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贾琮求生记 作者:乙姬v5(晋江vip2012-06-22完结)-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贾环想了想:“村里的猎户赵强日子过得很宽裕,要不我们也去打猎吧!”
“还是不要了,深山太危险了,没见赵强打赤膊时好多伤痕吗。”
讨论了半天,大家还是一筹莫展,没有什么行之有效的改善办法。
背后,邢夫人悄悄地拉着贾琮说:“琮哥儿,我这儿还有一百两,你不用担心,我一定会帮你讨个媳妇的。”
贾琮很是感动,忙道:“母亲,我年纪还不大,还不用担心这个。”
当天晚上,贾琮翻天覆去睡不着。
想想,仔细想想,前世看过的那一大堆种田文里曾经支了哪些招?实在是过了太久,回忆不起来了,反倒是自己小时听奶奶父母讲过的种番薯充饥的事从脑子里蹦出来了。只是自己前世是南方人,番薯在北方能种吗?再仔细想想,家里菜园子里还种过玉米,只是当时玉米是用来做煮玉米当零食啃或是用来做排骨玉米汤的。仔细翻一翻记忆深处,他还看过母亲种番薯和玉米。技术问题相对来说还容易解决一下,他曾经在书店里看到过有一套《农政全书》,改日他进城去买来就行。只是,他今年十六岁,还没有见过番薯和玉米,这个红楼的世界里有没有这两样作物还很难说。
次日一大早,贾琮就进城了。
他记得没错,书店里确实有一套《农政全书》,价钱很贵,足足五两银子。稍微翻阅一下,里面内容好全,囊括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各个方面,实在是百科全书啊。
顾不上惨叫的钱包,贾琮痛快地拿下了这套全书。
掌柜殷勤地用草绳把书捆好,看了看贾琮身上的粗布衣裳,好奇地问道:“这位公子,在哪高就啊?”
“惭愧,乡下务农罢了。”贾琮淡笑道。
掌柜更吃惊了:“公子真是好眼光,这《农政全书》可是农政之典籍,公子真是慧眼识珠啊。”
“不敢当,说来惭愧,在下只是想在中找一条发家之路罢了。”
“那就先预祝公子成功了。”
当天夜里,贾琮就先挑灯看了种植卷,惊喜地在里面发现了番薯详细种植方法,玉米也有所提及,至少证实了这个世界是存在这两种作物的,现在要作的就是找种子,明日就进城去拜托贾芸去,他路子广,说不定还真能替他找到。
幸运之神是眷顾贾琮的,一个月后贾芸从一个东北商人那儿弄到了几球玉米,年前又托浙江商人带来了一袋番薯。
次年,贾琮就在新开的菜地里试种了玉米和番薯。
番薯倒还好,有一本技术指导书,按着上面做就是了。番薯是个好东西,适应性极强,能耐旱、耐瘠、而风雨,病虫害也少,适宜于山地、坡地和新垦地种植。一年下来,贾琮的半块菜地就收了四五担番薯,换算下来,亩产可以达到十石以上。贾琮认为自己技术还是不到家,他记得,前世曾听奶奶说起过,她曾经一个番薯收了二十多斤,那才真叫高人啊。
玉米就纯靠摸索了。贾琮也没别的招,选了饱满的种子,隔一段种上一两粒,勤除草,勤施肥,到了秋天倒也收了不少,换算下来,亩产也有两石。对此,贾琮深感满意。
而且,番薯藤叶既可做小菜食用,喂猪自然不在话下了。玉米杆子呢,生嚼起来清甜美味,非常润喉,还可以用来喂猪,把玉米杆子晾干后还可以用来当菜火。
第三年,贾琮在屋侧开了几亩坡地,分别种上玉米和番薯,村里已经有人换了种子,请教了种法,也开始种了起来。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玉米和番薯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附近的村子附近的县市都有人在种,贾琮对此乐见其成,不是他高尚,反正他也是从书上看来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吧。
