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11-我是湖南人-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知,这个连队居然敢于独当一面,在水庙一个狭长地带进行伏击。
伏击他们的就是龙鳞连。这个连几乎全是湘西苗族人。连长因右手长有六个手指,大家都叫他“龙六指”。龙鳞连的士兵个个剽悍异常,穿着军装,脖颈上还挂一个银饰护身符,打仗前总要喝一碗血酒盟誓。战斗中人人奋勇争先,全不怕死,枪弹如雨视若不见,一人遇难群起相救,凝聚力极强。他们发现上野原吉想开溜,自然不会放过。
上野早就听说中国军队中有这么一个苗族人的连队,能打能拼,先存了几分畏惧心理,没料到现在碰上了。日军仗着人多势众,蜂拥而上,气势不弱。龙六指不慌不忙,指挥几个在盟国陆军比赛中得过奖的神枪手,进行远距离射击,专挑举指挥刀的打,还没怎么交锋,上野手下两个大队长一死一伤。接着,龙鳞连发射排子枪,中距离杀伤日军。机枪留在最后才用,等大片日军汇拢到阵地前面十米以内时,龙鳞一声令下,几挺机枪同时喷火,把日军撩倒一大片。龙鳞连紧接着开始反冲锋。苗族士兵们高声喊叫着,身手迅猛异常。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连眼也不眨一下,照样奋勇向前。几千人的上野旅团连续冲了三次,也没冲出峡口。
狡猾的上野留了一手,趁着中国军队援兵未到,在黄昏再次发起进攻,等敢死队冲到距离龙鳞连阵地只有几十米时,他才指挥小钢炮把剩下的少量炮弹倾向守军阵地。
这一手实在毒辣,龙鳞连许多人被炸倒,龙六指也被一块弹片削掉了半片耳朵。冲在前面的日军,也有被自己的炮弹炸死炸伤的,上野称之为“玉石俱焚”。
日军以自己的士兵为挡箭牌,赶在中国大部队赶来之前,用所谓“神风攻击法”,突破了龙鳞连的阵地,冲出了峡口。
落日的余晖洒照山林,硝烟尚未散尽,龙六指按照苗族的风俗,为死去的战友们举行葬礼。
英勇顽强的龙鳞连,作为湖南人浴血抗战的一个缩影,永远定格在历史的纪念册上。
湖南人永远值得为一件事而骄傲:雪峰山见证了日军投降的白旗。中日湘西会战一个月之后,中国抗战出现了一个戏剧性的场面:日本人在芷江准备向中国军队投降。
日本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派代表到芷江洽降,蒋介石派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为全权代表,率领陆军总参谋长萧毅肃以及大批高级官员前往芷江受降。
芷江是湘西一个偏僻的小县城,但它又是自衡阳失守后正面战场中美的联合空军基地。这里山清水秀,景物宜人。
冈村宁次指定驻华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一行八人为洽降代表,乘坐日机抵达芷江机场。洽降会谈在七里桥空军俱乐部举行。今井逗留芷江五十二小时,萧毅肃先后交给他四份备忘录,今井献交了日军集结地区的军事地图。双方达成一项重要协议:国民党政府派出接收大员前往沦陷区,由日方做好一切准备。
为期三天的芷江洽降顺利结束。“七七事变”祸首之一的今井武夫谈到对于湖南战场的感受:“打湖南比打中国的任何一个省都吃力。我们几乎调集了在华日军最精锐的部队,但是,在湖南打了七年,该省七十八个县市,到今天宣布停战为止,我们实际占领的只有四十四个。湖南人确实与中国其他省的人不一样。后来我们才弄明白,这里是清朝曾国藩湘军的家乡。”
芷江洽降是抗日战争中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国民政府在芷江机场南段七里桥磨溪口修建了“受降纪念坊”,以留传于世。
随后,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正式举行。中国人民八年艰苦抗战,终以日本侵略者彻底失败而结束。
湖南地区日军的投降仪式在岳麓山下的湖南大学举行,日军代表第二十军司令官坂西一良中将向中方代表第四方面军司令王耀武递交投降书。在衡阳、长沙、岳阳等地区集结的日军部队共计七万零一百八十人,分别被解除武装。湖南的抗战取得了最后胜利。
湖南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抗战八年,湖南就有七年处于战火之中,而且一直处于正面战场的前线。省会长沙经历了凤凰涅磐。常德、衡阳和湘西的几次会战,长久经月,战况惨烈,美丽的城市和村庄都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湖南人在忍受巨大牺牲的同时,每年为抗战供给军棉七万担,军布三百多万匹,军粮一千万石,还调出各类物资接济邻省。八年中,湖南有一百七十五万人入伍,当兵的人数仅次于人口大省四川。湖南人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抗敌御侮的篇章。
湖南人在面对侵略和欺侮的时候,从来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们决不允许“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他们眼里糅不进沙子。他们在关键时刻冲锋在前,在生死关头决不后退。
这就是湖南人。
湖南人夏明翰的一首诗,揭示了湖南人死士精神的底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连死都不怕,你说湖南人还怕什么?
