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世界民间故事宝库红色篇 >

第48章

世界民间故事宝库红色篇-第48章

小说: 世界民间故事宝库红色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垦荒地,给老百姓种庄稼,然后再去找你。” 

     舜帝听了,高兴地说:“好!” 

      “哥哥,你要多加小心,有什么危险,你就返回来找我。”象有些不放 

心。 

     舜帝高兴极了,亲切地说道:“弟弟,你在这里开垦荒地,可要注意休 

息。至于我,你放心好了!” 

     舜帝离开了消韶峰,继续向南,朝九嶷山的腹地进发。 

     象就在消韶峰下辛勤开垦耕种,饿了吃些野果、烧只野兔、喝口山泉, 

累了就躺在枯草上歇息。日子一天天过去,象耕了九百九十九亩田地,从不 

叫声苦,可心里老挂念着哥哥。 

     一天,忽然传来一阵轰隆哗啦的巨响,只见一股股黑水从九嶷山中汹涌 

而来,眨眼间小河两岸就被黑水淹盖了。这股黑水一直流了三天三夜才消退。 

     原来舜帝在九崖山里与一条作恶多端的巨蟒搏斗了三天三夜。那黑水便 

是巨蟒的污血。舜帝杀死了巨蟒,消除了大害,自己也不幸身亡。 

     消息传来,象悲痛万分。想起自己过去对哥哥不起,想起哥哥对自己的 

宽容和教导,一边痛哭,一边向九嶷山里奔去。由于过度劳累和悲痛,他没 

能到达目的地,便倒在路上再也没有起来。 

     象死后,化成了一个石象。他前肢跪下,低着头,长长的鼻子直插地里, 

朝着远处的舜源峰伏拜。 

                                                              沙川搜集整理 


… Page 247…

                             大禹取 《水经》 



                                   '中国' 



     苏州城里,小桥流水,四通八达,是个水乡城廓。若问苏州怎会有这么 

多的水港,这要从大禹治水说起。 

     过去太湖一带,年年闹水灾,桃花水来冲掉屋,吞掉田。黎民百姓被洪 

水害得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这年大禹带了两个徒弟,赶来帮老百姓治水。他们一到此地,只见到处 

白茫茫一片,老百姓都挤在山头上、土墩上,受冻挨饿,大哭小喊。大禹看 

在眼里,心里很难过,便暗地里下了决心:水害叫人吃尽了苦头,不治好水 

患,我决不离开这里,哪怕是到死也不回家。 

     日子过得很快,一年过去了,洪水还是经常泛滥;二年快到了,洪水也 

不见退让。大禹上了心思,人一天天瘦了。急得他东奔西走,想方设法,南 

来北往地看地形,摸水路,寻找对策。半月前,他的两个徒弟,又被洪水冲 

散了,只剩下他一人了。 

     有一天,大禹走得又饥又累,正坐在山脚下的一块石头上歇脚,从褡裢 

里掏出两块硬梆梆的麦饼正准备吃,突然随风飘来一声有气无力的叹息: 

 “唷,天啊,我都快饿死啦!”大禹循声一看,只见前面的石头上倒卧着一 

个白发苍苍的老公公,穿着半截红、半截黑的衣裳,双眼紧闭,奄奄一息。 

大禹见到这种情景,心里明白:洪水吞没了农田,这老公公无家可归,唉, 

洪水是祸首!他再一想;我是专门为治洪水而来的,治不了洪水我就是犯罪 

呀!他望着老公公,觉得蛮惭愧,忙把仅剩的一块麦饼拿出来,送到老人面 

前说:“老人家,先充充饥吧!” 

     老人吃了饼,打起了精神,恳求说:“我老汉有件事,想请你出出主意。” 

见对方点头,便说:“黄鼠狼钻在鸡窝里,这时该怎么办?” 

     大禹想了一想回答说:“为了不让更多的鸡再丢掉性命,应该关好鸡窝, 

将黄鼠狼捉住!” 

