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慈禧十大谜案破解 >

第7章

慈禧十大谜案破解-第7章

小说: 慈禧十大谜案破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娜Γ壳耙仍却颍豢杉鼻写邮隆!
  丁宝桢杀掉了安得海,慈禧并没有怪罪他。从丁宝桢的仕宦履历看,他后来一路高升,并寿终正寝。光绪二年(1876),丁宝桢入京觐见慈禧。慈禧对他十分看重,赐他紫禁城骑马,代吴棠署理四川总督。丁宝桢在四川前后十年,严惩贪污,革除陋规,改革盐法,还田于民,每年增加税收一百余万两。光绪十二年(1886)病逝,清廷特赠他为太子太保,赐谥〃文诚〃。可见,慈禧并没有因安得海问题而对他进行报复,反而加以重用,大概是为慈禧洗刷了莫须有的污名之故。这说明慈禧是有政治胸怀的。 
  三 安得海伏诛异说   
  安得海伏诛,有两说是不能成立的。   
  一是慈禧观戏说。《十叶野闻》说:〃方丁折文到京时,慈禧正观剧取乐。恭王乃立请见慈安,拟定谕旨。慈安画诺已,驰谕下山东。许丁宝桢速即就地正法,不必解京审讯。〃《慈禧外纪》也持此说。又说上谕发出后,〃慈禧方酣嬉于戏剧,未之知也。故丁文诚(丁宝桢)得行其志,慈禧不及援阻。〃 
  慈禧喜欢观剧是真,但上谕不经慈禧同意便发出,即使贵如正宫的慈安也是没有这个胆量的。况且,作为政治家的奕?也不会干这等极易被揭穿的低级傻事。此说不能成立。   
  二是慈禧设谋说。今人提出〃杀安得海是慈禧的一大阴谋〃。他认为,杀安得海是慈禧设下的一个圈套。慈禧让安得海大张旗鼓地出京,是有意把安得海往刀刃上送。慈安和奕?中了她的〃借刀杀人之计〃。这样,她便探知了慈安、奕?和她明争暗斗的真面目,促使她下决心除掉这两个心腹之患。 
  这个说法也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慈禧不设此圈套,她也明白,慈安和奕?是她实行独裁统治的绊脚石。她用不着费此周折来探明这个真面目。   
  因此,以上两说是不能成立的。         
第32节:同治皇帝死亡原因之谜(1)         
  第五个谜案 同治皇帝死亡原因之谜   
  同治帝19岁就病逝了。他究竟得的是什么病,是梅毒,还是天花?这是一个历史之谜。   
  一 同治帝病逝经过   
  同治十三年十月二十日(1874年11月28日),同治帝患病。二十日懋勤殿传旨,自十月二十日至十一月初一日,同治帝都不上课。有人说,他得的病是天花。其实不是天花,而是梅毒。 
  慈禧对同治帝的一言一行都是十分注意的。如果同治帝不出宫,他们母子几乎是天天见面,并在一起进早膳的。而且,也有太监向慈禧报告同治帝的行动。同治帝自从十月二十日着凉发病后,一直带病视事,但是没有接见大臣。 
  而自十一月初一日至五日,同治帝把阅折权和批折权完全交给了李鸿藻和奕?,一时出现了权力真空。这对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同治帝的病看来不是短期内能治愈的。  
  在这种情况下,政治经验十分丰富的慈禧不能再在后台,她不能坐视大权旁落。她要走到前台来,由她来重新掌握最高的皇权,也就是二次垂帘听政。   
  经过精心准备,十一月初八日,慈禧一手导演的戏出台了。两宫太后在同治帝御榻前,召见军机大臣和御前大臣。《翁同龢日记》记道:   
  巳正(8时)叫起,先至养心殿东暖阁。先于中间供佛处向上叩首,入见又三叩首,两宫皇太后俱在御榻上持烛,令诸臣上前瞻仰,上舒臂令观,微语曰:谁来此伏见?天颜温悴,偃卧向外,花极稠密,目光微露。 
