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左宗棠评传 >

第4章

左宗棠评传-第4章

小说: 左宗棠评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竟夕,争驳不已,家人乃温酒解之。酒后或仍辩难,或遂释然”。⑤左宗棠为克服“气质粗驳”的缺点,注意从“寡言,
养静二条实下功夫,强勉用力”。①这一年,陶谢逝于两江总督任所,遗七岁孤子陶桄,左宗棠受贺熙龄之托,并因与
陶澍“有一日之雅故”,遂在次年初前往安化小淹陶家,承担了为陶桄教书的义务,并在陶家教书八年中饱览了丰富的
典籍。对此,陶谢之婿胡林翼曾做过如此评说:“左孝廉品高学博,性至廉洁。在陶文毅公第中读本朝宪章最多,其识
议亦绝异。其体察人情,通晓治体,当为近日楚材第一”。②
    ③《清朝野史大观》,第 7卷,第 90 页。
    ④《亡妻周夫人墓志铭》,《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356页。
    ⑤《〈慎盦诗文钞〉序》,《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258页。
    ①《上贺庶农先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一○。
    ②[清]胡林翼:《启程晴峰制军》,《胡文忠公遗集》,卷五四,页一四,光绪六年刻本。
    三、“海邦形势略能言”
    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时左宗棠方在陶家教书,战争的炮火牵动着他的心。
    还在道光十九年,左宗棠已开始留意唐、宋以来的史传、别录、说部以及官私各书对“海国故事”的记载。因此,
当英国挑起战争,英军犯浙江、陷定海、进逼天津海口等消息传到湖南后,左宗棠以朴素的爱国热忱,对战况表示出关
注之情,数次贻书贺熙龄讨论战守机宜。他指出:“洋事于屡次挫衄之余,忽又失利,愁愤何可言?”认为“军兴以来,
大小十数战,彼族尚知出奇制胜,多方误我,而我师不能致寇,每为寇所致”,实在令人痛心。
    于是,他提出的固守持久之谋为:“练渔屯、设碉堡、简水卒、练亲兵、设水寨、省调发,编泊埠之船,讥造船之
厂,讲求大筏、软帐之利,更造炮船、火船之式,火药归营,修合兵勇”,数者实力行之,“以之制敌,即以之防奸;
以之固守,即以之为战”。①左宗棠的这些主张恰与林则徐在广东的备战御敌之举颇有相似之处。林则徐注重加强广东
海口的防御,添建炮台,购买和仿制外国船炮,对广东水陆各军进行整顿与充实,招募渔民疍户编练成水勇,并组织人
力翻译外国书报以了解敌情。因而取得了九龙之战、穿鼻洋之战、官涌之战、长沙湾之战、磨刀洋之战、关闸之战和矾
石洋之战的胜利。
    然而,由于清王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清朝统治集团中的绝大多数昧于世界大势,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心态导发
出昏愦的举动。当英军在广东受挫而掉转船头北上逼至大沽口时,昏庸的道光皇帝把英军来犯的原因归咎于林则徐“措
置失当”和“办理不善”,决定以罢免林则徐而派琦善赴广东同英军议和来换取英国退兵。身为乡曲布衣的左宗棠闻知
后深有感触,他致函贺熙龄说:“洋事卒支离至此,令人愤懑。??彼族轻我甚矣,率数十艇之众越重洋九万里而来,
屡战而屡利,我屡却而屡受其侮。??不识谋国者复将何以待之?此草莽之臣所为日夕皇皇而不能自释者也。”②左宗
棠对琦善在广东的所作所为表示出愤慨之情。他指出:“洋事为琦善所误”,实为“奸谋误国,贻祸边疆”,其结果是
“遂使西人俱有轻中国之心,将士无自固之志,东南海隅恐不能数十年无烽火之警”,琦善“其罪不可仅与一时失律者
比”。他主张:“皇上欲伸天讨,似宜驰使封剑”,将琦善“斩首军前,数其输国之罪,布告中外,庶有以壮三军之气
而寒彼族之胆,庙堂战胜之策,无逾此者”。同时,左宗棠对林则徐“恐未必即能复任”
    又表示叹息,认为“目前人望无如此公”,希冀朝廷能“若何殊恩,毅然图旧”,重新起用林则徐,如此,“上足
昭天子虚怀善任之明,下足固岭南千里之守”,才不致负天下人之望。左宗棠还认真读了林则徐“前后各疏”,自以为
