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29-影像-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谓的未来之城很像20世纪60年代巴黎的夜生活。《美国制造》则是用女主角安娜·卡琳娜来颠覆美国警匪片,她扮演了像汉佛莱·博加德在《夜长梦多》中的硬汉角色,《夜长梦多》也是《阿尔发城》中男主角阅读的书。
从1960年到1967年的短短7年,是戈达尔的卡琳娜时期,从《女人就是女人》到《赖活》《已婚妇人》《圈外人》《阿尔发城》均是戈达尔的卡琳娜时期的作品,他俩合作了9部影片。戈达尔自1960年3月与卡琳娜结婚,至1965年分离,期间两人曾一起参加瓦尔达的《克丽欧五点到七点》(Cléode5?觓7)的客串演出,并于1964年在巴黎设立制片公司“安诺奇卡电影公司”。这一时期,戈达尔一方面兴味盎然地观察他所钟爱的安娜,另一方面更敏锐地分析解释消费,现代社会如何透过金钱与性构筑女性的意义。他搜罗各种大众文化及影像文化的意象,观察消费资本主义如何推动女性形象的塑造和面具化(化妆[makeup]、塑身[sculpt]的化妆品和内衣、外衣),市场花样百出的资讯提供女性形象工厂的各种讯息、情报、技术、专门知识,影像以致成为消费文化的产品。
由于女性在消费社会中被物化,戈达尔于是将女性、性与金钱的交换关系结合起来,而“娼妓”成为这个时期的重要主题,也是戈达尔对物质社会的反省及批判。《赖活》《女人就是女人》《我所知道她的二三事》主角均为妓女。《我所知道她的二三事》又是其中最特别的一部,这部电影源于一篇新闻报道,叙述巴黎近郊的家庭主妇为了达到“理想生活水准”,购买戴高乐景气复苏社会中的大量消费品,兼营卖淫副业。戈达尔不但讨论了资本主义对女性的压迫和“性”的异化,并且在形式上也采取声音与影像分离的做法(避免女主角成为传统叙事方式中被观看的对象),讨论女性的视角,以及影像预存的观看客体角度等抽象思维。
《赖活》针对的是一个叫做娜娜的美女,她先担任售货员,后来因为付不起房租而沦为妓女。她的皮条客对她不好,她逐渐爱上另一个人,想切断和皮条客的关系。但是皮条客已经将她卖给了别人,争执当中,她被枪杀,最后是她尸体的特写。戈达尔将本片分成12个段落。
《轻蔑》讽刺了消费社会的空虚腐败,本片改编自莫拉维亚(Moravia)的小说《正午之鬼》(AGhostatNoon),借一桩婚姻的破裂,来嘲笑好莱坞拍主流电影的庸俗及唯利是图。片中更请来导演弗里茨·朗、好莱坞演员杰克·帕兰切等亲自露面,这也是戈达尔另一种致敬的方法。同样以拍电影为背景,特吕福的《日光夜景》(LaNuitAméricaine)显得欢乐且充满宽容。但是戈达尔的《轻蔑》则使拍电影看来是一种虐待、受虐的折磨过程。为了拍电影,编剧将自己的妻子留给一个色眯眯的制片,回家却要质疑她的不忠。他的心机和她对他的鄙视,导致她最终的死亡。
在这期间,戈达尔大胆前卫的作风也不断与政府及官方产生创作自由的激烈争辩及抗衡。戈达尔直捅资本主义弊病以及离经叛道的作风,也使他常与出资的制片公司产生矛盾。以致他在激烈的后五月运动时期和录影时期拍摄的许多作品都被出资的电视台拒之门外。
他继《断了气》之后共拍了13部长片以及7部与别人合作的电影。
