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司马懿大传 作者:马敏学1 >

第7章

司马懿大传 作者:马敏学1-第7章

小说: 司马懿大传 作者:马敏学1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拿走吧,年轻人。”

  司马忠再三推辞,竟拗不过老婆婆,只好又拿回去。

  司马懿听了司马忠一番诉说,叹了口气说:“老婆婆现在需要的是粮食呀!这银灯台咋看也值两千钱。忠儿,你就装上两千钱的粮食连老婆婆一块儿送回去吧。”

  司马忠套上车,装上粮食,赶到集市上,正见老婆婆颤巍巍地出了集镇。便赶车追了上去,只说是顺路,让老婆婆上了车。到了老婆婆家中,司马忠才说了主人的意思。老婆婆和一家人感激涕零。旁观的村人有知道司马懿的,便说:

  “他是司马将军的二公子,是咱郡的孝廉呐!”众人都感慨不已。

  司马忠回去一说,弟兄几个就嚷嚷开了,有夸赞二哥心眼儿好的,有埋怨二哥太傻的。

  张氏听着弟弟们的议论,突然涌出一个念头。她见司马懿坐在那里任由弟弟们议论,自己一声不吭,皱着眉头想心事,便捅了捅他道:“夫君,现今街市上卖珠宝度荒的不少,价格非常便宜。我们家中存的粮食不少,不如弟兄们就此商量一下,禀告母亲,卖了粮食,买回珠宝,一来可以攒点儿家私,二来也帮助了穷人度荒,你看可好?”

  四弟一听,高兴地粗门大嗓嚷道:“对!现今麦子一斜已卖到二万多钱。这可是个振兴家业的好机会哪!”

  司马懿瞪了张氏一眼:“你就知道抓钱。”

  张氏辩解道:“咦,我是为了谁?再说,我们肯拿出粮食卖,已经是积德行善的了。现在家家缺粮,户户饥荒,谁家能拿珠宝当饭吃?我们可以一万钱一斜,比市面上便宜一半,还不中吗?”

  四弟随声附和道:“对呀!就这也合算。”

  司马懿:“我何尝不想赚钱,以尽快振兴这个家业?可是,人不能贪小利而失大义,难道你就没有想到,一旦渡过灾荒,他们就会怀念自家的珍宝,就会骂我们是趁火打劫吗?”

  三弟司马孚说:“是啊,咱司马家族毕竟是河内士族,理应仁义传家。”

  张氏有些不快他说:“好吧,我不说了。这个家由你作主,你愿怎么就怎么吧。”

  司马懿见她生气的样子,开导道:“生活在动乱时期,身边积聚珍贵物品多了,不但没有什么好处,反而会招惹祸端。‘匹夫无罪,怀壁其罪。’亲族邻里都在忍饥挨饿,还不如把粮食拿出来赈济大家,做个人情的好。人心才是宝哪!”

  其实,他想得很多。他认为在这乱世之秋,要成就一番伟业、光靠守着几百亩地是不行的。种地打粮食只能是当做养家糊口的手段,目的还是叱咤风云,成就事业,这才是大丈夫来世上一遭应该干的。不过,在这群雄割据,豪杰四起的年代,鸿鹄之志如何实现?他现今还只是个孝廉呀!在弟弟们面前奢谈建功立业,似乎有些不着边际。因此,他只是用一句。“人心是宝”让夫人和弟弟们去领会。

  张氏是洞悉他的抱负的,还有谁比夫妻之间相互了解的更深呢?她也为自己的想法脸红,便嗔道:“你看你,方才我不是说过了,一切由你作主,怎么倒说出这么一大串话来?要不要我回娘家去劝说父母也一并拿出粮食赈济乡邻?”

