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5711-我是湖南人 >

第10章

5711-我是湖南人-第10章

小说: 5711-我是湖南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是解放军。    
    黄百韬大惊失色,向徐州的刘峙呼救。    
    杜聿明飞到徐州,与刘峙磋商,命令邱清泉和李弥两兵团主力援救黄百韬兵团,但为时已晚。    
    邱、李两兵团遇到华东野战军的顽强阻击。他们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代价。激战两天两夜,仅仅前进不到十公里。    
    华东野战军向黄百韬兵团发起总攻,迅速歼灭第一百军、第四十四军全部和第二十五军一部,黄百韬兵团部残余部队乱作一团。李弥兵团被华野阻止于离碾庄圩不到十五公里的地方,无法再前进一步。黄百韬爬上屋顶,引颈西望,只闻炮声隆隆,不见援军踪影。    
    华东野战军向碾庄圩发起总攻,三天时间就全歼黄百韬兵团残部,黄百韬在逃窜时自杀。


第一部分  我本湖南人霸蛮和灵泛,湖南人的两个法宝(4)

    整个淮海大战中,粟裕天天守在军事地图前。杜聿明部逃出徐州时,他就想好了应付的策略。他网开三面,杜聿明可以向西向北向东运动,就是不许他向南。粟裕集中兵力在西南方向,其他方向都是唱的空城计。杜聿明果然中了圈套,向西北逃窜,越钻口袋越紧。    
    华野包围圈越缩越紧,蒋军空投物资大量落在华野部队手中。天也与蒋军作对,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蒋军官兵饥寒交迫,把老百姓的门窗甚至棺材板都烧光了,把麦苗、树皮等一切可以吃的东西都吃光了。官兵们为争夺食物互相残杀,甚至活埋伤兵。官兵纷纷携械投降。在华野发起总攻以前的二十天内,蒋军被毙伤、瓦解十多万人,整连整营投降的就有一万四千多人。到华野发起总攻时,杜聿明集团三十万人马只剩下不足二十万人。    
    华东野战军发动总攻,激战四昼夜,彻底歼灭了杜聿明指挥部和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残部近二十万人,生擒杜聿明,击毙邱清泉,只有李弥化装潜逃。至此,淮海战役歼灭国民党军五十五万五千多人。    
    淮海大战进入尾声,粟裕待在指挥所里,运筹谋划,调兵遣将,查看地图,口授命令,七天七夜未眠,虽然疲惫已极,仍然毫不松懈,直到张震副参谋长进来报告:“我军攻克敌人最后一个据点刘庄。”粟裕终于松了一口气:“好啊!”就昏睡过去,两天后才醒,众将领急忙前往慰问。粟裕面容憔悴,轻声问:“有没有鸡汤啊?”    
    毛泽东得到胜利的捷报,高兴地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下第一功!”    
    湖南湘乡人陈赓,也是一位将霸蛮和灵泛结合得十分恰当的猛将。    
    解放战争中,陈赓指挥太岳兵团强渡黄河,挺进河南西南部。蒋介石急派李铁军率领四个整编师组成第五兵团,与谢甫三的陕东兵团一起,夹击陈赓的部队。    
    陈赓在灵宝歼灭敌军新编第一旅,攻占了陕县,又歼灭胡宗南部第一三五旅。蒋介石大为震惊,亲飞西安指挥。陈赓、胡宗南和李铁军都是黄埔第一期毕业生,现在他们代表各自的阵营拼死决斗。    
    蒋介石深知陈赓不好对付,又抽调十个半旅,增强西安至潼关一线防御,还为李铁军兵团和陕东兵团增派兵力,准备与陈赓决一死战。他语重心长地对李铁军说:“陈赓这个湖南人是非常厉害的,当年东征时,他冒着炮火背着我一口气冲过二十多里地,大气不喘。宗南老弟年轻气盛,我怕他轻敌。你老练一些,对陈赓不求全歼,但求阻止他挺进西安或南下武汉。你要设法拖死他!你们三个都是我的学生,记住,战场上可不能讲同学感情。对陈赓,我已经给过他面子了。”    