“与宗棠策洋议论多有合者”。①又以“海邦形势略能言”②的诗句自勉,期待着战局能有所好转。
    但是,左宗棠的愿望与事态的发展是大相径庭的。林则徐不但未被起用,却又加罪发送伊犁军台效力;琦善不仅没
有被斩首军前,却因是满清贵族而
    ①《上贺庶农先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一○至一一。
    ②《上贺庶农先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犊,卷一,页一二至一三。
    ①《上贺庶农先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一六至一七。
    ②《感事四首》,《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459页。
    受到开恩释罪。道光皇帝似乎要挽回战败的面子,派出皇侄奕山、奕经分别为“靖逆”将军和“扬威”将军分赴广
东、浙江,结果奕山在广东竖旗投降,奕经在浙江靠梦幻同英军交仗而大败溃逃。道光皇帝甚至对奕山把自己求降说成
是英人乞求通商,把赔款说成是商欠的谎报信以为真,批答,“该夷性等犬羊,不值与之计较”,“朕谅汝等不得之苦
衷,准令通商”。③奕经在浙江溃败后,道光皇帝决定不再进行抵抗,一变忽战忽和的政策而转向对外妥协。因此,左
宗棠的一腔热血只能付诸东流。可贵的是,他对清政府的腐败给予了痛陈:“洋事日寝不佳,浙西复作败局。??以一
二庸臣一念比党阿顺之私,令天下事败坏至此。凡尔君子,未闻有以公是公非,诵言于殿陛间者。仕风臣节如此,古今
未有也”。①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中英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清政府步入了丧权辱国的岐途。左宗棠对
这一严酷事实发出了“远殊深怅”之慨,表示:“时事竟已至此,梦想所不到,古今所未有,虽有善者,亦无从措手矣”。
②于是,他产生了“买山而隐”的想法,试图通过“力耕读书,以自勉其所未至”。③
    ③《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 2册,第 1046 页,中华书局 1964 年版。
    ①《上贺庶农先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一九。
    ②《上贺庶农先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二六。
    ③《答吴桐云》,《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八,页一七。
    四、自号“湘上农人”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左宗棠“举积年修脯”所得,买田 70 亩于湘阴东乡柳家冲,并决定“明年移居湘上,
此为有家之始”。④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左宗棠携带妻小由湘潭周宅移居湘阴东乡之柳家冲,署其门曰柳庄。他
“每自安化归来,督工耕作,以平日所讲求者试行之。日巡行陇亩,自号‘湘上农人’”⑤,打算从此做一个“太平有
道之民”。
    ⑥
    左宗棠视“农事为人生第一要务”,注重农学,于道光二十五年(1835年)撰写了《朴存阁农书》,“以诏农圃”。
⑦他“自耕之田,略以古农法之便于今者行之,甚良。??茶园所入,今岁差可了清国课,逐渐增加,于人事不无裨益。
倘更桑竹之利成,其可以存廉耻广惠爱者大矣”。①对此,左孝同记述称:“府君于柳庄艺茶、种树,期尽地利。湘阴
产茶,实府君为之倡”。
    ②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湖南在连年苦旱之后遇到大水灾,饥馑遍野。左宗棠四出奔波办理赈务,劝富有人家
捐赈。他认为“捐赈是古今通义”,他于“授徒之暇,亦曾办过,统计长沙、善化、湘阴、湘潭、宁乡各属所捐银钱谷
米,不下五十余万”。③他还“劝族里储谷以备荒”,并对络绎经过柳庄的饥民,罄其所藏,与周夫人“散米俵食,并
丸药乞病者”。④第二年,左宗棠来到长沙,于朱文公祠开馆授徒,所带的学生如周开锡等人“颇能刻苦立志,为有用
