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柏子集 >

第1章

柏子集-第1章

小说: 柏子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毅汉先生:得你来信,深感厚意。上次各位相访,我和家中人都留下极愉快印象。我应当多听听你们提的问题才对!极可惜,即我说话口音不正,不仅你们不易听懂,事实上,在这里有个主持“文字改革”的亲戚,有四十年来往,他也只能听懂一半。家中一个孙女,在我身边长大,我说的话也经常还听不懂!抱歉以外,也可证明我学习语言及适应环境能力之差,真到惊人程度。这次你们来的时间稍早了些,若四月半来,对于北京所得印象会好一些。因为几十种北方特别著名花木,多集中在四月中旬后开放,再不多久,就进入初夏了。    
    你问的张爱玲,我和家中人均未认识。张家在合肥是个大族,“和”字辈弟兄姐妹多达百十人,有大半就未见过。抗战八年中,我一家大小四人,在昆明乡下住了八年,复员后才返回北京。    
    关于写作,早已无发言权,所有作品,多是四十年前学习用笔完成的。照我自己估计,离“及格”还远。原以为能再延长廿年,驾驭文字、组织故事能力,会比较成熟,再有计划使用到最需要方面,才对得起这个工作。只是社会变化迅速,对于文学要求又新。新社会凡事重“实事求是”,我为人性格迟钝板滞,旧的方法“已过时”,新的方法一时“学不会”,所以离开了学校和“空头作家”名分……近三十年来,国内有的是万千伟大作品,产生于有思想、有经验、有才气的作家手中。由于能够密切配合国家需要,作品多以百万计分布于全国,起伟大作用和长远影响。并且正在世界上发挥强大的影响。至于我,过去还可聊以解嘲,像个“打前站的哨兵”,现在看来,即这点小作用也说不上了。因为国内十几个著名大专学校教现代中国文学的教师,并我姓名也多不知道,可见历史是十分公正的,毫不含胡。我冒充“假里手”可行不通的。我成为过时人物,这是十分公平合理的事。必需承认这种“现实”,并接受现实,才不至于出意外问题。好在国家大,正有千万种事待人沉默努力去作,我似乎应分先从作到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亿万在各种不同工作岗位上的人一样,扎扎实实尽可能把目前工作逐一加以完成,才像个新中国的新公民!至于过去四十年,为了练笔而写成的不三不四作品,在国内说来,即点缀性也并不多了。    
    你提及契诃夫和我那些习作差别,很有见解。性格上可能也有些相近处。虽然教育不同,生活背景也不相同,对人生抱一种悲悯心情,似乎有些相近处。他是个医生,身体又多病,笔下涉及的旧俄农村社会种种,特别是下层人民,总充满了悲悯同情。我是从小就在各种穷困中活过来的人,某些方面更容易对他们感到一种亲切的爱。对于他们的喜怒哀乐,也更贴心一些。相反,对于大城市社会上层的高知而兼官,却缺少相同好感。这也许实出于“无知”,接触范围极窄。虽在大都市混了快六十年,较接近的也仅限于大学校里的文科中老同事,和弄笔杆子的一部分旧同行。在近半世纪“社会教育”中,有些人最精明处,似乎一律是“世故哲学”高于其他知识,因此在新旧社会都吃得开。至于我,最拙劣处便是这份应世不可少的“巧”处,我始终学不好,因此生活上永远吃不开。支配我行动的,永远是一种“理想”,在现实社会中既行不通,且极容易转成笑料,进而成为过失。因此生活和工作都必然难免打败仗。生活上希望能作到契诃夫晚年那样,在乡村里有个小小的家,也不大可能。至于作品,那就更难望如契诃夫在苏联情形了。    
    因为我活着时,就早已为人忘记,或反复不厌其烦的加以否定,哪能对死后还抱不切现实的妄念和幻想?主要毛病,大致还是没有受过正常教育,也即不懂人情世故。应付文字的能力,即或可望逐渐提高,应付人事的能力,却永远居于极端劣势。司马长风和夏志清先生批评中,都提到我作品中有点“道家”影响。事实上在生活中反映“与人无争”、“为而不有”态度即更显明。八个字直译过来,就是“人不中用”,“迂腐到不可救药”的明确证据。“单打一”的做人方式,肯定是永远吃不开的,也值不得学习的!国家在前进中,个人得失未免太渺小不足道。    
    你若教中学语文,让同学多看些杂书,学会叙事抒情比会作论文有用。    
    近因一病数月,不能起床,尊信迟迟作复,想能原谅,并候安佳。    
    沈从文    
    六月十日北京因失去尊处通信地址,最近始发现,致复信一搁半年,深感抱歉!    
    从文    
    八月廿一编辑部诸先生:这个信是回复王毅汉先生的,照他写的通信地址寄去,说已迁居。他原信中提到和你们相熟,因此试请你们转转,极感谢。无着落,也即把这个信留给各位作个纪念吧。因为内中也多半近于向诸先生到北京来相看时,一番厚意深情的回答。诸位出的专刊三文,我和家中人看过后都觉得极好。只是把我这过时的老人,说得过好,未免增愧。    
    我后天将离北京,约三个月才回来。回来时一定另外写个信给各位。祝工作顺利!    
    沈从文    
    十月廿五日此信写于1980年。