  司马懿笑了,指着她道:“你呀,一张嘴不饶人好生厉害。我们把自家的事做好就行了。我看,此事宜早不宜迟。

  家中储粮拿出大半,咱们分头去办吧。”

  弟弟们见二嫂态度变了,便也没啥说的。当下,弟兄几人分头查访了村中及周围三里五村的缺粮户,向他们分发了麦子、玉米。周围百姓无不夸赞司马兄弟大仁大义的。

  孝敬里村西头有一户人家,小伙子叫郑林,父母逃荒去了,爷爷饿得奄奄一息。他早已把家中能卖钱的都卖了,仍无济于事。他每日只有守着爷爷哭的份儿。现在,他收到司马懿送来的一布袋粮食,忙给爷爷做了碗汤面条。喂爷爷吃下,看他气色好多了,便来到司马大院,非要见司马懿谢恩不可。

  司马忠拗不过,领他来见司马懿。郑林远远地跪下连磕了三个响头,不住口地连连感谢救命之恩。未了,还非要留下来报答不可。不论干什么,劈柴担水也好,赶车喂马也罢,还是种地看场,任啥都中。

  司马懿看他眉清目秀,机灵伶俐,便有些喜爱。虽然身子骨单薄瘦弱,知道那是饿的;干旱的禾苗,吸足了水份,自然会挺起腰杆的。便同意收留他,让他跟在司马忠左右,随时听从调遣。

  由于司马懿带领弟弟们注意兴修水利,对农田精心安排管理,所以,除了麦季减产,秋庄稼没受多大影响。玉米刚抢种下去,老天果然如司马懿说的,降了一场雨,旱象缓和,玉米苗都一下子挺了起来。这样,司马家除了那一季麦子减产三成,其它季季丰收,亩产量都高于别家,在河内首屈一指。

  附近农户都闻讯赶来观看。这下惊动了县令,县令遂向全县发出告示,推广司马懿的做法。不几年,温县农田基本上做到旱涝保收。百姓生活温饱了,社会治安自然也好了。

  虽达不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也是村村平安,家家和睦。

  这在战乱的年代,中原能有这样安乐的一方土地,着实不易。县令高兴,便极力向河内郡守王匡举荐司马懿。王匡召见了他,见他谈吐非凡,通古博今,遂生爱慕之心,便攫用他为上计椽,掌管全郡的户口、田赋的统计上报。










司马懿大传三 钻铁佛小卒拱心 破骗局百姓感恩






三 钻铁佛小卒拱心 破骗局百姓感恩

  正是春耕大忙时节,百姓怎么却忙着上香?大佛寺里铁佛显灵,到底如何个灵法?司马懿直奔大佛寺:“我倒要看看你的神通!”

  司马懿受王郡守辟请,接受了上计事务,每日尽心竭力,账目表册清楚无误,很得太守王匡的赏识,多次流露出如有空缺,定当耀升的意思。司马懿自是不急不躁,每日除了公务,便是看书习剑,琢磨棋艺。

  这年春节,司马懿回家过年。过了正月十五,方告别母亲、妻子和弟弟,赶回郡府。

  出了村子,见田野里已有农夫吆牛挥锄,开始了春耕,心中欢喜,今年又该是好年成了。

  一路走出十几里,却发现田畴里耕作的农夫越走越少,大路上,急匆匆赶路的人越走越多,心里十分奇怪,就问旁边一个中年人。

  “这位老哥,你这么脚步匆匆,去做什么呀?”

  中年人:“给铁佛爷上香去。”

  司马懿不解地问:“现在正是春耕大忙时节,不忙地里的活计,烧什么香呀?”

  中年人:“你这位客官还不知道吧?凤凰岭大佛寺里的铁佛爷显灵啦!”

  司马懿奇怪地问:“噢?如何显灵法?”

  中年人神秘他说:“喝,大年初一那天,铁佛爷突然开口说话,为人解穰消灾,有求必应神灵得很哩。”

  司马懿一听,感兴趣他说:“真有此事?老哥能否带我一道去?”