连死都不放在眼里,还有什么吓得倒湖南人?
第一部分 我本湖南人湘女多情,是湖南人才的精神乳汁(1)
湘女多情,是一句自古流传的俗语。许多中国人,在根本还没亲眼见过一位湖南妹子之前,就已经听说了这个说法。这句话虽然未经学术的考证,但绝非空穴来风。它的来源,是一个古老的传说,有着传统文化的底蕴。所以,湘女多情,决不是湖南人为了夸赞家乡的女子而毫无根据地编造出来的。
相传在名扬天下的洞庭湖上,有一个小岛,叫做君山。那里有一片美丽的竹林,生长着杆子上有着斑斑点点花纹的湘妃竹。如果你到了君山,就会听到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用一段神话传说解释了岛上这些湘妃竹的来历。而这个故事,就是人们认为湘女多情的起源。
前面说过,中华民族的先祖舜帝在南巡途中崩于永州一带,被埋葬在零陵。他的两个妃子娥皇与女英,千里寻夫,来到君山,泪洒湘竹。娥皇、女英对爱情的执著与忠贞,为“湘女多情”奠定了基石。当然,从外地寻夫而来的娥皇与女英,也许不是土生土长的湖南妹子。她们来到洞庭湖畔,湘水之滨,历尽艰辛,死而后已,被湖南人埋葬在君山的北渚。她们是不是湖南妹子,似乎已无关紧要,因为她们的香冢二妃墓和湖南人为她们修建的湘妃祠,加上那仿佛洒满了泪珠的丛丛斑竹,表明湖南人对她们忠贞爱情的认同和景仰。这个哀惋动人的神话,用一种精神感化着湖南的女性,她们的情感世界,由此而有了一座令人景仰的丰碑。
娥皇女英故事,将湖湘女子定格在“湘女多情”的情境。这句断语中最关键的,就是一个“多”字。它在这里有三层意思。第一层可用“专”字和“痴”字来取代,而不能理解为“泛”和“滥”。第二曾意思是“丰富”,是说湖南女子兼顾着爱情、亲情和友情。第三层意思可用一个“重”字来取代,是说在湘女的心里,名利得失都过不了“情”字这一关。
何以见得?娥皇、女英已经把第一层意思的专情与痴情诠释得很透彻。说到湘女感情的丰富和对情感的看重,我们先不谈湖南历史上的女中豪杰、巾帼英雄,也不谈现代那些五光十色的湘女名媛,单单考察一下当下湖南农村一些极为普通的女孩们的行事,就会知道所言不虚了。
湖南农村的女孩来到长沙,第一是为了谋生,减轻家中的负担,其次是希望有多余的钱,攒起来,寄回家去,支助弟妹的学业,缓解父母的困境。她们先是去餐馆或宾馆做服务员,或者去帮各色各样的店铺老板站柜台。干了一段,发现不行。辛苦不说,关键是工资太低,无法履行对家庭负有的责任。听说去洗脚城当技师收入可以提高两三倍,那真是解决了她们的大难题。于是就去应聘。经过短暂的培训,就可以上班挣钱了。
