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29-影像-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各自的死亡,每个死亡都有其必然,有其节奏,有其感觉”。
亚历山大学会了自己到餐馆擦桌子赚钱给姐姐买三明治。在寂寞的小餐馆里,拉提琴的老人遭到店主冷遇,小男孩却忍不住为出色的琴声鼓掌。只有孩子的心灵总能在纷扰中听出最纯净的音乐。
安哲罗普洛斯喜欢这个北方小城佛罗里纳,因为这里的气候、地理条件和城市规划,也有感情上的因素。他说这也许这是希腊北方唯一一座没有被毁坏的、还保留着原有特点的城市。
在那个小镇,还有一个精神恍惚的穿着婚纱的女人跑出来,被拖回婚礼,然后一群人载歌载舞。
这些超现实的场景取决于导演的态度。安哲罗普洛斯曾说,“现实主义?我?我和它一点关系也没有。这种对于现实的宗教态度从没影响过我”。
在超现实的海边,失落的艺人们吃早餐、刮脸、背诵台词,像《暗恋桃花源》的台词一样前言不搭后语。奥雷斯蒂斯说他们自己“让别人笑,让别人哭,是很难的工作”。其实每个人都在扮演一个角色,让人笑,让人哭。
奥雷斯蒂斯和薇拉看到一只巨大的石手被从海中捞上来,如同上帝之手。这是指涉到电影自身的突兀片段,让影片中的人物和观众——这些渺小的人陷身于巨大的莫名感动之中。安哲罗普洛斯说:“希腊人是在抚摸和亲吻那些死石头中长大的。我一直努力把那些神话从至高无上的位置上降下来,用以表现人民……”而这个场景,无可避免带有一种肃然的神话色彩。
安哲罗普洛斯让我们透过一种固定的凝视,看到这一切。这个充满暗淡色彩、处于困境的国家,亚历山大看到的降国旗的仪式也成了一种奇特的反复。
《雾中风景》果如其名,景色疏离萧淡,古怪而格格不入。无边的旷野、正在扩展的电厂、巨大的筑路机、空荡荡的路边餐馆、一系列无名的火车站……安哲罗普洛斯不把镜头贴角色太近,他善于表现风景中的人物及人与景的空间关系。在他早期的电影中,人物常常以群体出现,消失在他们周围的景物中——大地、天空、海洋。
在《雾中风景》的开头,姐弟俩在卧室里密谋出走,完全黑的画面中出现对白。影片中,大部分时候迷雾弥漫,利用了逆光、剪影、地平线,朦胧中意境全出。怪兽一样的机器、楼宇与孩子渺小的身影对比极强,蕴涵极大的无力感。
在他们路过的小镇上,亚历山大踏过落叶,撑黑伞的老妇人、广场降旗的士兵、希腊北部的风情,充满凄凉而伤感的诗意。
结尾处德国出现一刻画面明亮而模糊,一棵巨树,一片旷野,两个纯洁的有活力的生命。姐弟俩拥抱的巨树构图让人想起罗梭的《橡树》。阿巴斯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和德国影片《坏女孩》里也曾出现过这样的巨树,以及类似的构图。
“安哲罗普洛斯精通于长镜头,尤其是那种‘风景中的人物’的长镜头(风景包括街道、内景和面积很大的地方)。”美国人雷蒙德·杜纳特如是说。《流浪艺人》长达4个小时,只有80个镜头——平均每3分钟1个。安哲罗普洛斯用摄影机和他寄予了感情的人物之间平缓的运动和调度设计,强调着人物的沉默和隐秘思想,每个长镜头蕴涵的信息量甚至超过几个短镜头相加的结果。
安哲罗普洛斯的长镜头以空为多,很有与中国山水画的相类似的意境。长镜头与绵延的世界同在,尽管这个世界不真实确切(可能是幻想、梦境等),却是完整地、相对一致地被予以视觉表现的世界。这些长镜头感伤而诗意,溢出朴素的美学观念和自由精神,出自希腊又超越希腊。安哲罗普洛斯说:“作为希腊人,我属于希腊电影的一部分,但并非地方性的或偏狭性的一部分。一旦关系到风格问题,就没有交叉点了……”
影片的音乐层次、风格丰富,海边的摇滚,餐馆的提琴,忧郁的协奏。那些有声源和无声源的音乐,凄迷委婉,却是沉静的,内敛的。
吸引孩子们奔去的雾中风景也许就在路上拾到的一片胶片上。现实如此不堪忍受,过去是对神话的背叛,将来则很可能是一个个宿命的谜。导演让我们看到远离父亲的孩子们,离传统越来越远的国家,瘫痪了的爱,艺术的无能为力,死亡的迷雾……
美国影评人迈克尔·威明顿说安哲罗普洛斯“奥德赛”式的道路电影,及电影里“冬日惨淡阳光下荒芜的景色”,让人想起60年代的安东尼奥尼和维姆·文德斯。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显示了独特的纯正和力量,展现的世界既是现实的,又是超现实的。
选自《独立精神》(现代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TXT版本编辑制作TurboZV,更新消息请访问 turboz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