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05老子思想批判 >

第2章

05老子思想批判-第2章

小说: 05老子思想批判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思想的产生远远在此之前,不创造出一套有严密象征规定的图案画,就不可能将这种哲学理论传播开去,传承下来。 
  第五,中国历史分期与考古研究之证 
  古人在追述原始社会历史之中,确实是依原始社会生产、生活的最突出特点,将原始社会分作了若干个历史时期的,依次为:“兽处群居”时期,“有巢氏”时期,“燧人氏”时期,“庖(伏)牺氏”时期,“神农氏”时期。神农氏时期之后,是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有了确切文字记载的“五帝时期”、夏代、商代、周代…… 
  古籍所言的“兽处群居”时期,大体上如我们现在所说的“原始群”时期。《管子·君臣》言:“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配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征”。“有巢氏”时期,是指原始人类社会发展到了夏天筑巢居于树上、冬天居于山洞,以避猛兽之害,以度严冬寒冷的历史时期。《庄子·盗跖》曰:“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继“有巢氏”历史时期之后,是“燧人氏”历史时期,这指的是原始人类开始发明了人工取火以用的历史时期。例如《白虎通·卷一》说:“谓之‘燧人’何?钻木燧取火,教人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谓之‘燧人’也。”“燧人氏”历史时期之后,就是“庖牺氏”历史时期,我的著作一律书作“伏牺氏”历史时期。此是指原始社会发展到了以狩猎和人工饲养、驯化野生禽兽为主要社会经济生产特点的历史时期。当然,那一时期的人工饲养、驯化野生禽兽,并不是为了役使,而是为着解决猎获无着与死兽肉难以保存,因此常遇饿肚皮的生活困难,“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氏”①。—————————— 
  ① 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   
  伏牺氏历史时期之后,便是进入以农耕经济生产为特点的历史时期,古代史家追溯中国原始社会历史,将进入文明时代之前的这一个历史时期,称作“神农氏”历史时期。因之,《周易·系辞》就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商君书·画策》谓:“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尸子》卷下记:“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吕氏春秋·慎世》曰:“神农十七世有天下”。 
  我们知道,《尸子》是战时期的著作,《吕氏春秋》是秦始皇时吕不韦集其门客所撰,所以,其“十七世”很有可能是抄“七十世”发生的笔误所致。 
  伏牺氏历史时期,正是中国考古学上的细石器时代,距今为三万年至一万年以前;神农氏历史时期,按《尸子》所说的七十世计,一世按三十年算,是两千一百多年,轩辕黄帝肇造国家制度距今约为四千七百年左右,两者相加是七千年左右,此年代数与全国进入以农耕为主要经济生产的时间大体相符。因为,我们通过大量田野考古的发掘与研究,证明桑干河流域开始进入农耕时代约为距今一万两千年左右,其它地方也发现了一万多年的古陶器残片。“至少七千多年以前的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已形成以农业为基础的聚落遗址。嗣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农业经济日益巩固,聚落扩大,分布广泛,形成中原文化的主体。这些文化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并不断影响它的周围地区,最后进入阶级国家。”①古史料与考古研究上的一致性,说明了古史料记载的可靠性。如此,则包牺氏时期产生中国古典哲学,至少在距今一万多年以前,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 
  ① 安志敏:《中国的新石器时代》载1981年第3期《考古》。   
  综上所考,我们依一种最保守的态度,认定中国古典哲学是产生在距今七八千年以前,是在中国尚无文字为载体而传承与传播思想的历史时代,是没有丝毫问题的。 
  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过不同的哲学及其流派,其中以古希腊比较早,如唯物主义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ros,约为前610—前546年),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约为前588—前525年),以及唯心主义哲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为前580—前500年)。但是,西方都无一例外地是在文字产生并使用之后。因此,其表现形式就与中国大不相同:中国哲学理论的提出是中华先民集体性的观察,研究,总结,并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完善与提高。而其它国家则都表现为个人研究、著述的形式;中国哲学从有国家制度之后,就表现为国家各方面生活与建设的指导思想。因而统治者对哲学就表现出了强烈的爱憎。而在外国只表现为一定的社会思想流派,并不一定表现为国家意识形态;由于中国哲学产生于无文字使用的历史上,开始就不得不编制一套具有严格法则性的图案画传承与传播,在有了文字使用之后,才以文字配图画的形式形成经典。而在外国,则都是以纯文字著作的形式流传;也正因为这些原因,中国古典哲学在其历史的传承过程中,会出现历史嬗变。而在外国,有明确的著作者,则不会发生因别人修改而产生历史嬗变的问题。 
