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业 清朝开国史-第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康熙年间官至户部尚书。计六奇:《明季南略》,第275页;《大清一统志》第八十卷,第6页。关于李实生平,见黄之隽编:《江南通志》第一七二卷,第11页。
① 《大清一统志》第一一四卷,第15页;陈子龙:《陈忠裕全集》“年谱”下,第9—10页;温睿临:《南疆绎史》,第247—248页;查继佐:《国寿录》,第122—123页;威拉德·J·彼得森:《顾炎武的一生》第一部,第70页。
② 褚华:《沪城备考》第三卷,第3—4页;《南明史料》,第53页。吴圣兆实际上没有民众支持。郭松义:《江南地主阶级与清初中央集权的矛盾及其发展和变化》,第128页。
③ 土国宝奏章,见《南明史料》,第58—59页。关于黄斌卿后来的进攻,见1648年2月8日张存仁奏章,同上书,第101—102页。
① 褚华:《沪城备考》第三卷,第4页;陈子龙:《陈忠裕全集》“年谱”下,第10页。张世勋在其他记载中亦作詹世勋。
② 1647年12月16日奏章,见《南明史料》,第85—87页。
③ 诚然,当时在淮安也爆发了一场士绅领导的复明起义,它在清政府看来是一场规模更大的阴谋的组成部分。查继佐:《国寿录》,第100页;《南明史料》,第80—82页。
① 温睿临:《南疆绎史》,第248—249页。
② 同上书,第249—250页。
兜捕文人学士
清廷相信,这场起义的主要煽动者是与南明串通的江南文人,因此要派那些受文人阶层影响最小的官员去消灭叛贼。于是,洪承畴和土国宝暂时将松江兵变之后安抚地方的责任移交给陈锦和巴山。陈锦是辽东“旧臣”,1633年宁完我曾把他推荐给皇太极。③他忠心耿耿,在吴圣兆起义之后,受命治理苏州,“谋乘此尽除三吴知名之士”。④在他的主持下,江南按察使司开始调查策划起义的关键人物,不久就断定一个名叫陈子龙的人是主谋。虽然陈子龙也许 当过吴圣兆与鲁王政权之间的联络人,但实际上他对松江兵变仅略有介入而已。他住在城外,对吴圣兆平日的策划也基本上一无所知。①
然而,对陈锦和清政府来说,陈子龙很快就以起义的象征性领袖而出名,环绕着他的罗网不久便收紧了。起初他逃避逮捕,躲到了夏允彝兄弟夏之旭处。于是夏家受到追查。夏允彝的儿子夏完淳被捉住押送南京,他是在夏允彝自杀后投靠太湖匪党的。到了南京,洪承畴被这个年轻犯人所感动,试图劝他以自己出众的文才为新朝服务。夏完淳大骂洪承畴变节降清,遂被处死。之后,其叔父夏之旭意识到自己也只有死路一条,于是就在当地孔庙里上吊自尽了。②同时其他一些人也被清朝捕快俘获,拘禁入狱,除杨廷枢因当过戴之俊的老师而被抓获外,还有40多名江南名士在南京被处死。③另有许多人被守卫松江西郊的陈锦缇骑当场杀死。最后被判决的大约有1000名士人,包括一名代理县官。用土国宝的话来概括说:“兜捕之后,凡能咀嚼者一人不留。”④
夏之旭自杀后,陈子龙到密友侯岐曾家里躲避。但由于清廷一直在追捕,他又不得不东躲西藏,先去了旧仆人处,再去另一个朋友家。在那里他终于被巡捕发现。他们包围了住宅,直到他束手就擒。巡捕立即把他带到陈锦面前,陈子龙只是对陈锦说自己是崇祯旧臣。尽管陈锦竭力恐吓,陈子龙在整个受审过程中一直十分镇静。当问及他的长发时,他直率地说:保留头发可以见先皇帝于地 下。①无庸置疑,陈锦准备将陈子龙公开示众,开刀问斩。他命令将这个复明分子押到南京进一步审讯。但是陈子龙设法逃脱了这种折磨。1647年6月15日夜间,警船在从苏州去南京的途中穿过跨塘桥时,陈子龙挣断镣铐,纵身投河。虽然有会水的巡捕下水打捞,但陈子龙已经自溺身死。巡捕对犯人的自杀大为恼怒,他们割下陈子龙的首级,将他抛尸河中。几天后,陈子龙的几个学生捞回了他的遗体,将其安葬于陈氏坟地。②他论“危时拙计”那首诗中的最后一节,可以作为他的一篇合适的墓志铭:
