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11-我是湖南人-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海洋是蓝色的,理性是蓝色的。中国人需要用理性的眼光,越过蓝色的海洋,去探索整个世界,正如世界也要探索中国。蓝色的海洋距离湖南是那么辽远,但是魏源看到了,也使他的同胞都看到了。
魏源,是一个穿越了蓝色的湖南人。
1857年春天,这个杰出的湖南人怀着惆怅的心情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为中国人留下了富强昌盛的祝愿和希望。
2005年3月29日,煌煌二十卷《魏源全集》由岳麓书社出版,在北京举行了盛大的首发式。魏源身上体现的湖南人的精神,将永远被历史铭记。
第二部分 天生我材必有用失败加失败等于胜利(1)
1852年,四十一岁的湖南湘乡人曾国藩,从礼部侍郎任上回到家乡,为母亲守孝。身处战火连天的湖南,他听到乡邻们整天都在议论太平军攻打长沙的战况。
曾国藩守制在家,身份等同于一介庶民,也就是平民百姓。在此以前,尽管他在长达十二年的京官生涯中,好学不倦,广泛地交结名人、学者和大臣,学识大增,提高了个人声望,并且以道德文章赢得了好的官声,但他仍然只是一个二品京官而已,功名前程,离封疆大吏的位置还有遥远的距离。至于带兵打仗,对于他这样一名连武器都没有摸过的书生,恐怕连他自己也是做梦都没有想过的。
然而,带兵打仗,就是这样一种似乎与他一生根本无缘的事情却偏偏在他身上发生了。而且,他一开始带兵,就带出了一支强悍的湘军,并且打出了一个无湘不成军的局面。在他身上,湖南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霸蛮精神,以及好汉打脱牙齿和血吞的骡子般的倔强和韧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曾国藩之所以会去做这件自己几乎是不可能做好的事情,大约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看到另一个湖南的书生江忠源,在他引荐之下,被皇上调去支援清军绿营阻击太平军的进攻。江忠源带领着自己从家乡宁远县招募训练的楚勇,居然在湘江边的蓑衣渡成功地堵住了太平军的攻势,迫使太平军改道北上,然后又在长沙城配合清军绿营守住了城防,并且造成太平军名将萧朝贵阵亡,而太平军只好再次绕道北上。曾国藩从这里看出,书生带兵打仗,是可以胜任的。既然他向朝廷推荐的人才江忠源能够带兵打仗,他自己为什么不能呢?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咸丰皇帝下了谕旨,命令他协助办理湖南团练。办团练,败相入阁,对曾国藩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这个机会来之不易。咸丰皇帝让汉人组建和训练军队,是有不少顾虑的。那年夏天,曾国藩的老师唐鉴奉召进京,两个月内,咸丰皇帝召见十四次,向他垂询学问与兵事。唐鉴非常欣赏江忠源的楚军,便向咸丰建议各省效仿嘉庆朝组建团练,并推荐曾国藩出任湖南团练大臣,请皇上授予他便宜行事的权力。唐鉴对曾国藩信任有加,以自己的身家为曾国藩担保,打消了咸丰皇帝让汉人统兵的顾虑。
书生带兵打仗开了成功的先例,而曾国藩又有了难得的机会,现在能不能在军事上建功立业,就在乎他本人的选择了。他平静的心情开始了剧烈的震荡。他知道,一旦迈出这一步,如果失败,就会败得
很惨。不仅多年研习的学问文章都会付之一炬,而且性命也难保住,若非死在战场上,就是死于朝廷的诛杀。而从来没有打过仗的书生要上战场,又能有多大的胜算把握呢?
