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生 命 奇 葩 >

第15章

生 命 奇 葩-第15章

小说: 生 命 奇 葩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引起了弗莱明的注意,他拿起这只被污染了的培养皿,仔细观察起来。他的 

助手正准备清理这些培养皿,便说:“先生,培养基发霉了,我把它倒掉吧。” 

 “不,这里好像有‘文章’。”弗莱明走到窗前,对着亮光,他发现了一个 

奇特的现象:在霉花的周围出现了一圈空白,原先生长旺盛的葡萄球菌不见 

了。弗莱明马上意识到:会不会是这些葡萄球菌被某种霉菌杀死了呢?他抑 

制住内心的惊喜,急忙把这只培养皿放到显微镜下观察,果然证实霉花周围 

的葡萄球菌全部死掉了。这位细心的科学家特地将这些青绿色的霉菌培养了 

许多,然后把过滤过的培养液滴到葡萄球菌中去。结果,奇迹出现了,几小 

时内,葡萄球菌全部死亡。他又把培养液稀释10倍、100倍……直至800倍, 

逐一滴到葡萄球菌中,观察它们的杀菌效果,结果表明,它们均能将葡萄球 

菌全部杀死。 

     进一步的动物实验表明,这种霉菌对细菌有相当大的毒性,而对白细胞 

却没有丝毫影响,就是说它对动物是无害的。 

     一天,一个助手因手被玻璃划伤而开始化脓,肿痛得很厉害。他来向弗 

莱明请假,说要去医院看一下。弗莱明看着助手红肿的手背,心想,这无疑 

是感染了细菌。他取来一根玻璃棒,蘸了些正做实验的霉菌培养液,一边涂 

在助手的手上,一边说:“不用去医院了,过几天手就好了。”第二天,助 

手就跑来对弗莱明说:“先生,您的药真灵,瞧,我的手背好了。您用的是 

什么灵丹妙药啊?”望着助手消尽了红肿的手背,弗莱明高兴地说:“我给 

它命名为盘尼西林!” 

     之后,弗莱明和他的助手在更进一步的实验基础上,于1929年6月,在 

英国的《实验病理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盘尼西林的论文。在论文中,他指 

出:“事实表明——有一种盘尼西林霉菌分泌了具有非常强大杀菌能力的物 

质。它不仅能杀死葡萄球菌,而且还能杀死链状球菌等许多病菌。” 

     然而遗憾的是,弗莱明不是一个化学家。盘尼西林培养液中的有效成分 

太少了,他对于盘尼西林的提纯问题始终没能解决。加上当时磺胺药在全球 

的风行,盘尼西林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弗莱明相信,盘尼西林总有一天 

会造福人类,他细心地保存着菌种,一代一代地进行着培养。 

     历史并没有冷淡伟大的科学发现。9年以后,英国病理学家佛罗理看到 

了弗莱明关于盘尼西林的文章。当时他正在寻找抗菌新药,对盘尼西林的发 

现十分感兴趣。他决心攻克弗莱明未能攻克的难关。他联合了生化学家欧内 

斯特·金等人一起,开展了对盘尼西林的纯化工作。经过细菌学家和生化学 

家的共同努力,高纯度的盘尼西林终于诞生了。将其用于病员身上,效果非 

常显著。从此,这不起眼的青色霉菌变成了治病良药,轰动了全世界。为此, 

弗莱明、佛罗理和欧内斯特·金共同获得了1945年的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虽然弗莱明谦虚地将青霉素的发现归结为偶然,但弗莱明历来一丝不 

