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5711-我是湖南人 >

第14章

5711-我是湖南人-第14章

小说: 5711-我是湖南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亏的时候,长沙人心里是明白的,也不说出来,不必吃亏吃在明处。总之不去计较,难得糊涂,体现出甘愿吃亏的豪气。因此,长沙人往往能总结出在商场上屡屡失误的教训,却总也改不过来。豪气一生,照样重蹈覆辙。因此,长沙人做生意,不仅比不上南方邻省的广东人和东方邻省的江西人,就连湖南本省的邵阳人和常德人,也比长沙人强了很多。    
    和许多湖南人一样,长沙人性格里有骡子精神。这是说长沙人性格很犟很倔,不撞南墙不回头,见了棺材也不流泪。这种精神,不管是否能为长沙人带来成功,但其中所含的血性,总是令人钦佩的。骡子精神造就了许多人才,也帮助一些长沙人成就了大业,尤其值得艰苦创业的长沙人继承和发扬。    
    如果说可以用骡子来比喻长沙人的精神,那么就可以用猴子来比喻长沙人的智慧。长沙人的聪明、机智和幽默,按照长沙本地人的说法,可以用前面谈到的“灵泛”二字来概括。湖南人的灵泛,其实是以长沙人为标志的。骡子精神和灵泛是绝妙的搭配,如果没有骡子精神,灵泛就无法脚踏实地;如果没有灵泛,骡子精神就很难找到正确的方向。所以,长沙人虽有骡子精神,却不像骡子一样木讷和不懂情趣;虽有猴子般的灵泛,却不会只给人留下精灵古怪和调皮的印象。


第一部分  我本湖南人长沙人兼有骡子的脾气和猴子的智慧(2)