曾国藩当时的处境,就是要他去选择做一件他几乎根本就不可能办到的事情。如果换了别人,也许早就退缩了。然而,曾国藩是湖南人。明知很难做成的事情,他都要去试一试,而不愿放弃这千载难逢的建功立业的机会。于是,他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出山了。
然而,曾国藩毕竟不是军人,毕竟没有指挥作战的经验。他率领湘军出征以后,屡屡遭遇狼狈的失败,多次险些丢掉性命。在最为困难的处境中,他会绝望,会投水自尽,会写好遗书等待死亡。这时候,他就需要湖南人那种好汉打脱牙齿和血吞的精神来支撑,才能从逆境中奋起,继续去做这种难做的事情。
曾国藩第一次遭受挫折,是在他招募和训练湘军的陆军和水师之后的第一次出征。
1854年初,湘军水陆两军从衡州开抵长沙,正遇太平军从湖北向南进攻湖南,连续攻克了岳州和湘阴,进逼宁乡。太平军杀死了宁乡的县官,却不逗留,又撤出湖南。曾国藩率领湘军追击,陆军在羊楼司与太平军接战,吃了败仗,退进岳州城。曾国藩派水师救出陆军,退到长沙以求自保。太平军见湘军败退,便乘胜溯湘江而上,把战船停靠在距长沙城六十里的靖港,再次占领宁乡,并派一支部队走小路袭击湘潭,企图占据湘江上游,完成对长沙的包围。
曾国藩得知军情,亲自带兵进驻靖港,又派塔齐布和褚汝航分别率领陆军和水师援救湘潭。石达开指挥太平军向靖港发起猛攻,把湘军打得狼狈逃窜。曾国藩不肯认输,亲自执刀督战,把令旗插在岸边,说:“逃过此旗者斩!”谁知军士都绕旗而过,只顾逃命,水陆两军全部溃散。曾国藩气急败坏,两次投江自杀,都被手下军士救起。
靖港这一仗,使曾国藩苦心经营的水师五个营全军覆没,水师则损失了一半。湖南官吏打算联名参劾他,请皇帝解散湘军。曾国藩仓皇逃到长沙水陆洲的湘军大本营。在他失魂落魄的时候,湖南官场却为祝贺一名贪官荣调山西布政使而大办盛宴,官僚们酒足饭饱之后,把他送到江边上船。这个码头离湘军大本营近在咫尺,却没有一个官员顺便去慰问刚刚吃了败仗的湘军。
曾国藩受到靖港战败的打击,亲历了世态炎凉,备感耻辱,准备一死以谢天下。他想请求朝廷将自己革职拿问,又让随从进城去购置棺材。左宗棠发觉湘军统帅情绪沮丧,连忙赶到湘军大本营,痛骂曾国藩意志薄弱。左宗棠的激将法果然奏效,把曾国藩从沉沦中托起,唤醒了他的荣誉感。曾国藩决定把靖港惨败的那一天,当成湘军将士雪耻报仇的纪念日。湘军将士吃了败仗,反而激起了复仇的决心。
靖港战败之后,湘军取得湘潭大捷。湘军休整三个月,水陆并进,
攻下岳州,水师大将陈辉龙企图重振雄风,要到城陵矶寻找太平军作战。当时南风大作,曾国藩对他说:“顺风出击,易进难退,又没有陆军配合,万一打不过怎么办?”陈辉龙咧嘴嘿嘿笑道:“大帅放心,我带水师有三十年了,怕什么?”
