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左宗棠评传 >

第2章

左宗棠评传-第2章

小说: 左宗棠评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曾“敕谕”英吉利国王称:“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器”,①对西方的近代文明采取鄙斥的态度,
主张“实力禁绝”。道光皇帝在他统治的第 20 个年头遇到了鸦片战争。他自继位后,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不断侵扰,认
为只要简单地闭关绝市,即可万事大吉,却不料英国的叩关脚步已在加紧。因此,尽管英吉利多次遣使来华,把大量的
鸦片输入中国并掠走巨额白银,英舰已在中国沿海穿梭游弋,但在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字少穆,一字元抚,
福建侯官人)到广州查禁鸦片并开始了解外国的情势之前,不仅清朝的皇帝、大臣们对外国的情况茫然无知,就连驻在
唯一通商口岸广州的地方大员也未曾注意一下英国的情况,难怪鸦片战争打了近两年时,道光皇帝还在“上谕”中问道
:“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所属国共有若干???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有无旱路可通?平素有无往来?”①皇帝如此昏
愦,战争的结局可想而知。咸丰皇帝更是以虚骄著闻。庚申之役(指 1860 年英法联军之役)的“创巨痛深”并未扭转
其闭关的心理,他躲到热河行宫不敢“回
    ①[清]王先谦编:《东华续录》(嘉庆朝),卷四二。
    ①《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 1776 —1777页,中华书局 1979 年版。
    銮“,确缘于不愿至京师同外使就觐见递国书的礼节问题再起纠葛,而他在派奕䜣为议和大臣时所告诫的”汝不值
与该夷见面“的言辞却难以实现。
    奕䜣在京师同英法代表议和不可能不互相见面,且奕䜣还受到英使额尔金的傲慢相待。令咸丰皇帝不满的是“致令
夷酋面见朕弟,已属不成事体”②,他所关心的仍是天朝的所谓“威严”。但第二次鸦片战争津沽失陷、京城遭劫的结
局,已经使清王朝的威严扫地了。因此,清朝的“衰落”是与列强的“强盛”相较而言的。
    于是,拯衰于兴、转弱为强,摈弃闭关心态而置换开放的理智,成为时代的需求。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行动预
示了中国近代新思维的脱颖而出。
    他“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①加以研究的创举和提出“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其坚”,
“制炮造船,则制夷已可裕如”②的主张,被其好友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阳人)以“师敌之长技以制敌”③而概括之。
    继林则徐之后,魏源“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忐》,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
而“钩稽贯串”、“前驱先路”所作的《海国图志》,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他认为“夷之长技”
主要为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三个方面,建议设立造船厂和火器局,以“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④林、
魏的主张触及到坚船利炮的器物文化层面。
    善于洞悉社会环境,能够跟上时代步伐的历史人物往往在其共识方面表现出颇为惊人的相似之处,本书传主即是一
例。鸦片战争爆发前后,左宗棠不过是个湖南的乡曲布衣,而他却能以超前意识在道光十九年(1839年)即注意对“海
国故事”探赜索隐,且于战发后与其师贺熙龄(字庶农,湖南善化人)讨论战守机宜,主张“更造炮船、火船之式”,
“以之制敌”。当然,左宗棠此时的认识水准还未达到“师夷长技”的高度,但他“海邦形势略能言”的自白,则证明
他也已睁开眼睛瞄视着“海国”演进的情况。可贵的是,左宗棠不仅自诩为林则徐、魏源思想的继承者,而且他的行动
也表明其为林、魏主张的实践者。他对林则徐被道光皇帝罢免一事深为痛惜,认为“目前人望无如此公者”。他在读了
林则徐《密陈办理禁烟不能歇手片》等疏稿后,感到此“与宗棠策洋议论多有合者”。①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他与
林则徐在长沙湘江木舟上的会面晤谈,更是受益匪浅。同治五年(1866年),他在林则徐的“桑梓之邦”创办了福州船
政局,正实现了林氏仿造外国船舰的愿望。他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莅福州组织抗击法国侵略之际,在为《林文忠公
政书》作《叙》时写道:“军书旁午,心绪茫然,刁斗更严,枕戈不寐,展卷数行,犹仿佛湘江夜话时也”。②左宗棠
实乃林则徐事业的后继者。
    左宗棠对魏源的《海国图志》推崇备至,赞为发愤之作,并称“同、光间福
    ②《筹办夷务始未》(咸丰朝),第 7册,第 2334 、2547页,中华书局 1979 年版。
    ①[清]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魏源集》,上册,第 174页,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②[清]林则徐:《密陈办理禁烟不能歇手片》,《林则徐集》奏稿,中册,第 885页,中华书局 1965 年版。