    长沙人热爱生活。爱玩,是爱生活的一个表现。听朋友说哪里有什么好玩,又是自己没玩过的,那就非要去尝试一下不可。哪怕是刀山火海,也会纵身一跳!长沙人的消费与收入不成比例,赚多少花多少的人比比皆是。长沙人消费,不需要国家号召、社会动员,很有主动性。因此,长沙的娱乐场所多得令外省人惊讶。有的长沙人说:“要把白天做崽做孙赚来的钱,在晚上花出一种做爹做爷的感觉来。”于是,一股做爹做爷的威风在长沙各个时兴的娱乐场所里面发挥得淋漓尽致。    
    爱吃喝,也是爱生活的一个表现。长沙人找得出理由要吃喝,找不出理由也要吃喝。长沙人互相告知:某某街开了家新餐馆,口味不错。于是长沙人蜂拥而去,把那家餐馆炒得火红。哪里红火,就奔哪里去。因此,在长沙做餐饮业,的确是有赚头的,如果有幸能为长沙人所追捧,那就一定发大财。长沙的街头,阵阵吃喝之风迎面劲吹。一会儿瓦罐菜,一会儿蒸菜,一会儿辣味海鲜,一会儿是口味蛇或口味脚鱼。吃的是口味,吃的是流行,吃喝的劲头男女平等,吃喝消费不怕囊中羞涩,不受理性约束。    
    长沙人喜欢夜生活。有不少人在夜间劳作,有更多的人在夜间娱乐消遣。长沙人吃消夜是一道特殊的风景。在北京或上海,往往过了夜晚10点钟,街上就没什么人了,只有浑浊的夜空和昏暗的路灯。但在长沙,即使是凌晨3点钟了,你仍然能在大街小巷的排档处见到很多人,哪怕冬天也不例外。他们觉得夜生活中包含着更多的潇洒和情趣。他们也许是从卡拉OK厅出来,也许是从牌桌上下来,也许又是从酒吧或茶馆里走出来。他们还要找个借口玩一玩,不管饿不饿,还要把聚会在吃夜宵时延续下去。仿佛吃点东西填了肚子,才算玩得尽兴,消费才会完整。他们不喜欢孤独并且拒绝被孤独所围困,坐在一起自然是剔除孤独的最好方式。    
    看长沙人抽烟喝酒,也能找出显著的特点。他们抽的全是长沙的白沙烟,似乎很认同“鹤舞白沙,我心飞翔”的广告语。奢侈一点,就抽“芙蓉王”,也是本省的出品。你很少见到长沙人抽外国烟或外省烟,似乎长沙人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为民族工业和地方经济做贡献,不能不令外地人赞叹。喝酒也不例外,长沙人爱喝白沙啤酒和浏阳河白酒,此外还有德山大曲和邵阳大曲。    
    热爱生活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乐天,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长沙人就这么坚持了自己的一分乐天的笑容。该变的自然在变,不该变的自然不会变,与洒家何干?这便是长沙人的人生态度,以不变应万变。    
    天大的事,和长沙人谈,他都有点漫不经心。死了人你找他报丧,他会唱几句“弹四郎”(长沙特有的办白喜事的方式);手头紧找他借钱,他会笑你“流光郎”(不名一文);找情人东窗事发,请他掩饰,他会讥嘲你找“丽格烂”(情人),了不得难(长沙话,意思是无法渡过难关)。总之,他不会和你一样表情紧张,没把你的难处看成迈不过去的坎。长沙人说:“天塌下来离我还有一尺高。”如此对待生活,亦真亦幻,亦庄亦谐,虚虚实实,说不正经也正经,说正经却又是随口调侃,很有一点浪漫主义的色彩。    
    长沙人对来求助的人调侃归调侃,但决不会束之高阁,袖手旁观。其实,他的心里比你还急。你催得紧了,他会说:“你莫催,我晓得。你托我办事,那是哥哥你看得起我,弟弟有面子。”他会力排万难,两肋插刀,尽心尽力去为你解忧,不然就对不住朋友——不仅“绊了式样”(出了丑),在朋友中脸上无光,而且抬不起头,做不起人。长沙人有时候长久躲着朋友不见面,一个原因可能是自己混得不好,另一个原因可能就是觉得自己没能帮上朋友的忙,没脸见人。从这里你可以感觉到长沙人的侠肝义胆,而黄兴则是长沙人中的典范。    
    长沙人极有事业心和责任心,不少人延续了前辈的传统,心中总有挥之不去的使命感。有人说,湖南作为一个文化大省,为什么总是做不出一份市场口味的杂志,挤进全国期刊发行量的前几位?原因在于办杂志的人使命感太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许多长沙人的胸襟。他们挺能折腾,百折不挠,他们脑海里装着任重道远的思想,他们是长沙这块土壤养育的大丈夫和巾帼英雄。


第一部分  我本湖南人长沙人兼有骡子的脾气和猴子的智慧(5)

    牛晓彦先生编著的《中国城市性格》一书,引用了在长沙居住的一位外地网友所写的一首诗来总结长沙人的性格,可惜只谈到了长沙的男人,不过也值得一读。这里转录如下:    
    偶蜗居长沙多年    
    就接触到的长沙男性    
    发一家之言写着玩的冒当真    
    男人说话有点冲    
    表情有点酷    
    表达自我观点的欲望很强烈    
    加上语气的冲和重    
    听者难免对他的半真半假之言信以为真    
    长沙伢子是我见过的各地区男人中最有男子汉气概的    
    他们也有失败和笨手笨脚    
    但当初承诺帮忙的豪情余韵还在    
    你都不忍心责怪他们    
    长沙伢子情绪多变    
    像长沙的天气    
    冷得像冬天,又热得像盛夏    
    长沙伢子外表刚强莽撞    
    内心细致    
    做事干净利落    
    对爱情更是如此    
    他们的爱情也是特别的    
    如果你看到他们凝视爱人的眼神    
    温柔得让旁人都感动    
    温柔得让人忘掉他们所有的缺点    
    长沙伢子也是让人害怕的    
    他们凶起来    
    眼睛里射出愤怒的光芒    
    嗓子那么巨声吼着    
    大手掌那么挥舞着劈下来    
    很有威慑对方的效果    
    让长沙土著mm怕而逃之    
    不过    
    男人不是完美的,才是纯粹的!