     老人听了哈哈大笑:“高见,高见,生灵有命!”说着,把一块麦饼一 

口吞下,又说:“吃你一口饼,助你三卷经,快进林屋洞,取书见分明。” 

大禹听了觉得老人有些蹊跷,正想问问详细,忽然眼前白光一闪,再看老人, 

已经无影无踪了。但老人刚刚吞下肚里的那块饼,却又出现在石头上。拾起 

来一看,奇怪!麦饼变成了一块闪闪发光的白玉。大禹惊奇不止,反复捉摸 

着这块美玉,只见两面都刻着几行弯弯曲曲的字迹。左认右辨,好不容易才 

认了出来。一面写的是:“疏之导之,百川归海。”另一面写的是:“至诚 

所至,金石为开。”大禹这时才明白,是神仙给他指点迷途来啦!于是,他 

日夜赶路奔向林屋山,去取《水经》。 

     林屋山在哪里呢?《水经》又在哪里呢?大禹不知,只好象在大海里捞 

绣花针一样,跋山涉水,到处打听,披星戴月,日夜兼程,他的一双腿肿得 

老粗;一双脚板上,血泡比鸡蛋还要大。他百折不挠,踏遍了南方所有的丘 

陵、群峰,寻找了足足七七四十九天,干粮吃完了,水也喝光了,恰巧走到 

了他自己家门前。家里的狗在汪汪叫,好象是在欢迎他;家里的饭大概已经 

做好了,饭菜的香味一阵阵吹进他这个饿汉的鼻子里。可是,大禹没有进门, 

硬着头皮又继续赶路去了。两个失散的徒弟已经回家了,听说师傅过家门不 


… Page 248…

入,就追赶了上去,决心终身跟着师傅去治水。 

     大禹师徒三人费尽了心机,终于找到了一座山,而且寻到了一个山洞。 

洞口黑漆漆的,深不可测。大禹决定下去探一个究竟,对徒弟说:“我若有 

去无回,那么治水的大事就落在你们的肩上啦!”两个徒弟争着要下去,大 

禹说:“我是老骨头了,即使死了,还有你们俩人可以接替我继续治水,而 

且还可以多治几十年哩!”不管师傅怎么说,两个徒弟坚决要跟师傅同去, 

于是,师徒三人摸索着朝前走,约摸走了一千步,在黑暗的洞穴里发现了一 

个亮点子;朝着亮处走,越走亮光越大。一路上,布满着奇奇怪怪的石头: 

有的象马,有的象牛,有的四不象,都是张牙舞爪的。大禹全没放在心上, 

沿着七曲八弯的狭窄小路,走走爬爬,爬爬走走,三个人跌倒爬起,爬起跌 

倒,直走得精疲力尽,好容易才到了洞底。谁知那一点亮光消失了,面前是 

一个又高又陡的石壁,分明是白吃辛苦了!两个徒弟沉不住气了,只是唉声 

叹气;大禹蛮沉着,洞里虽然一片漆黑,他耐心地用手摸,摸啊摸啊,他发 

现在石壁上有两扇紧闭着的石门,门上悬着一具大石锁。若不砸开这具石锁, 

连蚊子也飞不进去。正当他犯愁的时候,忽然眼前一亮,原来挂在胸前的那 

块麦饼变成的美玉,银光闪闪。大禹有主意了,立刻把美玉当作钥匙,往锁 

眼里一塞,“吱吱、咯咯”,石门顿时发出响声,两扇门渐渐地敞开来了。 

嗬,石门内还有一间高大的石屋,屋外一边有一只白玉八角亭,周围是金光 

锃亮的栏杆,好看极了。亭子当中有一只白玉圆桌,桌边设有三张石凳,桌 

上放着一只小小的包袱。大禹赶上几步,解开包袱一看,里面有三卷书,书 

上写的是甲骨文,有两个醒目大字:“水尺”。打开头一卷的第一页,上面 

横七竖八都是河道图;第二卷上全是七高八低的山岭图;第三卷上写满了密 

密麻麻的文字,字体弯弯曲曲,百看也不懂是什么意思。大禹正在凝神看书, 

忽然听得“哞哞”一声吼叫,声音刚落,从石亭边的水潭里,窜出一只双角 

怪兽,张着血盆大口,向大禹大吼一声,接着就扑了过来。大禹急慌之中, 

抓起那块美玉,用力朝那怪兽掷去,说也奇怪,那怪物竟一口接住了这块美 

玉,一下子吞了下去。接着怪兽就朝大禹点头摆尾,好象是表示“谢谢!” 

