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成熟-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被指控犯有伪证罪。此时“水门事件”的怒潮已集中到尼克松一人身上来了,弹劾不可避免。
1974年8月8日,尼克松发表了辞职的电视讲话。8月9日凌晨2时,黑格将军走了进来,递给尼克松一份文件,上面只有一句话:“我辞去美国总统职务。”尼克松在文件上签了字。这是他作为总统所签署的最后一份文件。
轰动世界政坛的水门丑闻至此结束,尼克松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被迫辞职下台的总统。美国人像从噩梦中醒来,发现他们居然选了这样一个人当总统。这件事在精神上给美国人造成的伤害,几乎不下于越南战争。
尼克松还成了一个极佳的研究项目,许多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以及敌友各方人士在他身上施展才华。前总统杜鲁门愤怒地说:“他能够用两片嘴唇同时撒谎。即使他保证说真话,也是在撒谎,以免荒疏了撒谎技巧。”后任总统卡特沉重地说,“在我国200年的历史上,他是最不诚实的总统。他玷污了总统的名声。”在基辛格四大本回忆录中,尼克松被描绘成一个胆怯、自尊、犹疑不定的人,可笑之处随处可见。
探讨尼克松个性的书层出不穷,比较著名的就有:《尼克松对尼克松》、《寻找尼克松》、《尼克松———性格的形成》等等。尼克松的病态个性迷住了大批心理学博士。
尼克松从事业的巅峰摔落下来,大家都以为他完了。
但有一个人认为他没有完:妻子帕特!
病重的尼克松回到家乡,有几天,他失去了知觉。一个护士打了他一个耳光,“理查德,醒醒!理查德,醒醒!”他醒来了,对妻子说,“我完了……”
帕特紧握住他的手,厉声说:“不!你不会完,你一定不能屈服。”
大法官派出了3个医生来到尼克松家,轮流在他身上又戳又捏,以核实他的病况,证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到华盛顿去作证。尼克松觉得自己饱受污辱。然而,最使他痛楚的是“赦免”。
继任总统福特运用法律赋予的权力使尼克松避免受审。福特对此的解释是,不光彩地辞去总统职务,这种羞辱已是足够的惩罚,“等于坐牢”。这一观点后来被大多数美国人所接受,认为尼克松所蒙受的羞耻,与他的罪行大致可以相抵。但除了总统之外,其余的水门事件的被告都受到了审判。
在被迫辞职后的头4年,他艰难而痛苦。尼克松身心两个方面仍在承受失败的后果。律师费用耗尽他的积蓄;新闻界给了他一个专用称谓:被贬黜的前总统;朋友们纷纷离他而去;他患上了内分泌失调和血栓性静脉炎。医生说他基本上是一个废人,能苟延残喘就不错了。
之后,尼克松开始深深地思考。他知道还有未来,前提是自己必须努力。他说:“失败固然令人悲哀。然而,最大的悲哀是在生命的征途中既没有胜利,也没有失败。”他决心摆脱挫折的打击,要以坦诚的忏悔和努力为国服务,寻求人民的谅解,他希望一个“新尼克松”从泥水中站立起来。
他研究了历史上许多领袖人物失败下台后的情况,他称之为“在野现象”。给自己定下3个原则:1?郾忘掉过去,一心想着将要做的事情;2?郾不让批评你的人支配你,因为他们只有在迫使你同他们争吵而不是在实现你的目标时,他们才赢;3?郾把自己的时间用于比自己的身家性命更大的目标上。
1978年,尼克松在他65岁生日时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献身于政治。这是一个已无政治前途的人晚年的决定。
尼克松很快出版了《尼克松回忆录》,这本书立刻成为国际畅销书。
早在1962年,尼克松就写过《六次危机》,显示了他出色的全球战略眼光。周恩来叫人把这本书译成中文,毛泽东也喜欢这本书,由此喜欢这个“右派”。他在尼克松来华的时候称赞过这本书,让尼克松感激终生。
现在,写书成了他献身政治的主要方式。他的主要著作有:《真正的战争》、《领袖们》、《决不能让越南局面重演》、《1999不战而胜》、《角斗场上》、《只争朝夕》等等。几乎每一部都是国际畅销书。
尼克松写作时十分认真刻苦,每写完一部他都发誓不再写作了。但是,他克制不住议论政治、献身政治的瘾头。他要做一件几乎没有任何可能实现的事情———用另一种努力改变他在美国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挽回自己的声誉。
在此后20年的时间里,尼克松不断反思自己,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美国的在任总统出谋划策,在国内外讲演数百次。20世纪90年代前期,他肩负修复美中关系的重大使命,第五次访问中国。1994年临终前不到一个月,他以病弱之躯出访莫斯科,为美调整对俄外交提供政策评估。
这期间,每年的6月17日对他来说都是一个痛苦的关卡,因为这一天是水门事件的纪念日。许多媒体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反思那段对于尼克松来说极不光彩的日子,不断有新的录音资料公布出来,还会有记者在不同场合发出的攻击性提问,来责难尼克松。
尼克松以极大的耐心和真诚的悔恨来求得公民的原谅,并用实际行动来等待时间的裁决。20年来,尼克松几乎每天都生活在痛苦和反思中。“我是自己最好的批评家”成为他的名言。
终于他的行为让美国人感动了,他重新赢得了人们的信任。一个“新尼克松”诞生了。