洗脚城的工作,美其名曰“做足道”,其实就是为客人浴足、按足底。替不认识的男人洗脚,想起来未免下贱。而且,虽无卖身之嫌,吃的却是青春饭、脸蛋饭。女孩都爱面子,十分爱惜名声,但为了挣钱,只好做出牺牲。牺牲也值,是为了家人,为了那一份亲情。再想想,社会分工无所谓贵贱,出卖的毕竟是劳力,外加一点技术含量,心中也就释然了。
其实,洗脚城里还有按摩、推油、盐浴、桶浴等等名目繁多的项目,从事这些项目的女孩,收入还可以成倍地增加。但是,足浴技师们不再贪那几个钱,只做足浴,不做其他,界限分明。在客人们看来,一个女孩,都愿意为男人洗脚了,再去为男人按摩一下全身,或者洗洗身子,又有什么不同呢?但是她们态度坚决:洗脚可以,做其他不行,宁可少赚一点,也不能违背原则。
你若问她们,其中到底有什么缘故。她们会说,按摩是与客人独处,无话可谈,难以应付,而且有被客人揩油吃豆腐的可能。至于给客人洗澡,情况会更复杂,那就更难堪了。她们宁可不赚那份大钱,也要守着洗脚这项安全可靠、能够应付自如的服务工作。
说到爱情,她们总以为,自己在干着这样一种行当,担心男孩子看不起。但她们为了真正地爱一回,抵制着城市里灯红酒绿的诱惑,终日呆在洗脚城,下班回到拥挤的集体宿舍,过着乏味、单调而清贫的日子。她们不傍大款,不当情妇,不做“二奶”,坚守着心中的忠贞。她们宁愿和心爱的小伙子住在租来的房子里,也毫无怨言,因为一旦爱上,便相信只要有情,光饮水也能活下去。
这些来自农村的湖南妹子,在困境中表现出令人钦佩的精神。她们非常需要钱,因此她们很现实,但她们却不追逐不义之财。她们也不会讲豪言壮语,而是脚踏实地地努力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她们还没有成家,稚嫩的肩膀上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她们文化程度不一,最多也就读完了高中。也许是她们受到的家教中,竟有湖湘文化的传统。她们在社会的底层挣扎,以最原始最清澈的形态,阐明了“湘女多情”的特质,表现了湖南人的血性。
法国文豪巴尔扎克说,女人是社会的镜子。这些女孩反映出来的湖南社会,难道不会使你觉得振奋?
