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游戏电子书 > (红楼同人)贾琮求生记 作者:乙姬v5(晋江vip2012-06-22完结) >

第24章

(红楼同人)贾琮求生记 作者:乙姬v5(晋江vip2012-06-22完结)-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伯母李氏则百般赞同他的书院之行,已经开始盘算着给他配个伶俐的书童,。

  十四岁的贾苜,已经正式读了八年书的贾苜,在庄子上热热闹闹地准备过年的时候,关在书房里扪心自问:到底我以后想作什么?

  书房门打开之时,贾苜已经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当官。

  为了祖上的荣耀,为了父母的欣慰,更为了自己的前途,他要当官。不是父亲这样的官,而是实实在在的官。

  父亲点头微笑,交待他多听多看多想少说,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贾苜其实并不太懂这些话的涵义,他向来是个爱说爱笑的孩子,在家里父母疼爱,伯父母也看重,庄子上人人夸赞。但他也是个听话的孩子,虽然不太情愿,到底把父亲的话记在心上了。

  在书院的第一年,贾苜过得很艰难。

  贾苜进的是金陵首屈一指的观澜书院。里面聚集了金陵最有才华的学生不说,附近县市也有很多慕名而来的学生,而且很多官宦世家子弟也在此就学。

  初来乍到的贾苜在经过入学考试后,被分到了乙班。甲乙丙丁四班中以“甲”班为最佳,贾苜入学即分到乙班也算才学很出众了。

  观澜书院虽以学业为重心,但也避免不了人情世故对书院的冲击。书院就如同一个小型的社会,争锋相对在所难免。学术之间的纷争还只是小事,学子之间虽辩得面红耳赤,到底是文雅之事,倒不十分伤和气。暗潮汹涌的是朝廷中的党派之争给书院学子带来的影响。

  江南向来是是非之地,如今江南官场虽不如前朝和太上皇在世时那般你死我活,尔虞我诈,平静了许多,但江南织造盐运漕运等利益庞大,为官者都想在其中分一杯羹。利益纠葛之下,或许江南一个小小县令之后,就站着京中一名高官。

  江南文风鼎盛,在历界科举中颇有建树。自本朝开国以来,历界状元除两三次旁落后,均为江南学子。观澜书院更是其中翘楚,到贾苜进书院的那年,已出过四位状元,六名榜眼,十几位探花。盛名之下,观澜书院成了江南官宦世家子弟就学的首选之地,虽在入学考试中婉拒了大批公子哥,但也有不少进入了书院。有钱有势的公子哥们在书院里拉帮结派,时不时产生一些意气之争。明眼人一看就知是江南官场的缩影。

  贾苜是以一名普通学子的身份,堂堂正正地通过入学考试进入观澜书院的,成绩又相当不错,虽比不上几个才华横溢直升甲班的学子,倒也处在中上游。

  乙班的学子们年龄大多在十七八岁,贾苜以十四岁的年龄进入乙班,也让人侧目不已。

  刚进乙班时,贾苜心里其实还是有几分得意的。过没几日,他就感觉到了失落。他年纪比班上众人小上一截,有种格格不入的感觉,加上乙班中有半多的学子都在书院就读多年,彼此熟识,也没几个人愿意搭理这个小男孩。这对于自出生以来人见人爱的贾苜无异是个巨大的打击。

  从未碰过这种情况的贾苜不知道如何拉近与同学们的关系,除了与书童聊几句外,贾苜竟没了谈话的对象,被迫沉默的贾苜开始一门心思的读书,刚入学一个月就受到了先生的夸赞,锋芒毕露。

  贾苜的好学与成绩并没有让班里学生向他靠近,反而拉大了之间的距离。原本对他视而不见的众同学们,开始对他有了反应,不过不是贾苜想象中的赞许,而是暗讽。

  贾苜很迷茫。

  竭力在家人面前粉饰太平的贾苜并没有能够瞒多久,回家过端午吃粽子时父亲就找他聊天了。

  父亲并没有开门见山地跟他说书院里的种种,只给他讲故事,一个初入职场的年轻人碰壁的故事,跟他讨论那年轻人的错漏之处,如何才能妥当地待人接物,运用怎样的说话技巧才能让人听着舒服,如何处事才能不让人侧目。

