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白话三国-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姜维一听司马懿短时间内不敢外出,于当年秋天带着人马北伐进攻雍州,并沿着山势构筑了两城以两名偏将据守。同时,他连结羌人大举进攻。然而,魏国的新任雍州刺史陈泰当即看破了蜀汉的弱点:“姜维新建的两座城距离后方太远,还要依靠后方运粮。羌人虽然和姜维有交情,却未必能真心实意地为他卖命。我们只要包围这两座城,饿也能把他们饿死。西蜀就算派救兵,这种鬼地方怎么能打仗?”说完,他率领邓艾徐质等人包围了这两城,无论蜀军如何挑战他们就是不理,但他们的粮道和水源却被陈泰迅速切断。城外的魏军吃饱喝足,城里的蜀兵困窘不堪,只能减少口粮并化雪来取得饮水(不明白姜维在这种鬼地方建什么城?)。姜维听说后,连忙来解围,出牛头山和陈泰对抗。陈泰不为所动,并派人告诉郭淮:“您只要进兵切断牛头山的后路,姜维就是煮熟的鸭子。”郭淮进兵后,姜维果然因为自身难保害怕后路被切断而撤兵,哪里还能顾及被围的同伙。这两个城里的蜀军看到援兵都撤了,明白不投降就得饿死,只好树起了白旗。姜维这一败,本来就“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羌兵开始不听使唤,姜维反过来还得去镇压。大家额手称庆之余,邓艾认为姜维退去不久,随时都有回来的可能,还是小心点好。果然,没几天姜维卷土重来,但因为魏国有防备而无能为力。他打算偷袭别的地方,也被邓艾看破而抢先了一步。无奈之下,姜维只好真的退了兵。
西边平静了,东南却起了大事。司马懿诛杀曹爽一事虽然得到京城官员的普遍支持,却令四方的官员多少感到震撼不安。为了安抚人心,在调整长安防务的同时司马懿也在积极安抚东南。政变时,三公中的太尉蒋济司徒高柔都在洛阳,唯一缺席的就是远在淮南的司空王凌。王凌是当年和吕布一起杀董卓的司徒王允的侄子,李催郭汜攻破长安时他于乱军中逃了一命。早年,他和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及贾逵等人有交情,后来在长期在淮南一带镇守。曹爽对他相当地拉拢,任命他为车骑将军,后来又升任司空。司马懿上台后,也对他加以笼络。政变后不久原太尉蒋济因为未能挽救曹爽,感到失信于人而一病不起不久去世,司马懿顺势任命王凌为三公之首的太尉。然而,就在当年冬天,司马懿却得到了密报:王凌有反叛朝廷令立新君的图谋!
原来,王凌对司马懿镇压曹爽一举相当不满。鉴于曹芳年纪太小,他和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密谋另立曹操的儿子楚王曹彪(注2)为帝,并暗中准备多时。他给在洛阳的儿子王广写信,要他也参与。没想到他儿子却反对,劝他慎重:“图谋大事,应顺应民意。曹爽骄奢何宴虚浮,丁、毕、桓、邓四人虽然有名望,但毕竟专横无理。他们变更朝廷法典,朝令夕改,心中虽有志向可谓好高骛远。百姓的习惯,哪里能象他们一样朝三暮四?没人能够听从。因此他们虽然声震天下,被杀后天下名士一下子少了一半,但百姓却得以安居乐业而没人为他们悲伤。如今司马懿的意图不好揣摩,但他的所作所为并不算叛逆。任用贤能,树立心腹,修改前朝政令而取得大众赞同。曹爽的胡来,他没有不彻底废除的,一切都以安抚百姓为重。况且如今司马父子兄弟都手握重权,想灭亡他们谈何容易!”事后看来,王广这番话颇有先见之明,正点中了此番事件的要害。然而,王凌却听不进去,反而加紧了政变的部署。
