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大传 作者:马敏学1-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老一少,飞马走象,杀的正酣,忽听门外传来阵阵吵嚷声。
一旁观棋的司马昭生气地喝问:“是谁在外边喧哗?”
家人跑过来,说:“外边有个癫和尚非要进来不可。是小的拦阻不住……”话犹未完,就见一和尚身穿补钉连补钉的百袖衣,一边膀子露着筋肉,一边膀子甩着肥大的长袖,飘飘然然径直进来。
司马昭见此和尚如此不懂礼节,十分恼怒,拦住喝道:
“哪里来的疯颠和尚,如此无礼?”
癫和尚并不理他,只是一甩袍袖,拦在面前的司马昭竟连连后退几步。癫和尚就进了房来。冲床上的司马懿双手合十,唱个暗道:“阿弥陀佛。老施主可认得贫僧?”
司马懿定睛一看,竟认出是六十年前的师父。六十年啦,他已是自发苍苍,而师父还是那个模样。便挣扎着要起来,可腿已不那么灵便了。
癫和尚近前按着他道:“老施主不必多礼。贫僧此来,是取回那本《驭马谱》的。这棋谱老施主已经用不着了。”
“师父何说此话?弟子的子孙难道就不需要了吗?”几十年的宦海生涯,惊涛骇浪,将他锤炼得对人世的一切洞若观火,对天地沧桑了然在心。他觉得自己似乎已经进入了昔贤先哲所达到的超人境界。不过,也到了油尽灯干的时刻。他因此迫切需要把两个儿子培养成可靠的承继者。
“他们如果有缘,自会接受你几十年的口传心授;他们如果无缘,既使传给他们,也是对牛弹琴,无济干事的。”
司马懿只好说:“棋谱在……”
癫和尚一扬手,手中便出现了那本又黄又!日的棋谱。
“阿弥陀佛,贫僧告辞。”
“师父!”司马懿觉得师父的话太刺耳了,太令人难以接受了。
癫和尚飘飘摇摇出门一晃,便不见了。
司马懿黯然神伤,哺哺道:“这是怎么回事儿?这是怎么口事儿?”
司马昭颇不以为然他说:“父亲不必多虑。父亲的教诲,孩儿都已铭记在心,定然会让司马家凤代代相传。”
司马懿不能不虑。这几天发生的事,太突然了,太令他吃惊失望了。虽是家事,却比国事更令他头疼。他能以雷霆万钩之势,迅速处理国家发生的任何一件大事,却无法按自己的意愿妥善处理和决定子孙将来的问题。他感到一种无奈的悲哀,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束手无策。他叫来了长史,要他记录遗嘱。
他缓缓地口述:“……今大限将至,元常迫命。我平素之训诲,儿孙需谨记。今将长行,叮嘱再三:我死之后,儿孙当代我尽忠。师儿沉稳干练,有佐世之才;昭儿坚毅果决,却性烈气盛,是为将才。尔等善保魏主,不得惜身营私,坏我素志和一世英名。若背我此训,阴府之下,不得见我。”他喘了口气,抓住司马炎的手,对他道,“你最受我宠爱,但也对你最不放心。你聪慧,但骄狂。将来你能担当大任吗?”
司马炎虎虎有生气他说:“爷爷放心,我能!”
司马懿不置可否他说:“但愿你能。我司马氏有着辉煌的过去,还会有辉煌的将来吗?”他看了一眼长史,示意记录,“我死之后,葬于首阳山,不起坟家,不立碑,不随葬祭品。死后遣孀不必与我合葬。”
这时,司马师也写好告退奏章。
司马懿说:“师儿,明日就代为父上奏圣上吧。”
“父亲放心。”
“你们下去吧。”
“父亲!”
“不要紧。让我好好歇一歇。想一想。我一生或戎马住偬,或遭贬蛰伏,从没有静下心来好好地想一想。在这月明星稀之夜,回首往事,该是多么美好!哎,外边是什么声音?
这么嘈杂?”
司马师说:“是在建关林。”
“关林?”
“就是为关羽关云长建庙。听说诸葛亮祠也在益州建了。现朝中也有人在奏请皇上将来为父亲建庙。”
“不必了吧。武帝尚未立庙,为父怎可配享庙祀?”
“可这也是为了让父亲的功德永昭后世,千古不灭呀!”