虽然他不像特吕福和雷乃那样得了戛纳大奖,但是回过头来看,他才是真正抓住一代电影人想象力的作者。他的多产(平均每年两部)、革新(不断实验各种电影技巧)和对社会的批评也许与其他创作者并无轩轾,但没有一个创作者能像他那样达到一种“立即现实感”:“他的电影像是来自前线的布告栏,观众殷切地期待看他的极限,看他又用什么新奇的电影形式来捕捉时代爆炸性的改变。”他是时代的象征,也是时代的病症,他的“立即现实感”使他与时代巨大的旋涡找到契合处,却也使他在多产中丧失了深度,甚至在美学形式上出现矛盾、漏洞——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电影充满对艺术、电影、人生自省的评述,而一再重复的“创新”最后也显得老套了。跳接、负片、染色、歪斜镜头、分章节,银幕上的人物直接和观众说话,强调环境声,不同角色的旁白,各种漫画、符号、文字以及流行文化、高等文化意象夹杂的文本,这些固然与当时法国知识圈对符号学、语言学的浓厚兴趣相吻合,代表了电影的“现代主义”,然而套用他自己在《圈外人》的一场戏,“现代即传统”,许多创新到后来已自己变成陈腔了。(在1964年的《圈外人》中,一个老师在黑板上写:古典=现代。一个学生随即诠释:“所有新的会自动成为传统。”)
大师印象戈达尔的电影革命(3)
戈达尔在20世纪60年代影响力之大几乎令人难以想象。奥森·威尔斯在70年代回顾说:“他(戈达尔)虽不是第一个电影艺术家,却绝对是6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这10年间他也年年被《电影手册》选为大导演排行榜中的榜首。
我们很难用简单的话来总结戈达尔在电影上所进行的革命。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他不断对电影导演和观众所习惯接受的电影观念进行再检视。学者沃伦说:“他的电影不是风格不同的问题,也不是观点相异的问题,而是对既定的风格和观点的挑战问题,而这种挑战是自成一个系统的。”
沃伦将戈达尔的创作重点分成几个阶段,虽然他“早期电影的叙事风格和戏剧结构都设定在一种虚构的状况下,但他的角色却都在互相询问对方所使用的符码,以及他们之间互相误解的根源”。
沃伦指出戈达尔的电影革命在以后的阶段更加宽广。“他不再探讨角色个人之间的沟通问题,他探讨更多的是电影本身的沟通问题。最后的结论是,拍电影不是为了沟通,而是创造内容。”这个内容则过渡到戈达尔的电影政治时期,在电影中不断引发政治辩论,不断引用政治宣言。他强迫观众思考,是被动地、只接受导演为他选择的符码,还是参与创作,和剧中人物对话。
和特吕福的统一和一贯相比,戈达尔的特质就是前后不一致,以及混合矛盾、歧义美学及哲学的折中主义。他一方面觉得人类的行为缺乏理性,难以理解(如莫名其妙的死亡或谋杀,在《赖活》《轻蔑》《男性…女性》及《断了气》中均有),另一方面,他又拥抱布莱希特的政治观和疏离技法,认为艺术和人的问题都得以极度理性的姿态对待。他既喜欢用寓言、隐喻的方式叙述他对社会的观察,另一方面又热爱用确切的数据和事实作演讲(如《愉悦的智慧》中对影像形成过程之讨论,《周末》中司机们为第三世界的辩论)。他往往无立场地既支持无理性的冲动行为,又大篇幅地进行抽象思维语言辩证。他的作品更不像特吕福那样逐步趋于整体一贯、主题明确,他是逐渐变得更加破碎或更疑问多多。他的作品不但不解决问题,反而探索、放大矛盾的所在。
(焦雄屏先生现为电影监制和台北艺术大学电影创作研究所所长)
选自《法国电影新浪潮》焦雄屏 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版)
大师印象童年·自传·安托万五部曲(1)
童年·自传·安托万五部曲
焦雄屏
我们可以确定,《四百击》的题材最接近特吕福的心。每个人都知道,这部电影就是他自己早期的青少年生活。
——乔治·萨杜尔