  这是第一次召见。两宫皇太后有目的地让军机大臣和御前大臣细看在御榻上的同治帝。同治帝伸出胳膊,让大家看。大臣们目睹后得出的结论是,同治帝的病不是短期内可以治愈的。 
  瞻仰毕,诸臣退下。过了一会,两宫皇太后又传旨,请诸臣再入。这是第二次召见。《翁同龢日记》记道:   
  皇太后御中间宝座,南向。宣谕数日来圣心焦虑,论及奏折等事,裁决披览,上(同治帝)既未能恭亲,尔等当思办法,当有公论。   
  慈禧告诉诸臣,同治帝短时间内不能视事,关于奏折披览裁决,你们应该想个办法。《翁同龢日记》继续写道:〃未退时诸王奏言,圣恭正值喜事。一切奏章及必应请旨之事,拟请两宫太后权时训谕,俾有遵循。命诸臣具折奏请,退后同至枢廷拟折稿。〃 
第33节:同治皇帝死亡原因之谜(2)         
  这次召见,只有两宫太后在座。慈禧说,目前当务之急是奏折的〃裁决披览〃,同治帝不能亲自裁决,你们〃当思办法,当有公论〃。这是慈禧在暗示他们,应该劝谏两宫皇太后亲理政务,实行垂帘听政。王大臣明白了慈禧的本意,在退下前就奏请两宫太后〃权时训谕〃。这就完全明朗化了。慈禧干脆命诸臣写折奏请。 
  王大臣退下后,根据慈禧的意思草拟折稿,并说明两宫皇太后应立刻垂帘听政,来年二月一日再由同治帝亲理朝政。   
  刚刚散去,两宫皇太后又第三次召见。《翁同龢日记》写道:   
  甫散,又传见。趋入,待齐,入见西暖阁。皇太后谕:此事体大,尔等当先奏明皇帝,不可径请。   
  本来这场戏是慈禧一手导演的,但为了演得逼真,命王大臣先奏报同治帝,不要把奏折直接送给她们。   
  第二天,两宫皇太后再次召见军机大臣和御前大臣。这次接见情形,《翁同龢日记》记载颇详:   
  辰初一刻(7时15分)又叫起,与军机、御前同入,上起坐,气色颇盛,头面皆灌浆饱满,声音有力。皇太后亦同在御榻。上首谕恭亲王:吾语无多,天下事不可一日稍懈,拟求太后代阅折报一切折件,俟百日之喜,余即照常好生办事。并谕恭亲王当敬事如一,不得蹈去年故习。语简而厉。太后谕略如昨,并言西暖阁一起,乃出臣工之请,本恐烦皇帝心虑,故未告之。今当诸大臣,即告皇帝勿烦急,已允诸臣所请矣。上举臂以示,颗粒极足。不胜喜跃而退。 
  这是说,同治帝明确宣谕〃求太后代阅折报一切折件〃,而皇太后在一番扭捏作态后,表示〃已允诸臣所请矣〃。这就说明慈禧堂而皇之地取得了阅折批折权,也就是最高的皇权。 
  十一月初十日,同治帝颁发上谕:   
  再三吁恳两宫皇太后,俯念朕躬正资调养,所有内外各衙门陈奏事件,望请披览裁定。仰荷慈怀曲体,俯允权宜办理,朕心实深感幸。将此通谕中外知之。   
  同治帝明确表明把最高皇权交给了两宫太后,实则是交给了慈禧。   
  同治帝的病在前十天,好像有所好转。   
  翁同龢在初十日记道:〃上(同治帝)今日脉气更好,见昨酉方,用枣仁、远志,少寐故也。见起居单,歇着时却不多,而饮食亦不少,(元宝汤进六碗,一昼夜九碗,又老米粥一碗。)可庆也。〃 
  此后同治帝的病便趋于恶化。   
  二十日,〃腰间肿痛作痈流脓(仍有筋挛字)。项脖臂膝皆有溃烂处〃。   
  二十三日,〃脉息皆弱而无力。腰间肿处两孔皆流脓(亦流腥水),而根盘甚大,内溃则不可言,意甚为难〃。   
  二十七日,〃看昨方,按云脉滑缓无力,惟肾愈流注,脓汁虽稍见稠,而每日流至一茶盅有余,恐伤元气云云〃。〃起坐时少,流汁极多,殊委顿也〃。         
第34节:同治皇帝死亡原因之谜(3)         
  以后据《翁同龢日记》记载,其间曾请一位治外症的民间名医89岁的祁仲来诊治,此人是荣禄推荐的。治疗过程翁同龢记道:   
