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5711-我是湖南人 >

第15章

5711-我是湖南人-第15章

小说: 5711-我是湖南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民族之林的道路。因此,敢于提出对外开放的人,无疑喊出了那个时代最强的声音。    
    幸运的是,当时有一个湖南人领头喊出了这样的口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这个湖南人名叫魏源。    
    魏源提出的这个口号,前面的五个字,“师夷之长技”,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学习世界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它提倡中国人对外开放文化、思想和教育,以开阔的心态学习吸收外来的先进文明。    
    当然,吸取了先进的文明成果之后,必然的结果就是要对中国社会进行体制上的改革。因此,在一百五十多年前,魏源就向自己的同胞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课题:开放和改革。近代以来,中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探索中国的发展道路时,总是摆脱不了魏源的影响。这是因为,魏源以实事求是的学风,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提出了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不可回避的命题。他一生的追求,都与中国社会的开放和改革息息相关。    
    魏源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又进一步就中国社会的改革提出了“与时俱变,经世致用”的对策。因此,我们不能不说他是一位高瞻远瞩的天才学者,因为在一百五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非常需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只是由于时代的不同,同一个命题,现在的内涵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1794年,即清朝乾隆五十九年,魏源出生于邵阳县的金滩。他的父亲魏邦鲁,做过主簿之类的小官。魏源七岁上私塾读书。十岁时,家庭因遭受严重灾荒而破落。当时,远在江苏的父亲无法救济他们,家庭生活极为艰苦,从此过着缺米少柴的日子。但是贫穷没能剥夺魏源求知的意志,他还是坚持看书学习。    
    魏源从小好读史书,注意研究历代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魏源看的书,不是科举制度要考的内容,抚养他的伯父自然不会赞同,而且对他多加训斥。但是,魏源坚持自己的爱好,瞒着伯父仍然偷着读那些“荒诞不经”的书籍。    
    魏源在十五岁那年考中秀才。1814年(嘉庆十五年),他随父亲来到京城,靠教书谋生,向今文学大师刘逢禄等学习公羊学。这时候,他结识了进步思想家龚自珍。两人志趣相投,成为挚友。他们摈弃烦琐考据的学风,不想做儒家思想的书虫,勇于面对现实,放开思路切磋经世致用的学问,即“天地东西南北之学”,积极寻求改革图强的道路。他们慷慨议论时弊,探索富国强兵的良法,以冲破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    
    两年后,魏源回到南方,在长沙等地教书。    
    1822年(道光二年),魏源进京参加顺天乡试,考中举人。第二年,在驻古北口的直隶总督衙门的提督杨芳家当教师。这时,他开始研究古今边疆防务和西北地理,关心边陲的安危。    
    1825年,魏源应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的邀请,编辑《皇朝经世文编》,贯彻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对后人产生不小的影响。他在书中表明了他反对复古泥古,主张重视现实、变革旧制的思想和历史进化观点。他轻视封建士大夫那种脱离实际、烦琐空疏的学风,思想激进,因而三次进京考进士,都名落孙山。官场无望,他便长时间充当地方督抚的幕僚,从事学术著述,兼做盐商。    
    1829年,魏源在北京出钱捐了个内阁中掌写文书的小官吏。他利用工作便利,如饥似渴地阅读史馆秘阁所藏的官书和士大夫的私人著作,为以后著书打下了基础。    
    第二年,他随杨芳到嘉峪关考察西北地理和边防情况,对于西北防务更加关心。    
    1831年,魏源因父丧南归,不久移居南京,先后协助两江总督陶澍、江苏巡抚林则徐筹划漕运、盐政和水利的改革,强调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必须改革旧制,才能兴利除弊。当时鸦片走私日益严重,他和林则徐一样,坚决主张实行严禁。他在当年写了诗歌《江南吟》,揭露鸦片的严重危害,指出如不实行严禁,将出现海疆失守、财富耗竭的危局。    
    时隔六年,魏源因贩盐赚了钱,移居扬州。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侵略中国。魏源毅然投身民族自卫战争。10月份,他听说英国炮兵上尉安突德在浙江定海附近测绘地图时被抓获,立即赶到宁波审讯战俘。他根据口供,参考书籍,在第二年写成了《英吉利小记》,介绍英国各方面概况,以及英国侵略中国的意图。他提醒人们重视研究英国国情和军情,认真对待侵略者。    
    后来,他获悉清军在广东前线战败,非常愤怒,写诗斥责朝中大臣昏庸无能,畏敌如虎,开门揖盗,屈膝求和。他讴歌三元里民众英勇抗敌的壮举:“同仇敌忾士心齐,呼市俄闻十万师。”    
    这一年,魏源投靠钦差大臣裕谦,参与筹划浙江前线的抗英战争。他去定海前线查看防务,提出诱敌深入内河加以围歼的方针。他的建议未被采纳,加上林则徐等抵抗派蒙冤受屈,使他深为不满,愤而辞职,回到扬州家中,发奋著书,探索抗敌御侮的良策。    
    1841年,魏源听说林则徐被发配伊犁充军,路过镇江,特意赶去迎接,为他送行。两人促膝长谈,议论救国大计。林则徐把他在广州编辑的《四洲志》交给魏源,希望魏源编写《海国图志》,让国人了解外国列强,寻求抗敌救国的良策。魏源表示决不辜负期望。    
    魏源无法在战场报效国家,便专心写作,废寝忘食。