故物经时尽,殊方逐态新。
恨无千日酒,真负百年身。
芝草终荣汉,桃花解避秦。
寥寥湖海外,天地一遗民。50000454_0573_2③
1647年对文人复明分子的清洗,既不意味着抵抗活动在江南完全终止,也不表示缙绅对地方的控制被打破。缙绅阶层拥有巨大的经济势力和社会影响,而且在此后10年里,这种势力和影响一直为他们所独占。然而,尽管残存着这种地方自主的力量,长江下游地区政治反抗的支柱却在1647年被摧毁了。这一地区的州县政府不久就委派了可靠的旗人来任职,而且直到19世纪,才有人向清朝对江南人民的统治提出根本性的挑战。新朝已根基坚固,难以动摇,以致它得以彻底改变先前留用明朝旧臣的政策,甚至敢于 对最初制定这项政策的人,包括洪承畴本人在内,表示怀疑,并肆意指斥。
当陈锦在松江和苏州大肆清洗时,巴山留在南京处理一些高级俘虏的审讯事宜。吴圣兆自然被押还南京。在审问过程中他披露出有好几名重要缙绅卷入了这场阴谋。就在这种充满猜疑的气氛之中,1647年10月1日,一名清军参将俘获了一个信使,此人带有鲁王政权的文件和信函。经检查,发现信件中有南明封授洪承畴为公、土国宝为侯的敕书,还发现了黄斌卿给这两人的信件,内容是建议他们先与他这个舟山军阀通信。虽然这些信件轻易地落入清人手中,可能是为了让洪承畴与土国宝蒙受猜忌,但清廷仍命令巴山进行全面的调查。不过清廷也还是给了洪承畴足够的撇清自己的机会,并与巴山一起参与审讯。①
③ 虽然陈锦后来在福建是反对复明运动的重要角色,但他最辉煌的时刻是在1651年,当时他率领清军从南明海军手中夺取了舟山岛。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592页。
④ 陈子龙:《陈忠裕全集》“年谱”下,第10页;参见计六奇:《明季南略》,第279页。
① 到18世纪后期,与江阴起义颇为相似,松江抵抗运动也完全被看成是一种士绅忠君的典范。1784年,学政官在青浦立“忠义祠”,纪念其领袖陈子龙。陈子龙:《陈忠裕全集》“序”。
② 谢国桢:《南明史略》,第80—81页。夏之旭遗令云:“嗟呼,新朝之所谓叛,乃故国之所谓忠也。”温睿临:《南疆绎史》,第244页。
③ 查继佐:《国寿录》,第122—123页;温睿临:《南疆绎史》,第230页。
④ 《南明史料》,第58页;褚华:《沪城备考》第三卷,第3—4页。
① 艾维四:《陈子龙》,第140页。
② 陈子龙:《陈忠裕全集》“年谱”下,第10页;计六奇:《明季南略》,第279页;温睿临:《南疆绎史》,第248页;《世祖实录》第三十二卷,第378页;艾维四:《陈子龙》,第141页。
③ 陈子龙:《陈忠裕全集》第十四卷,第27页。“千日酒”是传说中的一种麻醉药酒,一滴就可让人醉1000天。芝草是一种生长多年的紫色叶梗的稀有真菌。《后汉书·明帝纪》:“永平十七年……芝草生殿前。”于是这种植物成了太平盛世的象征。据《宋书·符瑞志》载:“嘉禾,五谷之长,王者德盛,则二苗共秀。”
① 计六奇:《明季南略》,第278页;查继佐:《国寿录》,第109、123页。
淮安之谋