  (二十九日)辰正(8时)见于东暖阁,上(同治帝)拥坐榻上(枕一中官),两宫太后亦坐,命诸臣一一上前,天颜甚粹,目光炯然,痂犹有一半未落。谕今日何日?并谕及腊月应办事,枢臣奏无庸虑及。臣奏圣心宜静。上曰胸中觉热也。退至明间,太后立谕群臣,以现在流汁过多,精神委顿,问诸臣可有良法。圣虑焦劳,涕泗交下。臣因进曰,择医为上。臣荣禄曰有祁仲者,年八十九,治外证甚效,可传来诊视。太后颔之,语甚多,不悉记。退坐奏事处,有敕勿即散直。有顷传诸臣皆入,上(同治帝)侧卧,御医揭膏药挤脓,脓已半盅,色白(比昨稍稠),而气腥,漫肿一片,腰以下皆平,色微紫,视之可骇。出至明间,太后又立谕数语,继以涕泪,群臣皆莫能仰视。午初(11时许)祁仲到,命诸臣随入殿。良久,祁仲与李德立等入,半时许视毕,宣召至西暖阁问状,余等未与,恭(恭亲王奕?)、醇(醇亲王奕)两王入。(恭邸五六刻始下,医者先出。)余等既退,则问荣君如何。曰祁仲言,此痘痈发处尚非肾俞穴,(在肾俞下。)冀可治,药用十全大补汤。俄而传闻令李德立仔细请脉。祁仲方未用,存案而已。 
  从这一记载不难看出,慈禧对同治帝的病是很关注的。但是,名医祁仲的药方却未被慈禧采纳,说明慈禧对同治帝得的是什么病心中是有数的。以后同治帝病情愈益加重,但奏事处太监却说〃大有起色〃,这也许是同治帝的回光返照,也许是太监怕担责任而说些吉利话吧! 
  翁同龢还是冷静的,每日同王大臣看方,且记日记。他对用药有一定知识。十二月初二日,他记道:〃今日方匆匆一看,用酒连、葛根二钱也,不可解,不可解。〃用这种药是什么目的,他闹不明白。事实上,御医李德立、庄守和已经知道同治帝是治不好了。回天乏术,只是拖延时间而已。 
  同治帝终于死去了。《翁同龢日记》记道:   
  即入城小憩,未醒忽传急召,驰入内尚无一人也,时日方落。有顷,惇(惇亲王奕)、恭(恭亲王奕?)邸,宝(宝洌Аⅲ⑸颍ㄉ蚬鸱遥⒐稹⒊缏凇⑽奈爰谖髋螅嚼畹铝⒎阶嗍录保噙持缓尾挥没匮籼馈1嗽撇荒埽坏糜寐蟛紊ⅰS嘣患垂嗫梢病L罂薏荒艽省2肘Ъ溆匠蒲拦夭荒芟乱印V畛计鹆ⅲ级螅戏鲎浚忌锨板崽绞樱至粢印L炀刿澹藓帕季茫蹦谕⑼醮蟪加行琳撸肟薅恕2叶谅霭福屏鼍阃眩峡瘫朗拧!
第35节:同治皇帝死亡原因之谜(4)         
  这是关于同治帝病逝的最准确的记载。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同治帝死去,在位13年,死时19岁。   
  二 同治帝死因四说   
  关于同治帝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不得其解。   
  大体有四种说法,一是梅毒说,二是天花说,三是疥疮说,四是梅毒加天花说。   
  第一,同治帝死于梅毒说。《十叶野闻》记道:   
  与贝勒载澂(恭亲王之子)尤善,二人皆著黑衣,倡寮、酒馆暨摊肆之有女子者,遍游之。后忽病发,实染梅毒,故死时头发尽落也。   
  《清朝野史大观》记道:   
  慈禧又强其爱所不爱之妃,帝遂于家庭无乐趣矣。乃出而纵淫,又不敢至外城著名之妓寮,恐为臣下所睹,遂专觅内城之私卖淫者取乐焉,从行者亦惟一二小内监而已。人初不知为帝,后亦知之,佯为不知耳。久之毒发,始犹不觉,继而见于面,盎于背,传太医院治之。太医院一见大惊,知为淫毒,而不敢言。反请命慈禧,是何病症。慈禧传旨曰:〃恐天花耳!〃遂以治痘药治之。 
  这是说,御医已经诊断出同治帝的病是梅毒,但他们不敢说,反而故意请命慈禧。慈禧也知道同治帝患上了梅毒。但是,她故意视而不见,把此病硬说成是天花。这样,同治帝的病就被慈禧定了调子。以上虽然都是野史记载,但很有参考价值。 
