他们以后自然就不会轻信任何人。”    
    这种只信自己的思想,是孩子们独立意识形成的基础。    
    犹太人知道,商场中无处不陷阱,如何避开陷阱,如何设计陷阱,是经营者不能不上的一课。    
    梅里特兄弟是德国移民美国的,定居在密沙比。辛勤的工作,兄弟俩积攒了一笔钱。后来,他们意外地发现,密沙比有丰富的铁矿。兄弟俩决定秘密行动,成立铁矿公司。他们不动声色地收购地产,顺利成立了铁矿公司。    
    洛克菲勒早就对这个铁矿垂涎三尺,而当他准备动手时,梅里特兄弟的铁矿公司已经开始经营运转。他在等待时机,他决心得到这个铁矿。    
    1837年,经济危机笼罩美国商业,市面银根告紧,同许多公司一样,梅里特兄弟的铁矿公司也陷入了危机的漩涡之中。兄弟俩愁眉不展,本地的一个牧师来到他家。兄弟俩恭恭敬敬地将牧师请到家中,当作上宾,在闲聊中,梅里特兄弟不自觉地谈到了现在的经济危机,并对牧师说铁矿公司也陷入了危机之中,资金周转不灵。    
    这位“热心”的牧师说:“你们怎么不早些告诉我呢!我是可以助你们一把的啊!”    
    兄弟俩听了这话不禁喜出望外,对牧师说:    
    “您有何高见?”    
    牧师说:“我有一个朋友,看在我的面上,他是可以支援你们需要的周转资金。”    
    兄弟俩说:“您真是个好人,真不知拿什么感谢您呢!”    
    牧师问:“你们要多少钱?”    
    梅里特说:“42万元。”    
    牧师很快就写了封借42万元的介绍信。    
    兄弟俩问:“那么利息怎么计算呢?”    
    牧师大方地说:“我怎能要你们的利息呢?这样吧,比银行利率低2厘。”    
    兄弟俩简直不能相信,有这样的好事降临在他们头上。    
    牧师拿出笔墨立了一张借款字据:“今有梅里特兄弟借到考尔贷款42万元整,利息3厘,空口无凭,特立此为证。”    
    梅里特兄弟念了字据,觉得没有什么遗漏后,便在字据中高兴地签了字。    
    半年之后,这位牧师又来到梅里特兄弟家里,一进门,他十分严肃地对兄弟俩说:“我的朋友是洛克菲勒,他早上给我来了电报,要求马上收回那42万元贷款。”    
    梅里特兄弟此刻哪来的42万元偿还呢,只好被逼上法庭。    
    原告律师说:“借据写的是考尔贷款。考尔贷款是贷款人随时可收回的贷款,所以它的利息要比一般贷款低,根据美国法律,借款人或者立即还清所借款,或者宣布破产!”    
    在这种情况下,兄弟俩只好宣布破产,将产业出卖,买主当然是洛克菲勒。作价52万元。    
    梅里特兄弟在创办铁矿公司之前知道严守秘密,恐有人捷足先登。这一步走得对。然而,当铁矿公司办起来之后,他们却放松了警惕,铁矿依旧为许多人艳羡的。    
    在困境中,谁都希望有个人能拉自己一把,而步入商场,人人为利而来。久不来往的牧师突然来了,且如此慷慨大方地提出予以帮助,在这个时候,梅里特兄弟已经为资金的短缺而弄得焦头烂额,有人相帮的惊喜冲昏了他们的头脑,失去了作商人应有的警惕,这一点是十分可悲的。    
    当提出贷款之后,那利息是如此之低仍旧未能引起兄弟俩的怀疑,这不能不说是可悲的。且借据中也未写明借款期限,兄弟就在这种不应粗心的地方粗心,终于拱手出让了自己苦心经营的铁矿公司。这个教训是惨痛的。    
    犹太人认为,要信守诚实之道,不可用欺骗的手段获利,同时要防止别人欺骗你。    
    



    更多免费txt电子书,欢迎您到txtsk下载  
    声明:本电子书仅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