尽管身遭嫌疑,洪承畴依旧担负着继续平定南京总督辖区中其他各地的全部责任。松江此刻已经再度处于牢固控制之下,但洪承畴对反清武装出没无常的江宁以南地区,以及江宁以北运河区的安全,仍未予释怀。②在扬州以北的淮安,漕船满载谷物,准备向北运送,以供京城之需。但这些漕船以及运河航道本身都极易受东部复明分子的不断袭击。在淮安以东,即苏北产盐区,许多居民都是职业走私者。1647年10月9日,一支大约2000“土寇”组成的队伍袭击了庙湾城。袭击发生在清晨时分,最初被守城的清朝游击将 军击退。但叛军在大白天再次进攻,打伤了游击,把知府和知县官赶出城外。在一个名叫张华山的反清分子和自封为明朝义王的人的率领下,复明军打起隆武皇帝的旗帜,招徕党徒,威胁淮安。①
负责运河谷物运输的清漕运总督是杨声远。他从淮安的总督衙门向洪承畴报告说,庙湾“今为贼据,盐场一带居民,胥化为贼,势甚披猖”。②杨声远还告诉洪承畴,他已采取紧急措施,防守淮安城,因为叛军宣布他们要在10月10日进攻淮安。他在向庙湾派遣正规军的同时,还沿运河派驻了专门的漕运守军,以保护满载的船只,其中许多已经起航北上。但杨声远不相信凭他自己指挥的这点兵力就能遏制叛贼。为防“滋蔓难图”,他要求立即增援。形势十分紧迫,他等不及北方部队的到来,所以请求从洪承畴支配的兵力中立即调来至少二三千满汉军兵。③
洪承畴一接到杨声远的求援信,就在南京召集他的主要将领陈锦、陈泰和张大猷开会。虽然杨总督可能夸大了淮安所受到的军事威胁,但是,必须保卫帝国最重要的运输干线是毫无疑问的,特别是这条运输干线当时正在向京城运粮。所以洪承畴从南京守军中抽调了2500人出援,命提督张大猷率领之。洪承畴后来在给多尔衮的奏折中说明如下:
凡进剿机宜,听汉兵提督与总漕督臣同心计议,必求万全,尤 要严束满汉将兵,恪守纪律,秋毫无犯,期于剿贼保民,奠安重地。①
这支部队计划10月14日从江宁出发。那时复明军已经向淮安发动了进攻。
首次进攻淮安的队伍由一个名叫周文山的人指挥,他的800人马据说来自城东80公里处的盐城。10月10日清晨,周文山部队突破了东门边的淮安城墙,但经八小时激战,又被击退了。周文山在混战中丧生。虽然留守淮安的清军仅100余人,他们仍坚持打退了义王所率领的复明武装潮水般的第二次进攻。在复明军乘船从运河开往淮安城时,淮安清军又伏击了义王的人马。复明军主力遂退回到庙湾。②
几天之后赶来的援军因此感到形势远不像他们所担心的那样险恶。清军在杨声远统帅下开向庙湾,接着去摧毁复明军,夺回了该城,杀死了许多落到他们手中的抵抗者。③虽然张华山成了他们的刀下鬼,义王却削发扮成和尚,设法逃出了庙湾城。④杨声远于是下令大规模搜捕下落不明的义王,悬赏招贴布满整个苏北地区。在衙吏俘获并审讯了一个认识义王的和尚后,官府搞清楚了义王的长相,画图招贴四方。经过逮捕审讯其他几名和尚,盯住了一个名叫孙胜宇的匪首,此人是道士,所谓义王可能就躲在他的家里。孙胜宇住在淮安以南如皋城附近一个叫“双店”的村子里。从扬州派出的捕快和一队士卒在1月18日深夜,包围了双店,突然搜查孙胜宇宅邸。孙胜宇被捕,在他的家当中搜出南明小帖一个。次日捕快彻底搜查村庄,逮捕了另外三名也藏有明朝公文的当地复明 分子。这三人中有一人在审讯中招架不住,供认说那个他们称作义王的人早先是躲在村里,但就在捕快到来之前逃到附近的村庄去了。捕快迫使犯人供出了义王逃去藏匿的那家住户的姓名,然后包围那个小村子,袭击了这位反叛者最后的避难所。与义王一起被捕的还有他儿子。杨声远在如皋建立了一个临时督府监督审讯,俘虏押到后,经审讯发现,他们是前明低级贵族,原属河南周王世系。杨声远认定他们无足轻重,遂下令处死,义王父子于是立即被处决了。①
