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世界民间故事宝库红色篇 >

第58章

世界民间故事宝库红色篇-第58章

小说: 世界民间故事宝库红色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 



                   ① 

       在北京牛街 礼拜寺里面,有一道康熙的圣旨和他御赐的半副銮驾。提起 

  这半副銮驾,还有一段故事哩。 

       这故事得从监察御史说起。清代京城设有监察御史,巡视察访政事民情, 

  给皇上做耳目。 

       这天,京城监察御史兴致来潮,出城郊游。他带着娇妻宠妾,公子小姐, 

  骑马的骑马,坐轿的坐轿,穿过大街小巷,威风凛凛地直奔郊外。这天碰巧 

                           ② 

  是礼拜五,回民的主麻 日子。当监察御史经过牛街的时候,只见街上人群熙 

  熙攘攘,齐向礼拜寺拥去。这御史是个昏官,只懂得欺压百姓,却对百姓中 

  的宗教习俗一窍不通。他见这么多回民拥进寺里,心中不免有些狐疑。他本 

  想下轿打听一下,可是身边随从众多,有所不便,再加上出城游玩要紧,也 

  就顾不得这档子事了。 

       过了几天恰好是回民的开斋节。在开斋节里,穆斯林们每天吃过晚饭后, 

  就穿上干净的衣服,戴上白色的礼拜帽,到礼拜寺做礼拜。一连一个月,天 

  天都是这样。这天,御史来到牛街,刚好又看到了回民拥进了礼拜寺。他心 

  里更犯开了嘀咕:这么多的人挤进寺庙,不知有什么事?按照他的经验,百 

  姓聚众集会,轻则闹事,重则谋反,总是没有好事。莫非这些回民也要图谋 

  不轨?京城可是皇上住地,如果发生事端,本监察御史责任不轻。他想,要 

  是这些回民真的聚众谋反,本御史定要拿获破案,上报朝廷,皇上一定重加 

  赏赐,本官再要升任也就不难了。想到这里,心里美滋滋的。 

       御史来到牛街礼拜寺,左转右转,还没等进去,回头见一个卖糖的小贩, 

  就问: 

        “小老弟,这里每天都聚着好多人,到底是干些什么呀?” 

       小贩白了他一眼,说:“回民信奉真主,天天夜聚明散。他们心可齐了, 

  谁要欺侮他们,他们就拧成一股绳,一心对付外人。可是惹不得啊!” 

       原来,这小贩是个愣头愣脑的小伙子,刚从外地来,不懂得回民的规矩。 

  昨天,他卖完了糖果,顺便买了一块猪肉,就走进回民小吃店要吃面茶。几 

  位回民老大爷说了他几句,谁知这小伙子火气挺大,嘟嘟囔囔骂了一通。这 

  一骂可不要紧,附近的穆斯林们都来了,大家齐声说他不对。不得已,小伙 

  子只好认了错,走了。他刚刚平了气,碰上御史来问,又挑起他的火来,借 

  机就发了一顿怨气。 

       哪知,小贩说的“他们信奉真主”一话,叫御史大为吃惊。他想:如今 

  是大清的天下,他们竟敢不服皇上,信什么真主,这还了得!这不是谋反又 

  是什么!御史回到府上后,立马写了一道奏折,呈报皇上:“牛街回民夜聚 

  明散,秘密聚会,另立真主,妄图推翻大清。” 

       奏折送到康熙面前,他翻开一看,大吃一惊,这牛街住的都是回民,这 

  几年国泰民安,他们也吃穿不愁,为何还要谋反?眼眉底下的京城竟有人要 

  造反,这还了得!于是,康熙立刻传旨请众位文武大臣上殿商量对策。一帮 



① 牛街:在北京宣武区,是北京回民聚居的地方。 

② 主麻:指穆斯林每星期五正午过后于当地清真寺举行的集体礼拜。 


… Page 303…

文武大臣听到这个消息,有的吓得两腿筛糠,有的惊得两眼溜圆,侍卫大臣 

献计说:“快,快派旗兵包围牛街礼拜寺!”军机大臣接上话茬:“对,先 

把礼拜寺的主持人捉来,逼他招出反叛头目。” 

