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成为一流员工-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庖桓形颉�
我曾经做过一个小小的试验:将上述文章的标题以及李方对这件事情的评述隐去,而只把当初那个故事读给不少大学毕业生听,希望他们得出自己的结论。结果耐人寻味的是:9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都是一致称赞,说李方的主任贺延光的做法,是人性化的体现:让每个大学生有自己的乐趣和爱好,并纷纷“控诉”自己的领导这也不是那也不是。
但是,当我将整篇文章发给大家,再看文章的标题和他的分析时,大家都很震惊。当我以我在《中国青年报》与贺延光同事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贺延光不仅在生活中有人情味,在工作中更精益求精,对团队所有人都要求格外敬业时,大家的惊异就更多了。
这就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认识误区:一味地要求领导和单位对自己肯定,却害怕他们对自己“折磨”。好像只有肯定自己甚至迁就自己,才有“人情味”,对自己要求得多一点,甚至是合理的要求、为了让自己更好发展而要求,他们就认为这是“折磨”,就是“不人道”。
“争取挨骂的资格”,这话听起来很耐人寻味,的确,很多时候,领导愿意批评你,说明他觉得你还是个苗子,敲打敲打还有培养的前途。如果真的是无足轻重、甚至是一块不可雕琢的朽木,恐怕领导连骂都懒得骂你、直接就将你放弃掉了。所以,不要轻易推开那只“折磨”你的手,因为,它恰恰也是最能帮助你成长和成功的手。
第五章 拜拜,“书呆子” 要在职场有很好的发展,就千万不要当注定被否定和淘汰的“书呆子”。
有知识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光有知识,却不懂得与现实结合,不?得灵活应用和变通,这些知识就成了“死知识”。而你,就成了众人眼中既好笑又没有任何分量的“书呆子”。
要在实践中尽快学会如何将知识转化成办事的能力,这样,才能成为越来越有分量、并且越来越有发展的人。
■ 光读书不够,还得会办事
很多人觉得:自己学了那么多年,知识积累了一大堆,工作起来肯定没问题。而实际上并不一定。满腹经纶并不等于有办事能力。
曾经有一位企业老总谈过这样一件事:他曾经招过一个博士生。论学问,那真是没得挑,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谈起学问来那是一套一套的。但说到办事能力,可实在不敢恭维。举一个细节,有一次,公司来几位重要客人,他让这位博士在饭店定一个包间,中午请客人一起吃饭。本来是最简单不过的事,但等了好一会,也不见有回音。他正想去问个究竟,这时博士气喘吁吁地回来了,原来,她亲自跑到饭店去定了个包间。这让他哭笑不得,其实,订餐打个电话去预定不就可以了,哪需要亲自跑一趟呢!这位老总感慨说:论学问,她拿博士文凭没一点问题,但论做事,她至多也就是个小学生水平。
的确,职场不是做学问,得有方法、有技巧、有投入产出的概念。那么,员工应该从哪些方面尽快提升自己的办事能力呢?
(一)做事之前,先明确目的、做好准备
缺乏计划性是很多员工普遍存在的缺点,接到任务之后,总是不假思索就盲目行动,结果往往是不尽人意,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在一次培训中,一位办公室主任谈到这样一件事:不久前,办公室招了一个文员。一天,她安排这个女孩去邮局给客户寄一个包裹。半个小时后,女孩回来了。她问女孩包裹寄了没有,女孩一脸不好意思地说“没有。”原来,她走的时候,光拿了要寄的东西,却忘记带客户的地址。
她忍不住对女孩说:“就算你忘了带地址,也完全可以打个电话回来问一下啊,没必要自己跑回来一趟,多浪费时间啊。”谁知道女孩却回答说:“不好意思,我手机也忘记带了。”
这让她哭笑不得,一是觉得她做事没有计划性,要做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完全是乱的,同时,也不动脑子,就算没带手机,也完全可以在旁边找一个公用电话。而这时女孩的一句话,让她彻底没了脾气:“不好意思,我们办公室的电话,我也忘了。”
不要觉得女孩的行为很可笑,对照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曾经犯过类似的错误呢?其实,要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很简单,那就是养成列计划表的习惯:做事情前先列个表,要做什么,要准备什么,都详细列出来,然后按照计划表去做事。如果自己没有经验或者不太清楚,还可以请领导帮忙看一下计划表,看有什么遗漏或者需要补充的地方。这对于新员工来说尤其重要,尽管是笨功夫,但却可以让自己少走很多弯路。
第六章 不抱怨外界,只解决问题 如果要说什么是最损害工作业绩和阻碍个人发展的行为,“抱怨”肯定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抱怨可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抱怨的结果?是搞坏了心情、影响了团队的和谐、妨碍了个人的发展。