    李铁军心知难敌陈赓,神情郁闷地说:“当初校长就不该放走陈赓,你瞧瞧,简直是纵虎归山!”    
    蒋介石懊悔地说:“娘希匹,都怪宋希濂,鼓动同班同学为他求情,我应该做到不为我所用,也不能为共产党所用!战场上你死我活,切戒妇人之仁啊!”    
    李铁军率领第五兵团七个旅,马不停蹄地赶赴豫西南战场,咬住陈赓的部队不放。    
    李铁军领教过解放军的作战方法,在围攻陈赓的部队之前,召集各旅旅长开会,说:“共产党善于游击,把我们拖疲拖垮,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吃弱子。去年他们有所改变,集中优势兵力打败了国军中的美式装备师。但他们不会放着小鱼虾米不吃。这次统一行动,大家务必精诚团结,一旅有危,六旅相救,等距离推进,如果擅自拉开距离,企图趋利避祸,只会给陈赓以可乘之机,切戒切戒!”    
    李铁军不但对陈赓有所了解,还颇为尊重。他在司令部里提到陈赓,还尊称他为陈大哥。他摆阵法也很谨慎,七个旅猥集一团,一动俱动,一停俱停,令陈赓难以将他们分割消灭。但陈赓自有自己的办法,决定派两个旅伪装主力,引诱李铁军兵团西援,把他们引到伏牛山去,主力则就地分散隐蔽,等到时机成熟,再集中作战。    
    陈赓用于引诱敌军的两个旅出发了。老练的李铁军仍然按兵不动,只派出侦察员四处打听虚实。陈赓命令“牵牛部队”继续西进,攻打镇平时大造声势。“牵牛部队”有几门山炮,炮弹不多,平时舍不得用,这一次全部集中起来发挥威力。拂晓,几十名号兵集中在镇平城周围,一起吹响冲锋号,紧接着是震天动地的炮火炸垮城垛,镇平城陷入火海,城内守军惊恐万状,声嘶力竭地向李铁军求援。李铁军虽然是老谋深算,也沉不住气了,率领第三师紧追陈赓的两个旅。    
    “牵牛部队”从镇平出发,继续迷惑敌人。队伍在白天拉成长龙行军,休息时故意燃起大量篝火。李铁军仿效古人,令士兵计数烟灶,发现烟灶每天增加,认定陈赓是在调集兵力。为了更紧地牵住李铁军,陈赓命令部队奔袭内乡县城。李铁军命令第三师急进到内乡县城附近,发现解放军放弃攻城,走进伏牛山中,李铁军的部队鼓起勇气紧跟上来。一个跑,一个追,敌军到了赤眉镇。这里是通向伏牛山深处的一个隘口,再往里走,沟深路窄,大部队行动不便。陈赓估计李铁军到这里就会犹豫。他指示部队设伏,狠狠打击一下第三师。    
    这次伏击从早打到晚,李铁军发动了十几次攻击,逐次增加兵力,最后投入整营整连向山上冲锋,都被解放军击退。李铁军以为抓住了陈赓的主力,亲自到前线督战。他用密集的炮火,一直轰击到太阳偏西,等到步兵爬到山上,解放军早已撤出战斗,转移到深山中的夏馆镇去了。    
    陈赓的戏演得如此逼真,李铁军以为胜利在望,兴奋得在报话机上用明语通话:“我知道陈赓会在一旁听我讲话,听到了也奈何不了我,我已经追上他了,就要歼灭他!”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消息说:“国军已把陈赓主力逼进穷途末路。”在崎岖的山路上,李铁军下令扔弃辎重,丢掉火炮,带着部队竭尽全力向山里追。    
    陈赓拆散了李铁军集团,把第三师牵制在伏牛山深处达半月之久,让第二十师滞留在南阳附近,而第一二四旅则留在了宝丰县。    
    陈赓见时机已经成熟,指挥部队展开攻势。解放军第十旅再克方城,重占南召;第十一旅攻占泌阳,打下唐河,再克桐柏;第二十六旅攻占临汝镇,再克临汝城;第二十七旅再克鲁山。    
    陈赓指挥解放军攻克了铁路线上的许昌和漯河等二十三座城镇,破坏了长达八百多里的铁路线,迫使蒋介石从围攻大别山的部队中抽兵回援。李铁军如梦初醒,率领第三师掉过头,星夜增援平汉铁路去了。他的部队由于一直没打胜仗,缺衣少食,挨饿受冻,上当的感觉更难受,士气空前低落,许多士兵开小差和掉队,枪支弹药和装备扔得遍地都是。第三师来到平汉铁路线上的西平县和遂平县之间,丧失了战斗力,被陈谢兵团和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联合全歼。高级军官或被俘或被击毙,只有李铁军侥幸逃走。


