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11-我是湖南人-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山脚下的土地,与湖南人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感。几代湖南人为了国家的安定,边境的繁荣,把青春热血抛洒在戈壁沙漠。从左宗棠和刘锦棠开始,湘军平定叛乱,向俄国人叫板,收回伊犁,大规模进行军垦民屯,设置新疆行省,奠定了新疆安定发展的基础。民国时期,湖南人陶峙岳和宋希濂先后出任新疆警备司令,对维护新疆的安定,尤其是免遭外国分裂势力的破坏,做出了贡献。但是,他们对新疆没有进行大的开发。新疆和平解放后,王震和陶峙岳等湘籍军人便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在这里大搞开发。
在当年,开发北疆的艰辛是令人难忘的。为了让兵团人员安心地扎根边疆,扭转军内严重的性别比例失调,王震向中共中央军委和政务院汇报,请求组织出面,动员内地年轻女性通过参军、支边等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到新疆参加建设。他向中央和内地省份发出的请求,很快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响应。湖南和山东两省的群众回应最积极。两省的女青年开始进疆,随后又有江苏、上海、湖北等省市的一批又一批女青年进疆,加入屯垦部队。
八千湘女上天山,就在这时候发生了。那时,王震派人到湖南招收女兵。两年招收女兵八千人。湖南妹子满怀豪情,从山清水秀的家乡,来到荒凉的西北边陲。她们怀着美好的憧憬,在西行的列车上唱歌跳舞。到达戈壁沙漠时,她们才发现,这里远不是歌词中描写的那样美丽。暴烈的风沙与严寒侵害着江南水乡少女娇嫩的肌肤,她们从来没有面对过如此陌生而又艰苦的自然环境!她们又获悉,自己将要与那些错过了婚恋佳期的大兵们结婚生育,永远扎根在这里,许多人都哭了。然而,有血性的湖南妹子,很快战胜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和男兵们一起艰苦奋斗,把青春、美丽和才干,融入了边疆的建设。
王震想方设法逐步解决了屯垦部队官兵的婚姻难题。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时,部队中的女性比例已经增长到约百分之四十,性别比例的失调基本上扭转了。
女性的参与带来人口的繁荣。第二代、第三代农垦战士如今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的父母真正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令人感慨万千!
湖南已经成为向西北移民最多的输出省,为西北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湖湘子弟满天山”,湖南人用生命呵护着天山脚下的这块土地。八千湘女被誉为“新疆荒原上的第一代母亲”。在我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卢一萍撰写的专著《八千湘女上天山》已经出版。
陶峙岳到了晚年,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新疆,回到湖南。而王震逝世后,人们根据他的遗愿,将他的骨灰撒在天山南北。他要与那些世世代代留守在遥远边疆的兵团战士,与在他召唤下奔赴边疆的八千湘女,永远呆在一起!
2005年底,湖南经济电视台组织天山湘女的代表们回到湖南探亲。她们踏上阔别已久的故土,个个热泪盈眶。这次活动,引发了媒体“是否要树立湘女品牌”的讨论。在论坛上,很多人说,坚决赞成树立湘女品牌;还有很多人说,这个品牌根本就无须树立,因为它早就屹立在人们的心里!