  中年人指着前后的人群说:“这都是去烧香的。你如要去,咱们一路走吧。”

  司马懿随中年人走了七八里,来到凤凰岭大佛寺。寺庙不大,有些破败,却熙熙攘攘人如潮涌。香客中有老幼妇孺,有青壮男子,有士人贵族,还有衣衫褴褛的乞丐。小小的山野破庙,人声鼎沸,恍若通衢集市。

  司马懿在门前买了香烛,进了庙门,见寺内十分简陋,大殿和厢房都己残破。前殿里有尊铁佛,高一丈有余;佛案上香炉里烟火缭绕;功德箱里,银钱堆得满满的。一侧立一老僧,微闭双目,手捻佛珠,嘴唇翁动,似是住持僧。司马懿观察他多时,见他不时地微睁双眼侧目瞟一下功德箱,每每眼角流露出一丝笑意。

  这时,一鲜衣华帽的绅士进来,将一锭元宝放人功德箱。老僧瞥见,高唱:“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接着,手中佛尘一扬,铁佛竟开口说话啦。

  “有生有死寻常事,无官无钱天下然……”

  声音嗡嗡地,浑厚低沉,殿外的香客听到了,便哗啦围了进来,跪了一地,连连磕头不已。那绅士听了更是磕头如捣蒜,口中直道:“佛爷保佑,我母长寿,我儿做官。到时,弟子一定给你重修庙字,再塑金身。”说罢,又撒一把钱人功德箱。

  司马懿在一旁将这一切尽收眼底。转身退出前殿,要踅进后院看看,却被一目露凶光的黑胖和尚拦住:“阿弥陀佛,施主留步。”

  司马懿看了他一眼,便出了寺庙。

  司马懿一路上越想越觉得这里有奥妙。铁佛是铁铸的,怎么会说话?百姓都去烧香拜佛,这春耕误了,明年如何会有好收成?赶回郡府,便向大守作了禀报。

  王太守不以为然道:“寺庙香火旺盛,只能说明我河内黎民安康,百姓富足,有何大惊小怪?”

  司马懿坚持道:“在下思忖此中有诈,敢是不法和尚在骗钱。再者,乡民如此蜂涌到庙里烧香,误了春耕,将会影响今年的收成,万万不可助长此风。据下官看来,此风将愈演愈烈,后患无穷。请大人派差役前去察明,以纠时弊。下官愿承担此差事。如有差错,甘当受罚。”

  王匡知道司马懿一向办事认真,见他一再坚持,说得也不无道理,便点头应允,让他率一班差役前去处理,并叮嘱:

  “一定要小心从事,查有实据,据实处置。”

  次日,司马懿带领一班差役扮作大户人家前去烧香礼佛。

  到了庙里,司马懿望着“一声不响,二目无光,三餐不食,四肢无力,五官不整,六亲不认,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的铁佛,冷笑一声:“今天我倒要看看你的神通!”司马懿拿出一锭元宝给住持僧道:“师傅,我家主人愿多出银两,请寺中众僧俱到大殿做道场。”

  住持僧犹豫了一下。司马懿便又递过去一锭元宝。住持僧眉开眼笑地答应了。

  待到众僧都聚集到前殿,咿咿呀呀诵起了经文,司马懿抽身来到后院。

  后院正北是一溜平房,一半是和尚住室,一半是伙房。

  西屋紧挨着前殿挂着棉帘子,司马懿想,这该是方丈室了。

  掀起帘子进来,外间布置一般,内室锁着。司马懿过去扒着门缝向里一看,大吃一惊,里面摆设十分豪华,贴墙有一排大柜,都上着明晃晃的铜锁。司马懿看了心中有数。

  他在外屋仔细打量四壁,没有发现什么异样之处。最后,他的目光停留在墙上挂的一幅很大的中堂画上。他上前掀起画,发现后面有一暗道。他钻了进去,七拐八弯来到一处,能听到钟善诵经声。他心中一喜,紧走几步,隐隐有了亮光,就见一人贴在壁上,透过一个小孔向外张望。果然有鬼!司马懿便扑上去,反拧住那人胳膊,低声喊喝:“不许声张!”

  那和尚以为是伙伴在和他开玩笑,头也不回他说:“乱什么乱!快看这户人家多有钱,我该说几句好听的糊弄他一下。”

  司马懿一听火了:“好你个秃驴,想出这损招骗钱。”

  那和尚听出不对,口头一看,愣住啦,结结巴巴地问:

  “你,你是谁?”

  司马懿:“我是衙门里的差官!”

  和尚一听吓瘫了:“啊!”