  贾苜也没有就书院里遇到的挫折向父亲求解,而是见弦听音,慢慢地领会父亲的教导。

  节后回到书院的贾苜开始调整策略,一方面他收敛锋芒,专心学习,另一方面慢慢地向同学们靠近,他开始试着找学子们请教问题,有些人讽刺他,有些人不理他,但也有人为他解答。

  时间推移,不知不觉中,贾苜在班上也找到了两三个聊得来的,不再游离于众人之外。

  贾苜以为,形势会一天天好起来,但是,没过多久,他发现又有一种新的危险向他袭来。

  一日,一位学友领着他参加了一个诗会,贾苜谨记着父亲的叮嘱,低调做人,只随大流泛泛而谈,虽有冲动一语惊人,到底还是按住了。

  没几日,班中有人开始对他指指点点,贾苜大奇,自己最近又出什么纰漏了不成?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之际,一位曾指点过他的学子冷言对他说:“都攀上了知府公子,还学这些做什么?”

  “知府公子?谁啊?”贾苜更奇了。

  那位姓程字号光智的学子冷眼看了他半晌,才回道:“真不认识,你去参加人家的诗会干吗?”

  “哦,前几天我参加的诗会是知府公子办的啊。那公子姓什么来着?”贾苜竭力回忆,“好像姓曹?还是姓赵?”

  “姓曹。”程光智摇了摇头,还真是个孩子,什么都不懂。

  “程兄,那诗会有何不妥?那诗会上倒还真出了不少好诗,像那首山间……”

  “唉,别念了,大家伙都知道了,你啊,还是好好地念你的书吧,像这种诗会,少去为妙。”

  “哦。”贾苜听出来了,肯定有什么事情发生了,虽然他还看不大出来,但以后还是谨慎一点好。

  次月,又有人来邀他去游园,这次,贾苜婉言拒绝了,他正好趁着学院放假回家去请教一番了。

  这一回,父亲也不太明白,父亲只比他略好一些,知道现任知府姓曹,何时到任他也搞不清楚,更加别提知府家的公子了。

  父亲思忖了一会后,让他去问宋统领。宋统领贾苜很熟,他的一点拳脚功夫还是跟宋叔学的。

  贾苜纳闷,宋叔不就是个侍卫统领吗?他怎么还了解江南官场上的人物?

  出乎贾苜的意料之外,宋叔不但了解,而且如数家珍,曹知府哪儿人,哪年中的进士,娶的哪家的夫人,长子多大,次子多大,女儿嫁给谁,都说得出来。

  贾苜很是叹服,又好奇地问书院里还有哪些官宦子弟?

  宋叔数出来一大串,知县家的侄子,盐政的妻弟,织造府的本家少爷,还有某某伯爷家的嫡长孙,等等。

  贾苜又问,谁跟谁是一伙的?

  这回,宋叔不说了,拍着他的脑袋笑道:“苜哥儿,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脑袋去想吧。”

  闭上嘴巴,睁大眼睛,开动脑筋,贾苜足足花了一年的时间才略略理清了书院里错综复杂的关系。

  书院里甲乙丙丁四个班中,甲乙两班大多是埋首学问的学子,至少曾经是,丙丁两班除了刚刚入院的学子外,还有一部分特殊学子,他们出身富贵,学业平平,却长袖善舞,借着各种途径结交着甲乙两班的学子。他们隐约分作几派,互有争斗,当然明面上都是斗诗斗文斗棋斗画,风雅之极,所以学院先生们也就任之随之了。

  贾苜仔细考虑了自己的处境,觉得自己不必太过忧虑,安心读自己的书,作壁上观即可。可他没想到,他居然也是个香馍馍,隔三差五就有学子来邀请他赴约。

  贾苜再也不敢把父亲的话忘记,多听多看多想少说,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虽然他现在还不懂什么叫高调做事,但他对前面十二个字已经领悟很深,低调就是王道啊。对于邀约,他尽力拒绝,逼上梁山时,就不说话少说话,宁愿别人把他当个傻的笨的,也不去掺合。