    ③[清]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魏源集》,上册,第 177页,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④[清]魏源:《筹海篇》,《海国图志》,卷二,页四至六,光绪二年重刊本。
    ①《上贺庶农先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一七。
    ②《〈林文忠公政书〉叙》,《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275页,岳麓书社 1987 年版。
    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以制之也“。③左宗棠确实汲纳了魏氏”师夷长技以制
夷“的思想精髓,且予以弘扬光大。
    “师夷”以“制夷”,这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新命题。也就是说中国原有的刀矛弓箭、帆篷舟楫已无法抵御外国近代
化的坚船利炮,要变更此况,必须学习外国的长技,使“西洋之长技皆中国之长技”,以抵御列强的侵略。这一符合逻
辑推断的新主张不仅领导了 19 世纪40至 80 年代中国思想领域的发展潮流,而且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与开新起到了
非同小可的积极推动作用。中国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之兴,无疑是“师夷长技”思想结下的硕果。
    两次鸦片战争的炮火,给中国带来了空前的震动。诚如时人所说:“夷情之强悍,萌于嘉庆年间,迨江宁换约,鸱
张弥甚,至本年直入京城,要挟狂悖,夷祸之烈极矣。”①面对此况,许多有识之士决意把购买和仿造外国船炮作为救
时第一要务付诸于实践。曾国藩(字涤生,湖南湘乡人)说:“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英、法则夸其所独有,在中华
则震于所罕见。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己物,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其所恃”。②左宗棠指出:“中国自
强之策,除修明政事精练兵勇外,必应仿造轮船,以夺彼族之所恃”。③丁日昌(字雨生,广东丰顺人)认为:“不可
不熟思所以自强之策”,“船坚炮利,外国之长技在此,其挟制我中国亦在此”。④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建
议尽快制造轮船,“以之行驶海口长江,庶为中国御侮自守之用”。⑤洋务派在谋求自强以御外侮方面达成的共识,促
成了洋务运动的兴起。左宗棠正是以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推行者的身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师夷长技”,即向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学习。那么怎样学习,有无必要学习,乃西学东渐之风还未强劲之晚
清社会中颇有歧异的一个难题。
    左宗棠是主张学习西方的。他说:“泰西巧而中国不必安于拙也,泰西有而中国不能做以无也”:“谓我之长不如
外国,藉外国导其先,可也;谓我之长不如外国,让外国擅其能,不可也;”①“中不如西,学西可也”②。这种开放
的姿态同顽固派墨守旧习,闭目塞听,以为向西方学习定会“变而从夷,正气为之不伸,邪氛因而弥炽,数年之后,不
尽驱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③的心态和“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
奇以为不能学”,“仅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等词,谓可折冲樽俎,足以制敌之命”④的表现恰形成鲜明的对照。
当然,左宗棠也界定了
    ③《〈海国图志〉序》,《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257页。
    ①《筹办夷务始未》(咸丰朝),卷七一,页一七。
    ② '清'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一四,页一○,长沙传忠书局光绪二年刻
本。
    ③《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七,页二五。
    ④《海防档》(丙),《机器局》,第 1册,第 4页,台北版。
    ⑤《海防档》(丙),《机器局》,第 1册,第 28 页,台北版。
    ①《拟购机器雇洋匠试造轮船先陈大概情形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3册,第 61 —63页。
    ②《答陈俊臣》,《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七,页三三。
    ③《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四,页二五。
    ④《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四八,页二至四。
    学西的范围,认为西方的“艺事以语言、文字、制造三者为要”,强调“艺事虽所兼长,究不能离道而言艺,本末
轻重之分固有如此”。⑤他把中学视为“本”,将西学看成“末”,正与中国近代化初始时期“中体西用”的理论息息
相通。这虽然限制了学西的内容,但又给西学的引入加上了“正当学问”
    的标签,为封闭型的封建文化模式向开放型的融合中西的近代文化结构的转型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因此,左宗棠