所以,优秀的人从不抱怨外界,他们只会想如何解决问题,把工作做到完美。
■“甘愿做,欢喜受”
“甘愿做,欢喜受”是著名高僧证严法师的名言,说的就是做事的时候要心甘情愿,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不管发生什么、不管面临多大的压力和困难,都欢欢喜喜接受。
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人却恰恰相反,做的时候千般不愿意、万般抵触,而做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有难度,那更是怨气冲天,“没法干”、“不是人做的”等等全涌了出来。
这样的人,在职场中注定?最不受欢迎的。你可以不选择这份工作、你也可以选择不干,但既然选择了,除了做好,就没什么可抱怨的。
(一)坦然接受,决不抱怨
既然是工作,肯定就会有要求,抱怨也是做,不抱怨也是做,还不如坦然接受,心平气和地去做。提起王宝强,很多人都再熟悉不过了。他能从一个普通的农民成长为家喻户晓的著名影星,和他只做好工作、决不抱怨有很大关系。在他所著的《向前进》一书中,披露了自己还没出名时的一些细节。
一次,他扮演一个逃荒的难民。情境是被军官一脚踹倒在地,连人带筐翻到沟里。本以为踹的时候只是装个样?,不会真用力,但为了表现得真实,饰演军官的人用大头皮鞋狠狠踹了他一脚,王宝强当时疼得蜷缩成一团,像个虾米一样,致使后面要翻到沟里的动作没有完成。
换了很多人,恐怕就不愿演了,毕竟不过是个群众演员,挣得也不多,何必受这样的罪。但王宝强一点也没介意,而是主动要求导演再来一次。然而,当他忍痛又做了一遍动作后,导演却并不满意,嫌他反应慢,副导演甚至冲上前说:“这人谁找来的?你们找个傻子做什么?”本来被踹就很疼了,还要被人指着鼻子羞辱一番,还不如干脆走人算了。但王宝强依然坚持拍下去,直到过关。
?宝强为什么能够成功?最关键的一点,他有一个很好的心态:既然导演那么要求,就一定有他的道理,我只要坦然接受、照着去做就行,一遍不行来两遍,两遍不行来三遍,直到导演满意为止。在工作中有了这样的心态,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二)乐在付出,决不抱怨
不过,光坦然接受还不够,有的人理念上是接受了,但不付诸行动,所以,还需要乐在付出,也就是把付出当成一种快乐,并从中感受到工作的价值。我们来看深圳一位好民警——毛顺义警官的故事。
毛顺义是深圳罗湖碧波片区一名普通的片警。在大家的印象中,片警的主?工作就是维护治安。但他所做的远远不止这些。比如,据《深圳特区报》报道,为了方便师生和家长随时找他,他主动把手机号印在片区学校3000多名学生的校卡上,而且24小时开机。从此,“有事就找毛警官”成了片区流行语。学生上网不回家,后进生教育不好,校外有人欺负学生,要给学生讲安全知识,大家都打他电话,而他回应的速度,像110一样快。
有一次,一位叫黄志敏的家长发现孩子放学没有回家,打了好几个电话,也找不到孩子,快到夜里十点了,还是没有孩子的音讯。无奈之下,黄志敏想到了毛警官,但孩子上初中所在的地方已经不属于毛警官的辖区,他还能帮这忙吗?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她还是拨打毛警官的电话。没想到,当时已经回家休息的毛警官二话没说就答应帮忙,并且和黄志敏一家家网吧找,到凌晨两点多,终于在一家网吧里找到了孩子。像这样的事情在毛警官身上还有很多。或许有人会不理解,就算是警察,也没有义务要把自己的电话告诉所有人,这样做,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但毛警官却没有这样想,因为在他看来,让辖区的孩子和居民有更多的安全感和温暖感,对于自己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快乐。
正因为乐在付出,所以做得再多也不觉得累和苦。
(三)超越情绪,决不抱怨
工作就是解决问题。工作中难免和各种各样的问题、麻烦打交道,很多大学毕业生面对自己讨厌的事情很容易出现各种负面情绪,比如畏难、躲避、沮丧、拖延等等。但问题是躲不开的,即使你今天不去面对,明天还是要去做。这时候,就需要超越自己的情绪,不被各种不好的念头裹挟而去,而是勇敢去面对,当下去解决。
第九章 过好“融入关”:少一点“我”,多一点“我们”(1) 投身职场要站稳脚跟并要好好发展,就要在参加工作的第一天开始,就得学会融入单位,即完成从“个体人”到“单位人”的转换。
也就是说,再不能像以往那样凡事以“我”为中心,想做什么做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而必须时刻提醒:
自己只是单位的一分子,凡事都要更多围绕“我们”来思考。
首先以“我们”来进行思考的人,必然会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单位;首先以“我”思考的人,往往会受到单位的排斥与摒弃。