     康熙心想:大清立国不久,威震四海,不相信有人敢在老虎嘴边拔毛。 

可是御史既有奏折,就不能不防。京城要地,必须稳妥处置。于是,便对大 

臣们说:“众卿所见不无道理,侍朕前去察访一番,看个究竟,再作处置不 

迟。” 

     这天晚上,康熙便去私访牛街。他脱下龙衣龙袍,穿上便衣便服,头戴 

一顶回民白帽,不声不响地随着穆斯林们进了灯火通明的牛街礼拜寺,康熙 

还是头一回进礼拜寺,只见寺中间一座大殿,五间房宽,十余丈深,这气势 

虽算不得十分宏伟,却也不凡。大殿前有一座八角楼,名曰邦克楼,那是为 

穆斯林们报告礼拜时辰的;左右还有两座碑亭,存放着前朝的石碑;大门旁 

还有一座两层的小角楼,借着灯光还能看清上面的横匾写着“望月楼”。大 

殿两旁有古柏十八棵,一条夹道从中穿过。康熙见穆斯林们上了大殿,他也 

跟进去;别人脱鞋,他也脱鞋;别人跪在绒毯上,他也跪在上面。连着几天, 

天天都是这样。到了最后一天,可与往常大不相同了。这天,康熙刚刚跪定, 

只见几位身穿长袍又戴缠头的人走进大殿,他想,这可能就是阿訇 (hōng) 

了。这时只听其中一位还高声讲着什么,声音宏亮如同朗诵。讲完之后穆斯 

林们向西叩头朝拜,最后礼拜完毕,退出大殿,各自回家。 

     那位阿訇讲的是古兰经,可康熙一句也没有听懂。他急忙跟上人群,向 

一位老穆斯林问道:“老叔,我有点耳背,没听清刚才讲了些什么?”那位 

老穆斯林看了他一眼,说道:“刚才王阿訇讲的是古兰经第四十六章:仁慈 

的穆罕默德对穆斯林的教诲。” 

     康熙回宫后,立刻差人把进贡的《古兰经》拿来连夜翻阅,他前翻后找, 

到底也没有找到要谋反的字句章节。康熙心里明白了,难怪几天来我一点也 

没有看出回民谋反的迹象,这些都是伊斯兰教的宗教教义。 

     康熙立即召见群臣,对他们说:“朕已得知真情,牛街回民夜聚明散, 

乃伊斯兰教的斋月礼拜!哪里是什么谋反!御史官妄告不实,险些误了大事。” 

群臣一听原来是这么一回事,都摇头晃脑议论开了。侍卫大臣随机应变,大 

着声音说:“监察御史身为朝廷要职,竟真假不分,谎报军情,理当问罪!” 

军机大臣又连忙接着说:“对,近年来不少人妄报假案,骗取朝廷封赏,危 

害大清江山,不可不严加惩办。”康熙当即传旨宣御史上殿。 

     监察御史自上了奏折以后,暗暗自喜,料想皇上少不了要捉几个回民反 

叛头目开刀问斩,自己落得一个加官晋爵,好不得意。他接到圣旨便马不停 

蹄地来到金銮殿,只听康熙问道: 

      “你从何处得知牛街回民谋反?” 

      “我亲眼看见牛街的回民在礼拜寺夜聚明散,我想定是秘密集合,策划 

谋反之事。” 

      “回民进礼拜寺,是按教规做礼拜,与谋反完全无关。你还有何证据?” 

      “我听小贩说,回民信奉真主,不信大清皇上。” 

      “把小贩的状纸呈递上来。” 

     御史慌了,断断续续他说: 

      “不……不曾有状纸,是他在……在街上亲口对我讲的。” 

     康熙听罢大怒:“你身为朝廷监察御史,竟连回民风俗习惯也不知晓, 


… Page 304…

无知到此种地步。你误听谎言,妄报不实,险些误朕大事!来人,快把他推 

下去,摘掉顶戴花翎,贬为庶民!” 