之学”。⑤这一年,在长沙湘江舟中,左宗棠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了林则徐。这次会面对左的一生都有着意义非凡
的影响。林则徐早年于江苏为官时曾被两江总督陶澍所赏拔,他在遣戍伊犁释回后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担任云贵
总督。其间,他视部下胡林翼为左右手。陶与林的同事关系及与左的亲家关系,胡与林的上下级关系和与陶的翁婿关系
及与左的同窗好友关系,都构成林与左会面的因缘。特别是左对林则徐伟人品质的一向倾慕和林从胡处得悉左对经世致
用之学的追求,更促成了此次湘江之会。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冬,林则徐因病卸云贵总督职回福建原籍途中经过长
沙,遣人至柳庄约请左宗棠相晤。左宗棠赶至长沙,在湘江见到了他所崇拜的林则徐。早在这次会面的前一年,胡林翼
已向林则徐推荐了被视为“楚材第一”、“究心地舆兵法”的左宗棠。由于左宗棠已为“陶婿预订读书之约,未能忽然”,
无法离湘赴滇去做幕宾,惟有“西望滇池,孤怀怅结”而已。他在复胡林翼的信中表述了对林则徐的倾慕之情:
    少穆宫保爱士之盛心,执事推荐之雅谊,非复寻常所有,天下士粗识道理者,类
    ④《亡妻周夫人墓志铭》,《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356页。
    ⑤[清]左孝同:《先考事略》,见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 23 页。
    ⑥《答张玉夫》,《左文襄公全集》书犊,卷一,页三三。
    ⑦《与罗研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三六。
    ①《上贺庶农先生》,《左文翼公全集》书牍,卷一,页三八。
    ②[清]左孝同:《先考事略》,见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 23 页。
    ③《答谭文卿》,《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九,页四三。
    ④《亡妻周夫人墓志铭》,《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356页。
    ⑤《请敕署福建藩司周开锡久于署任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3册,第 183—184 页。
    知敬慕宫保。仆久蛰狭乡,颇厌声闻,宫保固无从知仆。然自十数年来,闻诸师友所称述,暨观宫保与陶文毅往复
书疏与文毅私所纪载数事,仆则实有以知公之深。海上用兵以后,行河、出关、入关诸役,仆之心如日在公左右也。忽
而悲,忽而愤,忽而喜,尝自笑耳。迩来公行踪所至,而东南,而西北,而西南,计程且数万里,海波、沙碛、旌节、
弓刀,客之能从公游者,知复几人。乌知心神依倚惘惘欲随者,尚有山林枯槁未著客籍之一士哉?此刻,左宗棠与林则
徐同乘一舟,心中激动不已,他视林则徐为“天人”,于“江中宴谈达曙,无所不及”。①林则徐对左宗棠则“一见倾
倒,诧为绝世奇才”,②“谈论竟夕,称为不凡之材”。③左宗棠对他们的这次会面作了如下描绘:是晚乱流而西,维
舟岳麓山下,同贤昆季侍公饮,抗谭今昔。江风吹浪,柁楼竟夕有声,与船窗人语互相响答。曙鼓欲严,始各别去。橘
洲之畔,岳麓之滨,好一派“潇湘夜话”的美景!二人纵横古今,神驰南北,尤其是对东南海防和西北塞防的探讨,为
日后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的创举和收复新疆的业绩铸下了思想基础。一年后,林则徐便奉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西镇压
天地会起义,途经广东普宁县病逝。左宗棠在悼林则徐的挽联中写道: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个人,忧国如家,
二百余年遗直在;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⑤左宗棠既对林则徐卫国御侮的历