1993年4月11日,尼克松最后一次访问中国。他站在1972年访问中国时专门为他和周恩来定做的一艘小船上,对陪同他的美国女助手无限感慨地说:“有两件事将使我载入史册,水门事件和对中国开放。一件是坏事,一件是好事。”
1994年4月22日,尼克松逝世,享年81岁。白宫宣布:葬礼的当天为全国致哀日,联邦政府停止办公,邮局停止投递。民主党的克林顿总统代表整个国家对安然去职的共和党前总统尼克松表示敬意,美国各界2000多人以及88个国家的400多名代表参加了葬礼。
尼克松为恢复名誉的顽强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在他生命经历了大起大落后,尼克松大彻大悟地认识到:“生活的目标应该是比生活更重要的东西。如果不投入到比你自身更伟大的事业中,你就看不到生命的意义。那是找到自我的惟一途径。”
人们说起恢复对华关系,或水门事件,都会想起尼克松。在尼克松的一生中,这两件事几乎成了他的标志。而深印在人们心里的却不是这两个事件,而是他的思想。可以这么说,在对当代领袖人物及其政治活动、历史遗产的议论和评价上,还没有哪一个人,有那么生动、具体、深入的文字。我们可以抛开他的某些观点,但就是这些文字,就已经是十分宝贵的历史遗产。这是我们应该感谢他的。
一个人不可能不犯错误,问题也不只是对错误的态度,而是他怎样对待生活,是停止在个人的得失上,还是义无反顾地追寻和探索?历史总是青睐那些探索的人,因为他们留下的不是名声,而是财富。从更深的角度说,不要把生前的荣誉看得那么重要,历史的评价才令人咀嚼。
《千万别成熟》 第四部分痛苦是深刻的母亲(1)
☆失去的不要追寻,得到的不要守着,往前走,那才是生生不息的美妙。
☆人们习惯于给成功打句号,给失败打问号。在这个意义上,创造孕育在失败之中。
NO。25
不以成败论英雄,最有价值的是具有探索精神的人
———被弹劾下台、以政治家辞世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在当代的美国总统中,我们最熟悉尼克松了。因为在他主政期间中美恢复了外交交往,这不只改变了当时的世界,也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中国。然而,尼克松却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弹劾的总统。
成功的人都有痛苦,痛苦是深刻的母亲
185
关牧村的歌很甜。它不是远处淌过来的小河,甜得叫你惊喜,而是流走的一条溪流,甜得叫你畅往。一丝丝悠长的心绪把那甜润拉向了远方。
关牧村出生在河南新乡一个叫牧野的小村,据说这里是周武王打败商纣王的地方,她的名字由此得来。在她出生后,在北京有过一段儿时幸福的时光,她还记得在紫竹院公园旁边玩耍的情景。就在她4岁时,父亲被划成右派,失去工作,她们回到了辽宁新城子老家。就在这时,母亲患了癌症。
母亲出身大户人家,读中学时曾经跟一个法国人学过声乐。小牧村也爱唱歌。母亲发现她的嗓音非常好,就想在她身上圆自己没有实现的梦。于是,就下工夫教她。后来,天津她母亲工作过的单位接收了她们。就在她10岁时,母亲去世了。当时父亲不在身边,3个孩子哭得昏天黑地。后来,父亲从沈阳回到天津做临时工,和她们生活了3年。在她13岁时,哥哥下乡,父亲为了口,丢下她们去了山西煤矿。送走父亲的时候,她哭得十分伤心,充满了怨恨。13岁的她带着11岁的弟弟开始了孤独的生活。
这是她一生中最难的时候,每月只有父亲寄来的15元生活费,她要到远郊去买玉米面,回来熬糊糊吃。冬天没钱生火炉,就靠做饭的那点热量取暖。那时,冬天天很冷,没棉衣,她用旧衣服改;弟弟的手冻肿了,她把弟弟的手放在自己的身子里;弟弟病了,半夜里,她常常四处找药,找大夫。她说:“那时,我简直不懂得什么叫害怕,似乎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支撑着我,一种无形的东西在保护着我。也许是唯心,但我总感到好像有神灵在保佑着我们,在暗地里帮助我们。是感觉?是幻影?但我就是这样,以为有一种力量使我们渡过难关,闯了过来。”
看了朝鲜电影《卖花姑娘》,她哭了一个星期……她承受了连成年人也难以承受的、太多的苦难。她说:“那时,只有同弟弟相濡以沫的爱,只有那些抒情歌曲,才能给我带来一丝安慰。”
不过,社会上总是好人多,在上中学时她遇上了一个好的音乐老师,得到了正规的音乐训练。后来又有几位音乐老师帮助过她。在她进厂工作以后,她的父亲又被划成历史反革命,没了工资收入。这时厂里帮助她,在她17元工资之上,加了15元的补助。她的师傅甚至提前上班,做工前准备,把时间留给她练声。
在读初中时,她连续报考多个音乐学院和文工团,都因政治问题而不能如愿,工作后也受到过一些来自上面的不公正对待。那时,天津文艺界的一个负责人责令:“舞台不许演,电台不许播,刊物不许登。”而天津机械局的领导却说:“他们不让演,可咱们还要给小关开音乐会哩!”这些领导处处帮助她,给她各种方便条件。关牧村说:“我永远忘不了我身边那些领导和同志,今天,我对工人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四人帮”垮台以后,她真的有了自己的音乐生命。她也成了国家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副主席,还在南开大学读了历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她的品德为更多的人所称道。无论央视组织的《心连心艺术团》义务演出,还是青年系统邀请她出演,她从来没拒绝过。她说:“没上台先谈钱,这对我来说是没有的事,怎么好意思呢?这不是把自己当作商品了吗?”