在对待“请觐”礼仪这一久争未决的问题时,便表现得开明多了。他认为“泰西各国与中国远隔重洋,本非属国”,清
朝自然就不再应以“天朝上国”自居,把西洋各国来使以“贡使”相待。
    况且“今既不能阻其入觐,而必令其使臣行拜跪礼,”①这是不可能的。显然,左宗棠的这种认识不仅同国际交往
中的礼节习惯相接轨,更重要的是他摆正了中国在世界新格局中的地位,摆脱了闭关心理的制约。
    “制夷”,即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这是时代的主旋律。鸦片战争以降,中国备受列强的侵扰和欺凌,主权受
损,领土被割,财富遭劫,生灵涂炭。因此,如何御侮而自强,就成为时务之急。左宗棠说:“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
诸邦以机器轮船横行海上,英、法、俄、德又各以船炮互相矜耀,日竞其鲸吞蚕食之谋,乘虚蹈瑕,无所不至。此时而
言自强之策,又非师远人之长还以治之不可”。②可见,“师夷长技以制夷”正揭示了这个主题。一个颇应引起重视的
史实是,在以求强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兴起后的十几年至二十几年内,曾发生有日本侵台、阿古柏匪帮(左宗棠称之
为安集延夷人)
    和俄国侵略新疆、法国侵华等事件,经实践检验,“师夷长技”带来的成果改变了中国在对外战争中完全失败的记
录。日本侵台事件刚发生,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桢(字幼丹,福建侯官人)即被任命为台防大臣,率福州船政局制成的 15
艘轮船加紧布防,使日军感到“抵台南之船均非中国新船之敌”,③未敢轻举妄动。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可谓深谋远
虑。在规复新疆的过程中,左宗棠强调“整齐队伍,严明纪律;精求枪炮;统以能将”。①其中在“精求枪炮”方面,
左宗棠创办的兰州机器局就加紧赶制军火,以供应西征大军,保证了进取北疆、底定南疆的顺利实现。中法战争期间,
左宗棠派其部将王德榜组织“恪靖定远军”,并负责转运由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制造的武器装备增援两广前线。
随后,任两广总督的洋务派新秀张之洞起用名将冯子材,会同王德榜,取得了镇南关—谅山大捷。此时,左宗棠己督办
福建军务,挫败了法军侵占台湾和进一步染指东南沿海的阴谋。因此,史学界在为中法战争结局定性时所称的“中国不
败而败”中的“不败”,正是张之洞、左宗棠与爱国官兵的努力使然:“而败”则是清政府的妥协退让政策所致。
    左宗棠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巩固塞防和加强海防两个方面。对此,他本人也是引以为荣的。在他人生
尽头仅一个月前,左宗棠以豪迈的气质作诗回顾了他出关持节和坐镇东南的历历征程。诗中“提戎敌忾效前驱,马蹄蹴
破天山雪”一句,再现了西征大军随他收复新疆的壮观场景:“海防善后事孔急,将士还须猛着鞭”②一句,则展示了
他对海防的关切之情和奋斗
    ⑤《艺学说帖》,《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576页。
    ①《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九,页五二。
    ②《艺学说帖》。《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575页。
    ①《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三,页二。
    ②《题〈疏勒望云图〉》,《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466—467 页。
    不息的拼搏精神。所以说,时代造就了左宗棠,而左宗棠也没有负于他所处的时代。
    生平篇第一章乡间寒士
    一、出身于以“耕读为业”的“寒素”之家清嘉庆十七年十月初七日(1812年 11 月 10 日),左宗棠出生于湖南
省湘阴县东乡左家棠的一个以“耕读为业”的“寒素”之家中。
    左宗棠的祖辈自南宋由江西迁至湖南后,世居湘阴。湘阴位于省城长沙北面约 30 余里处,濒临洞庭湖,并有湘水
这条长沙城下最大的河流绕贯县内,环境优美,交通方便。
    左家算得上在当地有一定声望的大家族,“支派繁衍,其间忠孝节义,散见于郡邑之志载及家乘之所传闻,乡人士
类能言之。”①左家“先世耕读为业,以弟子员附郡县学籍者凡七辈,”②可谓是一个以七代秀才传世的书香门第。左
的曾祖父左逢圣为县学生员,以孝义著闻,且“居贫好施”,“生平举止端严,所读经史皆手录”。③其祖父左人锦是
国子监生,以“律躬之严,闲家之肃,敦睦家族推济乡里”④而名扬乡里。父亲左观澜乃县学廪生,曾就读于长沙岳麓
书院,贫居教书 20 余年,其“教人为文必依传注诠经旨”。⑤生长于这样的家庭中,接受耕读家风的沐浴,自然会深
深地受传统思想文化及伦理道德的熏陶。
    左宗棠一家有祖辈遗田数十亩,岁收谷 40 余石,但靠此来维持一个三代十口之家的生活也不算宽裕。家境的清贫,
使他的父亲左观澜不得不为生计而四处奔波,为人教读,以所得束修维持全家的吃穿费用,甚至出现了“非修脯无从得
食”的境况,遇到灾荒,只能是“屑糠为饼食之,仅乃得活”。⑥对于这样“寒素”的生活,左宗棠后来在写给他儿子
的信中常常回忆述及,多有感慨。他说:吾家积代寒素,先世苦况百纸不能详。尔母归我时,我已举于乡,境遇较前稍
异,然吾与尔母言及先世艰窘之状,未尝不位下沾襟也。
    吾二十九初度时在小淹馆中曾作诗八首,中一首述及吾父母贫苦之状,有四旬云:“研田终岁营儿铺,糠屑经时当
夕飧。乾坤忧痛何时毕?忍属儿孙咬菜根。”至今每一讽咏及之,犹悲怆不能自己。①吾家本寒素,尔父生而吮米汁,
日夜啼声不绝,脐为突出,至今腹大而脐不深。吾母尝言育我之艰、嚼米为汁之苦,至今每一念及,犹闻其声也。左宗
棠成长于如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