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最受读者喜爱的100篇情感文章 >

第34章

最受读者喜爱的100篇情感文章-第34章

小说: 最受读者喜爱的100篇情感文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垃圾条内蚊虫乱飞,几个掏垃圾的人将头探进箱内,像寻宝一样用木棍在箱内翻
搅。一个老人手提两袋垃圾朝这边走来,她立刻奔过去,“爷爷,我帮您倒。” 


她将垃圾袋放在地上,捡出上面的啤酒瓶放进纺织袋。袋子渐渐鼓起来,她将它
搭在背上,奔向一个建筑工地旁的废品收购站。

我就是在这时出现在她面前的。她有些惊愕,惶惶地打量我。我拍了拍她的后背,
说:“孩子,回家温习功课吧。” 
这时我突然改变初衷,她应该回到她应该去的地方,对于一个人来说,苦难并非
一无是处。

一个月后,我替她打点行装,在她的背包里偷偷塞上了3000 元钱。那天,我从
单位叫了辆车,准备送她去车站,回家却发现已人去楼空。她悄悄地走了,留下
的只是一张欠条:

欠婶婶人民币3000 元。

王小玲

望着这张纸条,我呆呆地出神。我将它揉碎,透过窗口,缓缓撒向天空。雪白的
纸片在夏风里飞舞,宛若一只只欢笑的眼睛,渐渐随风远去……

他让我们闻到太阳的味道/李湘荃

2004 年6 月20 日19 时30 分,云南德钦梅里雪山下,明永冰川景区公路距澜沧
江桥不到300 米处发生一起车祸,从北京前来明永村义务支教的志愿者马骅老师
与一个藏族老人被抛入滔滔的江水中。

昨天,马骅的藏族朋友斯那伦布对本报记者说:“如果没有这次意外,除了明永
村人和几个朋友,谁也不会知道这个标准的现代青年在这个深山僻壤的藏族村
庄,一箪食一瓢饮地生活了这么久;谁也不知道他给这个村庄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谁也不会知道他与这个村庄的藏族朋友们建立起了怎样的友谊。” 

面对记者“为什么喜欢马老师”的提问,19 个孩子做出了形形色色的回答。冰
河说———

马骅,天津人,1996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先后在上海、北京等地
工作,曾任北大在线经理,他还是一位诗人。2003 年春节后,他作为一名志愿
者独自到明永村做乡村教师。

几天来,明永村的老百姓、德钦县的警察、附近小学的老师组成数十人的搜救队
一直沿江搜索。搜救范围随着时间一再扩大,德钦县先后请求下游的维西傈僳族
自治县、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临沧地区沿江县乡协助寻找。


明永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藏族老人们来到马骅老师出事地点,吟唱着“玛
尼调”,为马骅老师超度亡灵;从马骅老师手中毕业、现在云岭乡完小寄宿的11 
名学生放周末假后,来不及回家,哼着马老师教的《明永歌谣》赶到明永小学,
商量第二天到山上的寺庙烧香,恳求佛主保佑马老师;为给马老师祈福,明永村
的百姓捐资给马骅请了一尊金佛供奉在山上的寺庙里,还请西藏农布林寺为马老
师点上1000 盏酥油灯、念上1000 遍经文……

(一)新派青年来到明永村

■ 村长不相信他真会来
村长大扎西:“没想到,离开学还有一个星期时,嘿嘿,他真的来了!” 

马骅是2003 年2 月底的一天来到明永村的。

明永村的村长大扎西回忆,“前年下半年,从我们村出去的、在县城旅游局工作
的扎西尼玛跟我说,有个名牌大学生想来我们这里教书,还不要报酬。我当时高
兴极了,这是多好的事情啊。但冷静下来后觉得这事不可能,你想想看,放着大
城市里的好生活不过,要到这里来,而且还不要报酬,可能吗?”

