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洪业 清朝开国史 >

第34章

洪业 清朝开国史-第34章

小说: 洪业 清朝开国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③ 吴三桂后来曾上书康熙皇帝,叙述山海关之战的经过。疏中说,当时多尔衮主持了仪式,吴三桂同意在闯贼平定后,整个中国都将属于多尔衮之“贵国”,并杀白马黑牛立誓。然后,多尔衮令吴三桂按满族习俗剃发。此疏存于清朝档案,引自王崇武:《吴三桂与山海关之战》,第155页。
④ 随吴三桂一起降清的共有1000多文武官员,包括辽西和山海关的地方官员。除吴三桂的部队之外,还有3万多乡勇加入了清军。1644年秋给多尔衮的奏章,现存北京大学图书馆;《明清史料》甲,第130页,1645年12月23日条。引自王崇武:《吴三桂与山海关之战》,第156—157页。
⑤ 《皇清开国方略》,第582—583页;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59—260页。
① 据刘健:《庭闻录》载,大顺军知道吴三桂的戍边部队顽强善战,所以他们决心全力以赴,吴三桂的军队也下决心与大顺军死战到底。而清军的战略则是按兵不动,保存实力,坐视双方消耗。吴三桂的军队首先发起攻击之后,反复与大顺军交锋,激战一直持续到傍晚。这时清军才决定出击。这一策略使吴三桂损失惨重,因而更加依赖清军。《庭闻录》第一卷。引自商鸿逵:《明清之际山海关战役的真相考察》,第81页。
② 风沙如此猛烈,以至清军直到风停沙住之后,才知道敌军已被击溃。商鸿逵:《明清之际山海关战役的真相考察》,第82页。
③ 据地方志载,被丢弃在沙河战场上的尸体有数万具,其中许多是支援大顺军的当地农民。同上。
④ 这天战斗结束后,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并得到一条玉带及其他赏赐。其宁远军将士都剃发并加入了清军主力。《皇清开国方略》,第584页;又见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60—261页;帕森斯:《明末农民起义》,第139—142页。
⑤ 徐应芬:《遇变纪略》,第12页。李自成离京期间,牛金星统辖的留守部队已开始有人离城西去,并沿途劫掠民宅和店铺。“闯王”出征之时,很多人都认为他不会得胜而归。徐应芬在那天占得了一个坤卦,他料定新君即将出现。同上书,第10—12页。
⑥ 徐应芬:《遇变纪略》,第12页;刘尚友:《定思小记》,第7页。
① 陈济生:《再生纪略》,第20页。
② 为了日后更好地行使君权,李自成可能一直想在北京更加合法地登基,而不管时间如何短暂。他曾在北京做过皇帝这一事实,等他死后对他的追随者将是十分重要的。大顺余部在南方与南明永历政权联合后,仍称李自成为“先帝”,并称其夫人为皇太后。顾诚:《论清初社会矛盾》,第154页。
③ 李自成西撤后,清军曾全力追击。从北京骑马到保定,一般需要七天,阿济格率骑兵三天便赶到了,但他们到达保定时,大顺军已经转移。阿济格人困马乏,无力再追。吴晗:《朝鲜李朝实录》,第3735页。
④ 徐应芬:《遇变纪略》,第12—14页;帕森斯:《明末农民起义》,第139—142页;刘尚友:《定思小纪》,第8页。有材料说,李岩在西撤途中被李自成所杀,因为李自成听信了牛金星的谗言,认为李岩想取代他当皇帝。赵宗复:《李自成叛乱史略》,第150页;郝爱礼:《论明末的李自成和张献忠》,第495页。