对于他来说,他终于从田里看到了切实的收益,每年也能余下二三十两银子了,这就让他很满足了。
贾琮有时候想想,觉得自己真是个失败的穿越者。
想他上辈子,只是一个小小的会计,活得轻松自在,如果不是一时气昏了头,伤心过度,做了傻事,也不会成为贾琮。
看看他现在,不能靠发明创造发家致富,不能靠诗词风流称誉文坛,不能靠自身才干力挽狂澜,不能靠名菜食谱腰包鼓鼓,不能靠商业才干叱咤风云,就算是推广番薯玉米的大功劳摆在面前,他也不能抓住时机把自己推向高处。
真是浪费了一个穿越名额啊。
没办法,人的根本是改变不了的,骨子里的他还是喜欢平静安乐的生活。就算身处红楼世界里,他依然平凡普通,追求的只是一份安稳的生活。
安稳平静的日子也小有波折。
那还是在村子里住的第一个夏天的一个早上,李嬷嬷喂鸡时发现少了两只鸡,毫无疑问,进贼了,围墙上还有贼攀爬的痕迹。
其实,赵家村是个平静详和的地方,村民之间虽偶有口角,却也不伤和气。赵村长也是公正严明之人,治理得村子井井有条。
当然,村子里也有害群之马。村西头的那个二狗子,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因是家中独子,父母娇惯太过,长到二十好几,还没能娶妾,家中两亩薄田都是老两口一力耕种。二狗子大多时候流窜在城里,干的是顺手牵羊的勾当,银钱到手就去吃喝嫖赌,逍遥快活。大概是看在父母宗族的面子上,倒是兔子不吃窝边草。这次大概是看他们贾家是外姓人,想欺个生吧。
嘿,就算前世是个女流之辈,贾琮可从来没怕过事。他的人生信条一向是:不惹事,不怕事。
贾琮一面给村长打了招呼,赵村长也很气愤但却无可奈何。二狗子的父亲还是赵村长的族叔,平日里小心谨慎,也不知怎么就养出这么个儿子来了。
回到家的贾琮叫了李柱挑上筐,到河边捡了一担尖石头。石头不尖?砸都要砸成尖的。花了两天功夫,给围墙上了一圈尖刺。
到集市上挑了几个捕鼠夹,每天睡前放置在鸡窝附近。
等了快半月,没有一丝动静。
快一个月后的一天深夜,贾琮于睡梦中听到一声惨叫。贾琮悄悄爬起来,捞起门边的大棒子,轻轻走了出去。
走出门去,只看见一个模糊的身影在一边甩着手,一边单腿跳着。半晌后,那人终于扳开了脚上的老鼠夹,还不死心地把手伸向鸡窝。
贾琮拄着棒子猛地顿到地上,冷笑道:“怎么的?还要再上一道大棒炒肉?”
那身影定住了,片刻后直冲向墙边,翻爬过去,顾不上手又被刺出了血,一骨脑狂奔而去。
算他识相,他还有很多招没使出来了,比如说在墙下挖一条坑,盖上茅草,底上用尖石头铺满。哼,再来,就让他试试全身是洞的滋味。
这事也有一点好处,那就是邢夫人终于同意养狗了。
贾琮一直最爱狗,忠诚可靠,可惜前世里住楼房,她又对宠物狗不感兴趣,她的最爱是大型犬,就算是土狗也比狮子狗贵宾犬强。这辈子又碰上邢夫人不爱狗,爱猫,也不能一偿夙愿。
嘿嘿,现在为了看家护院,总算能如愿了。
第15章 十五 男大当婚还是当考
十五男大当婚还是当考
就如同贾家人是一步步地适应赵家村的生活,赵家村也在慢慢地接纳他们。
最开始,赵家村村民是用警惕的目光监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生怕他们给这个宁静的小村庄带来灾祸。
然后,因着对读书人的敬仰,投向他们的目光中渐渐有了一丝暖意,但依然敬而远之。
在贾琮折腾玉米和番薯时,那目光变化很大,好笑、好奇、吃惊、钦佩。
第三年,到贾琮的玉米地和番薯地参观的村民越来越多,一开始的畏惧腼腆由于贾琮的随意自然而变得轻松起来,从支支吾吾的转弯拐角的询问到大胆地发问,从跟着开荒到换取种子,到了收获时分,高兴地上门请贾家人前去庆丰收,这代表着贾家人正式溶入了这个小村庄,被这个村庄接纳了。