结果不幸被曾国藩言中了。这场水上大战中,湘军一些战船被风吹翻,有的则被吹到湖心,远离战场,大量船只被太平军夺去。水师大败,陈辉龙和沙镇邦被杀。褚汝航和夏銮赶去救援,被太平军刺伤,落水而亡。湘军水师折损了四员大将和三营精锐,曾国藩痛心不已。部队还没开出湖南,就打了一军夺气的败仗。
杨载福在城陵矶水战后的第二天赶到,听说水师失利,急忙请求出战。曾国藩说:“水师新败,休息一下,恢复元气再说吧。”杨载福说:“敌人水师昨日大胜,谅我军没有还手之力,必然松懈,这时出击,可获全胜。”曾国藩将信将疑,委决不下,最后听从了杨载福。杨载福集合所有战船,激励将士:“两军相遇勇者胜,今日只有拼死一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将士们为雪昨日之耻,冒死冲杀。太平军水师未作任何准备,被湘军杀得七零八落,湘军士气又振奋起来。
第二部分 天生我材必有用失败加失败等于胜利(2)
与此同时,塔齐布从陆路出击,当夜突入太平军军营,擒获了睡梦中的太平天国秋官丞相曾天养。这个广东人生得面貌狰狞,骁悍善战,是太平军的杰出将领之一。曾国藩劝他投降,他誓死不肯,曾国藩只好将他推出问斩,然后厚葬。洪秀全得知曾天养被害的消息,十分痛心,令全体将领吃斋六天。
湘军乘胜追击太平军,李梦群的水师一直追到荆河脑,突出洞庭湖,顺流而下,一路上没有遇到抵抗。罗泽南走陆路,在九塘岭击败了太平军。罗泽南一介书生,生平第一次打仗,出师大捷,从此威名远播,名声仅次于塔齐布。接着,他与塔齐布联手,在高桥战役中获胜。随后,塔齐布率部在城陵矶血战两万太平军,以少胜多。那一天大雨滂沱,湘军将士冒雨冲锋,狂呼口号,把太平军逼到湖北嘉鱼县。湘军乘胜追击,太平军退回武昌。
湘军胜败无常,该胜的没有胜,该败的却胜了,曾国藩的指挥棒根本不灵,许多战斗在他看来毫无取胜的希望,湘军却打赢了。曾国藩自己都看不明白了。他索性下放权力,对塔齐布和罗泽南说:“你们看着办。”
湘军攻打九江城的时候,曾国藩志在必得,却又陷入了困境。
这次攻城,曾国藩对水陆两军做了周密部署。塔齐布攻打西门,罗泽南和李续宾攻打东门,彭玉麟和邓翼知率领水师登陆,攻打九华门,杨载福和李孟群封锁长江江面,拦截下游的太平天国援军,并堵住北门。四路人马全力攻城,指望将九江城内的太平军一网打尽。
没想到,罗泽南首战失利,他在东门碰上了宿敌林启容,部队被引诱到太平军火炮的射程范围内,城内火炮齐发,湘军士兵成片地倒下,罗泽南只好退兵。
塔齐布攻打西门,也遭到了顽强的抵抗。太平军仗着城墙异常坚固,火力强大,用重火器狠狠地射杀湘军。湘军从未遇到太平军这样顽强的抵抗,士兵们不顾塔齐布挥刀督阵,只顾抱头鼠窜,卷旗逃命。彭玉麟和杨载福的两路水师也无功而返。
曾国藩见攻城失利,又征求将领们的意见。他们主张分出部分兵力继续攻城,大队人马绕过九江,进攻湖口县城及长江中的梅家洲。
梅家洲是湖口县城对面的一个江心洲,长约四十里,宽约五里,长江主航道在它南面,而北边的江面狭窄,大船无法通过。为了防止湘军水师从南面主航道进攻,石达开早有防备,派罗大纲率一万人驻守梅家洲,筑碉堡,架火炮,封锁江面,又派白晖怀率领三千人埋伏在湖口县城西面五里处的盔山,等待进攻的湘军。
胡林翼和罗泽南带领八千人从陆路攻打湖口,彭玉麟和杨载福率领水师攻打梅家洲。罗泽南求胜心切,急行军奔到湖口城下,催促部队攻城。湘军远道而来,太平军以逸待劳,体力上占了优势。湘军被两路太平军围住,只好分成两队应战。这时候,埋伏在盔山的三千名太平军突然杀到,把湘军打得大败。
湘军在长江上的战斗也很不妙。彭玉麟的水师冲进了石达开精心设置的圈套,陷入了梅家洲北面的浅水道。太平军几百条战舰在洲头拦截,洲尾有上百门大炮封锁,湘军水师前后受敌,遭到重创。
