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颜氏家训--人情世故大全 >

第15章

颜氏家训--人情世故大全-第15章

小说: 颜氏家训--人情世故大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别人诋毁时,就常常以此自责。如果能开辟平坦的大道,加宽渡河的浮桥,
就能像子路那样,说话真实可信,胜似诸侯登坛结盟的誓约;像赵熹那样,
招降对方的城池,赛过却敌致胜的将军。
    【注释】
    ①颠蹶(jué决):颠仆、跌倒。
    ②拱把之梁:两手合围曰拱,只手所握曰把。拱把之梁,即很小的独木桥。
    ③物:即人。
    ④方轨:车辆并行。这里指平坦的大道。
    ⑤造舟:连船为桥,即今之浮桥。
    【评语】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为人处事,说话办事,都要因时因
事,按一般规律办事。世人皆浊,唯我独清的思想和行为是不足取的。
                                     
 一○四、一伪既出百诚尽丧
                                    
    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①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
之干橹②也。
    子贱云:“诚于此者形于彼③。”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
但察之未熟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伯石让卿,
王莽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
近有大贵,以孝著声,前后居丧,哀毁④逾制,亦足以高于人矣。而尝于苫
块⑤之中,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左右童竖,不能掩之,益
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信。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译文】
    我看世上有些人,在清白的名声树立之后,就聚敛钱财,在信誉显扬之
后,就不再信守诺言,不知道自己说的话自相矛盾。子贱说:“诚于此者形
于彼。”人的虚实真伪本于内心,但不会不从他的形迹中显露出来,只是没
羽深入考察罢了。一旦通过考察来鉴别,那么,巧伪的人就不如拙诚的人,
他蒙受的羞辱就大了。伯石曾经三次推却卿的册封,王莽也曾一再辞谢大司
马的任命,当时,他们都自以为做得机巧缜密。后人把他俩的言行记载下来,
留传万代,让人读后为之毛骨悚然。最近有位大官,以孝顺闻名,在守丧期
间,异常悲伤,其孝心可说是超乎常人了。但在守丧期间,把巴豆涂在脸上,
使脸上长出了疮疤,以此表示他哭泣得多么厉害。他身边的童仆,却没有遮
盖此事,使得外人对他诸方面所表露的孝心,都不相信了。因为一件事情作
假而使得一百件诚实的事情也失去别人信任,就是因为贪求名声不知满足的
缘故啊!
    【注释】
    ①金贝:指货币。
    ②干橹:盾牌。
    ③诚于此者形于彼:在这件事上态度诚实,就给另一件事树立了榜样。
    ④哀毁:居丧时因悲伤过度而损害身体。后常用作居丧尽礼之辞。
    ⑤苫块:寝苫枕块的略称。古人居父母之丧,以草垫为席,士块为枕。
    【评语】
    诚实是一种美德。人生在世,贵在表里如一,切忌弄虚做假。是珠玉终
会显出光彩,是狐狸终会露出尾巴。任何自作聪明的人,终会弄巧成拙。
                                     
一○五、贪图虚名终露其情,
                                   
    珍玩,交诸名士,甘其饵①者,递共吹嘘。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
②。东莱王韩晋明笃好文学,疑彼制作,多非机杼③,遂设④讌言,面相讨
试。竟日欢谐,辞人满席,属音赋韵,命笔为诗,彼造次⑤即成,了非向韵
⑥。众客各自沉吟,遂无觉者。韩退叹曰:“果如所量!”
    韩又尝问曰:“玉珽杼上终葵⑦首,当作何乃答云:“珽头曲圜,势如
葵叶耳。”韩既有学,忍笑为吾说之。治点子弟文章,以为声价,大弊事也。
一则不可常继,终露其情;二则学者有凭,益不精励。
    【译文】
    有一位士家子弟,读的书不过二三百卷,又天性迟钝笨拙,但家世殷实
富有,很有些骄矜自负,经常以美酒、牛肉及珍玩来结交名士,得到他好处
的人,就争相吹捧他。朝廷也认为他文才出众,曾经派他出国访问。东莱王
韩晋明,非常爱好文学,怀疑这位士族写的东西大都不是出自他自己的手笔,
就设宴与他交谈,想当面试试他。宴会那天,气氛欢乐和谐,文人们聚集一
堂,大家连缀音韵,提笔写诗。这位世族拿起笔来一挥而就。但那诗歌却完
全不是过去的风格韵味。众宾客尚在各自沉吟思考,以致无人发觉。韩晋明
退席后感叹道:“果然如我猜想的那样!”韩又曾经问他说“玉珽杼上终葵
首,那应该是什么样子?”他却回答说:“玉珽的头部弯曲圆转,那样子就
像葵叶一样。”韩晋明是有学问的人,忍着笑给我说了这件事。修改润饰子
弟的文章,以此抬高他们的名声身价,这是最糟糕的事,一则因为你不可能
持续不断,终归有露出真情的时候;二则因为初学者一见了依靠,就越发不
去努力钻研了。
    【注释】
    ①饵:以利诱人。
    ②聘:古代国与国之间通问修好。
    ③机杼:织布机,用以比喻诗文创作中构思和布局的新巧。
    ④燕言:指宴饮言谈。
    ⑤造次:仓卒,急遽。
    ⑥韵:这里指文学作品的风格。
    ⑦珽:即玉芴,为古代天子所持的玉制手板。终葵:椎(槌):杼,杀,削。
    【评语】
    贪图虚名,附庸风雅,是一种社会陋习。粗通文墨便交结名士,以文人
自居;一夜暴富便抛出银子,换得文凭,甚至四处施舍,换来聘书,俨然以
学者自居。如此种种,岂不倒人胃口?奉劝诸君:只有作品传世,才可文名不朽。
                                     