如今,在长沙市营盘路口的湘江风光带雕塑广场,矗立着一块于2006年元月5日从新疆哈密运来长沙的“天山湘女石”,它将永远成为湘女多情和湘女血性的见证。
“湘女多情”这一节,最后还要为长沙妹子写几句。
外省人承认长沙妹子是一个美女构成的群体,但联想到“多情”二字,不禁私底下纳闷,她们那一口又辣又脆的长沙方言,怎能讲甜甜蜜蜜卿卿我我的情话?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段子,说的是长沙妹子主动和外省来长沙念书的大学生约会。她首先向对方说出要去的地方,然后问道:“你去不罗?”那位男生听她的口气,实在不像她主动约自己,倒像是自己约她。“去不”,是询问,加上一个“罗”,语气就变了,有几分期待,也含几分最后通牒式的威胁,听起来大有一股“去就去,不去就拉倒”的干脆劲。由此推想到恋爱上了,她一天到晚问:“你爱我不罗?”“你何事不作声罗?”不仅感觉不到柔情蜜意,还难免觉得咄咄逼人。
第一部分 我本湖南人湘女多情,是湖南人才的精神乳汁(3)
这个段子有人信,也有人不信。有人说,长沙妹子的干脆利落只是一个侧面,由于面子的关系,她们的柔媚不会轻易示人。若是恋爱关系到了火候,若在和情人独处时窃窃私语,那种“嘶嘶飒飒”的齿音,加上嗲声嗲气把语速放慢,便如裙摆轻移时的窸窸窣窣,似柔风拂面,别有一番甜腻的情致。
在湖南著名的两位女性英烈中,一位是溆浦人向警予,另一位就是长沙人杨开慧。
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教授,是湖南学界名流,曾在日本和英国留学十年。他回国执教后,弟子满三湘。在他眼中,他最好的学生是毛泽东与蔡和森。
由于父亲对毛泽东十分器重,杨开慧也喜欢上了这个有才学、有抱负的好青年。在20世纪初,杨开慧就蔑视封建习俗,思想解放,实为社会上所少见。她和毛泽东自由恋爱,不举行婚礼便组成家庭,跟随毛泽东走上革命道路,加入当时正式建立还不到一年的中国共产党。
杨开慧的言行,受家庭和外来新思想的影响很深。杨昌济在国外留学时,就写信嘱咐家人:一定要送开慧上学。于是,杨开慧成为“新政”后长沙创办的初级小学中的第一批女生。
杨开慧到北京时,正逢“五四”运动期间,她又接受了许多新思想。她到长沙就读于教会办的湘福女中,是全校唯一剪短发的学生,校方认为这是“过激派”的象征,限令她三个月内蓄起发来,杨开慧则坚持剪发是自己的自由。
杨开慧选择爱人是非常认真的。首先,由于她思想解放,与毛泽东有很多共同的语言。毛泽东的写了许多信向她“表示他的爱意”,她才表示同意。1920年,杨开慧与毛泽东一起回到湖南。毛泽东风华正茂,长沙城内另有才女追求他。杨开慧颇为不安,她的好友李一纯直接去向毛泽东挑明杨开慧的心思。毛泽东则说,他心爱的唯“霞姑”一人。据李淑一回忆,毛泽东随即给杨开慧写了一首《虞美人》: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怎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晓采百念皆灰烬,倦极身无凭。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不久,毛泽东与杨开慧结婚。1922年,杨开慧生下第一个儿子毛岸英。第二年,毛泽东离开湖南,到上海工作。杨开慧已经怀上第二个孩子,留在家中。这是婚后第一次离别,毛泽东给妻子写了一首《贺新郎》,说明“算人间知己吾与汝”,并期待“重比翼,和云翥”。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潜回湖南时,先赶到板仓,看望在此隐蔽的妻子和三个孩子。8月16日,他在杨开慧陪伴下潜入长沙,住进了岳父留下的那座挂着“板仓杨”匾额的房子。毛泽东日夜进行暴动的准备,杨开慧则照料着丈夫的生活。8月底,毛泽东去指挥秋收起义,行前嘱咐杨开慧照顾好孩子。杨开慧给丈夫带上草鞋,要堂弟杨开明送一程,并叮嘱毛泽东最好扮成郎中。这次话别,就成为这对夫妇的永诀!
