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11-我是湖南人-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第二次战役中,毛岸英不幸牺牲。他是毛泽东最器重和偏爱的长子,既懂军事又懂俄语,彭德怀安排他当秘书兼俄语翻译。美机轰炸志愿军总部,凝固汽油弹的熊熊火焰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
湖南人为援助朝鲜付出了巨大牺牲。湖南籍战士罗盛教跳进冰窟窿抢救朝鲜少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朝鲜人民将那个村庄改名为罗盛教村,以志纪念。罗盛教献身的河流及河边的山都以他命名。
敌人退到“三八线”以南之后,构筑纵深防御阵地,企图以“三八线”为分界线,提出停战谈判,争取时间喘息休整,以图夺回战争主动权。志愿军也很需要休整。毛泽东根据政治上的需要,要求志愿军继续作战,突破“三八线”。彭德怀决心实施第三次战役。为确保战争主动权,他采取“稳进”方针,在突破“三八线”后适可而止。
1950年最后一天的黄昏,志愿军发动了第三次战役,一举突破“三八线”。中朝军队三十多万人向正面的敌人发动突然进攻,迫使敌人向汉江以南仓皇撤退。中朝军队乘胜攻占汉城,继续向南推进。几天后,志愿军将敌军驱逐到北纬三十七度以南。
中朝军队七昼夜前进了八十到一百一十公里,歼灭一万九千多名敌军。久经沙场的彭德怀识破敌人是在引诱志愿军南下,造成志愿军后方空虚,侧翼暴露,然后利用海空优势,重演仁川登陆的故技。他果断命令部队停止追击,占领有利地形,严阵以待,严防敌人反扑。
当时,有人主张一鼓作气,乘胜把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赶出朝鲜半岛。彭德怀指出,敌人虽然遭到三次沉重打击,但主力未被削弱,技术装备仍占极大优势,而志愿军仍靠步兵武器继续南进,补给线越长,在敌人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下,物资供应将越加困难。部队入朝后连续作战,减员很大,亟需休整补充,以利再战。
第二部分 天生我材必有用万言上书誉神州(3)
果然不出彭德怀所料,敌军很快就集结了全部兵力,分东西两路,在优势火力支援下,向中朝军队发动大规模进攻。美军第八集团军实施所谓“磁性战略”,发动“试探性进攻”,接着全线进攻中朝军队。
中朝军队休整了近二十天,恢复了体力,弹药得到补充,彭德怀下令在汉江南岸进行防御。在东线,邓华率领四个军在朝鲜人民军协同配合下,发动横城反击战,歼灭进攻的敌军,把握住了战争主动权。
志愿军的作战方法是:西面在汉江两岸顶住敌人,东面把敌人有计划地放进来。毛泽东复电:“部署甚好,预祝胜利。”
不久,彭德怀回京,径直赶往西郊玉泉山。毛泽东已经就寝。彭德怀因军务紧迫,不顾警卫人员劝阻,闯门而进。毛泽东立即披衣起身,听取彭德怀陈述朝鲜战争不能速胜的理由和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他当即明确表示:这场战争“能速胜则速胜,不能速胜则缓胜”。他们还决定派国内部队轮番出国作战,大力加强后勤供给,改善交通运输,增调飞机、防空部队和汽车到第一线。
在主要问题得到解决以后,彭德怀又返回朝鲜前线。
在第四次战役中,中朝军队经过八十五天正面作战,顽强抵抗,大量杀伤了敌人。敌军平均每天只能前进一公里左右,在整个战役中付出了七万八千人的惨重代价。
敌军正面攻击受挫,计划由两栖作战部队配合正面进攻,在志愿军侧后登陆。志愿军从国内增援的六个军已先敌到达朝鲜,敌军见战机已失,便迅速转入防御,构筑工事,以抗击志愿军的反突击。
根据敌军的企图和部署的变化,彭德怀提前发动了第五次战役。中朝动用十五个军约一百万人,发起猛烈的反突击,越过“三八线”,全歼北汉江的敌军。敌军利用中朝军队无空军掩护大兵团在白天作战的弱点,节节抗击,逐步撤退,引诱中朝追击部队每天在拂晓前停止时,恰好处在敌人炮火控制之下。敌军得以大部逃脱,撤到北汉江和昭阳江一带,建立了新防线,企图大量杀伤中朝军队。彭德怀识破了敌人的企图,下令停止攻击。