彭玉麟指挥水师将陆地上的逃兵接上战船,不敢再打梅家洲,集中兵力向上游突围。苦战许久,才逃脱了太平军的追杀。
曾国藩没料到水陆两路都吃了败仗,十分苦恼。他想把防守在九江、湖口和梅家洲各处的太平军引出来,加以围歼,便命令部队多方寻衅。太平军看穿了他的心思,白天对湘军的挑战不予理睬,晚上便在长江两岸鸣锣敲鼓,把战船开到江心,向曾国藩的军营发射火箭和火球,扰得湘军夜夜惊恐,不得安宁。
湘军如此苦苦撑持了将近半个月,人困马乏,粮草供应不足。太平军抓住时机,用四十条船满载粮食,引诱湘军水师的快速小舢板来劫粮,把李孟群率领的二百五十条小舢板引进鄱阳湖,立刻封死湖口,几百条战船突然从芦苇荡里冒出来,把湘军的小舢板压逼到湖心。
湘军水师取胜的法宝,是靠大小战船配合使用。大船装载重火器和粮食,行驶缓慢;小船非常灵活,依靠大船的火力掩护攻击敌人。现在所有的小舢板被困在内湖,湘军水师失去了机动作战能力,而太平军水师迅速朝曾国藩水陆两军的驻地竹林店压来,湘军只有大船勉强抵挡进攻。大船火炮打完弹药之后,湘军水师形同瘫痪。竹林店岸上水上的两万湘军人马,被太平军打得一片混乱。陆军看着江面的战斗一筹莫展。曾国藩的指挥舰被太平军水师包围,曾国藩又气又羞,投水自尽,被下属救起送到岸上。多亏鲍超率领外出打粮的两千人马赶回来,从太平军背后杀出,才将太平军击退。
湘军连连失利,陷在九江地区不能自拔。水师大船被打得残损不堪,小舢板困在鄱阳湖里干着急。长江水道也被太平军控制。曾国藩命令水师挺住,又派部队从水陆两路攻克鄱阳湖边的重镇南康。这是湘军在江西苦战四个月以来攻下的第一座府城。
曾国藩与太平军作战,经常是在痛苦中煎熬。湘军最终战胜太平军,其实是靠着屡败屡战的顽强意志。曾国藩的湘军会同官文的绿营兵好不容易攻下九江之后,形势对曾国藩仍然不利。李秀成率领六万大军从湖北潜山出发,旌旗蔽野,枪械如林,浩浩荡荡,直指九江。
曾国藩接到军报,认为李秀成用大军来争九江,是先发制人的战略。湘军还没有修复九江城,很难固守。他请胡林翼调鲍超从李秀成后面追击,命令彭玉麟把湘军水师全部调去阻止李秀成渡江,又把杨载福调来指挥陆军,命令五名部将各领三千人,分别屯驻在九江附近,准备交战。他本人统帅大军,从湖口分次进发;又令南康知府沈葆桢分兵进入瑞昌,为九江提供后援。
李秀成足智多谋,急令陈玉成摆出南下态势,以防鲍超杀到东边来,而且兼顾安庆的防守。他又火速传报黄文金,要他把饶州的驻军调到南康,控制九江下游。又派水军压到湖口,阻挡湘军水师。他自己率领大军风驰电掣地沿江而下,直渡彭泽。渡江非常顺利,湘军水师被太平军拖在上游,没能遏止李秀成渡江。
第二部分 天生我材必有用失败加失败等于胜利(3)
彭泽告急,曾国藩惊叹道:“李秀成扬言攻打九江,实则攻打彭泽,我中计了!”他正想把大军调往东面,不料黄文金进军湖口,真来攻打九江了。曾国藩一时摸不清李秀成的真实意图,来不及转移大军,只能督令各地将领奋力抵抗。湖口和九江正在交战,李秀成大军已渡过彭泽。曾国藩既不敢东进,又不能后退,便把九江的人马留给周天培指挥,其余部队全部移师湖口,迎战李秀成。
湘军水师遵令停泊在江岸,以防太平军水军进攻。部将刘崇佑对曾国藩说:“敌人虽在彭泽屯驻重兵,谁知道会不会再调人马去打九江?如果九江告急,周天培一人肯定守不住!”曾国藩觉得有理,便派主力急奔九江。
李秀成见九江的湘军来湖口助战,令黄文金率部前往九江,他自己率主力攻打曾国藩。他说:“只要前军可以打败湘军各路兵马,我自有办法打败曾国藩。”
曾国藩早就知道李秀成用兵算无遗策,自认不是他的对手,便先向家人报告战局艰难。曾国藩生性固执,无论军务如何繁忙,每天总要写一封家书,哪一天来不及写,第二天一定补上。这一封家书,有“安危不知,性命不计”之语,因为他知道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