第二部分  天生我材必有用首倡师法西方,探索蓝色文明(2)

    1842年8月,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魏源写出了约四十万字的《圣武记》。他在1844年和1846年作了两次修订,充实该书的内容。《圣武记》共分十四卷,前十卷通过宣扬清朝前期的武功,歌颂国家统一,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抵抗外来侵略。他在各卷末尾提出政治、军事等方面的主张。后四卷夹叙夹议,集中阐发他的军事思想。    
    魏源指出,清军必须大刀阔斧裁减冗员,改善士兵生活,提高部队战斗力。他建议各省编练一支四千到六千人组成的精良部队,作为其他军队的榜样,借以振奋军威。他有一句名言:“冗兵明减十万,则精兵暗增十万。”    
    魏源痛恨清军将领的腐败,反对纨绔子弟充当统兵将领,主张从部队中考核选拔优秀人才,担任各级指挥官,借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他主张将帅要多读兵书,指出纸上谈兵也有积极的意义。    
    魏源提出变革部队训练。他说,清军水师巡洋徒有虚名,要有水师保护海上运粮,使训练与护航相结合,通过险风恶浪的考验,不断改进战船质量,提高官兵的作战技艺。他主张严格治军,强调纪律严明。他批评朝廷没有严惩在鸦片战争中不战而逃的将领,以致兵不用命。他认为,没有严明的纪律,即使坚船利炮,也无法战胜敌人。    
    魏源强调要研究外国侵略军,了解敌情;购买外国船炮,更新武器装备;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力争把敌人歼灭于内河之中。只有熟知敌人的攻城战法,才能守住城市。要实行全民防御,统一指挥,在城外要地分扎部队牵制敌人,派出游骑断敌粮道,派出伏兵打击正在渡河的敌人,实行坚壁清野,给敌人制造种种困难,以便持久作战。    
    魏源揭露了沙俄的侵华野心,提醒国人既要重视海防建设,也要重视边防建设。他主张允许内地居民携带家眷到边疆垦荒,发展生产,构筑坚固的堡垒,平时保护生产,战时据寨御敌。边防和海防是否巩固,关键在于用人是否得当。    
    1843年1月,魏源以林则徐编辑的《四洲志》为基础,增补大量资料,完成了《海国图志》五十卷本。该书介绍了五大洲几十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科技,还认真总结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进一步阐发了他的军事思想。    
    他提醒清廷,千万不要认为与侵略者签订了一纸和约,就会安然无事,而应励精图治、整顿经武。他说: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侵略者看清了中国的虚弱本质,无所顾忌,会发动新的侵略战争,中国只有加强装备,才能使它们有所畏惧,不敢贸然动武。    
    那么,如何加强战备呢?他发现英、法、美等国家善于制造各种精巧的机器和枪炮战船,而中国已大大落后。他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只有善于向外国学习,才能制止外国的侵略,否则必然被外国所制服。学习外国长技,重点在三个方面:战舰、火器与养兵练兵。他建议在广东建立造船厂和火器局,从法国和美国聘请技师与工匠,帮助制造战船与火炮,聘请舵师传授驾船和演炮方法;从广东、福建选调工匠向外国技师学习船炮制造方法,选调精兵向外国舵师学习船炮的驾驶和攻击方法。与此同时,继续向外国购买先进的战船与火炮,尽快建成一支新式水军,平时出洋巡逻,缉捕海盗与烟贩,战时如风潮不顺,就避入海港之内,待机杀敌;待到风潮皆顺时,立即驶到外洋,监视敌舰的行动,或协同岸防部队抗击敌人,或单独攻击敌舰。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像鸦片战争时清军水师到处被动挨打的局面。有了船厂和炮局,可以制造和修理战船火炮,还可以制造陆师所需的军械,以及各种民用产品。    
    魏源强调人在战争中的作用,明确指出器利不如人和,一支军队只有心灵胆壮、技精械利,才会有强大的战斗力。他断言,没有不可制服的武器,关键在于选将得当,指挥灵活。    
    当时,许多顽固派把西方的机器看成是奇技淫巧,魏源反驳道:有用的东西,就是奇技,而不是淫巧,应该大力提倡,认真学习。这对于传统观念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他追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满怀信心地指出,只要奋发图强,认真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就会风气日开,智慧日出,使落后的中国变成东方强国,与西方国家并驾齐驱,有效地抵御外国侵略者。他这些铿锵有力的言辞,激励着人们为富国强兵而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    
    《海国图志》的总纲有两篇专门讲到战略防御。他认为,只有充分做好防御作战的准备,才能以守为战,以逸待劳,击退来犯的敌人。英国侵略军善于在外洋作战,一旦进入内河,便失其所长,因此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把敌人舰队诱入内河来打,充分发挥我水陆协同作战的优势。先派一支弱小部队与敌人接战,佯败而退,诱敌深入。敌舰一旦进入内河,就只能鱼贯而行,无法四面展开。我军先在河流浅窄处沉船结筏,阻挡敌舰前进,再在河流下游树桩布筏,遏制敌舰后路,然后驾驶小船攻击敌舰头尾。同时,两岸火炮猛轰敌舰,使它无法躲闪。如果敌人胆敢登陆,抄我后路,就用事先挖好的暗沟阻挡敌军,引发地雷消灭他们。当敌舰逃窜时,我军战船立即施放火箭和喷筒,烧毁敌舰,水勇跃登敌船,进行白刃格斗,岸上步兵用炮轰击敌人后队船只,或乘上风施放毒烟,迷茫敌人的眼睛。他把这种战法形象地比喻为“设阱以待虎,设罾以待鱼”。    
    魏源和林则徐一样,主张就地招募训练海岸防御部队。他指出:只要募练得法,指挥得人,完全能够依靠本省的精兵捍卫领土,即使侵略者集中兵力攻我一省,也只需从邻省调兵支援,便能应付裕如,不用从内地各省抽调部队,避免一处有警、全国紧张的被动局面。    
    《海国图志》于1851年至1854年间陆续传到日本,引起日本朝野高度重视,他们纷纷翻译刊印,争相传阅,认为该书对他们了解世界各国情况,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加强海防建设,有很大的启示和帮助,甚至将它推崇为“海防宝鉴”、“天下武夫必读之书”。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的朝廷竟把该书束之高阁,无动于衷。皇帝和大臣们一味苟且偷安,不思整军经武,结果只能是再次挨打。    
    朝廷不重视湖南的这个大人才,直到1844年,年过半百的魏源才考中进士,次年被任命为江苏省东台县知县。传说考官嫌他考卷上的字迹潦草,取消了他的殿试资格。