  第二,同治帝死于天花说。《翁同龢日记》认为是天花,在日记中反复陈说;《慈禧外纪》也认为得的是〃痘症〃,即天花;学者徐艺圃在其撰写的《同治帝之死》一文中,引用了清室档案《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这里记载了自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同治帝得病召御医李德立、庄守和入宫请脉时起,直至十二月初五日同治帝死时止,前后共37天的脉案、处方及106帖服药记录,认为同治帝肯定死于天花无疑。 
  第三,同治帝死于疥疮说。《清朝野史大观》说同治帝死于梅毒,认为〃言因发疥疮致命者误〃。可见,有人认为是生疥疮致死的。   
  第四,同治帝死于梅毒加天花说。台湾高阳先生在《慈禧全传·玉座珠帘》里即用此说,说明其有所本。   
  以上四说,究竟孰是孰非?笔者认为,同治帝应是死于梅毒。   
  野史记载同治帝出宫冶游是完全可能的。虽然清朝祖制极为严格,但是作为皇帝还是有空隙可钻的。尤其是同治帝有一段时间,整天在关注重修圆明园。也许借视察圆明园工程为由,行寻欢作乐之实。 
  同时,他还搞同性恋。他同翰林侍读王庆祺关系暧昧,有评说:〃帝竟与王同卧起。〃《李鸿藻年谱》评道:〃因之宵小乘机诱惑引导,遂至日惟嬉戏游宴,耽溺男宠,日渐羸瘠,未及再祺,即以不起。〃〃与王同卧起〃、〃耽溺男宠〃,即是同性恋之意。王庆祺曾和同治帝同看秘戏图即春宫画,〃两人阅之,津津有味,旁有人亦不觉〃。这个王庆祺,〃顺天人,生长京师,世家子,美丰仪,工度曲,擅谄媚之术。初直南书房,帝爱之。至以五品官加二品衔,毓庆宫行走。宠冠同侪,无与伦比〃。 
第36节:同治皇帝死亡原因之谜(5)         
  同治帝死时有人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弘德殿广德楼德行何居惯唱曲儿钞曲本〃,下联是〃献春方进春册春光能几可怜天子出天花〃。这副对联嘲讽的正是同治帝平时的行止。 
  正由于此,所以在十二月十四日,即同治帝死后九天,御史陈彝上一奏章,称〃查侍讲王庆祺,素非立品自爱之人,行止之间,颇多物议〃。又说〃去年王庆祺为河南考官,风闻撤棘之后,公然微服冶游,汴省多有知之者。举此二端可见大概。至于街谈巷议无据之词,未敢渎陈,要亦其素行不孚之明验也〃。 
  这一奏折说得非常清楚,〃行止之间,颇多物议〃了,〃公然微服冶游〃了,〃街谈巷议〃了,这是在指斥王庆祺行为不端,也是在追究王庆祺导引同治帝走邪路的责任。   
  当天慈禧便发下上谕:〃王庆祺著行革职,永不叙用,以肃官方。〃对王庆祺的处分反证了民间传闻是事出有因的,也说明了王庆祺确与同治帝有染。   
  还有一个证据是,十二月二十五日,总管太监张得喜等发往黑龙江为奴;十二月二十六日,革内务府大臣文锡、贵宝职。而张得喜正是导引同治帝冶游的太监。文锡、贵宝亦如是。 
  李德立的曾孙李镇在《文史哲》撰文《同治究竟死于何病》,认为同治帝死于梅毒。他说他问过李德立的长子,也是他的祖父。他的祖父回答说:〃同治确是死于梅毒。〃这是御医李德立传下的口碑资料,是可信的。 
  [附录] 慈禧儿媳阿鲁特氏皇后死亡之谜   
  同治帝病逝不久,皇后阿鲁特氏即死去。她的死,也是一个历史之谜。   
  皇后阿鲁特氏之死同她和同治帝的婚姻很有关系。同治十一年(1872)正月,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酝酿撤掉垂帘,归政同治帝。但在归政之前,必须给时年17岁的同治帝完婚。不料,在为同治帝选择后妃的问题上,慈安和慈禧发生了争执。 
  慈安看中了翰林院侍讲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