⑤ 大顺军溃逃时肯定相当混乱。边大绶是一位地方官,曾掘毁李自成家祖坟,并写下著名的《虎口余生纪》。大顺军在撤至真定后,他隐姓埋名,沦为俘虏。“见贼兵自北而南,尘土蔽天,然皆老幼参差,狼狈伶仃。十贼中夹带妇女三四辈,全无纪律。余见之不胜忿懑。如此鼠辈而所向无坚城,致万乘屈沉,真可痛哭流涕也!恨余被执,不能杀贼见其灭亡耳。”引自边大绶:《虎口余生纪》,第98页。
① 张怡:《搜闻续笔》第一卷,第8页。
② 刘尚友:《定思小纪》,第8页。
③ 同上。
④ 陈济生:《再生纪略》第一卷,第19页。
⑤ 同上书第二卷,第20页。
⑥ 刘尚友:《定思小纪》,第8页。清军以每日40公里的速度前进。5月30日通过抚宁,5月31日通过昌黎,6月3日通过玉田。据当时的资料载,清军到达之时大多数人便已明白,天命已经易手。张怡:《搜闻续笔》第一卷,第8页。
⑦ 计六奇:《明季北略》,第33页。
① 刘尚友:《定思小纪》,第8页。为清朝效力的朝鲜人李■随多尔衮进京。他写道:“都民处处屯聚,以迎军兵。或持名帖来呈者有之。或门外瓶花焚香以迎者亦有之……入城之日,都人见之,或有叩马而流涕者。”《沈馆录》,引自郑克晟:《多尔衮对满族封建化的贡献》,第7页;又见郑天挺:《探微集》,第93页。
② 李自成火烧大内后,唯一未被损坏的建筑是武英殿。多尔衮将兵车士卒在殿前排列成一道军门。吴晗:《朝鲜李朝实录》,第3734页。锦衣卫指挥骆养性曾率部听从李自成的调遣,此时又转而效忠多尔衮。骆养性,湖广人,因卷入魏忠贤一案而有一段不光彩的历史。清军入关后,他被任命为天津总督,掌管天津军务。后转任山东督抚。《贰臣传》第十二卷,第4—5页。多尔衮不久便迁出了皇宫,住到皇城东南名为“南城”的一个较小的院子里。1694年,那里被改作喇嘛庙。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216、218页。
③ 计六奇:《明季北略》,第33—34页。
④ 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379—380页;又见李元度:《国朝先生正事略》第一卷,第3页。
① 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62页。多尔衮在6月8日向原明朝官绅军民发布谕令中又重申了其中的某些内容。他描述了李自成如何以一名明朝百姓纠集一帮无赖,毁坏京师,弑君,又肆意劫掠以致激起民怨,“我虽敌国,深用悯伤,今令官民人等,为崇祯帝服丧三日以展舆情。”《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第五卷,第52页。
② 刘尚友:《定思小记》,第9页。大军占领北京后数日,又来了3000蒙古兵。这些慓悍的士兵入城后,在城上守卫巡逻时,都收弓束矢,说:“恐惊百姓也。”还说:“中华佛国也,我辈来作践佛地,罪过!罪过!”张怡:《搜闻续笔》第一卷,第8页;又见郑克晟:《多尔衮对满族封建化的贡献》,第7页。
③ 徐应芬:《遇变纪略》,第8页。清官方资料夸大其辞地宣称,这道谕令使民心安定下来,“官民大悦,皆颂我朝仁义声施万代云。”《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第五卷,第52页。
④ 徐应芬:《遇变纪略》,第18页。顺便说一下,长安市上有许多市井无赖向清兵兜售从宫中偷出来的锦缎彩袍。清兵为此则不惜付出两月的军饷。张怡:《搜闻续笔》第一卷,第9页。
⑤ 清军进京后的几天,曾派几位官员在承天门登记所有明朝官员的姓名。并按名单邀请他们复任原职:“于是诸名公巨卿,甫除贼籍,又纷纷舞蹈矣。”张怡:《搜闻续笔》第一卷,第8页。

 
第五章 南京政权
中兴朝市繁华续,
遗孽儿孙气焰张,
只劝楼台追后主,
不愁弓矢下残唐。
蛾眉越女才承选,
燕子吴歈早擅场。
力士佥名搜笛步,
龟年协律奉椒房。
西昆词赋新温李,
乌巷冠裳旧谢王。
院院宫妆金翠镜,
朝朝楚梦雨云床。