特吕福的童年非常孤独不快乐。他由祖母带大至8岁,祖母去世后,他才被逐回冷漠的父母家。他小时候常常逃学,被家人送进过感化院,也在工厂打过工,虽然叛逆,他仍热爱文学(如巴尔扎克)和电影。青少年时期,通过电影图书馆放映的电影,他确定了生命的重心——电影。他积极地参加电影社团(自组巴黎大众电影俱乐部),并从1951年起为《电影手册》写稿长达8年。由于勇气十足、下笔锐利,特吕福迅速成为影评圈中恶名昭著的“恐怖小孩”(EnfantTerrible)。1954年,他发表的《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被视为新浪潮的纲领和宣言。1957年,他发表的《作者的策略》,攻击法国20世纪40年代…50年代的导演,嫌他们延续“品质的传统”,拍出的电影不好看、不诚恳、没有个性、太重商业,也缺乏热情。包括剧作家奥朗什和博斯特,导演克雷芒、奥唐·拉腊都在他的诅咒之列。他提出“明天的电影”的说法,鼓励拍电影应该有个性,如信仰或日记,属于个人或自传性质,应用第一人称来表达。
特吕福与他《电影手册》的同仁不久后又高唱“作者论”,尊崇让·雷诺阿、刘别谦、让·维果等大师,也重新将许多美国片厂导演如希区柯克、福特和霍克斯,以及一些所谓B级的二线导演如安东尼·曼、巴德·伯蒂歇尔(BuddBoetticher)、尼古拉斯·雷,提升为具有个人风格、标榜个人印记的“作者”型导演。
特吕福热爱电影、崇拜大师的程度已到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根据资料记载,他曾很认真地思考要不要娶希区柯克的女儿派翠西亚(Patricia)或让·雷诺阿的侄女为妻。还好,他后来放弃了这个荒谬的想法,选择了制片人摩根斯坦(Morgenstein)的女儿马德林为妻子。马德林丰厚的嫁妆使他能筹拍《淘气鬼》,并且创立“马车电影公司”(作为对让·雷诺阿的电影《金马车》的致敬)。终其一生,他所有电影都由“马车”制作,他也勇于用这个公司支援其他电影友人的创作(如拿钱帮助里韦特拍他的处女作《巴黎属于我们》,资助侯麦拍“道德故事”系列中的《我在慕德家过夜》,资助科克托拍《奥菲遗言》,以及资助戈达尔拍《我所知道她的二三事》、皮亚拉的《赤裸童年》和贝尔纳·迪布瓦的《罗拉的露露》)。
其实早在《淘气鬼》之前,特吕福已拍过一部短片,就是1954年和好友里韦特及雷乃用16毫米胶片拍的《一次探访》。但是真正看过《淘气鬼》的人都知道,这部短片以一群法国南部少年在夏日里的性启蒙为主题,他们一同爱恋上一个年纪较大的女孩。他们偷偷跟踪她与男友约会,蓄意以恶作剧破坏两人的甜蜜关系,片子虽短,却已经显示出了特吕福电影日后的一些倾向和特点,例如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作媒体的自觉性,对电影的热爱
用特吕福喜好的致敬技巧向他喜爱的导演、类型或电影历史致敬,如里面出现像雷诺阿的电影片段,或者直接向卢米埃尔的法国电影史取经(用了《水浇园丁》的动作喜剧片段)。电影中的主角跑去看里韦特的电影《牧羊人的复仇》,小孩们也去偷电影《没项圈的走失狗》的海报。
二、自传的性格
特吕福后来的每部电影都可看出他的童年或生活经历的一部分,他尤其同情那些所谓有反社会倾向的年轻人。特吕福曾对写他传记的作者说:“我爱生活经验、传记、纪念品及爱回忆生活的人。”这也说明他为何一拍五部自传,并改编自传风格的小说(如《夏日之恋》《巫山云》和《野孩子》)为电影。
三、对年长成熟女性以及冰冷女性的崇拜
特吕福电影世界中总是出现这种“谜”一样的女人,如凯瑟琳·丹娜芙、珍妮·莫罗。五个少男对姐姐的爱的启蒙,尔后在《黑衣新娘》中几乎倒过来成为复仇。