第一部分  我本湖南人霸蛮和灵泛,湖南人的两个法宝(5)

    中共军队许多高级指挥员都具有幽默感,陈赓就是一个。有一次在延安听毛泽东做报告,陈赓忽然抓耳挠腮,东张西望,然后整理军装,起身走到主席台前。毛泽东一愣:“陈赓同志,有何急事?”陈赓不说话,拿起毛泽东的搪瓷杯,“咕咚咕咚”喝水,然后擦擦嘴,立正敬礼,说:“报告,天气太热,借主席一口水,现在没事了。”会场发出哄堂大笑,毛泽东也微笑了。    
    有一位记者熟悉陈赓,评价他机智幽默,大智大公,胸无羁绊,禀性卓迈,所以他的作为都能发挥其天性之极致。    
    淮海战役中,刘伯承和邓小平的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把黄维兵团包围在双堆集地区。直接进攻黄维兵团的就是陈赓的第四纵队。    
    黄维兵团是国民党在淮海地区机械化程度最高的一支劲旅,下辖四个军十一个师及一个快速纵队,约十二万人,是蒋介石五大主力王牌。他们在空军和坦克掩护下,分三路猛攻南坪集地区。刘伯承和陈毅决定集中兵力把它歼灭。    
    陈赓的部队坚守南坪集,他摸透了老同学黄维的性格,知道他是教书出身,迷信书本,墨守成规,打仗总要从兵法书上找依据,开口就是“兵法云”。陈赓看准了他的弱点,放弃已占阵地,引诱黄维纵兵进入伏击地区,待对方醒悟时为时已晚。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把他的兵团包围在以双堆集为中心的地区内。蒋介石命令他与突出重围的李延年兵团汇合,无奈黄维兵团被紧紧钳制,寸步难行。蒋介石只好命令他就地固守,另派三个兵团南驰救援,但是援军步履维艰。    
    蒋介石用飞机向杜聿明空投亲笔信,命令他立即协同从蚌埠北进的第六兵团,南北夹击解放军,以救黄维。杜聿明接令后大吃一惊,明知这样做会导致全军覆灭,深感为难。邱清泉主张按总裁意志行动,杜聿明只好执行蒋介石的命令。    
    杜聿明部很快就被解放军包围,丢掉整个第十六兵团。杜聿明向东南方向突围。邱清泉集中五个师的兵力,以坦克为先导,大炮、飞机全面出动,猛力突围,致使华野第十纵队伤亡很大,有的连队拼到只剩三个人。但他们坚守了十天十夜,粉碎了杜聿明突围的企图。    
    黄维在双堆集盼不到援军,只好靠自己突围,寻找活路。他两次下令向解放军发射毒瓦斯弹,仍然无济于事。陈赓纵队像一个巨大的磁场,黄维挣脱不了它的控制。中原野战军得到华东野战军两个纵队的增援,向黄维兵团发动总攻。黄维和胡琏临突围前准备好了自杀的安眠药。他们乘坦克随部队突围。各部队争先恐后逃命。最终十万人全部被歼,黄维被俘,只有胡琏逃脱。    
    黄维被俘后得知与自己对阵的是陈赓,对解放军说:“败在陈赓手上不算冤枉。他是我的同班同学,在学校里我就比不过他。”    
    黄维兵团全军覆没,国民政府满朝皆惊。蒋介石气急败坏:“又是陈赓!陈赓,黄埔的叛徒!”国民党军中黄埔同学太多,陈赓自然经常要和老同学较量。陈赓一句湘乡话脱口而出:“咯有么子办法呢?”蒋介石既恨陈赓当初不肯跟他走,又后悔当初放走了陈赓。掐指一算,陈赓率领的第四纵队,已经吃掉他将近五十万兵力。    
    粟裕和陈赓机智顽强,说明霸蛮和灵泛是湖南人的两个法宝。还有很多事例可以佐证这一点,但限于本书的篇幅,这里只好省略了。