这给贾家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贾琮出去遛狗时总会有人亲切地朝他打招呼,称呼他“先生”。赵村长也亲热了许多,经常来借阅《农政全书》,有时还央求贾琮解释一番字意,两人再相互探讨一番,一个提供理论依据,一个拥有实践经验,双方都受益非浅。
贾环的小私塾学生多了起来,孩子们除了认字外,还带着一个任务,那就是瞻仰那一套农学圣典。
女眷之间的交流也开始了。
慢慢地,贾家内院里有了访客,慢慢地,邢夫人开始逛门子,接着尤氏也拿着女红同人交流去了。只有宝钗,直到屋前的桃花第四次盛开时,才迟疑地走出家门,欣赏到了满树的妩媚动人。
曾经有那么一种看法,女人们坐在一起,就容易谈起婚嫁之事,尤其是其中一方或者双方家里有未婚男女青年的时候。
这无疑是正确的。
贾家院子的两个男主人都快满19了,正是谈婚论嫁的好时候,李家也有一个21岁的未婚青年。噔噔噔,多么好的三个小伙子啊。贾家的两位先生既有才华,长得又可人意,家境也殷实,如果不是以前家里犯了事,早就被人抢走了。李柱这小伙子就更适合庄户人家的口味了,高高大大,性格敦厚憨实,体贴孝顺,勤劳肯干,家里有个院子,母子二人与贾家关系亲密,吃用都由贾家负责,每月还可领到工钱,要是再能置上几亩地就尽善尽美了。
一来二去,邢夫人也慢慢动了心,都已经成了庄户人了,娶个目不识丁的庄户姑娘虽然是有点委屈了琮儿,但现在也没别的合适人选不是。
终有一天,邢夫人开口了:“琮儿,你想找个什么样的媳妇?这村子里有你中意的吗?”
媳妇?我娶?
不错,贾琮知道自己如今是个男儿身,也知道自己终有一日要娶妻生子,但是,可不可以往后拖一拖,虽然身体本能提醒他生理准备就序,可他实在是还在做心理准备啊。
“母亲,老爷至今没有消息,生死不知,孩儿实在没心情成亲。”
邢夫人也叹了口气,也是,还是再等等吧。又问贾环:“环儿,你呢,你可还比琮儿大呢?”
贾环的心思就不同一些,说实在话,他看不上村里的这些姑娘,想当年他随手抛掉的那个叫彩霞的丫鬟可比这些村姑强到哪里去了。
“大太太,环儿的心思与琮弟一样。”
次日,邢夫人婉言谢绝了想给贾环贾琮说媒的众人,大家一听理由,都唏嘘了,想当年受家人拖累而坐牢的两个半大孩子居然如此孝顺,真是可惜了村里的这些好姑娘。
达成共识的众人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到了李柱身上,那如同聚光灯一样的目光让迟钝的李柱都开始手足无措,脸红紧张。
李嬷嬷也急着想抱孙子了,在众人的指导下,她终于认识到了,要买地。她拿出了多年积蓄,在村头买了八亩地,总算达到了娶媳妇的条件。
看到李家大娘如此毫不费力地就买了八亩地,众人心里就有了数,李家家底不薄,都拨起心里的小算盘来,东家的外甥女,西家的表侄女,南面的二媳妇妹子,北面的三姑娘,如果能嫁进李家,可要享福了。
李嬷嬷被众人说得云里雾里,挑得眼睛发花,迟迟打不定主意。她一向以贾琮为尊,背地里拜托贾琮去问一下李柱的意思。
李柱的反应着实让贾琮大乐,牛高马大的汉子居然低着头,搓着手,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站在他面前的贾琮只看见柱子那红得滴出血来的耳根。
“嗯!”贾琮清了清嗓子,坏笑道:“那我就让李嬷嬷去在这四个人选中挑一个她最中意的。”
李柱看样子急了,一把拽住转身要走的贾琮,又扭捏了半天,才蚊呐般地开口了:“这四个姑娘都太好了,我配不上。”
“哦?!”贾琮倒有点诧异了,瞧这意思,莫非柱子心里有人呢?“那哪个姑娘你觉得自己般配啊?”