1930年10月,湖南军阀何键,为了报复红军对长沙的进攻,逮捕了六十多名共产党员和群众,其中包括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何键为了从杨开慧嘴里打听到长沙共产党人的名单,对她严刑拷打。杨开慧几乎每天都被提去过堂,遭到皮鞭、木棍的毒打,还被压杠子,被打昏后又用凉水泼醒。但杨开慧不肯泄露一个字。她回到牢房,和年仅八岁的儿子毛岸英抱在一起,告诉他:父亲一定回来打坏人。
曾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的叛徒任卓宜向何键献计:“杨开慧如能自首,胜过千万人自首。”于是,审讯官提出,杨开慧只要宣布同毛泽东脱离关系即可自由。杨开慧则毅然回答:“死不足惜,唯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和毛岸青被中共湖南省委的同志冒险营救出来,而杨开慧与毛泽东的妹妹毛泽建在长沙浏阳门外被何键枪杀。临刑前,何键受蒋介石的指令,对杨开慧说:只要她在报纸上刊登一个公开启事,宣布与毛泽东断绝夫妻关系,就可以活命。杨开慧说:“我生是毛泽东的人,死是毛泽东的鬼。”她拒不就范,英勇就义。
毛泽东当时正在江西指挥红军反“围剿”,得知杨开慧牺牲的消息,寄信给杨家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很多年以后,毛泽东为另一位牺牲了的红军将领柳直苟的遗孀写了一首《蝶恋花·答李淑一》,深切怀念爱妻杨开慧: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宵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友人章士钊问毛泽东:词中何以用“骄”来形容他的妻子?毛泽东解释道:“女子革命而丧其头,焉得不骄!”
杨开慧对爱情忠贞,对信念执著,不惜牺牲性命,是长沙女子的骄傲。
看来,“湘女多情”,的确是长沙女子在引领风气。
第一部分 我本湖南人长沙人兼有骡子的脾气和猴子的智慧(1)
在远古时代,本来没有湖南这个地名。当时的湖南,人们称之为长沙。在历史传说中,有黄帝把长沙封给自己儿子的说法。长沙这个地名,从周成王的时候就正式出现了。在西汉以前,长沙几乎包括了湖南所有的疆域。不论是秦代的长沙郡还是汉代的长沙国,长沙这个地名,代表的都是湖南的大部分地区。而近代以来,长沙一直是湖南的政治文化中心。因此,长沙理所当然可以作为湖南的代表,而透过长沙人,也可以大致窥探到湖南人的精神风貌。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也是湖南各地人才出行的第一站,因此会留下湖南所有人才的足迹。这样一来,长沙人的眼界,自然就会很高。外省人来到长沙,会发现长沙人非常自负。天上的事情晓得一半,地上的事情全晓得。毛泽东早就说过,这就是“长沙里手”的形象。
长沙方言“里手”,意思是内行。长沙人的确是心系天下、胸怀宇宙的。这在长沙人中间,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长沙人对任何事情都喜欢发表一大堆见解。其中有些言论也许不尽成熟,也许逻辑性不强,有时候甚至自相矛盾,但长沙人并不顾忌这些,天南海北,宇内寰球,什么都要评论一番。从他们说到的事情,你还不能不佩服长沙人有着惊人的时事新闻消费量。层次低一点的,关于肉价、股市、汽油涨价、新近发生的大小刑事案可以扯上一大堆,层次高的,能够谈到IT业的新走向、教育体制和医疗体制的弊端、国际风云的变幻。关心天下事,不是长沙男人的专利,有时候你会发现,长沙的女人们也爱谈论社会新闻和国际时事。这和每天忙于生意而无暇他顾的广东人和江浙人相比,真是鲜明的对照。长沙人的扯谈,和北京人的侃,在形式上也许有所区别,但扯谈和侃的内容,应该大同小异,古今中外,想到哪里就扯到哪里,完全是意识流风格。