 一○六、沽名钓誉难以为继
                                    
    邺下有一少年,出为襄国令,颇为勉笃。
    公事经怀①,每加抚恤,以求声誉。凡遣兵役,握手送离,或赍②梨枣
饼饵,人人赠别,云:
    “上命相烦,情所不忍;道路饥渴,以此见思。”
    民庶称之,不容于口。及迁为泗州别驾,此费日广,不可常周,一有伪
情,触涂难继,功绩遂损败矣。
    【译文】
    邺下有一位年轻人,外放任襄国县令,他十分勤勉踏实,办公事尽心尽
意,对下属体恤爱护,以此博得好名声。凡碰上派遣兵役,就去握手送别,
又向服役的人赠送梨子、枣子、烧饼食品,并对每个人发表临别赠言说:“上
级的命令,有劳各位了,心中实在不忍。你们路上饥渴,特以这点薄礼略表
思念之情。”百姓们因此称颂他,对他赞不绝口。等到他升任泗州别驾,这
类费用就一天多似一天,不可能都做得很周到,一旦表现出虚情假意,就处
处难以继续下去,以前的功绩也随之被抹杀了。
    【注释】
    ①经怀:经心。
    ②赍(jí):以物送人。
    【评语】
    对人应以诚相待,切忌虚情假意,常言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弄虚作假,沽名钓誉,虽能得逞于一时,但终究难以为继。
                                     
一○七、修善立名筑室树果
                                    
    或问曰:“夫神灭形消,遗声馀价,亦犹蝉壳蛇皮,兽①鸟迹耳,何预
于死者,而圣人以为名教②乎?”对曰:“劝也,劝其立名,则获其实。且
劝一伯夷,而千万人立清风矣;劝一季札,而千万人立仁风矣;劝一柳下惠,
而千万人立贞风矣;劝一史鱼,而千万人立直风矣。故圣人欲其鱼鳞③凤翼,
杂沓参差,不绝于世,岂不弘哉?四海悠悠,皆慕名者,盖因其情而致其善。
抑又论之,祖考④之嘉名美誉,亦子孙之冕服⑤墙宇也,自古及今,获其庇
荫者亦众矣。夫修善立名者,亦犹筑室树果,生则获其利,死则遗其泽。世
之汲汲⑥者,不达此意,若其与魂爽⑦俱升,松柏偕茂者,惑矣哉!”
    【译文】
    有人问道:“一个人的灵魂湮灭,形体消失之后,遗留在世上的名声,
也就像蝉蜕下的壳,蛇蜕掉的皮以及鸟兽留下的足迹一样了,与死者有什么
关系,而圣人要把它作为教化的内容来对待呢?”我回答说:“那是为了勉
励大家啊,勉励一个人去树立好的名声,就可以获得向善的果实。况且我们
勉励人们向伯夷学习,成千上万的人就可以树立起清廉的风气了;勉励人们
向季札学习,成千上万的人就可以树立起仁爱的风气了;勉励人们向柳下惠
学习,成千上万的人就可以树立起坚贞的风气了;勉励人们向史鱼学习,成
千上万的人就可以树立起刚直的风气了。所以圣人希望世上芸芸众生,不论
其天资禀赋的差异,都纷纷起而仿效伯夷等人,使这种风气连绵不绝,这难
道不是一件大事吗?世间众多的庶民,都是爱慕名声的,应该根据他们的这
种感情而引导他们达到美好的境界。或许还可以这样说:“祖父辈的美好名
声和荣誉,也好比是子孙们的冠冕服饰和高墙大厦,从古到今,得到它的庇
荫的人也够多了。那些广修善事以树立名声的人,就好比是建筑房屋栽种果
树,活着时能得到好处,死后也可把恩泽施及子孙。那些急于追逐实利的人,
就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死后,如果他们的名声能够与魂魄一道升天,能够
同松柏一样长青不衰的话,那就是怪事了!
    【注释】
    ①(háng):兽迹。
    ②名教:指以正定名分为主的封建礼教。
    ③鱼鳞:鱼的鳞片。这里形容密集相从。杂沓:众多杂乱貌。参差:不
齐貌。此二名意思是:圣人希望天下之民,不论其天资禀赋的差异,都纷纷
起而仿效伯夷诸人。
    ④祖考:祖先。生曰父,死曰考。
    ⑤冕服:古代统治者举行吉礼时所用的礼服。冕指冕冠,服指服饰。
    ⑥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⑦魂爽:即魂魄。
    【评语】
    常言道:“人活脸,树活皮。”人生在世,谁不希望博得一个好的名声。
爱慕声誉,就要向道德高尚的人学习,自觉加强自身修养,时时、处处、事
事严格要求自己,不得有丝毫懈怠。思想上欲博导声誉,行动上却只顾追实
利,如此求名岂不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涉务篇
一○八、恪尽职守造福于民
                                    