的意思。之后,那怪兽又朝地上一趴,作出个要驮人的架势。大禹胆大,领 

着徒弟都骑到怪兽背上,刚刚坐好,那怪兽就扬起四蹄飞奔起来。 

     大禹被那怪兽一直送到了天台山,遇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老人把 

 《水经》一字一句地解释给大禹听,大禹开了窍,明白了要根治水患,一定 

要疏蓄兼备。所以他不仅造了一个太湖,还劝人们动手挖河。他认为水要引 

导,不导不能入海。苏州的地势低,原本就是一个锅底,为了这个锅底能保 

平安,所以大禹为苏州人出主意,多开“百脚”河道。这样,既利庄稼兴旺, 

又能防旱防涝。人们很信任大禹,大家动手,在如今苏州城的位置上,开挖 

了千百条大大小小的河道。 

     据说:大禹取《水经》的林屋洞,就在苏州的洞庭西山。 

                                           杨彦衡 陆如松马汉民搜集整理 


… Page 249…

                                  三过家门 



                                   [中国' 



     大禹和涂山氏在台桑新婚后的第四天,就接受了舜帝给他的使命——出 

发治水。一去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传为千古佳话。 

     一过家门是在早晨。大禹走近家门。老远听得他的母亲修己的骂声:“父 

亲治水,丧命在羽山;儿子治水,一去四载。父亲是呆子,儿子是笨蛋!” 

     这时,屋里传出小孩子的哭声。 

     大禹听到母亲又骂:“三岁哭到老,有爹没法叫!你要哭,跟你老子去 

哭,省得奶奶心烦!” 

     接着传来了涂山氏抱哄小孩的声音。 

     大禹听见母亲骂得更凶了:“新婚四天,丈夫出行。一去四年,不找不 

寻。名是新媳妇,实是活寡妇!” 

     只听得涂山氏长长地叹了口气。 

     大禹想进去答话,又怕恼着气狠了的母亲,拉扯进去没个完。治水要紧 

哩!怎能为了家事耽搁了时辰?——于是悄悄地离开了家门。 

     二过家门是在中午。头天夜里,大禹想家想得可厉害哩!天不亮就骑马 

动身赶呀赶,肚子饿得咕噜咕噜叫。到中午辰光,登上了家侧的小丘。大禹 

勒住了他那匹高头白马,一眼就看见他家那烟囱,冒着乳白的炊烟。大禹心 

想,从这炊烟看,家里是平平安安的。一声悠长的鸡啼,传得老远老远;几 

声小猪的呼噜,也听得清清楚楚。大禹急切的思家心绪平静下来。离乡背井, 

屈指算来,该有六七年啦。 

     这时,屋里突然传出了他母亲修己爽朗的笑声,接着是她带着兴奋的声 

音:“孙儿呀,要是你爹回来,他不认识你,怎么办?” 

      “不认识,我就打他。” 

      “为什么要打呢?”大禹听出是妻子温柔的声音。 

      “连自己的儿子也不认识,不该打吗?”孩子尖着嗓门撒娇的声气。“打 

也是活该!” 

      “好孩子,”大禹母亲的声音,“脾气真象你奶奶呀!” 

     接着又是一阵笑声。 

     大禹寻思:上次过家门,一片骂声,哭声,叹气声,我尚且没有进门; 

这次,家里好端端的,我还进去? 