  文物考古,是受科技进步与综合国力的直接制约的,伴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迅速提高,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未来的文物考古将会有更多的证据证明,中国,是世界上产生唯物辨证哲学最早的国家。为简明、直观地说明问题,此附《世界各地哲学产生、发展情况表》如下。 
  世界各地哲学产生、发展情况表1 
序号国家名称公元前七世纪以前的哲学家人数前六世纪至前一世纪哲学家人数公元一至六世纪的哲学家人数公元七至十二世纪的哲学家人数公元十三至十九世纪哲学家人数合计哲学家人数有哲学经典至今的大约年代 
1中国已知9452530511608000 
2希腊 211  222600 
3罗马 27  92000 
4印度  11241500 
5伊朗   3141100 
6阿拉伯   3141100 
7爱尔兰   1 11100 
8英国   11617900 
9法国   11617870 
10西班牙   3 3800 
11德国    3333550 
12朝鲜    1616500 
13意大利    55450   
  世界各地哲学产生、发展情况表2   
序号国家名称公元前七世纪以前的哲学家人数前六世纪到前一世纪哲学家人数公元一至六世纪的哲学家人数公元七至十二世纪的哲学家人数公元十三至十九世纪哲学家人数合计哲学家人数有哲学经典至今的大约年代 
14日本    33350 
15荷兰    11300 
16俄国    1414250 
17捷克    22150 
18巴西    22130 
19丹麦    11160 
20墨西哥    11100 
21巴基斯坦    11100 
22美国    99100 
23阿根廷    22100 
24波兰    11150 
25乌拉圭    11100 
26奥地利    55100                   
第二节 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原理 
  如果,我们要给中国古典哲学下一个比较准确一点的定义的话,我们可以称其为名符其实的自然辩证法。因为,中国古典哲学产生于人类社会尚无阶级分化、尚无国家政治的古老历史上,因而此种哲学理论没有后世的阶级属性,也没有强烈的政治理念,而是完全从自然万物的研究、分析、综合、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想理论。 
  首先,中国古典哲学是从事物之性的分析开始,认识到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具有相对性,这种事物的相对性是普遍地存在的。如天地、上下、春秋、冬夏、昼夜、阴晴、朝暮、旱涝、高低、寒暖、湿燥、大小、轻重、饥饱、雄雌、男女、夫妻、父子、兄弟、长幼、生死、授受、主客、言默、有无、显隐、强弱、刚柔、动静、曲直、伸缩、内外、启闭、贫富、难易、是非、吉凶、祸福、兴衰、起落、买卖、供求等等。要用一种高度集中与高度概括的哲理性辞语以行表述,便谓之以“阴阳”。所以,这就有了中国古典哲学最基本的术语:“阴”、“阳”; 
  中国的先祖们还认识到:举凡万事万物之中,阳性事物主动,阴性事物主静。阳性事物表现出明显的“显”性,阴性事物表现为一定的“隐”性特点。一言以蔽之:凡事物,阳动,阴静,阳刚,阴柔,阳燥,阴湿,阳显,阴隐。所以,轩辕黄帝就说:“凡论,必以阴阳为大义:天阳,地阴。春阳,秋阴。夏阳,冬阴。昼阳,夜阴;大国阳,小国阴。重国阳,轻国阴;有事阳,而无事阴。信伸阳,而屈缩阴;主阳,臣阴。上阳,下阴。男阳,女阴。父阳,子阴。兄阳,弟阴。长阳,少阴。贵阳,贱阴。达阳,穷阴。娶妇生子阳,有丧阴。制人者阳,制于人者阴。客阳,主人阴。师阳,役阴。言阳,默阴。予阳,受阴……”①而阴阳事物之间所存在着的,是一种互感、互引、互动、互渗、互为己根的关系,阴阳相交则产生新生事物,使事物得到兴旺发达,生生不息,并会不断得到发展;而事物的阴阳平衡则是保证此种事物发展的根本性条件,因而就总结出了阴阳相交则万事亨通,阴阳不交则事物凋零、乃至灭绝的观点。在《易》经中,就以阴阳(天地)相交之图案画命名曰《泰》,相反,对阴阳(天地)不交之图案画则称之以《否》,并强调说:“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通也”②。“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③。并且以阴阳相交、相感而动之图案画命名曰《咸》卦,以象征新婚夫妻来解说阴阳互感、互动的哲理;用阴阳相交、平衡、刚柔相济的图案画称之为《恒》卦,以象征夫妇、家庭,来讲解阴阳平衡才能家庭和睦、社会有序、事业发展的哲理:“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④ 
  ————————— 
  ① 《黄帝经·称经》。 
  ② 《周易·泰·彖传》。 
  ③ 《周易·否·彖传》。 
  ④ 《周易·恒·彖传》。   