湖南妹子的多情,促使她们勇于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无论是在婚前还是婚后,她们都是自立的。在湖南,你很少能见到专职的主妇,而事业型的女性比比皆是。她们和男人共同赚钱,与男人共同承担家用。
湘女如此高标准地要求自己,对她们所爱的男人会提出较高的标准,也就不奇怪了。湖南妹子找男朋友,像贵妇人买衣服一样挑剔,并且酷爱“名牌”,也就是事业有成的男人。在湖南,一个女子提出和丈夫离婚,最常见的原因是男人“不学好”、“没出息”。男人花心还不要紧,只要有本事,肯努力,还有指望;如果是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甚至赌博、吸毒,湖南妹子就会在心里给他判死刑。她们不愿意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举起对配偶高标准严要求的大旗,颠覆这种不合理传统。
我曾应国内研究沈从文的权威学者凌宇先生之约,翻译国外学者研究沈从文的十一篇论文,因此和凌先生有一面之缘,曾听他谈及沈从文笔下的湘女。他说“湘女多情”,消受的是男人,湘女为人母,为人妻,为人女,她们用情浓烈的秉性必然影响到儿子、丈夫、父亲的心智与行为。有蛮骚的女子,就会相匹蛮犟的汉子,扎硬寨,打恶仗,认死理,屡败屡战,愤而蹈海,杀身成仁……风流被男人占了,而精神乳汁却连着“湘女多情”,一部近代史可以为证。
湖南女子的多情,在两性的关系上,首先体现在她们对男子的尊重。如果说湖南的男人给人一种感觉,“天上的事情晓得一半,地上的事情通通明白”,那么,湖南的妹子至少也算得上半个“里手”,只是在男人们说话的时候,她们并不插嘴。一位北方汉子对我说过他对湘女的印象。他说,在男人们交谈时,湘女会在一旁默默地倾听,尽管有时候她对男人们谈的话题心明如镜。
湖南女子的多情,也表现在爱家护家,犹如老虎护犊。当家庭利益受到侵害时,她们会挺身而出,比男人冲在更前面。
论身材,论肤质,论风采,论装扮,湘女都属上乘。说到肤色,即湖南人所说的“水色”,有一首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歌曲《桃花江是美人窝》为证。外省人说湘女“好看”,进而就有“好看不好吃”的经验之谈,更有“不好消化”的心理障碍,就像遇见红灿灿、绿油油的辣椒一样。不过,在湖南的男人看来,湘女柔情万种,温顺静怡,是“好看又好吃”的,也很容易消化。他们天生就掌握了与湘女相处的艺术。他们早就知道,活跃在荧屏上的湘女所演绎的泼辣快利的特色,其实只属于几千万湘女的一个层面罢了。
第一部分 我本湖南人湘女多情,是湖南人才的精神乳汁(2)
湘女多情,当然有纯情的层面。男人喜欢女人的纯情,但纯情还只能满足他们一部分的情感需求。男人都有脆弱的一面,在家里,需要有女人护着和宠着。在纯情之外,湘女还有柔情和痴情。她们还具备温暖的母性,在生活上给男人提供无微不至的照顾,还有为他们做出牺牲奉献的血性,督促并支持他们成就事业,始终如一地站在他们成功的背后。懂得了湘女如此丰富的内涵,哪一个男人会不对这样的女子钟情有加呢?
湘女的这些特质,引起了全国男人的关注,使湘女成为很多男人追求的对象,使他们生出一种“湘女情结”,甚至勾起一些男人过度的反应,一说起湖南妹子就色迷迷地笑。
湘女名闻遐迩,有沈从文先生的功劳。从前人们只听说湘女多情,却听得朦朦胧胧,不知究竟是怎么个多情法。读了沈从文的小说,才知道湘西生活着一群不懂得矫情的女子,充满原始而淳朴的人性。她们是浑然天成的情人和母亲。那里面有《边城》里的翠翠,有翠翠的母亲,还有媚金、巧秀和九妹,她们是沱江和沅水两岸排工水手们的相好。她们的激情原始而奔放,她们的母性天然而深沉。她们的痴情专一透露着刚烈和执著,她们的情欲中饱含着野性和放纵,她们的梦想里充满浪漫和天真,她们的行为中交织着善良与肃穆。她们哺育了一代文豪沈从文的灵感,在他的笔下凝结成不朽的美丽。
凌宇先生研究沈从文,必须研究湖南人。他认为“屈骚忧患”、“桃源梦”和“湘女多情”是湖南人挣不脱的三张网。忧患是现实的关切,梦幻是理想的憧憬,“湘女多情”则关涉文化性格与行为的塑造。在这里,凌宇先生不愧为优秀的学者,从“湘女多情”四个字里,看到了湖南人才辈出的另一个源头。
湘女在全国的名气,还有“八千湘女上天山”的壮举为之增色。在美丽广袤的新疆,“湘女多情”演绎了异地风采。
天山脚下的土地,与湖南人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感。几代湖南人为了国家的安定,边境的繁荣,把青春热血抛洒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