五侯阃外空狼燧,
二水洲边自雀舫。
孔尚任:《桃花扇》,第304—306页。
在北京崇祯朝廷覆灭的前夕,许多官员把一线希望转到了皇帝驾迁陪都南京上来。他们认为,在南京 可以继续维持明王朝的统治。①作为影子政府,南京行政当局已进行了准备:一旦义军攻占了北京,便可给明朝北方残存势力以全力支持。②陈子龙奉命巡视绍兴之后,被调到南京吏部任职。他设法说服了江南巡抚郑瑄,要他秘密上书北京,提出将皇太子接到南京的计划,为建立南明政权作准备。③其他江南士大夫则在祁彪佳的统率下开始沿长江下游建立水军,准备保卫江南。④
迎太子到南京的计划当然落空了,但他们为建立南明政权所作的努力并非徒劳。5月18日,即李自成占领北京三周之后,大顺军获胜、崇祯帝已死的惊人消息传到了南京。⑤看来,当时在南方官员面前只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是束发归山,作道家隐士;一是坚守职责,继续为明室效力。⑥南京的高级官员立刻选择了后 者。16位主要大臣(《平寇志》记为19位——译者)誓告天地,号召天下起义勤王。①
① 文秉等史家特别重视这一点,见顾炎武:《圣安本纪》,第33页,引文秉:《甲乙事案》。斯特鲁弗(私人通信)认为,文秉的记叙十分精彩,但有武断之处,不完全可靠。
② 南京既是保卫江南地区的军事重镇,又是作为北方城市之粮食基地的南直隶的首府。南京虽设有与北京中央政府大致相同的官僚机构,但缺少像北京那样强有力的京城防御体系。南京政府最重要的官员是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南京守备及五军都督。斯特鲁弗:《南明》,第5页;默克:《祝允明和苏州的文化贡献》,第72页。
③ 陈子龙上任后,欲重返浙江,继续组织修建防御工事和贮备弹药。但他尚未启程,北京与南京的联系便中断了。他不知道北京已于1644年4月25日落入李自成之手,故回到松江,看望生病的祖母,并与朋友商定保护太子顺利南下的方案。艾维四:《晚明士大夫陈子龙》,第112—114、125—127页。陈子龙提出组建一支万人水师,北上天津,迎接太子,然后护送太子由水路南下,以避免陆路旅行的艰难和危险。褚华:《沪城备考》第四卷,第11页;王云五等:《大清一统志》,第958页(第八十四卷,第11页)。
④ 邓尔麟:《达官贵人》,第237—240页,及其《嘉定忠臣》,第256—261页。斯特鲁弗(私人通信)认为,祁彪佳已得知这些计划,但他当时既无能力,也无权力将其付诸实施。甚至在出任苏州巡抚后,他也未能将志愿勤王部队与正规军结合起来。
⑤ 斯特鲁弗:《南明》,第1—3页。消息继续南传,6月25日传到福州,“乡村老幼男女莫不流涕。”海外散人:《榕城纪闻》,第3页。
⑥ 文秉:《甲乙事案》,第33页。
① 彭孙贻:《平寇志》第十卷,第8页。这些官员是:兵部尚书史可法、户部尚书高弘图、工部尚书程注、右都御史张慎言、兵部侍郎吕大器、翰林院学士姜曰广、太常卿何应端、应天府尹刘士祯、鸿胪卿朱之臣、太仆丞姚思孝、吏科给事中李沾、户科给事中罗万象、御史郭维经、御史陈良弼、米寿图、周元泰和明王室成员朱国昌。这一众所周知的名单是由几种资料汇集而成的,见于《平寇志》第十卷,第8页;文秉《甲乙事案》,第33页。

 
史可法与军阀
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是这些大臣中最重要的人物。②他来自河南,既是一位杰出的文官,又在军事指挥及战略方面颇具才干。其父虽鲜为人知,但其家族有不少成员是锦衣卫军官。③作为青年士子,史可法曾受到东林党殉难者左光斗的栽培。④1620年,他通过县试;1626年中举人;1626年中进士。据《明史》载,史可法身材矮小,“面黑,目烁烁有光”。初仕便授西安府推官。⑤1631年, 他因公正廉洁地将赈灾专款分发给受灾的延安百姓,而在朝廷中赢得极好的声誉。1632年至1634年,他作为理财行家被调入朝中,任户部主事。①