     于是,大禹便绕过家门,向治水的工地奔去。 

     三过家门是在傍晚。那是二过家门三、四年后的事。今天因办治水的事, 

离家已不远,大禹就起了回家看看的心意。可是偏偏天不作美,中午辰光, 

乌云滚滚,雷声隆隆,哗哗哗哗的大雨,简直象天河漏了底儿!尽管如此, 

大禹还是忍饥耐饿地赶呀赶,傍晚时,终于望见了家门。大禹可高兴啦:进 

家去歇一歇,看看一别十载的亲人,烘烘衣衫,吃点东西,该有多舒坦多称 

心哪! 

     大禹骑马直奔家门,他一眼看到屋檐下有个八、九岁的男孩,正用小锄 

头在疏理屋前的廊檐沟水。那小孩一见来了生人,便扬起头,在大雨声中尖 

着嗓门招呼:“喂,大伯,您见过我爹爹吗?” 

     大禹故意问:“你爹爹是谁呀?” 


… Page 250…

      “大禹嘛。大伯,请捎个信给他,叫他回来看看,帮我挖挖廊檐沟。” 

     这时,屋里传出大禹母亲的声音:“你这小鬼头,乱嚼你舌头!你爹爹 

治天下的洪水,现在听说正见点成效,你却要他回来挖廊檐沟。” 

     接着是大禹妻子的声音:“你奶奶讲得对,叫你爹治平洪水再回家。” 

     小孩天真地扬声说:“对,叫我爹治平洪水再回家。” 

     大禹一听,心里可高兴啦。他对儿子说: 

      “好!我一定把口信捎给大禹!” 

     说着,大禹就转身上马,马不停蹄地又上路了。 

     大禹治水,一去十三年,跋山涉水,禹迹茫茫。“三过家门而不入”, 

就是这段故事。至今,还传着这样四名话: 



          一过家门听骂声,二过家门闻笑声, 

          三过家门捎口信,治好洪水转家门! 



                                                               钟传今 搜集整理 


… Page 251…

                                     盛 花 坪 



                                       [中国] 



                   ① 

       当初,商汤治世,玉帝把“雨簿”交给他,让他掌管下雨。啥时候下雨, 

  啥地方下雨,下多少,“雨簿”上写得清清楚楚。 

       那时候,商汤可不象后来的帝王,啥活不干。他是每天起早贪黑操劳, 

  忙碌得很。有一次,他一不留心,便把“雨簿”丢失了。从此以后,就再没 

  法按“雨簿”下雨了。 

       有人为这件事发愁,就问商汤咋办?他便随口回答说:“不要紧。每天 

  河水淹十里,露水潮三分。十二年不下雨,还是好收成。”果然,从这以后, 

  十二年里,虽说天没有下雨,还是不旱,年年收成也不赖。 

       可是,十二年过去了,天上还是一直不下雨。普天下都旱得很厉害。河 

  水干了,庄稼也旱死了。老百姓愁得揪心。商汤想起十二年前丢失“雨簿” 

  的过失,便请求玉帝说:“玉帝呀!快下雨救救百姓吧,只要能下场透雨, 

  我情愿焚身谢罪。”他的话音刚落,天空中马上乌云密布,霹雳闪电,一时 

  三刻,普天下落了一场喜雨。 

       这时候,玉帝就要商汤还他许下的愿,来惩罚他丢失“雨簿”的过失。 

  商汤说:“好吧,我射出去一支箭,箭落在哪里,我就在哪里自焚。” 

       商汤说完以后,就站在京城朝歌(今河南淇县),用尽平生气力,拉开 

  了满月弓,“嗖”的一声,朝天上射出去一箭。这支箭的箭杆象屋梁一样粗, 

  它带着银白色箭头,挟着呼呼的风声,象流星一样在天空中飞行。这支箭飞 

  过了太行山,越过了王屋山,慢慢落了下去,后来,这支箭飞到王屋山北面 

  山西阳城县小析山的一座坪台上空时,一头扎在了坪台上。 

       商汤把箭射出去以后,一直跟着箭走。箭在天空飞,他在地上赶。他翻 

  山过河,走一路问一路,打听这支箭落下的地方。老百姓都说不知道。商汤 

  好容易追到阳城地面,才发现小析山上的那座坪台。只见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