“立块石头,就能像石头一样不朽?建个庙,就能抹去失败的记录?欺哄世人,实在可笑。不必徒费民脂民膏了,省些钱,让老百姓多过几年宽松日子吧。连年打仗,老百姓太苦了。对了,说到打仗,为父还有一事交待。”他从枕下取出一本小册子,说,“这是为父为便于熟记兵家三十六计,苦心钻研,增删数载,终于悟出一法,用三十六计中每计中的一个字,依序组成一首诗。现传给你们吧。”
司马师兄弟二人接过,打开来看,是一首五言诗:
司马策金玉,借以擒劫贱,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敌,釜空苦远容,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诗后,依序附录着三十六计,乃:
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混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在,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困魏救赵,连环计,假途伐唬。
再下来,是父亲记叙他运用三十六计的几则得意之作:
借东吴之手,解樊围,杀关羽的“借刀杀人”;
稳住孟达,千里奔袭的“笑里藏刀”;
飞渡辽水,佯袭襄平的“暗渡陈仓”;
五丈原上,忍辱斗智的“假痴不癫”;
迷惑曹爽,终清君侧的“欲擒故纵”。
司马师弟兄二人,看得连连称奇叫好。
司马昭说:“父亲真了不起。这又是一部兵法了。”
司马师说:“只是父亲太谦虚了。你那么多胜仗妙计,已经超出了三十六计,父亲应该补充进去。”
司马懿说:“为父不是没有想到。只是细想我的那些计谋打法,看似独到,实是三十六计的翻新改造,终可被这三十六计所囊括。再者,三十六计是前人苦心总结出的战争计谋大全,为父岂可随意增添?”
司马师道:“不管怎么说,父亲的许多战法计谋,高超独到。孩儿会替父亲精心总结的。”
司马懿道:“你们有兴趣,可以试试。只是要依实而写,不可虚妄。好了,你们下去吧。”
众人都退下去了,司马懿一人静静地躺在那里,听着外面关林的施工声,想:
年前去寿春平叛,沿途多见孔庙。孔子是圣人,万世师表,自当立庙。可笑关云长一介武夫竟然也要享受庙堂之祀,还有孔明。关云长凭的什么,就凭他千里送嫂,一个义字而享万世英名吗?孔明就凭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忠”,而为人称道吗?泱泱华夏,莫非就只识这忠义二字么?我司马懿与这忠义二字如何?我受遗二主,佐命三朝,受尽猜疑而矢志不渝,忠君体国,谁人可比?可谓至忠。我以不求名利来保养恬淡之心,以柔退谦让来调和上下左右关系,可谓至义。就连忠孝节义中的孝、节,我也远胜孔、关。我弱冠举孝廉,卧冰钓锦鳞,疗父顽疾,可谓至孝;我廉洁不染,体恤万民,德满天下,可谓至节。这忠孝节义,我已占全。
他关羽、孔明怎能与我相比?我岂可与他们为伍去做那劳民伤财的表面文章?三国纷争的英雄是谁?是“宁要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的曹孟德!是“当忍则忍,该断则断”的司马仲达!
他这样想着,脸上浮出安详的微笑,和对外面施工声的蔑视。
夕阳给大地投下最后一抹余辉,房屋树木都如镶了金边,发出眩目的光辉。起凤了,窗外的树叶哗哗作响,这多像当年平辽东时,在孟姜女庙前听到的海潮声声?他想起那副充满人生感悟的对联:“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清,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有潮涨,就有潮落;有云浮,就有云消;
有生就有死。在这样热烈磅磷的声响中作古,他感到最大的荣幸,最大的满足。自己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一生,应该有这样的热烈和欢腾。
我从黄河边的孝敬里,走到河内,走到洛阳,走到许都,几十年,转战华夏神州,所向披糜,德播海内,光大了祖宗业绩。纵览汉魏,笑做吴蜀,天下英雄,有谁能与我匹敌?
轰轰烈烈地走完人生的道路,我应感到满足和自豪。
他刘皇叔算什么?只会哭鼻子抹泪拜把兄弟。
诸葛亮呢?那点聪明机巧,都被他的山野村夫见识毁了。
孙仲谋嘛,蜗居一隅,壮志难伸。
我敬重的曹孟德,文治武功,一统中原。只可叹他疑心太重,忌心太强。更可悲的是他的子孙竟一代不如一代,如果没有我的辅佐,哪一个能安安稳稳坐上三年五载?
如此说来,我死而无憾。
不,唯有不放心的是子孙。司马师、司马昭随我征战,历经磨难,已经成熟,但也可怕地露出刚愎自用的苗头。长孙司马炎养尊处优,更令人不安。可如今我又有什么办法呢?病魔来得太突然了。只有乞求上苍神明庇佑他们了。
我的一生用尽了谋略才智。现在筋疲力尽,一步步走向死神。其时,我也很可悲。我所努力并获得的一切,并不能使我得到欢乐。我这一生,竟从来就没有真正快乐过。我无时不刻在用自己的心计与一个个对手的一个个心计相斗。
这实在太累人了。就好像登上了自己也无法驾驭的马车,随它驶向哪里都得凭它的意志,挥舞我的皮鞭,那是另一个意志,那令人晕眩的不可预见的鼓翼云行者……
突然,在一阵大风的呼啸声中,门外一棵钻天白杨“喀嚓”被拦腰刮断。那巨大的声响,打破他天马行空的畅想,使他猛一阵颤。这是死神的召唤。他安详地闭上双眼,在黑暗的冥冥中,任魂魄跨上心爱的枣骡马,自由自在地倘佯,等着无常的邀请。
啊,枣骡马载着他,逍遥地跨过黄河,跨过绿油油的麦田,来到了生他养他的孝敬里。熟悉的黑漆大门,门口的一对石狮,院子里那株高大蓊郁的银杏树……突然,一阵孩童的喧闹吸引了他。他看到了村边的小树林,林中一群孩童在玩刘邦斗项羽的游戏……忽然,孩子们不见。他看到了神秘的藏兵洞。枣骋马一声长嘶,冲了过去,来到高大壮观的虢公台前,立刻,他那慷慨的高歌又迦响在天地间:
天地开辟,日月重光。
遭遇际会,毕力遇方。
将扫群秽,还过故乡。
肃清万里,总齐八荒。
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他心潮激荡,热血沸腾,下马拾级而上,在高高的大门台阶上,与一个身披簇新架裟的老和尚撞个满怀。啊,这不是师父吗?