苟、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使这种偶然性变成了必然的伟大发现。 


… Page 70…

                             为糖尿病患者造福 



                           ——班廷发现胰岛素 



     如今人们已不必因为患了糖尿病而胆战心惊,用胰岛素来对付糖尿病已 

是一般的医药常识。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这种病给人们带来的却 

是灭顶之灾。得了糖尿病的人以极快的速度消瘦,整日饥饿,干渴,喝下去 

的水会变成充满糖的尿。患者可以从一个彪形大汉,转眼变得骨瘦如柴,最 

终难免一死。当时,医生治疗糖尿病的最先进的方法,就是控制饮食。成千 

上万的患者,为了延长生命时间,而不得不依靠残酷的慢性饥饿疗法来苟延 

残喘…… 

     20年代初,有一个年轻的加拿大外科医生,勇敢地站出来,面对人类可 

怕的对手——糖尿病,展开了一场英勇的战斗。在同伴的帮助下,他历尽艰 

辛,终于获得了成功。这位勇敢的战士就是弗里德里克·班廷。 

     班廷1891年11月14日出生在加拿大的阿里斯顿。班廷的母亲在生他时 

留下了病根,一直卧床不起。母亲的病痛给班廷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创 

伤。他对母亲十分孝顺,常对母亲说:“我长大了一定要当个出色的医生, 

把妈妈的病治好!”在班廷18岁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多伦多医学院, 

实现了儿时的梦想。他在医学院里的成绩一直都是名列前茅。他一直朝着一 

个目标在努力,那就是将来当一位名医。可惜的是,班廷的母亲没有等到这 

一天,在班廷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她就病重去世了。 

     在班廷大学毕业那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在进行,前方急需医生,班廷 

应征入伍了。在欧洲战场上,班廷作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挽救了许许多 

多士兵的生命,而他自己从前线回来时,胳膊上却带着一块很深的弹伤。面 

对主张截去那只胳膊以保住性命的外科医生,班廷表现出了一股倔强的顽 

强:“我非要留下这只胳膊不行!我是一名外科医生,没有胳膊,就等于没 

有了生命!” 

     战争结束后,他回到了加拿大,先在多伦多儿童病院当了半年住院医生, 

后来又在安大略州的小镇伦敦城里挂牌开业。和平时期,外科手术很少。开 

业28天班廷才等来了第一个病人。一个月下来,帐本上一共才挣了4美元。 

为了糊口,他在安大略医学院找了一个实验示范教员的临时工作。 

     班廷对待教学很认真,每天晚上都在宿舍里十分用心地备课,他力图把 

实验示范课搞得尽可能深刻,有趣。就在1920年10月30日的夜晚,一个奇 

妙的想法出现在他的脑海,这个想法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从此便改变了他 

的人生道路。 

     这天晚上,他必须准备第二天的示范实验。实验的内容是胰脏的功能。 

教科书上说,胰脏在消化食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是一座多功能的、了不 

起的小发酵厂,有一种神秘的分泌液经由胰管流入小肠,它能消化糖,分解 

脂肪和蛋白质,供人体吸收和利用。“人如果没有胰脏,就会得糖尿病死掉”, 

班廷的脑子里老是想着这个问题,他趴在一大堆资料上仔细琢磨着。德国医 

生敏考斯基曾在1899年做过这样的实验,他把狗的胰脏彻底切除,然后仔细 

地缝合伤口,日后进行观察。眼看着那只狗以难以置信的速度消瘦,干渴, 

饥饿,无精打采,只剩下抬头喝口水的力气,最后终于倒下,……这只狗死 

于“糖尿病”。博学的德国病理学家兰格亨斯在他的论文中指出,胰脏中存 


… Page 71…

在着一些细小的细胞团,其结构不同于一般制造消化液的酶细胞,在显微镜 

下观察它们就像海洋中漂浮的小岛。因而这些细胞团被称为“兰格亨斯氏 

岛”,也就是“胰岛”。 

     班廷想,学生们一定会对这些感兴趣的。它要通过实验告诉学生们,正 

是这些不起眼的胰岛保护人们不得糖尿病。实验证明,即使把狗的胰管扎住, 

不使一滴消化液流出,狗也不会得糖尿病,虽然狗的胰脏已退化,但胰岛还 

健康存在。 

     准备到这种程度,班廷相信示范实验课一定会成功的。该睡觉了,班廷 

随手拿起刚收到的医学杂志,心不在焉地翻着,“咦,太巧了,这儿有一篇 

关于胰脏和糖尿病的报告。”班廷想到了备课内容,脑子里出现了一个念头: 