大扎西的怀疑是有理由的。明永村位于滇藏边境的梅里雪山脚下的明永冰川景区
内,隶属于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云岭乡。虽然美丽的梅里雪山吸引着不少游客,
但要到达这个地方实属不易。天气好的话,从云南大理到德钦县城也要在险要地
段的九曲回肠山路中爬行整整10 个小时,而从德钦县城到明永村还有3 个多小
时更危险的山路。马骅对这段路曾有过描述,在他给朋友的信中说,“有的路段
全是山上滑下的碎石子,脚下一不小心就有掉到澜沧江漂至越南的危险”,而且
“到夏天,雨季时,公路太容易塌方,不但麻烦,而且危险”。因为到达明永村
困难,所以这个藏族小村庄与外面相对隔绝。马骅到来前,很多村民不会讲汉语,
更不用说英语了,村小学最高只有四年级,也只有一个藏族老师。一旦老师要出
门办事,学生就不得不放假,而且经常因为开学时买不到课本,孩子们不得不一
直上学前班,等到能正式上一年级,他们已经满9 岁或10 岁了。曾一直是明永
小学第一名的尼玛,他5 年前毕业时也有14 岁了,而且还说不好汉语。

“没想到,离开学还有一个星期时,嘿嘿,他真的来了!”到现在,大扎西还觉
得不可思议。

“他个头很高,留着一头长发,看起来很有一种特别的气质,跟我们村庄的年轻
人完全不一样。”跟马骅学了一年零两个月英语的藏族小伙尼玛形容,“但他清瘦
的脸庞轮廓分明,凸凹有致,如果他是我们藏族人,皮肤再黑点,肯定是典型的
康巴汉子。” 

大扎西第一眼见到马骅时,无论如何也难以把他和一个支教志愿者联系起来。“我
问他,你为什么要到这里来?他当时的表情很平常,没有一点点能让我想得起来
的地方,他的回答我也记不清楚了,大概是说,帮助一下这里的孩子们。” 


■缘何来明永已成谜
朋友朱靖江:“他就是想过一段纯朴自然的日子,让内心宁静下来。” 

迪庆州的记者同仁们曾有过解开这个谜的机会,但那次采访留给他们的是尴尬。

与马骅同在明永小学任教的藏族老师里青回忆说,大概是今年3 月,州里的记者
们不知从哪里得知明永来了一个支教志愿者,就前来采访他。

“我从没见过这么躲避采访的人,就好像他做了一件坏事。记者来明永,他就跑
到德钦,记者追到德钦,他又回到明永。后来,记者终于在他下课时堵住了他。
我以为他总该说些什么了吧。没想到,记者问了他一堆问题,他要么不说话,要
么应付一两句。我记得记者笑容可掬地问他这么年轻来免费支教,以后老了怎么
办,有什么打算等等,可能记者希望得到积极一点的回答,可他却说没想过,没
什么打算。后来我问他为什么不搭理记者,他说,解决不了什么问题。”里青说
到这里,摇了摇头,“我不明白他所说的问题是指什么……他真是个难以捉摸的
人。” 

而马骅的藏族朋友、在明永村长大的诗人扎西尼玛说,马骅决定来位于滇藏边境
的明永村教书并不是一时冲动,“因为早在2002 年9 月,我就把村长大扎西同意
他来这里教书的意见转告他了,而他是2003 年2 月到来的。所以我认为,他应
该经过了半年左右的准备。” 

引荐马骅来明永的北京朋友朱靖江说,2002 年上半年马骅让我帮他找一个偏僻
的地方教教书时,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过一段纯朴自然的日子,让内心宁
静下来。我了解他,他是那种比较侧重自己内心关注的人,很感性。”也有人说,
马骅是因为爱,或是要寻找生命的价值。

但马骅的另一个朋友说,“不管他的本意是什么,他希望的这段云淡风轻的日子
只是他心灵和精神的调整期而不是走到最后。因为他还打算7 月中旬回到城市,
为考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生作准备。” 

(二)村庄沉浸在悲痛中

■马老师是我们的自家人
酒店老板阿亚:“茶杯上爬满了苍蝇,但马老师端起茶杯就喝。” 