这一地区的其他复明分子也在对义王的追捕中被发现了。其中某些人完全是单枪匹马、毫无危害的。但是,此刻清廷神经过敏,认为在漕粮船只聚集地这样敏感的地区,任何复明分子活动的迹象都需要加以最为审慎的对待。清朝当局这时对关于单枪匹马者——尤其是文人——情况的报告,特别感到烦扰不堪。这些人本来已经剃发,归顺新朝,后来却又恢复明朝发式,或主张复明。②
例如,当奉命前去逮捕义王的清兵返回双店村时,一个军官注意到当地关帝庙墙上写着几个字,向一名“可疑的客人”发出警告。此人是在一个名叫吴心田的人家中被发现的。这些字引起了这位军官的好奇心,他便来到吴宅。吴宅的塾师十分无礼,使他颇感意外,就将这位塾师拘留起来。此人名叫许元博。经再三审问,原来他的父亲许之卿在明朝曾出仕为官。不过, 1645年8月第一支清军进入双店地区时,他父亲告诉儿子必须剃发服从清人统治。许元博顺从地照做了。此后不久,这个年轻的士子应聘为吴家塾师,得以读到吴家的藏书,了解到中国战乱时期一些英雄的事迹。许元博为这些英雄的气概和儒家的忠义气节所激励,悄悄地在自己身上刺了三条复明口号:胸前是“无愧我朝”,右臂上有“生为明人”,左臂上为“死为明鬼”。为了向雇主隐瞒对复明事业的赞许态度,他身上的纹字,从来都秘不示人。可是,就在淮安被攻之前,他在脱衣洗澡时,被吴家几个在暗地窥探的孩子看见了。塾师身上刺有复明口号的消息在这个家院中从孩子传到大人耳中。于是就有人——也许是一个妒忌的仆人——在关帝庙写了那些引起清朝军官警觉的短语。①
负责办理此案的清朝按察使特别关心许元博与其他复明分子的联系。他是否暗中与这一地区的其他复明分子有过接触?许元博坚持说没有,于是审讯人员向扬州做了报告。但按察使十分关心,便赶到如皋来亲自审问这个嫌疑犯。他有一肚子疑惑,比如他身上刺的这些文字,许元博怎么能自己纹身呢?难道他确实没请别人帮助吗?只是在看到纹字刺得极其笨拙之后,按察使才相信许元博确实是独自干的。不过担忧一消除,按察使仍然感到许元博的罪行必须予以严惩。他这样上奏北京;
自本朝立国,尽除暴虐,万民感德归心。逆贼许元博妄为,自绝 于治世,背弃皇恩。初剃发以匿其心,后复以此等文字纹身,尽露叛逆之意。欲赦其罪,得否?其妻朱氏当赐功臣之家为婢,没入家产。其父虽居别所,不谙此事,然逆谋不当以地异赦之,国法无贷。①
所以,由于许元博的罪行实属十恶不赦,就是他那与此毫无牵连的父亲,也应受到惩罚。
② 1647年9月底有关复明分子在江南起义的奏报,《世祖实录》第三十三卷,第397页。
① 《世祖实录》第三十四卷,第10页;《明清史料》甲编第二册。引自谢国桢编:《清初农民起义资料辑录》,第124页。清知府是吴汝玠,他是徐州军队的将领之一,如前所述,他是在清军南进时归降的。他特别善于招安复明分子,在庙湾任满之后,改任浙江按察使,其治所在宁波。他在宁波协助瓦解周围山区的匪寇,声名卓著。《江南通志》第一五一卷,第24—25页。关于王珝在四明山区领导的一直持续到1850年10月的抵抗活动,见斯特鲁弗:《南明》,第102—105页。
② 《明清史料》甲编第二册。转引自谢国桢编:《清初农民起义资料辑录》,第124页。
③ 同上。
① 《明清史料》甲编第二册。转引自谢国桢编:《清初农民起义资料辑录》,第124页。
② 《清史稿·酷吏传》。转引自谢国桢编:《清初农民起义资料辑录》,第123页。
③ 《世祖实录》第三十四卷,第401页。
④ 《明清史料》甲编第三册。摘自谢国桢编:《清初农民起义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