1635年,农民起义波及华中,崇祯帝命卢象昇协调河南、山东、湖广和四川事务。卢象昇的主要任务是牵制张献忠部。他命史可法为副使巡察泽州和安庆,并阻止农民军渡江。因此,史可法首次接受的军事任务便是阻止北方义军进入长江流域。这一防御重任随形势发展而变得十分棘手。1635年秋冬,史可法仅率800人驻守安徽六安,抵御三支农民军主力的进攻。次年,史可法在安徽太湖附近指挥了两场阻击战,使农民军未能渡江进入湖广地区。然而,第二年,当史可法面临农民军主力——首先是马守应,然后是老回回——发动的几乎不可抗拒的强大攻势时,他的军事才能遇到了真正的考验。1637年初,马守应和另外两支农民军主力的首领一起攻打桐城,在距城10里之处与史可法遭遇。史可法依靠计谋苦撑,但桐城所受到的压力并未解除。1637年夏,他奉命巡抚安庆,负责守卫今安徽中部地区,阻挡湖广的老回回。在总兵左良玉部1万兵马的增援下,史可法击退了老回回的第一次大规模进攻。但从11月末至12月初,老回回对史可法所在的潜山大营又发起了进攻。史可法的阵地崩溃了,部下损失惨重,他本人也险些死于乱军之中。败讯传到京城,兵部尚书杨嗣昌要求惩处史可法。②
然而,史可法已有很高声望。尤其为人称道的是,他在行军途中甘愿与步卒同甘共苦,从而赢得了士卒的信赖和将领的爱戴。所以,皇上虽严词责备了史可法,但给了他立功赎罪的机会。不久, 1639年,史可法奉命镇守山东,抵御南下清军的袭扰。在抗击清军之前,他必须首先巩固山东西线,以防农民军乘机进入山东。在三次击败农民军主力之后,他才得以调转头来攻打清军。当他抵达济南时,清军已经撤退。他们屠杀了无辜的居民,却送给史可法一次足以弥补前失的胜利。
崇祯帝对史可法异常宽厚。这位皇上素以暴躁著称,常一怒之下将战败的将领投入监狱。既然这样,他的宽宏自然会使史可法更加感恩戴德。1639年史可法的父亲病故,由此而引起的极度悲哀,反进一步加深了他对崇祯帝的感恩之情。据说,他一度想绝食而死,又几乎因悲痛而陷入迷狂;他将对父亲的强烈感情部分转移到君父即皇帝身上是完全可能的。①
1641年,史可法守孝三年之后,被任命为户部右侍郎,并取代朱大典总督南京至北京的漕运,还兼任淮安地区巡抚。及至1643年,史可法被擢为南京兵部尚书。同年冬天,身为兵部尚书的史可法见战争局势不断恶化,遂着手为救援北京做准备。②例如,1644年1月16日,史可法上疏崇祯帝,说明他统辖的南军只有8000人,他建议加强训练,进而将总兵力扩充到1。2万人(包括陆、水军)。③同时,他极力主张全国各地的其他提督也用同样方法补充和维持各自的部队,实际是建议在各地组建地方军队,由一名干练的文职大臣统辖,以供护驾之需。④北京发布救驾诏令后,史可法本人就是这样做的。他同部下一起立誓“勤王”,以鼓舞士气,并随 即率众北上。但大军刚过长江,到达浦口时,便获悉京师已经陷落。救驾已为时太晚。于是,他改穿丧服,率军返回南京,召集立志效忠明朝的大臣商议对策。①
史可法和其他大臣都意识到单凭他们自己的军队是无法抵御北方农民军的。因此,他们共同拟定了一道檄文:
留都系四方之率,司马有九伐之经。义不共天,行将指日,克襄大举,实赖同仇。②
这篇文字经过仔细推敲,用了会使人想起古代经典中理想化的军事将领之形象的“司马”一词,以求打动那些愿意加入古代“司马”行列的将领。③因此,檄文的对象十分笼统,是广泛地针对四方④之率而言的。所谓四方之率既包括地方豪强武装,也包括各地明军将领。檄文发布之后,南京的大臣们立即派密使到淮河流域联络江北豪强统辖的“义勇”。同时,他们又尽力争取驻守在南明与北方大顺政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