  中国古典哲学之所以强调阴阳事物之间的相感、相交、平衡意义,是因为事物的阴阳区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这种阴阳相对是永恒的,旧的阴阳平衡被打破,新的阴阳平衡就会立即形成,不然,事物就失去了其生命力。比如,中医以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为治病的指导思想,其不论对药物、疾病、人体,都分之以阴阳:在人体,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动脉为阳,静脉为阴;五脏之中,又各有阴阳之分:心、肺为阳,肝、脾、肾为阴;具体到每一脏腑之中,则又有阴阳之分,如心阳与心阴,肾阳与肾阴等等。中医治病之道就是调理人体各部分器官、功能,使其保持阴阳平衡,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①在中国古典哲学理论的论述中,所强调的就是:“阴阳者,天地之大理”②,“阴根阳,阳根阴”,③阴阳互根、相依是生命之根,万物之本。  
  当然,事物的阴阳相对是有其一定的绝对性的,如一个人,男人就是男人,女人就是女人,不能将一个男人说成是女人。但是,男人和女人,也是相对的,如果世界上没有了男人,也就根本不会有女人。因为,男与女都不会绝对独立地存在于世上。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中关于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道理的阐述;再比如,一件物品,其质量好就是好,坏就是坏,我们不能将好说成是坏,同样也不能将坏言之为好。但界定物品的好与坏,必须有一个度量上的标准。失去了度量,没有了具体的标准,就无好坏之分。因为好与坏,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这也就是说,绝对只存在于相对之中;绝对真理亦只是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离开了相对,便无以谈绝对。 
  ————————— 
  ① 《黄帝内经·素问》。 
  ② 《管子·四时》。 
  ③ 周敦颐:《太极图说》。   
  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中关于事物阴阳的区分,是科学的,是普遍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的。因此,研究一切事物,探讨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并以之制定处理事情、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分阴阳,那就必然要产生错误,以之律己则害己,以之教人则误人。 
  中国古典哲学理论还认为,事物性质相同就具有相互竞争的相互排斥性,如两个以上相同频率电波的互相干扰;两个以上频律相同的声波、光波、水波之间的互相干涉;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领土、自然资源的争夺;同行、同业、相同产品生产的市场竞争;同性动物之间的性伴侣争夺;同类植物在同一块土地上对于阳光、水分、空间和成份相同肥料的争夺;两个以上天体的引力对另外天体吸引性干扰而引发的摄动;人类社会中,不论男女,为着个人利益的互相竞争等等。 
  在事物阴性与阴性、阳性与阳性的同性事物之间,普遍地存在着互相排斥、互相竞争、互相争斗的自然规律,也是同样不可以笼统地称之为“矛盾”的。因为,这种相互排斥的双方,也并不一定就表现为“你死我活”的斗争性,而是依据双方所处的时间、地点、环境、主客观等许多具体条件,以及自身的需要而决定其排斥方式的。这中间,也同样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一种,是双方长期的对峙,既相互利用,又相互争夺,双方或斗或和,总免不了一些磨擦的存在。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所阐述的“和而不同”观点;另一种,是由于在竞争中谁也吃不掉谁,同时,竞争着的双方,又面临着共同的、更强大的竞争对手,这样,正是由于双方的性质相同,竞争的目的相同,共同竞争的强大对手相同,所以,同性竞争的双方又可以实行和平共处、共同对付强敌,或者双方通过合而为一的途径,组成一个新的实体,以增强自己的实际竞争能力,而达到自己单独竞争所达不到的目的。这就是中国哲学中提倡“利者,义之和也”①,“礼之用,和为贵”② 观点;还有一种,是同性竞争的双方,在竞争中总会有一方不断壮大自己,削弱对方,使事物沿着物极必反的规律发展变化,最终达到吃掉对方的情况发生,这才可以称之为革命性的斗争;当然,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是多种多样的,也有的是上述几方面的情况交替出现…… 
  总之,同性相斥所表现的,就是一种社会生存中的自然竞争,无论是微生物、植物、动物以及人类自己,都是如此。即使是青年男女之间,如果为了相同的利益而各为自己,就不再是事物的“异性相引”规律起作用,而是“同性相斥”的竞争对手了!《易》经中《睽》、《革》两卦,就表述的是“同性相斥”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 
  我们先来看《睽》卦: 
  《睽》卦的上卦为八经卦中的《离》卦,下卦是《兑》卦。从上下卦分别代表的物性、人性、情理上说,无一不构成相互“矛盾”的状态: 
  首先,从哲学理论上说,《离》为阴卦《兑》也是阴卦,这就构成了“同性相斥”的自然规律。所以,这就决定了卦画所象征的基本性质,应以同性相斥的自然规律而对此卦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