  半年后,贾苜的热度就彻底消退了,他终于可以安安静静的读书了。别说,这学院教的跟父亲教的还是有些不同的,学院里的书也多得多,有那闲功夫,还不如多看两本书吧。

  贾苜十七岁时,书院里出了一件事,让贾苜更加坚定了低调风格。

  事情说起来也简单,一个寒门学子考入书院,文章做得相当出彩,多篇习文都被当成范文张贴出来,先生们都说来日此学子必将高中。比贾琮当年更风光一些,这位寒门学子是被各方当成珍珠来对待,你提供银两,我捧上孤本,他给学子家人安排活计,一时之间整个书院的目光都集中在这位寒门学子身上。

  贾苜没看太懂,只知道忽一日那学子退学了,好戏正在□处忽然中断了。

  贾苜忍了半月,回家去问万能的宋叔,宋叔拍拍他的脑袋,笑着走开了。

  没得到答案的贾苜回到书院去问程光智。程光智这两年来似乎对贾苜有所改观,有时也会主动提点他两句。

  “光智兄,那位高才哪儿去了?可是应试去呢?”

  “你说呢?”

  “不像,不像。我就是觉得怪,但又看不出哪里怪。”

  程光智淡笑道:“看不出也是你的福气,别想了,天上不会掉馅饼,人总不能四处逢缘的。”

  “哦!”贾苜没有再问,只细细思量这几句话,大概想通了一些。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过了几月贾苜到底知道了事情的大概,那寒门学子不过是一场权利博弈的牺牲品罢了。

  回家过年的贾苜与父亲聊起这件事,感慨良多。

  父亲犹豫了很久后,问他:“苜儿,官场之路无比艰辛,父亲无法给你帮助,你以后需孤身一人走下去。你可要换个职业选择?”

  “不,父亲,我要当官,我不怕,我会小心的。”

第36章 贾苜当官记2

  时隔十二年,贾苜再次回到赵家村。

  十余年未归,赵家村看起来并没多大改变,儿时的伙伴也还能勉强辨认得出来。

  堂伯贾环的私塾这些年也教出了七八个秀才,规模已经扩大了好些,成了远近有名的学堂了。

  堂兄贾萱前几年就中了秀才,今岁也考中了举人,来年春闱两兄弟将一起走进贡院。

  在家里休息了两日,贾苜跟着大伯贾琏进城了。

  他们的第一站是堂兄贾兰家。

  贾苜只见过贾兰一次,是在祖母的灵堂之上。这些年来也没通过音信,昨日问过堂伯贾环,方知贾兰早已外放回京了,如今正在工部任四品堂官。

  贾苜心知这趟极可能没什么效应,但他还是要走这么一趟。父亲说过,官场之上除了能力,更重要的是人脉关系。这位多年未通消息的堂兄母族如今昌盛,虽因前尘往事不太乐意与贾家人来往,但只要他念了一线香火情,他的仕途之路就会顺利一些。

  自那年过年,贾苜坚定了当官的信念后,父亲就开始陆续给他讲官场体会。贾苜很好奇,父亲的官当得轻松无比,怎会生出如此多的感受来?

  贾琮心里念叨:儿子,为了你小子想当官,你娘和我耗尽脑细胞,仔细拨拉遥远的记忆深处的那点厚黑学,看过的官场电视剧,以前单位的纷争等等,只要是可能对你的仕途有利的,我们是都捣腾出来了,好容易总结了一些,姑且算是我们的经验之谈吧。

  贾琮也没放过贾琏。他这位二哥,当年可是荣府的对外交际高手,跟官员太监世交们打交道那叫一个熟练啊。

  于是,贾苜又多了一个课外家教,大伯贾琏开始给他讲当年如何跟人巧妙地搭上话拉近关系,如何投其所好给人家送礼,又是如何有选择性地收进别人的孝敬,有空闲时还领着他到古董店去辩真识伪,看多了真的,自然就知道哪些是假的,这一点贾琏有经验。