第二部分 谈话录第2节 答凌宇问

    1.生年?    
    一九○二年旧历十一月二十九日丑时生。    
    2.曾用过的笔名及发表过作品的刊物?    
    不可能记得。至于刊物,在三十年代前后,几乎京沪大刊物都有作品发表,大书店都出过我的集子。有的新书店最先出我的集子,并不是作品有什么大不了的成就,只不过是在比较中,还能引起读者兴趣而已。有人因此骂了我三十年,以至五十年,直到如今,还“依样画葫芦”的,在现代文学史中总得带上一笔。事实上我因此改了业,三十年来在博物馆做工作。    
    3。共出过多少集子?未成集的单篇有多少?    
    已过了三十年,全烧掉了,不宜再想它。提它毫无意义。    
    4.您是如何与徐志摩结识的?    
    因投稿而相熟。我对于他的散文和诗的成就,都感到极大的兴趣,且比较理解他对人的纯厚处,和某些人说的“花花公子”完全不同。所以我在一九三六年良友出的《习作选》题记中,提到他对我的好影响。到我作《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时,对陌生作者的态度,即充分反映出他对我的好影响。工作上要求自己较严,对别人要求却较宽。    
    5.您是何时认识胡也频的?    
    大革命以前几年即相熟。他成为左翼作家,是最后两年事。    
    6.您曾将《柏子》与《八骏图》对比,应当如何理解?    
    前者单纯,后者复杂,如此而已。    
    7.《废邮存底》中《给一个作家》那一篇,是不是写给巴金的?    
    可能是。《给一个教授》指吴宓。    
    8.您在作品中歌颂下层人民的雄强、犷悍等品质,与当时改造国民性思想有无共通之处?    
    毫无什么共通处。我是试图用不同方法学习用笔,并不有什么一定主张。我因为底子差,自以为得踏踏实实的学习三十年,才可望在工作实践中达到成熟程度。    
    9.《虎雏》、《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等篇是否含有提倡返归自然、回复野蛮的创作意图?    
    一切都是在学习用笔中完成的。不可能一面写什么,一面还联想到什么。当时最主要企图,还是能维持最低生活,作品能发表就成了。    
    10.《边城》、《黔小景》、《贵生》等篇是否含有人生莫测的命定论的倾向?    
    我没有那么高深寓意。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企图从试探中完成一个作品,我最担心的是批评家从我习作中找寻“人生观”或“世界观”。    
    11.以佛经故事为题材的那些作品,其创作意图是什么?    
    引言说得已极明白,这就是就故事而加些新的处理。以欣赏态度去采用佛经中故事,加以贯串改造,也只希望读者能用欣赏方式留下个印象。我的一切习作都缺少什么寓意。    
    12.关于城市中绅士阶级生活的描写,您是否(一)与乡村生活相比,揭露其腐朽性;(二)揭露他们生活悲喜剧的心理原因?此外,还可以怎样理解?    
    你应当从欣赏出发,看能得到的是什么。不宜从此外去找原因。特别不宜把这些去问作者,作者在作品中已回答了一切。    
    13.关于苗族生活的一些作品,有人说大多虚构,缺少现实依据,这种批评有根据吗?    
    这是苏雪林说的。她是国民党的立法委员。一时恭维鲁迅到了极点,次一年又用快邮代电方式,罗列十大罪状申讨鲁迅先生。她从不想到《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的真实性,却要求我的作品“真实”。这是上海一折八扣出盗印我的作品时附上她那个批评的。照理写批评应当是“真实”的,但这个人对鲁迅的意见究竟什么意见最可靠,她自己恐怕也回答不出。    
    14.对下层人民的描写,一方面同情他们悲苦但不自觉的命运,一方面发掘他们身上美德的光辉,这样理解对吗?    
    从我一堆习作中,似不值得那么认真分析、探讨。因为是习作。写乡村小城市人民,比较有感情,用笔写人写事也较亲切。写都市,我接近面较窄,不易发生好感是事实。    
    15.《过岭者》、《黑夜》等反映的背景是什么?    
    就是纪念二朋友的死亡而已,故事后边写得极明白。内中有个郑子参,是同乡同学,十分要好,后来入黄埔四期骑兵科,听熟人说在东江作战死去了,因为从另外熟人通讯中,说是做通讯员死去的,为纪念这些同乡友好而作。    
    16.您曾谈及创作需将“现实”与“梦”结合,《边城》是不是这种结合的典型?    
    这个作品只是偶然完成的。在良友出的《习作选》已作过解释,只能说是写作较成熟的一个篇章。本拟写十个,用沅水作背景,名《十城记》。时华北闹“独立”,时局日益紧张,编《大公报·文艺》,大部分时间都为年青作者改稿件费去了。来不及,只好放弃。    
    17.您曾说您的创作受过废名影响。一般认为废名的小说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唐诗一般的意境,一是文字的简约含蓄。您所受的影响,是不是主要在这两个方面?    
    这也限于某一时某些作品而得到的启发,因为很快我就在文字和处理问题上,作多方面发展了。我因力把一切作品都当成习作过程,真正受的影响,大致还是契诃夫对写作的态度和方法。    
    18.您的小说具有一种独创的艺术意境。这种意境的创造:一、依靠“现实”与“梦”结合的创作方法;二、题材本身的特异性;三、与故事保持一定距离,力图避免文字表面的热情;四、理想成分和特有的色彩,等等。这样理解您作品艺术意境构成各因素,是否可以?    
    这只是读书多而杂,文体也不拘常例,生活接触面又广,故事不拘常格的必然结果。并无什么有意为之。有的全个故事无对话,如《腐烂》,有的故事又全是对话,如《若墨医生》,多是在学校示范表示不拘常例,通可以写成短篇而且动人的理由。这也是逐渐成熟的,只是谨慎耐烦,去从文字和故事上掂斤播两,再客观地理会如何处理能产生的效果,改来改去的结果。说的“示范”,含意并无什么标准化意思,只在告给同学,对于一个故事的写作得打破一切常规框框;文字也有同样情形,写来写去就自然理解它的效果了。总的说来,求不受任何影响,必须从实践上,从成功和失败两个方面取得经验,才明白叙事的多样性,才可望在同样三五千字极平常事件中,得到动人效果。    
    19.关于您创作的批评,您认为哪些较中肯?    
    凡是用什么“观点”作为批评基础的都没有说服力,因为都碰不到问题。    
    20。苏雪林曾批评您的作品过于随笔化,描写繁冗;多凭灵感,显得轻飘浮泛,人物刻划不能深入。您对这些批评如何看?    
    以早期作品为例,她说的基本上是对的。苏写批评时,并不曾看过我多少作品。在武汉大学教现代文学时,听她发挥比较合理。当时她把鲁迅捧上了天。可是第二年又用“快邮代电”方式骂鲁迅为什么“贼”。原因是一切随个人感情用事。对于她的批评,最好的解释人是同在武汉大学的陈通伯和凌淑华,给她看了我全部作品,并告诉她我的一切,她才不再开口。到抗战时我借住武大时,却特别对我表示好感,我照例是不以为意的。    
    21.理解您的作品,您的哪些文章比较重要?    
    主要是四个题记:《边城》题记、《长河》题记、《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小说选集》题记。另外还有《湘西》题记。    
    22.中国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在思想、艺术和创作实践上给您什么影响?    
    看得多而杂,就不大可能受什么影响,也可以说受总的影响。是理解文字的一定程度后,从前人作品得到个总的印象,即一个故事的完成,是可以从多方面着手,都可达到一定效果的。懂得这一点,就不会受任何权威影响。正相反,不太费事就可以自出新意自成一格。    
    23.有人说您受泰戈尔影响,这话对吗?    
    未受泰戈尔什么影响。倒是较多地读过契诃夫、屠格涅夫作品,觉得方法上可取处太多。契诃夫等叙事方法,不加个人议论,而对人民被压迫者同情,给读者印象鲜明。屠格涅夫《猎人笔记》,把人和景物相错综在一起,有独到好处。我认为现代作家必须懂这种人事在一定背景中发生。    
    原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一九八○年第四期