可能马骅和他的那些崇尚放飞心灵的朋友们都没有意识到,马骅的离去会让这个
村庄沉浸在巨大的悲伤和遗憾之中。

记者走访了这个村庄的十几户人家,有住山上的有住平地的,有干部有群众,有
贫有富,有老有少……令人惊讶的是,他们无一例外地这样评价马骅:“马老师
是个大好人,他走得太可惜了。我们非常尊敬他。” 


学校附近的酒店老板阿亚初中毕业,当过兵,曾多年在外跑生意,他说他见过很
多城里的文化人,就没见过像马老师这样“纯白、无丝毫矫情”的城里人。

“马老师来这里一年多,我跟他说过的话加起来不到三句,但我从心底里敬佩他,
因为我亲眼看到过两件小事。一次,马老师和两个朋友在店里吃饭,茶杯上爬满
了苍蝇,一个似乎是来自城里的朋友总在赶着这些烦人的、无处不在的小家伙,
但马老师对这些熟视无睹,端起茶杯就喝。

“还有,去年的儿童节,马老师带着村里的小孩到明永冰川玩耍后下来,当时太
阳很毒,马老师在我家对面的小卖部买了一瓶很大的‘奥得利’饮料,让孩子们
轮流喝,孩子们轮流喝了一圈后,他一点也不嫌弃,拿起瓶子就大口大口地喝。” 
阿亚说,“一些小孩流着长长的绿鼻涕,就连他家大人可能都会嫌弃。当时我和
附近的几个村民看到了这一幕,纷纷感叹,像这种事我们村民都做不到。” 

■马老师教藏民学英语
藏族马队队员尼玛:“马老师曾对我说,只要还有一个同学在听,他就会教下去。” 

村民们谈得最多的还是马骅到明永来的主要工作———教学。“刚开始,因为他
不会说藏语,他只能教听得懂一点点普通话的四年级语文和英语,一个学期后,
他主动要求加上二年级的语文课。”藏族老师里青说,“去年4 月,他看到村子里
的外国游客增多,而为游客牵马挣些脚力钱的小伙子们却不能用英语跟外国人交
流,于是义务办起了夜校———英语口语培训班。” 

尼玛上过初中,是马队的小伙子中英语底子最好的。他说:“学英语日常口语对
我们来说太有必要了,就算交钱我们也会去学,可是马老师来之前,我们这里根
本就没人会。马老师办培训班的消息传开后,村里的年轻人都聚集来了,他非常
耐心地从26 个字母教起。” 

尼玛说,英语口语培训班每个星期一至星期五晚上开课,风雨无阻。但是随着进
度的加深,很多年纪稍大的人跟不上,纷纷放弃了,到最后,马骅老师出事前一
个星期,只有3 个同学坚持了下来。阿亚也曾经去听过课,“我年纪大了,接受
能力不如那些小伙子,而且又要盖房子建酒店,所以就没有去学。马老师走了,
我才意识到原来没有好好珍惜。” 

“马老师曾对我说,只要还有一个同学在听,他就会教下去。”尼玛眼里含着泪
花说,“我们不仅已经学完了与外国人谈牵马生意的基本对话,还学了新概念英
语(一)的一半。课余的马老师话很少,但只要说了的话,他肯定会做到。” 

现在,尼玛开始能自信地跟外国人交流了。他眉飞色舞地说:“初中时学英语,
不敢开口;跟马老师学英语,开始也不敢开口。” 

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尼玛充满了自信。去年9 月,一个日本人骑马上雪山途中摔


伤了,却不愿下来,还执意要往上走,而牵马的小青年担心她的安全,希望她先
就医。“可那个小青年不会说英语,他觉得我学得时间长,就让我翻译。我当时
很羞涩,要是她听不懂我的话怎么办,可大家都用希望的眼神看着我,我硬着头
皮说了一句马老师教我的英语,大意是,请您下马休息,没想到她听懂了。就这
样,我现在很有信心地招揽外国人生意。看见一个老外,就说what'syourname? 
当看到老外露出惊讶的眼神时,我别提有多开心呢!” 