倒霉的是,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十一月,正当王凌令狐愚联系曹彪时令狐愚突然病死了。这时候令狐愚的手下兖州治中杨康正在洛阳司徒府上汇报兖州政务。作为兖州的官吏,他熟知王凌等人的政变计划,也知道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一旦失败,自己不是要落到何宴桓范一样的地步吗?令狐愚已经去世,而那个王太尉毕竟不是自己的亲朋好友。想来想去,他终于向司徒高柔举报,揭发了王凌的图谋。高柔不敢怠慢,赶快报告了司马懿。
司马懿听到报告后,相当地吃惊。然而,王凌的职位是凭自己的功劳挣到的,相当有战功威望,又官居太尉。没有确凿的证据不能轻举妄动。于是司马懿决定暂时隐忍不发,并任命了黄华为新任兖州刺史。同时,他对王凌的一举一动开始密切注意。被蒙在鼓里的王凌对此一无所知,仍然还在按部就班地部署。第二年,他又根据星相有利的判断,坚定了动手的决心。
从王凌机谋泄漏到动手,期间有一年多。这一年多里,东吴的孙权再次因为太子的废立胡来,并最终废孙和杀孙霸,而立了个孙亮。为此事,他又无故牵连了十几名大臣,有的发配边远有的干脆杀头,连自己的女婿朱据都打了一百大板。趁吴国内讧良机,魏国在荆州一带设下圈套并大败吴军。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年事已高的孙权担心自己死后魏国会趁机进犯(孙权本人就常来这一手),命令东吴军兵大举进攻淮南一带试图先挫败魏国主力,并决徐水堤。王凌终于等到机会。他以东吴来势汹汹为名,请求朝廷给他调动军队虎符以便调集扬州兵马大举迎战并趁机举事。想法虽好,可是司马懿既然知道了他的密谋,哪里还会再上这个当?一口回绝。王凌没办法,只好派心腹杨弘去游说兖州刺史黄华,要他一起动手。谁知道,杨弘反过来和黄华一起告发了王凌的密谋。这下子证据确凿,司马懿见条件成熟,先以朝廷的名义赦免了王凌的罪行,然后亲自提大军南下,兵锋直逼扬州州治寿春。同时,司马懿作亲笔信给王凌,要他投降。
王凌这才明白,自己早已经被司马懿这只老狐狸装进了葫芦里!拿不到朝廷虎符的他虽然贵为太尉,却只能调动有限的兵力而根本无法和司马懿的大军抗衡。前思后想之下,他放弃了无用的抵抗,自己把自己捆个结实后一叶轻舟直奔司马懿的船,并先派人送上了朝廷的印绶节钺。看到王凌放弃抵抗后,司马懿先派自己的主簿去抚慰并将他的捆绑解开。王凌松了一口气,以为没事了,仗着和司马懿的交情立即乘船要去他那里亲自道谢。出乎意料,他的船却被司马懿制止在十丈之外。王凌心里一沉,明白自己并不为司马懿谅解。七十多岁的王凌于是在淮河上向同样七十多岁的司马懿喊话:“太傅您以书信招我,我怎敢不到,又何必兴师动众!”司马懿冷笑:“恐怕您不是一封信能请的动的人。”王凌又说:“太傅负我!”司马懿斩钉截铁:“我宁负你,不负国家!”
司马懿到寿春后,先派了六百士兵押送王凌回洛阳。一路上的王凌不知自己前途如何而忐忑不安。作为当时常用的方法,他向押送他的卫队请求自己棺材用的钉子来试探自己的命运。司马懿听说后,毫不犹豫地给了他铁钉(必死无疑。如果赦免,则给木钉或竹钉)。王凌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命运,泪如雨下:“七十多岁了,做官又做到这一步,到头来身败名裂,为什么!”半路上,他不知从哪里弄到了一杯药酒,然后就一口灌了下去。。。
王凌真的成了“亡灵”后,司马懿进寿春开始收拾其余党。王凌令狐愚虽然已经死了,也不能盖棺定论,他们的尸体被拉出暴晒三日以示惩戒。同时,有杨康这个内线司马懿将他们的手下一一查清后均灭三族(注3),而杨弘黄华等人则以举报有功封了爵位。滑稽的是,杨康也因为本人就是个无法无天的罪犯而被司马懿下狱,与他举报的这些反叛一同处斩。曹操的儿子曹彪也因此到了大霉,被勒令自杀。此后,司马懿回师洛阳,并命令将各地的曹氏王公集中到邺城统一管理,不得擅自结交地方官员。淮南三叛的第一叛,司马懿就这样靠自己的老到和威望兵不血刃地压了下去。