 “能不能为治愈糖尿病做点事情呢?”整个欧洲和美国有几百万糖尿病患 

者,成千的人正在死去。有的是儿童,突然发病,瘦弱如侏儒,只有死路一 

条;还有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想到这些,他忘记了一切,忘记了自己是 

一名正在惨淡经营收入低微的外科医生,不得不当临时讲课教师来维持生 

计;忘记了自己是一名外科医生,而糖尿病却是典型的内科疾病……而只想 

到,作为医生,不能解除病人的痛苦,那还算什么医生! 

     班廷躺在床上,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他冥思苦想,觉也睡不着,就 

在冥冥之中,他好像悟出了一些道理:能不能将狗胰脏的导管扎住,使胰脏 

退化,这样可以使胰岛细胞不受消化液的影响,从而提取仍然健康的胰岛细 

胞,来使已经全部切除了胰脏而得糖尿病后行将死亡的狗活下去呢?他赶紧 

起身,在笔记本上记下了这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结扎狗胰管;6~8周待 

其退化;将剩余部分取出进行提取。” 

     班廷决定到多伦多大学医学生理系,找麦克洛德教授,他 131 

是北美著名的胰脏生理和病理方面的专家。他只想说服教授为自己提供一些 

进行实验必不可少的条件。为此,他不顾老师、亲友的劝阻,关闭了诊所, 

辞掉了临时教师的工作,破釜沉舟,一心准备搞研究。可是,要说服大名鼎 

鼎的麦克洛德教授,对于不善言辞的他是多么的不容易。他拿出了像不让锯 

胳膊时一样的固执和顽强劲,终于说服了教授。其实他要求的实验条件,对 

于教授来说太容易满足了。他只要10条狗,一名助手,做8个星期实验。教 

授满足了他的要求,为此,他也闻名于后世。 

     在阅读了大量有关糖尿病、胰脏以及知名研究者们如何想尽方法仍未能 

挽救糖尿病患者的书籍资料后,班廷终于开始了他的科学实验。就在多伦多 

医学大楼一间狭窄阴暗的小房间里,他拥有了10条供实验的狗和一名实验助 

手——一个21岁的医科学生查尔斯·贝斯特。贝斯特是个对生物化学十分熟 

悉的年轻人,他对测定狗的体液和血液中确切的含糖量等问题,驾轻就熟。 

这正好弥补了班廷在这方面的不足。可班廷是一位极其出色的外科医生,他 

进行的手术无可挑剔。两位干劲十足的年轻人开始了对糖尿病的冲击。他们 

两位的信心都很大,丝毫不觉得8周时间对于解决医学上的一个最复杂的难 

题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就从这失败的时间估算开始,他们给 10只狗做了手 

术……一次次地失败,他们吸取教训,重新再来。实验在炎热的夏天中继续 

着,8个星期也悄悄地过去了。贝斯特的报酬没人支付了,只好算班廷向贝 

斯特借钱,现在哪怕用辆拖拉机也休想把班廷从工作台旁拉走,因为他们看 

到了成功的希望。他们乘麦克洛德去欧洲讲学的机会,又继续干了起来。 

     班廷几周前给一条狗做了结扎胰管手术,这天,他从狗已经萎缩的胰脏 


… Page 72…

中提取了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胰岛细胞中的物质,然后把他注入得了糖尿 

病快要死去的狗的颈静脉中,观察狗的情况。一条狗死去了,又一条狗死去 

了……终于有一天,贝斯特看着量热器,直起身来对班廷说:“弗雷德,含 

糖量下去了,降到了0。1。”这个数字比一只健康狗血液中的含糖量多不了 

多少。在狗窝里,刚才分明还是想喝水而抬不起头的这只狗,现在已经能抬 

起头来,看着眼睛发呆的班廷,坐了起来。1小时以后,它竟站了起来!他 

们终于救活了一条狗,这使班廷欣喜若狂! 