“师父!”
“阿弥陀佛。”癫和尚双手合十道,“贫僧在此等候多时了。老施主,请随贫僧来吧。”说罢,转身进入慈胜寺。司马懿跟了进去。寺中砖道两旁,座座石幢中,香烟袅袅,散发出抬人的清香。大殿里,传来钟罄声声。
司马懿在这香烟镣绕、乐声悦耳中,缓缓步人巍峨的大殿……
首阳山上,林木蓊郁之中,有一块新土,这便是一代果雄司马懿的新冢;没有高大的坟头,没有显赫的墓碑,他的丰碑是刻在史册上的。碑文乃五言诗,道:
开言崇圣典,
用武若通神。
三国英雄士,
四朝经济臣。
屯兵驱虎貌,
养子得麒麟。
诸葛常谈羡,
能回天地春。
司马懿大事年表
汉灵帝光和二隼(公元179年)诞生
司马懿,字仲达。出生于河内郡(今焦作)温县孝敬里(今安乐寨村)一个世家望族。
据说,司马氏的先祖是祝融。祝融出自轩辕黄帝的长子重黎。以后历尧、舜、禹、夏、商数代,世世代代充任夏官(夏官为周代以前掌管军政和军赋的官职);周代改夏官为司马。到周宣王时,因家族功勋显赫被恩准以司马官名为姓氏。
楚汉间,赵将司马印与诸侯共同伐秦。秦朝灭亡后,依楚王项羽,被封为殷王,“都河内……子孙遂家焉。”河内就成为司马氏后来的祖籍。其后经八代,可考的有征西将军司马钧;钩子司马量,字公度,任豫章太守;量子司马隽,字元异,任颖川太守;隽子司马防,字建公,历任京兆尹、尚书右丞。防有八子,皆有才识,时称“八达”。司马懿即其二子。
汉灵帝光和三年至献帝建安六年(公元180一201年)
二岁至二十三岁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常慨然有忧天下之心。举孝廉。
娶妻张春华,温县北平皋人。出身贵族之家,品德闻名乡里,智识过人,为懿生三子一女:司马师、司马干和女南阳公主。
郡守辟懿为河内郡上计掾(会计宫),勤于职守,名声很盛。
司空曹操闻司马懿博学多才,欲擢用,司马懿看不起出身“赘阉遗丑”的曹操,托风痹之病而不出仕。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隼)二十九岁
曹操被献帝拜为丞相,再次派人请司马懿出仕,以强制手段辟司马懿为丞相府文学掾(文牍之官)。司马懿在曹操手下办事认真,勤勤恳恳。“至于刍多牧之间,悉皆临履。”先后迁黄门侍郎、转议郎、丞相东曹属,及主簿。
懿三弟司马孚被曹操征辟,初任陈思王曹植的文学掾,后迁太子中庶子。
是年,司马师出生,字子元。
三年后,司马昭出生,字子上。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三十六岁。
三月,司马懿随曹操出征伐张鲁。十一月,张鲁降,懿向曹操建议。乘刘备初代刘璋,蜀人心未附,宜远征江陵,可震撼汉中、益州。曹操不纳,讥为“得陇望蜀。”
建安二十二隼(公元217年)三十八岁
夏五月,曹操为魏王。十月,立曹丕为太子,迁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与陈群、吴质、朱铄号为太子“四友。”
是年,司马朗死于征吴军中。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三十九岁
司马懿为丞相军司马,向曹操提出“经国远筹”的军屯建议,被曹操采纳。
建聋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四十岁
关羽围曹仁于樊城,于禁为关羽所虏。曹操惊恐,欲迁许都至河北。司马懿献计劝阻迁都,提出联合孙吴袭关羽后方以解樊围之策。曹操采纳。十二月,吴将俘获关羽,成为三国时期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成功范例。
孙权向曹操上表称臣,怂恿曹操自立为帝。司马懿极力支持。曹操不纳。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四十一岁
正月,曹操死。司马懿将丧事办理得井井有条。曹丕代曹操为丞相之职,封司马懿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具体负责策划、组织、安排曹魏代汉事务。
曹丕不听从司马懿的建议,白白放弃襄、樊二城。
魏黄初元年(公元220隼)四十一岁
十月,魏受汉禅。曹丕即位,为文帝,任司马懿为尚书,后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
司马孚迁侍中,常侍军官,继而转平书郎、给事常侍、黄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