第二部分  天生我材必有用首倡师法西方,探索蓝色文明(3)

    但是魏源的真才实学,毕竟令人钦佩。考中进士第一名的御史陈沆,很喜欢魏源的朝气,将自己的文章拿给魏源请教。魏源还没有中进士,陈沆却不顾人们的议论,和魏源交往。    
    1846年,魏源因母丧辞官回家,继续修订《圣武记》和《海国图志》,并于1847年将《海国图志》充实为六十卷本。同年,他在江苏巡抚陆建瀛的衙署中充当幕僚。他游历东南各省,并到香港、澳门广泛收集资料,为继续充实《海国图志》作准备。    
    1849年,魏源任兴化县知县。1850年升任高邮州知州。这段时间里,他筹划海运,兴修水利,改革盐政。1852年终于完成了《海国图志》百卷本的鸿篇巨著。在补充的部分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各地研制和改进战船、火炮、鸟枪、火药、地雷、水雷的情况。    
    1853年,太平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攻下南京、镇江和扬州,高邮农民也起义响应。魏源率县吏捕杀起义农民领袖。不久,清廷督办江北防剿事宜的杨以增,向皇帝告了魏源一状,说他迟误驿报,魏源因而被清廷革职。1854年,有人保奏他复职,但他由于已意识到腐朽不堪的清王朝没有振兴的希望,便拒绝再替清廷效劳。他心灰意冷,遁入空门,移居兴化西寺,潜心研究佛学,整理生平著述。    
    1856年,魏源游杭州,寄居僧舍,静坐参禅,拒见任何来客。    
    魏源知识渊博,一生写了五十多种著作,记载着他在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和文学方面的成就。许多著作充满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海国图志》。该书虽然一度受到朝廷冷遇,但后来终于成为近代中国志士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先导。洋务派首领之一左宗棠公开申明,他在福建设局造战船,在甘肃设厂造枪炮,就是继承魏源在《海国图志》里提出的思想。魏源承认落后又不甘落后,放眼世界,积极寻求富国强兵良策,力求振兴中华,为许多中国人解放了思想。    
    魏源被后人称为军事思想家和战略家。他重视科学技术,但他不是唯武器论者,他更重视人的作用。他强调,人才是克敌制胜的关键。他认为,没有胜任的人才去指挥,拥有再好的武器也是白搭。后来,甲午战争的结局印证了他的论断。在《海国图志·筹海第三》的结尾,魏源一再疾呼:“在得人而已!在得人而已!”    
    在中国近代史上,魏源是黄昏时的一只猫头鹰,警惕地预告黑夜降临以后的凄凉;又是黎明前的一只云雀,提前报告天明后的雾霭。    
    魏源指出了弱势文明对于强势文明应该采用的态度和对策,只要文明之间的冲突存在一天,魏源的思想就不会过时,人们就需要魏源那样的气魄和头脑。    
    魏源尽到了一名智识者的本分,“永远使用雅典娜的利剑劈开蒙昧的黑暗”。    
    海洋是蓝色的,理性是蓝色的。中国人需要用理性的眼光,越过蓝色的海洋,去探索整个世界,正如世界也要探索中国。蓝色的海洋距离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