敌人逐次退守汉江后,迅速将美军集中在西线,对付志愿军主力,而将李承晚的军队部署在东线。彭德怀决定主力转移到东线实施突击,对南朝鲜军队形成合围,激战六昼夜,歼其大部。美军迅速东调,李承晚的援军也急速北调。中朝军队突入敌人纵深过远,粮弹运不上去,彭德怀决定主力后撤。第五次战役宣告结束。
这次战役总共歼敌八万二千多人,是五次战役中歼敌最多的一次。但中朝方面损失也重。毛泽东指出,这次战役“打得急了一些,打得远了一些,打得大了一些”。
第五次战役后,为了配合停战谈判,志愿军转入积极防御的阵地作战,而敌人也转入了阵地防御。
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为了配合谈判,相继对朝鲜北方发动夏季和秋季攻势。志愿军创造了“马蹄形”坑道工事,防御敌人的地空火力。中朝军队筑成规模巨大的交织连贯的地下工事,以劣势装备与拥有现代化装备的敌人作持久对峙。
经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多方游说,美国总统杜鲁门积极响应,朝鲜停战谈判首次会议在开城举行。志愿军代表邓华将军在首次会议上发言,同意朝鲜人民军首席代表南日将军提出的三项建议。
美国在谈判中缺乏诚意,多方拖延和破坏,并企图以“军事压力”配合谈判,迫使朝中方面接受其不合理的要求。朝中方面针锋相对,打谈结合,以打促谈,力求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实现停战。从此,朝鲜战争便形成了一个长期边谈边打的复杂局面。
中国援军源源不断开进朝鲜,替换减员较多、疲劳过度的部队。援军中有曾被毛泽东称为“三杨开泰”的杨成武、杨得志和杨勇的兵团。三杨在朝鲜战场打得漂亮,显示出志愿军在持久战方面的耐力。
但是,美军对朝鲜发动大规模的细菌战,还先后派出六十八批飞机四百八十八架次,侵入中国东北领空,撒布大量传播细菌的昆虫,并进行轰炸扫射,屠杀中国平民。
不久,彭德怀因病被接回北京就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由陈赓代理。志愿军全面领导由第一副司令员邓华负责。
朝鲜停战谈判又开始了。志愿军全线实施战术反击作战。为预防敌军在志愿军侧后实行登陆作战,彭德怀亲赴辽东半岛部署军事,又赴上海指挥布防,以防蒋介石可能发动的策应。
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取得了胜利,迫使“联合国军”不得不重新回到谈判桌旁来。接着,周恩来发表朝鲜停战谈判的声明。朝鲜金日成首相发表赞同声明。
为配合停战谈判,志愿军在老香山痛击美军第七师后,又在织女山痛击美海军陆战队第一师。杨勇指挥金城以南地区的进攻战役,造成停战后的有利态势。1953年7月27日,在朝鲜开城附近的板门店,双方代表会签了停战协议。同一天,金日成和彭德怀向朝中部队发布停战令。第二天,金日成、彭德怀和克拉克分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历时三年零一个月的朝鲜战争终于结束,志愿军取得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胜利。彭德怀、邓华、陈赓、杨得志和杨勇等湖南名将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如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向美国叫板,从朝鲜战场到台湾海峡,从越南战场到柬埔寨的丛林。这些地方都有湖南将士的身影。一位湖南元帅和几位湖南将军率领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半岛奏响“雄赳赳,气昂昂”的嘹亮军歌,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力,为重塑国人精神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彭德怀于1952年回国主持军委工作,1954年任国防部长,第二年,被授予元帅军衔,在十大元帅中排名第二。