     经过反复实验,班廷和贝斯特终于发现胰岛提取物具有维持糖尿病狗生 

命的作用,他们给它取名为“岛素”。然而,为了维持1条狗的性命,却用 

了5条狗的胰脏,这就等于杀死5条狗使1条狗活命,简直太荒唐,太胡闹 

了。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岛素而又不杀死狗呢?班廷想到了屠宰场。不 

久,他和贝斯特从屠宰场带回了9只牛的胰脏。决定从中提取可贵的岛素。 

他们懂得,酸化酒精能抑制对岛素有破坏作用的消化液,如果用酸化酒精来 

处理牛的胰脏,便可提取所需的岛素。这真是太简单了!所有的难题在解决 

之后都显得那样简单,然而这耗费了班廷和贝斯特多少心血谁也不清楚。他 

们用从牛胰脏中提取的岛素给第一条患糖尿病的狗注射后,狗的高血糖直线 

下降了。然而我们不禁要问,开始时班廷怎么没想到用酸化酒精抑制胰消化 

液细胞生长这种简单的方法,而要走那么多弯路呢?其实,科学研究就是这 

样,没有捷径好走,只有踏踏实实去干,“越显而易见的越难看清”,而终 

有一天会豁然开朗的。 

     他们的实验速度加快了,一切也都变得顺利了。他们决定把实验从狗身 

上转到人身上。谁来做第一次实验呢?谁也不敢担保在人身上做这一实验没 

有危险性。然而,对于科学的献身精神使两位年轻的探索者都争着要在自己 

身上做实验。 

      “贝斯特,不要争了!如果我有什么意外,你可以继续把实验做到底。” 

班廷坚定地说。 

      “不,你的技术更熟练,应该受到保护的是你,而不是我。” 

     最后,两人先后在自己身上做了人体实验,证明了这种能救活狗的东西 

对人体是无害的。他们决定把这种胰脏提取物——岛素用在病人身上。 

     乔·吉尔克利斯特是班廷医学院时的同学,他得了严重的糖尿病。本来 

性格开朗的他变得郁郁寡欢。他知道医学界对糖尿病束手无策,只能采取饥 

饿疗法。他靠一个婴儿的食量勉强维持着生命。1921年秋天,他碰上了老同 

学班廷。班廷对他说:“乔,说不定我很快就可以治你的病!” 

     1922年2月8日,生命垂危的乔来到了班廷他们的实验室,贝斯特马上 

给乔注射了一针岛素,大家都坐下来静观效果,时间1小时1小时地过去了, 

仍不见效果。班廷失望了,他以为这岛素只对狗有效,而对人无效……他不 

敢正眼看乔,径直跑出了大门。 

     其实班廷太性急了。贝斯特劝乔留下,并耐心地说:“乔,我们再做一 

次。”乔耐着性子配合贝斯特又打了一针。过了一会,乔逐渐感觉好多了, 

几个月来他第一次觉得自己的头脑突然清醒了,两腿也不再沉重了。贝斯特 

冲出大门,他要赶紧把这一消息告诉班廷。 

     乔吃了几年来第一顿正经的晚餐,三个人都以为他已病愈了,可是第二 

天乔的两腿又沉得抬不动了。没关系,再打一针,就这样,乔用尽了班廷和 


… Page 73…

贝斯特所有的岛素。他们又陷入了困境。 

     这个时候,一直在幕后的麦克劳德教授意识到了这两个毛头小伙子的研 

究成果在医学上的价值。他暂时丢下手头的研究,带领全体助手,投入了班 

廷和贝斯特的工作。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岛素改名为胰岛素,它的拉丁文 

为insulin。他们分几路人马,使胰岛素的研究速度加快了。 

     不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