注1 三国演义中,加上了邓艾。不过,史书中既无此记载客观上也不可能。邓艾此时已经五十多岁,年龄比姜维还大。另外,三国间虽然征战不息,但并不是没有礼尚往来。曹操去世时,刘备曾派人前往吊唁;蜀汉的尚书令刘巴去世时,魏国重臣陈群也曾经写信给诸葛亮询问消息;曹丕也曾经把自己写的诗词歌赋以及典论等送给孙权张昭,这些在裴松之注的三国志里面都有记载。从这个角度看,夏侯霸的事情并不特别。
注2 谈到曹操的儿子时,人们往往想起魏文帝曹丕,勇冠三军的曹彰,才高八斗的曹植,以及战死的曹昂和称象的曹冲。实际上,曹操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半数夭折。当初曾一度被考虑为辅政大臣的曹宇是曹冲的同母弟,这里的曹彪则是曹操的姬妾孙氏所生。
注3 同上次一样,这次又有例外,而且是个动人的故事。按照世说新语记载,长安地区首脑郭淮的夫人是王凌的妹妹,也在诛灭之列。郭淮一开始让她去自首,没想到长安百姓十几万自发来送行,哭声动地。郭淮的五个儿子也拦住母亲,要父亲想办法。郭淮一狠心,留下妻子写信给司马懿请求赦免,并称实在不行愿意以自己顶罪。司马懿收到书信后立即加以赦免。
第三十九篇 新人新政
嘉平三年(公元251年)七月,在王凌兵败自杀后两个月,自从诛杀曹爽以来一直亲自主政的司马懿也累病倒了。七十三岁的他自知来日无多,立下四条遗嘱后静静地等待着自己最后岁月的来临,当年八月病逝于洛阳。和诸葛亮相比,司马懿的名字虽然不是家喻户晓但也决非默默无闻。作为晋朝的奠基者,他也常常被视为魏国的篡夺者。五胡时的英雄石勒笑他〃奸回以定业〃,清朝的王夫之更评论说曹操军功盖世,因此虽然篡有天下但不易颠覆;而司马懿则仅仅靠欺负幼主而成功。关于司马懿,这样的观点相当流行。不过,个人对这些观点有相当的保留意见。作为历史上的司马懿,其首先的身份应是曹魏帝国的守成者,这一点常常被忽略。曹操时代,他提议军屯而大大减轻了朝廷的军饷负担;曹丕登基魏国建立后,他和陈群一起主持尚书台业务,曹丕南征东吴他留在后方主持军政并负责军粮的供应,曹丕曾经以“萧何”赞誉他的功劳;曹睿继位后面对着东吴西蜀孟达辽东等敌对势力,他从孟达打到诸葛,从诸葛打到公孙,最后还两次击退东吴的进犯,连孙权都称赞他“用兵如神,所向无前”。曹芳年幼曹爽失政,他最后政变的一步确实显得轻松,但不要忘了他太傅的头衔以及两朝托孤的地位是首先为曹魏卖命几十年换来的。没有他在此之前的政绩战功声誉威望作基础,政变不可能成功。王凌就是个反例。想想看朱然诸葛恪都是东吴名将,却连对抗的勇气都没有,嘲笑司马懿捡便宜的人又有几个考虑过这一点?有这样的威望,干什么不容易?这里借用一句网球术语来评论仲达,〃看上去简单的实际上是最难的。〃单纯从史料上看,司马懿政变后三年就去世,在此期间他对曹魏并没有不恭敬的举动。杀曹爽很难说是大公无私,但曹爽一伙确实罪有应得。王凌反叛时,毕竟打的是废立君主的旗号,对曹魏也是反叛必须镇压(晋朝建立后不久因此为其平反)。连他的政敌王凌的儿子王广也承认到此为止司马懿的作为不算叛逆。对于相国郡公九锡等不应拥有的礼节,他坚决拒绝。在一般的内政上,他在长安地区屯田冶铁,后来关东闹饥荒后甚至有能力支援;曹睿去世后不久他就奏请朝廷废止在建的宫殿而节约民力务农,并将大量的宫廷奢侈品充公;“灭贼之要在于积谷”实际上是大智若愚的高明战略;出身大世族的他却从寒门中提拔了邓艾王基等人才,他们不久后就成为东吴西蜀的天敌。正如虞预(东吴名士虞翻后代,曾作《晋书》四十四卷,但所作失传。他的评论见于北宋李昉等的《太平御览》)所言,经略之才可谓远矣。