1902年3月,鲁迅东渡日本。他到日本不久,就接到母亲来信,说已为他订了亲,女方名叫朱安,大鲁迅3岁,是按旧式规矩教养大的,不识字。朱安是鲁迅本家叔周玉田夫人的同族,平日里和鲁迅的母亲很谈得来,母亲对她很是喜欢,便托人说媒,订了这门亲。鲁迅对这包办婚姻自然是反对,就写信要求退婚。母亲的第二封信很快就来了,说不能退婚。鲁迅只好后退一步,提出两个条件,一要朱安放足,不再缠小脚,二要她进学校念书,学认字。显然,他这时对自己的婚姻还抱着希望,即使不能自己选择,也想尽量将它改造得符合理想。可是,母亲的第三封信又来了,转达了朱安的意见,一,脚已经缠了多年,放不大了;二,不愿意进学校念书。事情到这一步,已经非常明白,从肉体到灵魂,朱安都是一个旧式女人。鲁迅没有立刻回信表明态度。可没过多久,1906年夏天,25岁的鲁迅正在东京开始他的文学活动,母亲的信又接二连三地来了,说自己病重,要他速归。他焦急地赶了回去,却看见母亲好好的,她没病,诳他回来,是要他完婚。
人们都知道鲁迅是个新派人物,估计会发生一场冲突,所以,都向他陈述种种的“应该”。但鲁迅出乎意料地顺从了人们的摆布,让大家觉得他们的努力完全白费。他身穿新礼服,头上还装了一根假辫子,和新娘完成了所有规定礼仪,然后揭开了新娘的盖头。新娘身材不高,有些瘦小,面色黄白,额头宽而显得微秃,尖下颏,嘴唇薄而显得嘴略大。婚后第二天,鲁迅并没有按老规矩去祠堂,但又按着习俗随朱安去娘家“回门”,晚上却独自一人睡在书房。婚后第三天,他就搬到母亲房中去睡;再过一天,更干脆离家远行,回日本去了。
朱安面对丈夫的决绝,只有独自流泪,她做着各种猜测,回想自己这几天的言行,回想每一个细节,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作为朱安这样一个典型的旧式女人,她无法了解丈夫的感受,也无法决定自己的感受,她从开始就处于被人摆布的位置。但是,她所受的教育告诉她,她的命运已经属于周家和她的丈夫,她痛苦又毫无怨恨地在绍兴陪伴婆婆孤寂地度过了13年。对她而言,
《千万别成熟》 第四部分痛苦是深刻的母亲(2)
丈夫,只是一个名词;夫妻,只是一种名义。
鲁迅在日本的活动接二连三地遭受挫折,先是办杂志流产,又有出版物滞销,使他为以后感到担忧:接下去做什么好?就这样坐在公寓里读书、学德语?也就在这时,绍兴老家又一次为他的生活做出了安排:因为家中添了朱安,生计日艰。三弟周作人又在东京读书,还要和那位日本姑娘羽太信子结婚,急需接济。母亲希望鲁迅回国谋生,以养全家。1909年8月,他离开东京回国,结束了多年的求学生涯。
10年前他怀着寻找国家和个人出路的热情离家远行,可现在,他却为承担他其实并不愿意承担的责任而返回故乡。
鲁迅回到国内,先是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担任生理和化学教员。一年后,他回到绍兴府的中学堂当学监。辛亥革命爆发后,曾与鲁迅同在光复会的绍兴军政府的都督王金发委任他为绍兴师范学堂的校长。后来,由于作家许寿裳的推荐,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部长蔡元培邀请鲁迅去当部员。他19年2月到南京;三个月后教育部北迁,他又被任命为北京政府教育部的佥事,兼社会司第一科科长。于是5月底抵达北京,住进宣武门外的绍兴会馆。
其实,在绍兴也罢,在北京也罢,叫鲁迅真正难捱的,倒不仅仅是政局的无望和官场的压迫。当初在日本,以为天地广大得很,也就不怎么在意与朱安的婚姻,甚至对人说:“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这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