第二部分  天生我材必有用天生我材必有用

    湖南人才珠宝库的超级钻石,发出熠熠诱人的光芒。    
    从中国近代开始,湖南人活跃在中国的政坛和军界,英才济济,引起了中国社会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自然也吸引了社会历史学家的眼光。事实摆在学者们的面前,湖南近代出现了人才蔚起的兴盛局面。学者们很容易看到湖南已经成为人才摇篮的事实,但他们的任务是要针对这种现象回答一个“为什么”。    
    首先,学者们以时间为线索,将近代湖南涌现的人才,划分为五个批次,或者说五个群体:第一批出现在鸦片战争前后,以陶澍、贺长龄、魏源为主;第二批出现在咸同年间,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集团为主;第三批出现在19世纪末,以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为主;第四批出现在20世纪初,以黄兴、宋教仁、陈天华、蒋翊武为主;第五批出现在“五四”时期,以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为主。    
    对于湖南人才辈出的原因,我们前面已经引用了学者们的许多观点来加以阐述。我们已经知道,特定的地域环境和气候,为近代湖南人才兴起提供了客观的条件。湖南地处内陆,东西南三面环山,北面临湖。自古民性倔强,风气不开。恶劣的气候锻炼了湖南人的血性。由于封闭和蛮荒,湖南得以接纳一批具有忧患意识的贬官。经过几次大的移民之后,到了近代,湖南人素质实现了全面更新,吸取了移民所特有的开拓性与进取性;又因苗族、瑶族、侗族、土家族与汉族联姻,衍化出一种湖南人所独有的精神,质朴笃实、开放兼收、勇于任事、锐意进取、刚劲尚气,使得湖南人不甘寂寞、勇于实践而成材。经济的繁荣、教育的昌盛,为人才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随着交通逐渐发达,湖南人与外界的交往日益频繁,新的文化思想和观念因此得以传入,促使湖南人走上了改造中国社会的成材之路。    
    湖湘文化的历史传承,为近代湖南人才兴起打下了思想基础,输送了精神养料。湖湘文化起源于以霸蛮的野性为原始特质的楚文化,历经岁月风雨的洗礼,兼收并蓄了各种文化的精髓,与时俱变,但通经致用、经国济世的传统一直保持下来。经世致用的传统,就是强调积极的面世入世,树立治国平天下的志向,研究有关国计民生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近代湖湘人才的成长崛起,离不开这种精神养料的滋润。    
    近代以来,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与动荡的社会局势,为湖南人才的喷涌带来了机遇。近代湖南始终是全国阶级斗争最为激烈的省份。曾国藩组织湘军与太平天国相抗,因此受到清朝的重用,一大批湘军人物随之而崛起。清朝军队在甲午战败,成为湖南人求变的契机,救国图强的意念,促使湖南第二批人才兴起。20世纪初,清朝实施新政,出现了留学热潮。一批湖南留日学生接受了民主主义思想,他们回国后叱咤风云,成为致力于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的干将。从“二次革命”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湖南一直是南北交锋的战场。湖南人有的在夹缝中生存,有的站到了对立的阵营中,而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湖南人又一致对日作战。大浪淘沙、风起云涌的岁月,湖南人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奋起,湖南的第四批人才在剧烈动荡的时事中各展长才。这第四批人才中,有许多人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立下了不朽功勋。    
    打仗需要子弟兵。湖南籍的人才,在需要用人之际,彼此引荐,相互帮带,左右扶植,结成了许多人才链,为近代湖南人才群体出现创造了有利条件。曾国藩虽不主张任人唯亲,但他在战事最为艰难的时候,深感“打虎还靠亲兄弟”,不得不把弟弟召来军中协力。而湘军将士的主要来源,也是湘乡等县的士人和农民。    