■ 走自己的路,也听听别人怎么说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这句话十分豪迈,但要一分为二地去理解:如果自己是对的,这样做当然没错。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因为懂的?来就不多,认识和经验也很有限,所以更好的做法是“走自己的路,也听听别人怎么说”。
我们先来看一个净雅餐厅员工的故事。
毕业后不久,李家鹏进入净雅工作,并担任了主管。很快,他就参加了单位为培养人才而设立的“考研直通车”活动。
刚参加培训不久,李家鹏身上就表现出了很多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浮躁、思考问题比较偏激、做事没有标准、对企业的管理模式不认可等等。最后,在定岗测评中,他被降级为服务员,同时考研资格也被取消。
当时,李家鹏的心情可想而知:委屈、失望、低落、觉得不被理解、?公平……情绪一直在他心里翻腾。和他一起被降级的还有5人,其中两个在降级后第四天就决定离职不做了。
李家鹏也有过犹豫,也想过自己是否还适合在这里继续做下去。但他又想:走到今天这一步,难道自己就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吗?细想一下,自己以前思考和做事方式的确存在问题。
于是,他很快调整了心态,在接下来的培训中,他表现得很积极,并且积极学习服务技能。当李家鹏服务员测评合格后,单位为了再次测评他的表现,以便让他重新获得考研直通车的资格,于是故意在没有告诉他原因的情况下,通知他暂时不上岗,看他会如何表现。
但对于这样的安排,他并没有抱怨,反而主动做事,包括将教学部所有老师的教案都整改了一遍,还帮助老师编写教材,并且利用假期,为大家组织精彩的篮球赛。
因为表现出色,他最终获得了自己最喜欢的职位——企管中心主管,并且重新获得了考研资格。而在6个被降级的人当中,李家鹏是惟一留下来的一个。
我们可以想想,假如李家鹏在降级后依然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认为自己就是对的,是单位在压制自己,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就不可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是啊,何必把自己的那一点东西看得?么重呢?你认为对的,其实未必就对,你认为好的,其实未必就好。
著名媒体大王凯西在其自传《凯西来了》一书中,讲述了这样一段亲身经历:
在一次董事会上,她精心准备了一个报告,从内容到发挥,她都觉得很不错。可没想到,会后,她却被上司狠狠批评了一通,说她的报告语言太夸张、强调太过火。凯西一听很生气,心想:为了这个报告,自己没少下工夫,自己觉得很好的东西,怎么在他眼里就那么多毛病呢?
但等上司走后,她问自己,是不是还要坚持自己的想法,上司的话是不是对?“他是出于真心为我好,才给我指出错误,?且他的经验比我多,我应该听他的话。”
的确,就算是做报告,也要分不同的场合、分不同的对象,话应该说到什么份上,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都要把握分寸,毕竟这不是私人的聚会和谈话,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董事会是很严肃高效解决问题的地方,慷慨激昂的做报告很不适合。 明白了这一点,在以后的会议上,凯西就改变了做报告的方式。
其实,在职场中,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并不那么重要,和团队、和整体保持一致才是最重要的根本。
把自己看得越重的人,越不能接纳别人的东西,在职场中走得也越累。如果能够打开心扉,多听听别人怎么说,心中没有芥蒂地去改进,那么,反倒会很轻松,飞得也就能够越高。
第九章 过好“融入关”:少一点“我”,多一点“我们”(2) ■ 要有自己的“节拍”,更要与单位“合拍”
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做事风格和做事节奏?但在职场中,光有自己的“节拍”并不够,更需要有和单位的“合拍”才行。
这就好比合唱,只有大家的节拍一致,才能有优美和谐的合唱,如果各唱各的调,那结果就可想而知。
不够职业化的人很容易强调自己的“节拍”:“单位理念归理念,我有自己的想法和原则”、“在家都是这样做的,到了单位我干吗要改?”、“单位的标准太高了,我又不想一辈子呆着,干吗要按照那些要求做?”……
但只强调自己“节拍”的结局,是跟团队格格不入,那还怎么待得下去,怎么可能在职场中有发展?
那么,与单位的“合拍”,具体体?在哪些方面呢?
(一)和单位的利益合拍
在给一家企业做培训的时候,单位的负责人谈了这样一件事:
一天中午,大家出外吃饭了,他从办公室出来一看,所有的灯、电脑、空调、电暖风、饮水机都开着。也就是说,中午一个半小时的休息时间,这些完全可以不用的电全都白白浪费了。
于是,等员工们都回来后,他强调以后一定要养成随手关电源的习惯。但效果并不明显,开始两天好一点,但过几天又恢复了老样子。这让他很生气,于是把大家批评了一顿,并且说:“如果是在家里,你们出门难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