1959年,他通过调查,发现“大跃进”存在严重问题,便在庐山会议上提出尖锐批评,结果遭到错误打击,并被撤职。此后,他在颐和园附近的挂甲屯住了六年,自己种粮种菜,苦苦思考建设问题。
1965年秋,毛泽东要他到西南任三线建设副总指挥。
“文革”开始后,彭德怀被造反派揪到北京,在关押审查期间患了重病,于1974年11月去世。
在他垂危时,主持军委工作的叶剑英派人问他有什么话说。彭德怀断断续续挣扎着说道:“我们国家建设,战略防御设施不完备,国防工业和科研跟不上需要,这是我最担心的……”
第二部分 天生我材必有用万言上书誉神州(4)
1978年末,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彭德怀平反昭雪,并宣布了他去世的消息。
彭德怀一生朴实节俭,廉洁自律。无论他到哪里,没人敢设宴招待,因为他不但不吃,反而会骂。百团大战中的一天,他途经河北南乐城,陈赓知道他最恨大吃大喝,事前请示道:“我叫战士下河捞鱼,中午只吃鱼,不吃别的,可以吗?”彭德怀同意了,但见上菜时不仅有鱼,还有肉有鸡,便沉下脸来。多亏陈赓机灵,嘻嘻笑着说:“这河边的鸡主要吃鱼,归根结底还是鱼。”彭德怀无奈,只好笑着吃了。
彭德怀在西北任第一野战军司令员时,和战士一样吃大灶。警卫员给他买了一只鸡,挨了一通训斥,还被撤换。
抗美援朝初期,部队几个月吃不上菜,彭德怀也坚持不吃。当时官兵一年换一套棉衣,他说自己穿衣磨损少,两年才领一件。
彭德怀无儿无女,工资大都用于接济同志。罢官到了西南,他去看望当年为红军摆渡的老船工,告别时倾囊相赠。“文革”中有人揭发这是“收买人心”,彭德怀听后拍案而起:“人家当年是拼命给红军干的,我给什么能把人家收买得了啊!”
彭德怀在1959年回到故乡,看到干部虚报数字,群众饥饿浮肿,伤心得流下眼泪。他把一位老红军赠给他的诗修改了一下,对“大炼钢铁”提出尖锐批评:“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的日子怎么过?我为人民鼓与呼!”
他为说真话而饱受冤屈,却在亿万人民心目中树立了丰碑。
张爱萍上将有一首诗,准确地赞美了彭德怀的品格:
横刀立马为民谋,晚景凄凉千古忧。
刚正不阿耻权术,万言上书誉神州。
彭德怀的同乡陈赓大将,早年和他同在湘军一个班当兵,后来又长期并肩战斗,对彭德怀有一句中肯的评语,表达了世人对于这位元帅的钦敬:“他可算是我党我军头号正直的人。”
第二部分 天生我材必有用追求正义始终不渝(1)
美丽的湘西洋溢着原始的情趣。这里富有灵性和野趣的山水,培育过许多名传遐迩的人才。政治家熊希龄、文豪沈从文、画家黄永玉和歌唱家宋祖英,都是湘西的骄子。在这块民风淳朴强悍的土地上,还诞生过一位威名远扬的军人,他就是共和国的元帅贺龙。
1896年3月22日,贺龙生于桑植县洪家关。贺家一门,虽是贫苦农民,却世代习武。贺龙从小练武,常与村童在戏耍中模拟作战。村里有个恶霸想试试他的胆量,在贺氏父子与他同桌吃饭时,在桌子底下放了一枪。他满以为枪声会把贺龙吓个半死,可是年仅七岁的贺龙连眼睛都没眨一下。从此,贺龙的英雄豪胆闻名乡里。
贺龙的出生是一个传奇。那天下午,太阳将要落山,天空浓云骤起,墨黑一片,从天边压将过来,遮天蔽日。紧接着电闪雷鸣。澧水咆哮,河水猛涨,浪涛翻滚。百姓们惊呆了,胆大的人跑到外面观看。有人惊叫起来:“老天爷长尾巴了!”众人一看,只见乌云边缘拖下一个长长的圆柱,悬在半空,悠悠晃动,尖尖的尾部向下延伸。
大家正对这天空的异象发愣,老汉谷兴楼忽然仰天大笑,拍掌喊道:“好了好了,这回好了,日子好过了。”
人们请他解说。谷兴楼指着天上的圆柱说:“这是真龙降世啊。当年朱洪武坐天下时,天上也曾降下真龙。如今大清国气数已尽,春雷发动,真龙降世,拯救百姓。你们没见那浓云当头,那是瑞气啊!”