    一个湖南人在外面找到了更好的出路,就会成为一个榜样,吸引更多的湖南人跟随。湘军如此,湘军以后湖南其他每个人才群体的形成,也或多或少存在着类似的情形。即便在今天,湖南人才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也存在一个人带出去一大帮的现象。    
    分析近代湖南人才群体现象,人们会惊奇地发现:近代湖南人才格局是以政治、军事方面的为主,而在经济与科技领域,没有形成很大的气候。这基本上延续了长期以来中国历史的传统。湖南就是中国的一个缩影,湖南的短长,也大致反映了中国的短长。我们不能够因此而得出结论,湖南人不擅长从事经济建设和科技事业,湖南人才的偏科现象,是因为历史发展的引导,才形成了一条比较专门的成材路线。    
    湖南近代人才的格局,除了结构上的偏重失衡,地域分布也不均匀。有人提出,湖南近代以来人才的群落,明显形成了“高能为核”的人才圈现象。这些人才圈,集中在省会长沙周边。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将领多出自湘乡,谭嗣同为首的维新志士多出自浏阳,黄兴为首的革命先驱和毛泽东为首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多出自长沙和湘潭。如果以每个人才群的首领或领袖的籍贯地为圆心画出四个圆圈,你会发现,这四个圆圈相连的县市之内,涌现的近代名人多达一百余人,占同期全省历史名人的一大半。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但是并不难令人理解。人才喷涌的地域分布不均,首先说明湖南的人才在本地域具有号召和引领的作用,其次说明湖南人具有跟随本地榜样成材的意愿,因此人才会作为群体出现。    
    英国哲学家卡莱尔说:“人类的历史归根到底只不过是伟人的历史。”    
    中国有一句类似的名言:“世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    
    这种断言,充分地强调了伟大的人才在人类历史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中国近代历史湖南籍人才所起的作用,似乎支持了卡莱尔的这种论断。在历史的星空里,湖南人如同那些最亮的星星,点缀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背景上,牵引着人们探索的目光。他们是一些怎样的人?他们曾经干过什么?是什么使他们有了那么神奇的力量?你会想走得离他们近一点,更近一点。他们在那里照耀着静谧的历史夜空,他们的光辉仿佛在告诉每一个湖南人,他应该走上成材的道路。    
    湖南人书写了历史,同时也书写了自己的故事。爱读书的湖南人,应该熟读湖南人用自己的壮举书写的人生。不论是爱国主义的精神,还是敢于牺牲自我的气概,或是严格自律和追求真理的执著,都是绵延千秋而从未断绝的民族魂。你在这些故事中去了解一批个性鲜明的湖南人,会觉得有了他们,是中国人和湖南人多大的幸运。    
    湖南人的故事是无法压缩在一个小小的书本中的。湖南人的事迹、言论和著作,足以摆满整整一个图书馆。在这本书里,我们只能从湖南的人才珠宝库的超级钻石中,观赏有限的几颗,试图进入湖南人心灵世界的大门。希望这些故事能成为一份索引,引领读者去探索湖南人精神世界中更多的内涵。


第二部分  天生我材必有用首倡师法西方,探索蓝色文明(1)

        
    对外开放,是近代以来到目前为止中国社会发展一个最重要的课题。这里所说的开放,当然不是指在外国列强的武力威逼下被迫开放商埠,划定租界,任由外国人倾销洋货,掠夺中国的财富;而是指自觉地引进国外先进文明,用以武装中国人的头脑,使中国走上富国强民之路。这种开放意识,对于一个半世纪以前闭关锁国、井底观天的中国人,具有生死存亡的重要意义。在满清腐朽统治下的中国人,唯有通过对外开放,才能找到一条抵御外侮、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道路。因此,敢于提出对外开放的人,无疑喊出了那个时代最强的声音。    
    幸运的是,当时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