  贾琏这些年来对贾琮的三个孩子那叫一个掏心掏肺,他虽百般看贾兰不顺眼,觉得他太过自私绝情,但为了贾苜的前程,到底忍气吞声地带着贾苜找到贾兰府上。

  看在贾苜的举子身份上,贾琏贾苜好歹进了李府,等了半天,喝了几杯茶,始终不见有人来招呼。

  贾苜到底年轻气盛,扶起贾琏气呼呼地出来了。贾琏在北地那几年,比这更大的委屈受过何止万千,到底留下了帖子。

  第二站是贾芸家。

  贾芸这些年发展不错,虽没成为大富翁,到底房子扩大了,店铺也宽了,家里人丁更是盛了,他的长孙都有小十岁了。

  贾芸在京中地面上人脉广,贾琏也没说几句客气话,就请他代为找一个闹中取静的小宅院。

  毕竟,赵家村离京城有二十里之远,为了儿子的将来着想,贾琮傅蕊是很乐意花上这一笔钱,给儿子置上个小院子。科举不是一味死读书就会成功的,总得与学子们交流一下,考中了还要去拜会考官,总不能到时让孩子住到来往人员众多嘈杂的客栈之中去吧。

  第三站,贾苜去见了同船而来的同科金陵学子们。

  这些可都是人脉啊,这会子能帮把手就要利索地帮上一把,或许日后就会有人还你这个人情。

  自有记忆以来,贾苜第一次过了一个没有父母在的年,虽然伯父伯母妹妹在身边,心里到底牵挂着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的二弟,想必他们也正牵挂着他吧。

  家里有两个应考的学子,贾家这年过得十分安静,除了必要的应酬,也没让人多来打扰两位学子。

  贾苜想了半天,到底拉了贾萱,大年初三跑到堂兄贾兰家拜年。这回贾兰倒是见了他们,勉励了几句,又留他们吃饭。

  贾苜惦记着去给学友们拜个年,又觉得满身不自在,到底辞了出来。出得门来,贾萱也是大松口气。两人相视一笑,往客栈而去。

  贡院附近的客栈里如今住得满满的都是大江南北来的应试的举人们,时逢年节,气氛倒也很是热闹。

  贾苜团团拜过年后,又请了众人在酒楼里聚了一餐,略尽地主之谊。

  大年初八,贾琏李氏就领着贾苜贾茜搬进城里的小宅院里,因买得急,价钱略贵了一分,地段倒确实好,宅子里幽静,出得门来略走上几步就是正街,这钱倒花得不冤。

  年前银钱交割清楚,房契也换了贾苜的名字,李氏又安排了下人们打扫清洁,年后立马就可以入住。

  这一趟的买房贾苜全程参加,虽只是旁观者,到底懂了几分俗务,知了几分世情。

  过了元宵,贾萱也住了进来。

  两兄弟开始闭门读书,李氏自然把他俩照顾得妥妥当当。

  二月中旬,贾兰派人把两兄弟叫到府里,给他们细细说了本届主考官的文风喜好,提点了一下会试需注意的地方。

  贾苜很是感激,到底是血脉至亲,关键时刻也还是顶用的。

  三月九日进场,到了三月十八日下午,贾苜终于走出了贡院大门。

  贾琏亲自在贡院门口等了大半天,好容易等到了筋疲力尽的贾苜,不说二话,先把他弄上马车,先喝上一碗热白粥。贾苜放下碗,倒头就睡。

  又等了半晌,贾萱方才出来。

  回到家,好好睡了一天一夜,两兄弟总算回复了精神。

  花了半天时间把考场中写的文章默写下来,两兄弟到贾兰府上拜谢。

  贾兰看了贾苜的文章含笑拈须不语,只留他们吃过晚饭再去也不迟,又交待人把少爷们叫出来给堂叔见礼。

  贾苜见其作派,哪能不知自己这榜有戏,归家后就专心读书,除了偶尔出外与同榜学子们交流一番外,足不出户。

  四月十五,杏榜张贴出来。

  贾苜榜上有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