     御史本想讨赏请封,却不料倒被罢了官,连喊冤枉。 

     康熙诏谕朝廷百官,今后凡有妄报不实者,一律加重治罪。 

     为防止再发生类似事件,康熙又下了一道圣旨: 

      “朕评汉回古今之大典,自始之宏道也。……如宫民因小不忿借端虚报 

回教谋反者,取司官先斩后奏……。” 

     放下御笔,康熙没有马上差人送旨,他离开龙案,反剪双手在殿上走来 

走去,心里前思后想:几次去牛街礼拜寺,看得出来回民是很齐心的。他们 

毕竟不是旗人,今天不谋反,难保他们以后不谋反。嗯,我再送它半副銮驾, 

既可显示大清的圣明,又可笼络民心。” 

     第二天,一道圣旨和半副銮驾吹吹打打地送到了牛街礼拜寺。 

                                                              马捷搜集整理 


… Page 305…

                        康熙皇帝与 《聊斋志异》 



                                   '中国' 



     传说蒲松龄的 《聊斋志异》原名叫《鬼狐传》,《聊斋志异》这个书名 

是康熙皇帝替蒲松龄改的。这里有一段故事。 

     清朝康熙年间,满腹才学的蒲松龄进京应试,三场考罢,他非常满意, 

心想,根据自己的文章,定要金榜题名。谁知皇榜抬出,同乡中有的不学无 

术的人反而考中了,自己名落孙山。他愤愤不平,回到了山东淄博老家。一 

路上他想,到家要埋头著书,揭露社会的黑暗。但直来直去地写又不行,怎 

么办呢?他发现民间流传的许多鬼怪故事,疾恶扬善,寓意深刻,能发人深 

思,就决定搜集整理这类故事,借以发泄心头的愤慨。于是,他在村头开设 

茶馆一座,晓谕过往行人,凡能讲鬼怪故事者,喝茶留宿均不收钱。消息传 

开,很多人都到他的茶馆来讲故事。就这样,蒲松龄日以继夜,发奋三年, 

写成了一部故事书,取名叫《鬼狐传》。这一年,蒲松龄一个在京做官的老 

同学祝枝柳返乡省亲,前来看望他,发现了这部书,要求带到京城拜读,蒲 

松龄答应了。 

     祝枝柳回到京城,竟被蒲松龄的文笔和书中的故事迷住了。他随身携带, 

稍有空暇,便展卷细读。一日早朝,五鼓未到,群臣们都在殿下班房内等候。 

祝枝柳又捧着 《鬼狐传》在聚精会神地阅读。这天,康熙也起得很早,上殿 

之前,来到各班房闲转,突然发现祝枝柳在专心攻读,便轻步走了过来,站 

在他的背后,探身闪目观看。文武大臣见圣上驾到,个个躬身施礼,而祝枝 

柳却全然不知。有人想提醒他,担心会惹下慢君之罪,康熙却用手示意。 

     不让别人打拢他。后来,有人愉偷拉丁一下祝枝柳的衣袖,他转脸一看, 

康熙皇帝正站在他身后。祝枝柳十分惊慌,纳头便拜道: 