“呃……”
等了半天,贾琮故作着急,“算了,你也想不出,还是让嬷嬷拿主意好了。”
“呃……村西头的梨花活计做得好。”李柱终于被逼出话来了。
“村西头的梨花?”贾琮想了半天,还是不得要领,也难怪,他一直与村里的这些大姑娘们保持距离,目不斜视,他哪知道哪个叫梨花还是梅花?
李嬷嬷倒是很快地搞清楚了情况,这村西头的梨花确实是个不错的姑娘,长得好,性情泼辣,干活是里外一把好手,这姑娘17岁了还没出嫁的最大原因在于,她家里穷,只有两亩薄田,父亲当兵一去不回,只剩下她和寡母相依为命。说亲的倒是也有一些,不过梨花说了,她不讲究聘礼多少,只有一条,不能丢下她娘,她嫁的人必须要给她娘养老送终。
李嬷嬷心里也有几分不太乐意,这娶个媳妇还要养个老娘,天底下也没几个人愿意吧,况且其他人提的对象那家境都好一些,嫁妆肯定要丰裕一些。
可李柱就是铁了心,对其他人选都一味摇头。
父母与儿女呕气,只要是真心疼爱子女的,到最后都会让步。
李嬷嬷也是如此,到底三个月后,热热闹闹地把梨花娶了进来,那亲家母也接了过来,在李家小院安顿下来。
李嬷嬷心里到底憋了口气,也不呆在家里,只在贾家过日子,十天半月才回去看一眼。
那赵梨花倒还真是个好的,她下田做饭种菜,起早贪黑,风风火火地忙个不停,对婆婆也恭敬,李嬷嬷不回去,她就每天到贾家来帮李嬷嬷的忙,对丈夫更是体贴,柱子日子舒不舒坦,只要看他的傻笑就知道了。
人心到底是肉做的,从视而不见到偶尔说上两句,尤其是三月后梨花付出喜讯,李嬷嬷那态度简直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都恨不得每天捧着媳妇的肚子。
等到来年三月,邢夫人已经抱着李柱的大胖儿子笑话起当初李嬷嬷的矫情来了。
逗着软乎乎肉嘟嘟的小小子,邢夫人也不禁羡慕起来,什么时候自己也能抱上大孙子啊?还得再等一等啊,家里有两个考生,绝不能让他们分心,没看见私塾也停课了,她们几个也避出来了,只为了让他们清净的读书。
是的,考生!
去年十月中旬,皇后娘娘又生下一个嫡子,皇上龙心大悦,特诏大赦天下。皇上与皇后乃少年夫妻,感情深厚。皇后所出之嫡长子于三年前夭折后,帝后二人均伤心不已,如今多年未孕的皇后再次生下嫡子,也难怪皇上喜不自胜。
贾琮很感激这个嫡皇子的降生,他在等了五年后,终于摘掉了头上的犯官之子的帽子,他蜇伏了五年,终于等到了应试的机会。
就象八年前那次一样,横在贾琮面前的拦路虎依然是:如何解决在京里参加县试的资格问题?
科举的规矩有时也蛮变态的,硬性要求考生在原籍参加考试,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说从前的贾珠,就是拉了关系搞到了资格,在京里考了秀才。贾琮当年就是由于需要贾琏帮他疏通关系才被贾琏刁难住了。
一般来说,县试多在二月举行,考生需向本县礼房报告,填写姓名、籍贯、年岁、三代履历,并取得本县廪生保结。县试通过后再参加府试、院试,都过关才可以成为秀才。县试要求有4名村庄里的人和1名秀才保举方可参加考试。府试要求5名村里的人和一名秀才保举,方可参加考试,院试则要求有6名村庄里的人和2名秀才保举。
这村人保举倒是不在话下,至于秀才,赵村长已经主动提出可以帮他和贾环去找他妻子娘家村子的那个秀才,那王秀才还是他妻子的族侄,肯定会答应的。贾芸也帮他们在城里找了另一位秀才,已经得了准话。
问题在于,非本籍人士想跨地应试需有两名廪生作保,这只是明面上的,私底下大家也很清楚,最好是有京官发话,不然都会被驳回的。
京官?现在还有谁愿意发话帮贾府中人一把?对于这一点,贾芸也无能为力,他这些年因着灵活机变,也与不少世家攀上了交情,但那都是底下人的关系,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