第一部分  我本湖南人日本人还没有真正地认识湖南人(1)

    和平年代的湖南人,在耕读文化的熏陶下,总是默默无闻地度日。他们崇尚实干,不会争夺在大庭广众发言的话语权。他们先天具有的语言劣势,使他们在外省人面前变得木讷寡语,因为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实在无人恭维。他们埋头干活,低头读书,做人的方式非常低调,因为空谈家在湖南是不受欢迎的。湖南人对空谈家的反感,表现在很轻蔑地说出来的四个字:一张寡嘴。    
    湖南人欣赏的是真本事,是敢作敢为的气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才是真正的英雄。按照现在的话来说,湖南人注重的是执行能力。紧急关头,能不能独当一面;麻烦来了,能不能把事情摆平。湖南人认为,这才是考验一个人能力的试金石,这才是衡量英雄好汉的标准。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下了这个典故,也就书写了湖南人的英雄气概。    
    这个故事是说,秦始皇虽然征服了楚地,统一了中国,强盛一时,但有人预言,楚国虽然衰败了,但秦国一定会被楚国的人所灭亡。果然,楚国的农民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暴政。楚国人就是湖南人,他们敢于斗争,敢于为自己和他人的命运而拼搏。他们不相信血统论,反问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其中的气魄,至今读来都令人震撼。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言是有依据的,预言者从楚文化中发现了一种死不服输的精神。历代楚王有一个传统,一旦战败,君王就要自杀殉国。所以,自杀的楚王与楚国战败的次数成正比。楚国的将相在战败后就更不会偷生。屈原在《国殇》中记载了这种为国牺牲、不怕死亡的精神。楚国的人即使死了,也要“魂魄毅兮为鬼雄”。    
    由于这个典故,外省人就有了“你们湖南人天生的就是造反派”的说法。当然,这也是因为,湖南在近代以来,出了许许多多的革命家。    
    陈胜、吴广领导起义,的确需要不怕死的精神。秦朝的暴政,提起来就令人不寒而栗。秦朝的军队,是那样强大无比。农民起义军没有金戈铁甲,却敢于揭竿而起。与秦军交战之中,陈胜的军队被消灭殆尽,但陈胜毫不气馁,重立政权,继续革命。湖南人的先辈们,就是这样一群无所畏惧的勇士!    
    德国人利希霍芬看到了战争年代的湖南人,因此他说湖南是中国的一个士兵之乡,以盛产勇士而著名。但他没有看到,在战火平息的时候,湖南人都是老实巴交的农夫和平民。在时局艰危的时候,这些唯耕与读的湖南百姓会突然血脉贲张,挺身而出,迎着险恶冲将上去。    
    日本人对湖南人特别感兴趣,他们自以为湖南人身上有一种和他们自己很相似的东西。他们从血型理论中寻找根据,认为湖南人和日本人是相似的血型结构,都是以A型血为主。他们说,根据研究结果,湖南人A型血的比例非常高,是中国各省人中A型血比例最高的。其实,他们并没有真正认识湖南人,湖南人比他们想象的要更加丰富,更加勇敢,更能辨别邪恶与正义。    
    但日本人有一点没有说错,湖南人的确是不怕死的。侵华日军和湖南人交过手,对过阵,他们太了解湖南人的这种秉性。    
    楚文化中的这种“死不足畏”的传统,被近代湖南人继承光大。湘潭才子杨度喊出了“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弘扬了一种更高境界的“死士精神”。    
    杨度的诗句一问世,立即被湖南人奉为“省歌”,湖南志士争相传诵。它激起了无数湖南少年的豪情,陈天华、黄兴、蔡锷等人,就是吟诵着这首歌而感到热血沸腾。    
    受死士精神的激励,湖南人主动“求死报国”的层出不穷。    
    湖南人不怕死,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