      “不知驾到,望我主恕罪!”康熙笑着说:“你把瞬间光阴当寸金来用, 

我很钦佩,无罪,无罪!”说着伸手把书要了过来。这时,金钟三响,五鼓 

已到,康熙说:“借给我看看,读罢再还你。”转身登殿去了。 

     不几日,康熙诏祝枝柳进宫,询问《鬼狐传》的作者,祝枝柳禀告是他 

同乡同学蒲松龄所写。康熙说:“此人很有才华,何不进京应试?”祝枝柳 

答道:“未中。”康熙立即书写诏书一道,交给祝枝柳说:“宣进朝来,量 

材寻用!”祝枝柳很高兴,谢恩捧诏,日夜兼程,来到淄博。谁知蒲松龄却 

执意不肯进京,祝枝柳没办法,只好回京复旨。蒲松龄违抗圣旨,使祝枝柳 

异常担心,生怕惹下祸端。不料康熙不仅不生气,还要亲自去淄博面会蒲松 

龄。康熙驾临蒲舍,让蒲松龄进京为国出力,蒲松龄又婉言谢绝。康熙不好 

勉强蒲松龄,他正要起驾回朝,又想起蒲松龄的《鬼孤传》,环视一下谈话 

的房舍,对蒲松龄说:“此屋是你会友聊天的书斋,你那部书想是在这里写 

成的,我想给它改名为《聊斋志异》,如何?”蒲松龄思索一下,表示同意。 

康熙便亲笔题了书名。 

     康熙回朝,马上把前一科主持考试的六名官员传到殿下,命取蒲松龄的 

应试文章观看。看罢,问道:“此人为何不取?”六个人面面相视,浑身打 

颤,不敢回答。康熙又说:“如实讲来,从轻治罪!”这时,一个叫张万生 

的急忙跪下奏道:“我等嫉才,故意不予录取,有负圣恩,罪该万死!”康 

熙随命刑部将张万生从轻治罪,其余五人斩首示众。此事传开,人人称颂。 


… Page 306…

李明聚搜集 张楚北整理 


… Page 307…

                            云岗为什么庙大门小 



                                     '中国' 



     提起云岗石佛,谁都知道大佛高入云天,耳朵眼里能下棋,手心能坐六 

个人。可那么大的佛,那么大的庙,却有一个小庙门。这里面有一段小故事。 

     康熙皇帝多次听别人说过云岗石窟的宏伟和精美,他决心亲临观赏。一 

天,他不带一兵一卒,到大同去私访。到了大同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云岗朝 

佛。云岗离大同城三十里,康熙一边走,一边观赏景色,等到了云岗,天已 

昏黑。他便找人打听庙在哪里,过路人指着一个门说:“那就是庙门。”康 

熙顺着他指的方向走过去,只见眼前一个宽不够三尺,高不过一丈的庙门。 

他心里很奇怪,人常说:云岗的佛有多高,山有多高,那庙也一定很大,可 

这门为什么这么小?于是,他上前去叫门,不一会儿,走出一个提着灯笼的 

和尚,康熙上前问道:“老师父,这是云岗大庙吗?”和尚说:“不敢,不 

敢,小庙一座,远方客官有何吩咐?”康熙心想,人人都说云岗庙高佛大, 

可门这么小,和尚又说是座小庙,看来我是受骗了。这时,天已大黑,庙里 

的东西也看不清楚了,康熙决定住上一晚,明天看个究竟。于是他上前对和 

尚说:“老师父,我是过路客人,天色已晚,在你们庙里住上一晚,可方便?” 

和尚说:“出家人以行善为本,客官别说一夜,就是十夜八夜也方便。” 

     第二天天刚亮,康熙就起床自己游逛起来。进了石窟,康熙简直不相信 

自己的眼睛,好大的石佛,好高的庙,佛像千姿百态,秀丽端庄。康熙不禁 

自言自语他说:“名不虚传,天下奇迹啊!不过,可惜这庙门太小了,我回 

京后要拨派银两重修庙门。”这时,太阳升高,康熙到洞外一看,只见山上 

山下,庙院里外,无花无木,一片荒凉。游览完毕,他便找和尚要来纸墨, 

写了四句话: 



          庙大门小假神像, 

          荒山秃岭穷山头, 

          拨下白银一万两, 

          重修庙门栽梧桐。 



     康熙写完封上,交给和尚说:“一个月以后再打开看,照上边说的办。 

这里有白银二十两作为赏钱。如果提前开拆,那就……”说罢就要告辞,众 

和尚见此人口气不凡,哪敢怠慢,簇拥着送出庙门。出了庙门,康熙抬头一 

看,好大一座庙门,宽两丈、高三丈,原来,康熙昨天晚上走的是后庙门。 

康熙不由一笑,自言自语他说:“我也是‘瞎子摸象’啊!” 

     一个月以后,和尚打开康熙写的那卷纸一看,呆若木鸡,吓得全都跪倒 

了。这件事很快传到了大同府府官那里,赶忙打开银库拨银一万两,找手下 

人把康熙的圣旨看了半天也弄不清这重修庙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