    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①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
君禄位也。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一则朝廷之臣,取其鉴达治体②,经
纶博雅③;二则文史之臣④,取其著述宪章⑤,不忘前古;三则军旅之臣⑥,
取其断绝有谋,强干习事;四则藩屏之臣,取其明练风俗,清白爱民;五则
使命之臣⑦,取其识变从宜,不辱君命⑧;六则兴造之⑨,取其程功节费,
开略有术,此则皆勤学守行者所能辨也。
    人性有长短,岂责具美于六涂⑩哉?但当皆晓指(11)趣,能守一职,便
无愧耳。
    【译文】
    君子立身处世,贵在有益于人、不能光是高谈空论,弹琴练字,以此耗
费君主的俸禄官位。国家使用的人材,大概不外六种:第一种是朝廷之臣,
他们能通晓政治法度,规划处理国家大事,学问广博,品德高尚;第二种是
文史之臣,他们能撰述典章,阐释彰明前人治乱兴革之由,使今人不忘前代
的经验教训;第三种是军旅之臣,他们能多谋善断,强悍干练,熟悉战阵之
事;第四种是藩屏之臣,他们能通晓当地民风民俗,清政爱民;第五种是使
命之臣,他们能洞察情况变化,择善而从,不辜负国君交付的使命;另六种
是兴造之臣,他们能计量功效,节约费用,开创筹划很有办法。以上种种,
都是勤于学习、豹ズ操行的人所能办到的。人的资质各有高下,哪能要求一
个人把以上“六事”都办得完美呢?只不过人人都应该明白其要旨,能够在
某个职位上尽自己的责任,也就可以无愧于心了。
    【注释】
    ①物:这里是人的意思。
    ②治体:指政治法度。
    ③经纶:原指整理丝缕,引申为规划处理国家大事。博雅:学识渊博纯正。
    ④文史之臣:指在中央负责主管文书档案,起草诏令典章以及修撰国史
的官员。
    ⑤宪章:《正义》:“宪,法也;章,明也,言夫子法明文武之德。”
    ⑥藩屏之臣:指地方上的高级长官,可为中央藩屏。
    ⑦使命之臣:指奉朝迁之命办理内政外交官员。
    ⑧不辱君命:不使君命受辱,即完成使使命之意。
    ⑨兴造之臣:指负责土木建筑的官员。
    ⑩涂:通“途”。六途:指上文所指的“六事”。
    (11)指:通“旨”。
    【评语】
    人生易逝,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一切知识,熟习各种技艺,
但只要勤勤恳恳,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三百六十
行,行行都会出状元。
                                     
一○九、勤涉世务士之根本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①古今,若指诸掌②,及有试用,多无所堪。
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③堂之下,不知有战陈④之急;保俸禄
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⑤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
务也,晋朝南渡⑥,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己下尚
书郎中书舍⑧己上,典章机要,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
    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高,盖护其短也,至于台阁⑨令史,
主书监帅⑩,诸王签省(11),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
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
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译文】
    我看世上那些弄文学的书生,品评古今,倒像指点掌中之物,但要他们
去干实事,却大都胜任不了。生活在和平时期,不知道会有丧国乱民的灾祸;
在朝中做官,不懂得战争攻伐的急迫;有可靠的俸禄收入,不了解耕种庄稼
的辛苦;高踞于吏民之上,不明白劳役的艰辛,所以难得用他们去顺应时世,
处理公务。晋朝南渡后,朝廷优待士族,所以江南的士族,凡有才干的,都
提拔他们担任尚书令、尚书仆射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的官职,掌管
机要大事,剩下那些空谈文章的书生,大都迂阔傲慢,华而不实,不接触实
际事务;纵然有一些小小过失,也不好对他们施以杖责,所以只能给他们名
声清高的职位,以此来掩饰他们的弱点。至于尚书省的令史、主书、监帅,
诸王身边的签帅、省事,担任这类职务的都是熟悉官吏事务,能够履行职责
的人,纵有不良表现,都可施以鞭打杖击的处罚,严加监督,所以这些人多
被任用,大略是用其所长吧。人往往不自量,大家都埋怨梁武帝父子亲近小
人而疏远士大夫,这也就如自己的眼珠子看不见自己的眼睫毛一样。
    【注释】
    ①品藻:鉴定等级。
    ②若指诸掌,像指示掌中之物一样,比喻事理浅近易明。
    ③庙堂:宗庙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