  司马懿一把把他拽开,反绑了。自己来到他方才呆的地方,向外一看,原来铁佛是空心的。这儿是铁佛的肚子,从肚脐眼的小孔中可以看到庙堂里的一切。此刻,住持僧正摆着一幅慈眉善目的样子在诵经,时不时用贪婪的目光扫一下黄澄澄的元宝,脸上掠过一丝欣喜。

  司马懿一阵大笑:“哈……”

  笑声惊呆了住持僧,惊呆了众和尚,也惊呆了等着进香的百姓。诵经声嘎然而止,大殿里一片死寂。

  住持僧以为是铁佛里的和尚出了差错,正要发火,铁佛里又传出嗡嗡的话声:“骗人的把戏该收场啦!”

  住持僧这才知道大事不好,就要逃跑。

  司马懿早在铁佛肚里看到,大喊:“差役们还不动手!”

  扮作香客的差役们听到号令,发一声喊,一齐动手抓住了众和尚。

  司马懿在铁佛肚里见进香的百姓都愣在那里,不知就里,便说:“乡亲们,我是河内郡派来的差官,今日来戳破贼和尚的骗钱把戏。希望大家不要再受骗了。现在正是春耕大忙季节,你们还是赶快回去吧,误了农时,吃亏的是自己。

  快回去吧。”

  百姓们听了,纷纷道:“受骗花钱又误农时,真是不该呀!走,回去侍弄地去。”

  司马懿和差役们押回和尚。太守审理了此案,处决了为首的住持僧。

  回到后衙,太守很感兴趣地问司马懿:“你怎么断定铁佛说话是个骗局呢?”

  司马懿说:“道理其实很简单,稍有头脑的人不难识破。

  首先,铁佛没有性灵,怎么会说话呢?再听声音,嗡嗡的,有如人在井中讲话,有一种瓮音。再看住持僧的神态,全然不似出家人视钱财如粪土,而是目露贪婪之色;且有凶悍和尚把守后院。后院一定有机关。果然,在方丈禅房,我发现了和尚装钱财的大柜,在画轴后面发现了暗道。我这是用了棋道上的小卒拱心术呀!”

  太守听了连连点头,赞道:“好个小卒拱心术!”当下,拿出八千钱奖励了司马懿,又设宴款待。

  酒至半酣,王太守放下酒杯,轻轻叹了口气。

  细心的司马懿见状忙问:“大人有什么为难事吗?”

  王太守说:“唉,今日虽破了一桩骗钱案,却还有一桩棘手的案子无从下手。想起来,令人头疼。”

  司马懿问:“什么案子这么难办?”










司马懿大传四 赖地契奇案得结 巧卧槽不为难题






四 赖地契奇案得结 巧卧槽不为难题

  如期还债,反遭诬告。查无实据,愁坏太守;司马懿一着“卧槽马”,引蛇出洞……

  且说王太守宴请司马懿,席间勾起心事,被司马懿打问,便原原本本说出根由。

  王太守说:“怀县我一个朋友的内弟叫霍四,他因急用钱,把地契当给邻村的朋友袁二,说定三个月内用钱赎回。

  三个月期满,霍四先拿十万钱还给袁二,说好三日后还清余款。因为二人彼此很熟,也就没有拿取字据。可是,三日后,当霍四去交还余款时,袁二竟矢口否认己收回十万钱的事实。霍四求丈哥帮忙,我那朋友就到县衙告状。可是,大堂之上,那袁二振振有词,死不承认。怀县县令查无实据,只好让袁二回去了。我那朋友气不过,便又上告到我这里。我又怎么才能明断呢?”

  司马懿听了,也觉十分棘手,沉吟片刻,问:“大人的朋友可靠吗?”

  王太守:“他是有名的老实人,不会说谎。”

  司马懿说:“那好,大人不必烦愁。下官有办法制服无赖袁二。”

  王太守见他说的如此轻松,惊讶地问:“你真能让他承认?”

  司马懿肯定地:“只要事实确凿。”

  王太守:“还不相信我吗?”

  司马懿:“哪里。要破此案,只须……”他向太守悄声说了计谋。

  王太守听得眉开眼笑,附掌称道:“妙!就依计而行。”

  次日,一张传票,把袁二押上河内郡大堂,上了刑具。

  袁二大哭大叫:“冤枉啊!青天大老爷不能不问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