第三部分 小砦第3节 引子

    天上正落小雨,河面一片烟雾。河下一切,都笼罩在这种灰色雨雾里,朦朦胧胧。    
    远远的可听到河下游三里那个滩水吼着。且间或还可听到上游石峡谷里弄船人拍桨击水呼口号声音,住在河街上的人,从这种呼号里可知道有一只商船快拢码头。这码头名×村,属××府管辖。位置在酉水流域中部。下行二百余里到达沅陵,就是酉水与沅水汇流的大口岸。上行二百里到达茶峒,地在川湘边上,接壤酉阳、茶峒和酉阳,应当就是读书人所谓“探二酉之秘笈”的地方。    
    中国读书人对酉水这个名称,照例会发生一种心向往之情绪,因为二酉洞穴探奇访胜可作多数读书人好奇心的尾闾。但事实上这种大小洞穴,在边地上虽随处可以发现,除了一些当地乡下人,按时携带粮食家具冒险走进洞穴深处去煎熬洞硝,此外就很少有人过问。正因为大多数洞穴内部奇与险平分,内中且少不了野兽长虫,即便是乡下人,也因为险而裹足,产生若干传说和忌讳,把它看成一个神或魔鬼寄身的窟宅。只有滨河一带石壁上的大小洞穴,稍微不同一点,虽无秘笈可寻,还有人烟。住在那些天然洞穴里的,多是一些似乎为天所弃却不欲完全自弃的平民。有些是单身汉子,俨然过的是半原始生活,除随身有一点生活所恃的简单工具,此外别无所有。有些却有妻儿子女和家畜。住在这种洞穴的人,从石壁罅缝间爬上爬下,上可在悬崖间以及翻过石梁往大岭上去采药猎兽,下就近到河边,可用各种方法钓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