但特吕福的影评太尖刻直接了,电影界称他为“掘墓人”,也有导演想揍他。1958年他得罪了戛纳影展,他被禁止参加。他的岳父摩根斯坦很不满意特吕福对导演的牢骚(他连岳父的电影也批评),岳父说:“如果你那么懂电影,为什么不自己拍一部?”就这样,岳父出了三分之一的钱,再由特吕福自己申请法国政府补助三分之一,又与几个朋友拼拼凑凑,拍成了《四百击》。1959年,《四百击》参加戛纳影展一鸣惊人,特吕福凯旋,赢得最佳导演奖,与戈达尔的《断了气》在票房上都有相当不俗的成绩,并被列为新浪潮发难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四百击》之后,特吕福又拍了《射杀钢琴师》和《夏日之恋》,部部都洋溢着创新的语言和一种年轻叛逆、追求自由的高昂精神。三部电影的主角都感到传统社会的束缚:《四百击》里的少年被无情的成人世界包围,他必须忍受像监狱般的学校和像学校般的监狱,才能长大成人,选择自己的道路;《射杀钢琴师》里的钢琴师则刻意切断自己与名利世界的联系,宁愿自由自在、毫无负担、默默无闻地在小钢琴酒吧叮叮咚咚地过日子;《夏日之恋》里的女主角痛恨一切对她角色的定义(妻子、情妇、母亲、朋友、女人),最后选择自杀,一了百了。
这三部电影的惊人形式、大段省略及各种创新的技法,使电影充满了自由的气息,在轻松中又呈现令人神往的画面,有张力,有情感,见证了一个电影少年的才气。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三部电影也是一般公认的特吕福最好的作品,他日后的电影,即使时有华彩,却鲜有超越这三部影片的。不过在这三部电影中建立的主题——教育和艺术,却一直在他未来的创作中辗转出现。综合他一生拍的25部电影,如以作者论的阅读法来看,许多元素是一再出现、一再被作者挚爱摩挲的。
在《四百击》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到特吕福作品的重要因素。这部电影之所以受到电影行家及一般观众的欢迎,不但因为其技法糅合了让·雷诺阿对自然的礼赞及对生活的热爱,让·维果丰富的想象力及抒情的诗意,以及罗塞里尼的纪录写实,更是因为许多细节出自于他本身的经验及感受,是一种不造作、坦诚的童年剖析。这些包括他不完满的家庭生活、挣脱束缚奔向自由的渴望,以及他对电影、巴尔扎克乃至生活、生命的热爱。《四百击》通篇而论阐释了特吕福对生命、文学、电影的感情,这些也是特吕福一系列作品中脉脉流贯的泉源。
大师印象童年·自传·安托万五部曲(2)
《20岁之恋》(1962)中的安托万总在找寻他梦中的理想情人,这位他认为“特别美”的女人是他找的妓女,她也教他左翼的政治观点。
《四百击》的另一个重要性是特吕福与主角让…皮埃尔·雷欧关系的开始,也是特吕福最惯用的“教育”主题。雷欧饰演的主角安托万·杜瓦内尔(AntoineDoinel)是个不受父母师长谅解、关怀,敏感孤独又热爱电影及文学的孩子。特吕福、雷欧及安托万这三个人物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全片即兴成分很多,相当引人共鸣。特吕福日后继续拍了安托万四部曲,除第一集《四百击》外,依次尚有《20岁之恋》《偷吻》《床与板》。雷欧等于随着安托万这个角色成长,而且越长越像特吕福。他是特吕福的银幕代言人,他俩将成长的经历源源灌入安托万的生命中。雷欧、特吕福的关系与特吕福、巴赞的关系是遥相呼应的,特吕福对雷欧有一份特别的感情,所以后来他将《野孩子》一片献给了雷欧。安托万系列使特吕福能结合他一贯坚持的“教育”和“艺术”两大主题,他与雷欧相互的艺术经验对他们俩都达到了教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