在大多数情况下,长沙往往也是湖南人迎接外省客人的第一站。在外地人看来,长沙人热情、好客、聪明、能干、爱面子。长沙人不欺生、不排外,更不会歧视任何非本土人士。长沙人作为湖南省会的居民,在这一点上充分体现了湖南人和湖湘文化的包容力。
外地人来到长沙,问个路、租个房什么的,只要求助于长沙人,他们都会高高兴兴地为你跑上跑下,让你感动半天。如果你和长沙人交了朋友,如果受了欺负,长沙人肯定会为你出头,不怕麻烦,也不怕惹上是非,很有一种上刀山下火海且义不容辞的味道。
长沙人待客,总是倾其所有,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如果拿不准客人喜欢,就会藏着掖着,一方面是怕轻慢了客人,另一方面又怕客人看不起自己。客人来了头件事就是泡茶,再清贫的人家,热茶总是有一杯的。留客吃饭,绝对是诚心诚意,如果担心家里的饭菜不可口,就会拉着客人上馆子。
长沙人很直爽,有什么说什么,不玩笑里藏刀那一套。看某某不顺眼,拍起桌子就说,说完了,喝上两杯酒又是朋友,度量大得很,很少计较小事。做事敢于承担,一般不会骗人,表现出良好的教养。
长沙人好客是一回事,但长沙人受不了客人的傲慢。长沙人秉性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本身又自负,傲气十足,海式聊天。他们待人接物,讲究平等。客人或领导来了,礼仪自然要周到,马虎不得。但你也要给他们应有的尊重。如果你摆架子,吹牛皮,他们的自尊心马上就会产生应激反应。
长沙人会想,我们什么样的人没见过?你说你官大,他就和你说毛主席。你说你画功了得,他就跟你谈齐白石。你说你有一副好嗓子,他就说他有个朋友是李谷一的亲戚,或者当年跟宋祖英同事。你说你是作家,他就会说韩少功最近又出了什么书。他话里有话,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口舌之间打你个几十军威棒,把你的气焰压下去。
长沙人衡量人才的标杆是如此之高,你在他面前能平起平坐就是三生有幸,指望自报山门的时候顺便翘一下尾巴,那是痴心妄想。
就算你厉害,他心下佩服,但嘴上也不会服软,更不会打躬作揖、五体投地,而会回去悄悄悬梁刺股,拼命努力,冀望有朝一日与你这样的狠角色一较短长。这也是长沙人性格中执著、霸蛮而又可爱之处。因此,最牛皮的业内高手到了长沙也牛皮不得、炫耀不得,火焰先就要矮三分,外加小心二分,毕竟惟楚有材,而此处最盛。那大牌子就挂在长沙,而且是外省人说的,不是长沙人自吹的,也不是浪得的虚名。
也怪不得长沙人不喜欢别人吹牛,因为长沙人鉴识水平确实很高,即便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都不会迷信权威。任你是何方神圣,到了长沙,他就先给你打个三分折,甚至先来上三下杀威棍,是骡子是马,拿出来遛遛,没点真本事,靠名气想在长沙撑场面、立码头,不是脑子不清醒,就是吃了豹子胆。
长沙人听不得有人讲长沙的不是,他们的回应强烈得过分:“长沙就是比你们的城市好,长沙人就是比你们漂亮聪明,长沙话就是好听,长沙的菜就是好吃,哦式(怎么样)?”
但长沙人又是尊重外地人才的。成者王,败者寇,长沙人都看得很清楚。外来的人,不论来自何处,若有真本事,长沙人会心折和佩服,而且不吝掌声与喝彩。你能得到长沙人的欣赏,那就得真有两把刷子,在长沙立得定脚跟,在全国就不难得到点动静。
长沙人豪爽,有时候又透着一种精明。只是,长沙人的精明不同于上海人的精打细算,只是明察秋毫,却并不一定要去算计,去为节省半两粮票而多动脑筋,多费口舌。或者说,在吃了亏的时候,长沙人心里是明白的,也不说出来,不必吃亏吃在明处。总之不去计较,难得糊涂,体现出甘愿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