史功绩予以肯定,同时他又对其未能完成清政府赋予的镇压天地会起义的使命而感到惋惜。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
在处理国内阶级矛盾时,必然是站在同人民起义对立的一面,无论是林则徐还是左宗棠都不能例外。
    咸丰元年(1851年),已经 39 岁的左宗棠依然在柳庄过着“湘上农人”的生活。他在致友人贺仲肃的信中说:
“兄东作甚忙,日与庸人缘陇亩。秧苗初茁,田水琮琤,时鸟变声,草新土润,别有一段乐意。”①他还作诗道:“柳
庄一十二梅树,腊后春前花满枝。娱我岁寒赖有此,看君墨戏能复奇。便新寮馆贮琼素,定与院落争妍姿。大雪湘江归
卧晚,幽怀定许山妻知”。②左宗棠并不想作桃花源中的陶靖节,而是以卧龙岗上的“诸葛亮自期”。③恰在这一年,
洪秀全(原名仁坤,小名人秀,广东花县人)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骤起广西,威胁到邻近的贵州、湖南。此时在贵
州任知府的胡林翼与左宗棠书信频繁,讨论战守机宜,左宗棠认为:“当剧寇纵横,防剿并急之时,则用团练,断宜参
用碉堡”,“以步步为营之法,同时渐进,逼近贼巢。”④此时,他已公开站出来为镇压太平天国出谋画策。
    咸丰二年(1852年),已届不惑之年的左宗棠鉴于太平军冲出广西,攻
    ①《答胡润之》,《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四九至五○。
    ①《与贺仲肃》,《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五二。
    ② '清' 胡林翼:《致左季高》,《胡文忠公遗集》,卷五五,页二二。
    ③ '清' 胡林翼:《启湖广总督程晴峰》,《胡文忠公遗集》,卷五四,页一。
    ④《唁林镜帆》,《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五三。
    ①《与贺仲肃》,《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页一。
    ②《催杨紫卿画梅》,《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460页。
    ③左钦敏:《清丞相左宗棠列传》,《湘阴人物传》,第 25 页,1915年刻本。
    ④《答胡润之》,《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页二至四。
    入湖南,兵锋直指长沙的境况,慌忙从柳庄“徙居湘东白水洞,诛茅筑屋,为自保计”。①此时,曾在道光年间被
林则徐“应诏举贤良”而推荐为郡守的张亮基(字采臣,号石卿,江苏铜山人)担任湖南巡抚,经胡林翼的积极推荐,
左宗棠终于出山进入湘幕,开始了新的生涯。
    ①《张叔容墓碣》,《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349页。
    第二章幕宾生涯
    一、出山入幕咸丰二年(1852年),左宗棠在四十岁时进入湖南巡抚幕府,是为他正式跻身于政治舞台的开始。
    左宗棠考取了举人,算得上是“正途”士子,但他却因未能取得“甲科出身”的进士功名而不能沿循着“学而优则
仕”的晋官之路顺利地走上仕途。
    同时,生长于“寒素”之家的左宗棠,既无钱而且更无意像当时社会上流行的通过捐纳方式捐得官职。尽管左宗棠
以“淡泊明志”,不是如同俗士那样热衷于入仕做官,但为了实现其以“儒术策治安”和“心忧天下”的抱负,又非进
入仕途不可。这样,摆在左宗棠面前的唯一途径便是靠自己的“孝廉方正”被举荐,因为举人的身份给予他被举荐成功
的更大可能性,加上他不凡的才华,也为他日后步入上层统治集团提供了条件。左宗棠正是走了由人幕进而跃登官位的
仕进之路。
    左宗棠在人湘幕之前,多次放弃了被清朝大员起用做幕宾的机会。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他因在湖南安化教陶
桄读书,而未能入云贵总督林则徐之幕府。咸丰元年(1851年),清政府为镇压广西天地会起义任命在籍的前两江总督
李星沅(字子湘,号石梧,湖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