司马懿死后,曹芳亲自吊丧,并追封他为相国郡公。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以这不是死者生前所愿而推辞。曹芳追谥司马懿为文侯,后来司马昭以〃文〃与魏文帝曹丕的“文”相冲突为由,请改为〃文宣〃,这就是后世称其为宣王宣帝的由来。曹芳任命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为抚军大将军并录尚书事,不久后晋升大将军。这样,曹魏的朝政仍然为司马氏把持。
在司马懿去世的同时,东吴的孙权也到了回光返照的时刻。陆逊的儿子陆抗回建业治病时,他首先对他道歉承认自己过去听信谗言对陆逊不公,又想起了被他废为平民的前太子孙和。十一月,孙权染病,打算将孙和召回建业。那个和孙和势不两立的长女鲁班公主(全琮妻)和侍中孙峻中书令孙弘坚决制止,因此孙权只是封孙和为南阳王,让他去了长沙。孙亮年纪不大,孙权也必须考虑辅政大臣的人选。孙峻于是推荐了诸葛瑾的儿子大将军诸葛恪。孙权当时就皱起了眉头:诸葛恪?这家伙太刚愎自用了。孙峻反过来劝孙权,如今没人比诸葛恪更精明能干。孙权心想这话到也不错,就将镇守武昌一带的诸葛恪调回建业。诸葛恪临行时,和他同样驻扎在武昌的上大将军吕岱(三国第一寿星,活到了九十六岁,此时九十一岁)告诫这个年轻人:〃你这次回去,凡事要小心,务必十思而后行。〃诸葛恪不以为然,还引经据典反驳这位比自己大四十一岁的老人:〃古人云三思而后行,孔夫子更是说过思考两遍就可以了。如今您让我十思,明明是说我不行嘛!〃这一番话让九十一岁的老前辈无言以对,只好苦笑两声。其实,自从孙权在废立太子一事上胡来后,东吴宫廷充满了不和,而群臣更是分崩离析各自结党。这样的内部环境危机四伏,吕岱劝诸葛恪小心点不是多余的。而诸葛恪对此掉以轻心则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
诸葛恪到建业后立即晋见孙权。病榻上的孙权任命他以大将军身份加太子太傅,任命孙弘为少傅,并将所有的政务都交给了诸葛恪,除生杀大事以外可以先斩后奏。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四月,孙权病逝,享年七十一岁。作为江东的领袖,孙权和曹操刘备齐名,其实年纪小得多。与刘备的大器晚成相比他可谓少年得志。自从孙策身亡孙权接掌江东以来,有声有色。赤壁和夷陵是曹操和刘备生平最大的败仗,就是败在了这个碧眼儿的手上,难怪曹操会以“生子当如孙仲谋”来赞叹。孙家自江北而来,能在江南立足与取得当地豪族的支持而密不可分。孙权确定丞相人选时,之所以选择顾雍而没有选择德高望重的张昭,不仅仅是因为张昭“啰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拉拢江东豪族(顾雍陆逊互为姻亲,都是吴郡,如今浙江一带人,而张昭是江北彭城,如今的徐州人)。与蜀汉的大权基本掌握在诸葛等荆州外来户不同,除英年早逝的周瑜鲁肃吕蒙外,孙权重用的其实是顾陆朱全等本地大世族。与蜀汉相比,孙权更重视团结本地人才。同时,孙权能够忍辱负重,夷陵之战前后根据实际需求而灵活调整外交方针并不惜称臣于魏(注1),确实如陈寿所言“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矣”。孙权最大的问题,就是在身后事上的糊涂。他在太子废立一事上的胡来,不亚于袁绍。他去世后,这方面的内讧愈演愈烈,不断折腾着东吴那本来就不算雄厚的国力。
刘备诸葛亮去世前后西蜀都曾发生变故,孙权死后东吴也重蹈覆辙。东吴地位仅次于诸葛恪的孙弘和诸葛恪私人关系恶劣,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