除了社会青年,小学生们的普通话进步也很快。一名家长格茸此里说,“马老师
来了以后,我的小儿子开朗多了,他敢跟陌生人打交道了,因为他的普通话流利
啊。而我上初中的大儿子在这上面还不如小儿子呢。” 

■马老师带领大家盖了洗澡室
藏族学生冰河:“温暖的水从水管里流到我的身上,我能都闻出来里面太阳
的味道。” 

“他性格内向,喜欢

独来独往,有时候跟他发生了点小冲突,他也是甩甩头,不与你争辩就过去了。
但他跟孩子们却打成一片,孩子们都非常喜欢他。”这也是很让藏族老师里青奇
怪的事。

面对记者“为什么喜欢马老师”的提问,19 个孩子做出了形形色色的回答。

次仁拉木说:“马老师讲课很仔细,为了让我们能听懂,他上英语课每天只讲四
个单词,直到我们弄懂为止。” 

思那次里说:“马老师就像父亲一样,他给我们买作业本,不要我们的钱,还在
节日里带我们去旅游,给我们拍合影和单人的照片。以前的老师从没有这样过。” 
今年六一儿童节,思那次里等11 人已经到云岭乡完小上五年级了,“可马骅老师
还是到4 公里外的云岭乡完小去看我们,还带去了好吃的糖果。” 

鲁茸达瓦说:“马老师经常教给我们不一样的东西。他在6 月1 日带我们到附近
的景点———明永冰川玩,告诉我们这是六一儿童节,在下山的时候教我们捡一
些卷纸、塑料袋、塑料盒子等等,他说,这些东西会弄脏美丽的梅里雪山。而这
些,以前我们根本就不知道。” 

冰河说:“他来了,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是啊,马骅老师来了后,学校
门前的废墟变成了操场,旁边的空地变成了充满情趣的小花园……

他还带领同学们盖了学校洗澡室。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给村里送了几个太阳能热
水器,村里分给了学校一个,马骅带领学生到河边和山上背石头,要水泥,买青
砖,耗了两个星期的时间为学校盖了两间分男女的洗澡堂。


冰河说,“我们原来一个星期顶多洗一次澡,而且没有自来水,只能坐在大瓶子
(当地洗澡的容器)里洗。建好洗澡堂后,晴天我们放学后就能洗澡,温暖的水
从水管里流到我的身上,我都能闻出来里面太阳的味道。” 

大扎西听着孩子们对老师的回忆,忧郁地说,这么好的老师以后可能再也找不到
了。

■马老师尊重我们和我们的习俗
学生阿松林的母亲:“我们吃什么他就吃什么,他还穿着我们藏族服饰参加转山
仪式。” 

曾与他有过几面之缘的朋友老范说,“他留着长发,抽着从北京寄过来的中南海
混合型烟,有时还扎着红发带,课余时间会坐着发呆或看书或孤独地弹吉他,不
拿固定薪水,靠稿酬生活,写一些现代诗歌……哦,他真是一个标准的新派现代
人。”可马骅的潇洒新派丝毫不影响藏族人对他的感情认同。

次仁拉木是马骅带的第一批学生,她母亲回忆说,有一次她看见马骅老师穿着有
破洞的裤子,就建议马老师换一条。“村里一些到过城里的人嘲笑我说,破裤子
是一种时尚,我当时觉得很不好意思。但没想到,他马上就回宿舍换了一条没有
破的旧裤子。他真是很知道尊重别人的感受呢。” 

阿松林的母亲一提起他竟哭得泣不成声,“他虽然不太跟我们说话,但他非常尊
重我们和我们的习俗,有时阿松林约他到我家吃饭,我们吃什么他就吃什么。他
还穿着我们藏族服饰参加我们的转山仪式。” 

转山是藏族的一种宗教仪式。“去年是梅里雪山的本命年,而且是六十年一次的
水羊年,是真正的本命年。因为梅里雪山的主峰卡瓦格博是整个藏区最重要的神
山———和西藏阿里的冈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