这时又有人喊道:“龙尾巴伸到河里了!”
这当口,只听哗啦一声,翻腾的河水卷上天空。紧接着一个霹雳,村头一棵大树被劈下半边。浓云压得更低,天色更加阴沉。谷兴楼慌忙冲天作揖:“是我泄露天机,老天莫要怪罪。”
人们纷纷回家躲避。狂风大作,雷雨交加,雨水淹没了万物。
村民贺士道家里,妻子临产。贺士道听得一声天崩地裂般的巨响,门前落了一件东西。正在这时,屋里传来一阵婴儿的啼哭。接生婆走出来,笑眯眯地说:“士道哇,恭喜你,生了个男伢子。”
贺士道忙进内房,见妻子王金姑抱着个孩子,脸上露出倦意的笑容。贺士道说:“好哇,咱贺家有后代了。”
接生婆在一旁喝着糖水,笑道:“现在是卯时,金鸡开口。士道啊,二月初二龙抬头。这孩子福分大呀。”
贺龙伴随着这样的异象出生,但他的家境并没有因此而摆脱贫寒。由于家里没钱,贺龙只读了几年书。十四岁那年,他见恶霸的儿子胡作非为,一怒之下,挥刀砍伤了他的脚板。贺龙扬长而去,跟随马帮,走四川跑湖北,赶马贩货。世道黑暗,盗匪横行,吃这碗饭既辛苦又危险,随时可能掉脑袋。贺龙走南闯北,磨练了意志,锻炼了胆量,阅尽人间沧桑。
辛亥革命的枪声震撼了贺龙,他决心追求改变世道的真理。1914年,他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1916年蔡锷组织反袁护国军,声势浩大。贺龙接受革命党的指示,在石门县等地组织武装。
二十岁的贺龙,在家乡拉起了队伍。一天夜里,他和叔叔借来两把菜刀,带人闯入盐局。亲手砍死作恶多端的税警队长,缴获十五枝步枪、两把手枪和九千斤盐。他把盐分给穷人,用枪武装了队伍。
贺龙的这段故事,叫做“两把菜刀闹革命”,从此传扬开来。毛泽东在“三湾改编”时,为了鼓励起义军,讲了这件事情,说:“贺龙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当军长,带出了一个军。我们现在不只两把菜刀,我们已经有了两个营的兵力,还怕干不起来吗?”
贺龙后来加入了护国军,当上营长。1918年任湖南靖国军团长,1922年入川作战,升任川东边防军警备旅旅长。他对部下严加约束,不许侵扰百姓。后来他受共产党员周逸群影响,通电加入国民革命军。
北伐战争开始后,贺龙先后出任北伐军师长。因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升任第二十军军长。他欢迎共产党干部到军中任职,部队战斗力明显增强。他的部队先后攻克石门、澧州、公安,突破北洋军阀的长江防线,攻克重镇宜昌。夺取武汉之后,他率部继续作战,攻占重镇武胜关,又在临颍大败奉系军阀。
国共两党决裂之后,国民党掌握了国家政权,共产党却被迫转入地下活动,决定从事武装斗争。1927年7月,贺龙向周恩来表示,要同国民党决裂,服从共产党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