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土默热红学--红学故事新勘、红学历史十讲 作者:土默热 >

第43章

土默热红学--红学故事新勘、红学历史十讲 作者:土默热-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子监生”的功名,并被“枷号”下狱,受尽了人生屈辱。因此,洪昇必然对处分他的当朝皇帝恨之入骨。洪昇获罪的理由,表面上看是由于“非时演出”,没有遵守“国丧”期间禁止娱乐活动的规定,实际上还有更深层的原因。《长生殿》描写的是唐朝皇帝李隆基因骄奢淫逸而失去江山的真实故事,《红楼梦》中把秦可卿的判词描写为“宿孽总因情”,把她的图画描绘为“一张弓上挂着香橼”,“一个美人悬梁自尽”,这正是《长生殿》中杨玉环的真实下场。据史籍记载,康熙皇帝看了《长生殿》之后,以为“意存讽刺”,内心震怒,又不好坐实罪名,因此以“演出非时”为名,把创作者、演出者、观看者一网打尽。当时的文人,早已看出了这一点,“皆因朋党怒,乃在伶人戏?”“慎勿浪传君传之”,就是当时文人提醒洪昇的诗句。由此可见,康熙皇帝确实是没有看清“风月鉴”反面的劝惩意义,而是“正照”了“风月鉴”!《红楼梦》中把贾瑞的表字取名“天祥”,让他龌龊地“淫死”,应该有暗讽并诅咒当朝皇帝的潜台词。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应是隐写康熙二十八年洪昇因“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受到严厉惩罚的故事。“天香楼”未必是东府的闺阁香楼,而是隐指演出的“戏楼”,康熙年间北京确实有“戏楼”名为“天香”。秦可卿大出殡,隐指的是《长生殿》在佟皇后“压地银山”般大出殡时受到惩处。“箕裘颓坠皆从敬”,隐指世人讥刺洪昇“箕裘颓坠”,原因在于“敬”;洪昇“国丧”期间“聚演”的罪名正是“大不敬”!“造衅开端实在宁”,说的就是洪昇倒霉的真实原因就在于此。联想到《红楼梦》中焦大的臭骂:“爬灰”和“养小叔子”,就更加发人深省:《长生殿》中的李杨爱情正是唐明皇霸占儿媳“寿王妃”,康熙年间,关于清宫廷中“太后下嫁摄政王”、摄政王纳侄媳为“侧福晋”的传言漫天飞,洪昇如此写来,正是指斥朝廷指斥皇帝才是“箕裘颓坠”的罪魁祸首!

  《红楼梦》中用特笔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北静王”“路祭”,并接见称赞贾宝玉的情节,红学界迄今也无人能说清作者描写这一情节的真实意义。据史籍记载,洪昇在京期间,由于惺惺相惜,与“庄恭亲王”世子(乃帝清年下江南之豫亲王多铎之孙)往来密切,洪昇创作《长生殿》,就是受到小“庄恭亲王”的怂恿和鼓励才进行的。洪昇因《长生殿》罹祸,小“庄恭亲王”内心之愧疚可想而知,所谓“路祭”,不过是对洪昇出狱后加以安慰的隐写而已。

  《红楼梦》这个书名本身就很有意思。在古汉语中,“红楼”既有富家闺阁的意思,也有皇宫内苑的意思,还有青楼楚馆的意思,另有佛寺道观的意思。为这部小说取名《红楼梦》,实在是再贴切不过了,因为书中主题,与“红楼”代表的这些概念都密切相关。 
 
 
 
第一节  四王八公


  当你知道了《红楼梦》作品的“末世”背景,书中交代的“金陵”、“石头城”地名,便十分清楚其正确含义了。朱元璋推翻元朝政权后,定都地点是在南京。南京古称金陵,别名石头城。朱元璋死后,他的四儿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取了侄儿朱允汶的政权,登上了皇帝宝座,是为明成祖。登基后把明朝的首都迁往北京,但仍保留了南京的“陪都”地位,保留了南京“六部”建制。后来南明小朝廷的建立,就是以南京“六部”为基础建立的。

  《红楼梦》书中交代,冷子兴从“石头城”“老宅子”旁边经过,看见的是仍然一派葱郁繁华的景象,其实这并非是交代一个官僚家族的“老宅子”景象,实际上是交代大明王朝的“老宅子”——南京故宫的景象!末世的福王政权就建立在这里。当时的南明小朝廷,正所谓“英雄气少,儿女情多”,大清军队与李自成残军两支大兵压境,依旧过着歌舞升平的太平日子。《红楼梦》书中交代的富贵人家在大厦将倾的危难时刻,依然昼夜不停地沉溺在灯红酒绿之中,正是对这段历史的真实刻画!

  贾雨村走贾政的后门,被实授“金陵应天府”,聪明的读者,千万不要错过这个官职!南京称“应天府”,是只有大明王朝独一无二的称呼。朱元璋建都南京,他的四儿子朱棣迁都北京,但仍把南京作为陪都,称“应天府”,将北京称为“顺天府”。明朝灭亡以后,清廷定都北京,南京不再保留陪都地位,撤消了“应天府”,改设“江宁府”。清朝初年,民间对南京的称呼十分混乱,有的称“南省”、“南直隶”,有的称南京、“江宁”,有的仍然称“应天府”,不过,到了清朝中叶,称呼便逐渐规范了。《红楼梦》中,“应天府”、“江宁县”、“南省”、“南直”、“金陵”、“南京”、“石头城”等称呼同时都出现过,可见是典型的清初民间称呼法,这种称呼法只存在于顺治、康熙两代,乾隆时期的人们,绝对不这么称呼。从这一点看,曹雪芹生存的年代,绝对不会如此称呼南京的。

  《红楼梦》书中特意交代“金陵”、“石头城”,其实还有一个用意,就是交代“金陵十二钗”的背景。南京的秦淮河畔,从六朝以后,就一直是全国青楼楚馆最集中、最发达的地方。明朝末年,包括南明时期,这里涌现出“秦淮八艳”等一大批著名的高级妓女,如柳如是、陈圆圆、董小宛、李香君、卞玉京、顾横波、寇白门、王修微等。她们与“江南四公子”等文人政客,在秦淮河畔演出了一幕幕英雄美人的凄婉故事。这些妓女不仅貌美,而且多才,还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她们的故事,在明末清初,是文人笔下创作最多的题材。《红楼梦》同《桃花扇》一样,也应是以“秦淮八艳”的生活实际为基本素材创作的。其实,《红楼梦》、《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书名,都非常清楚地表达了该书是记载金陵城“风月”故事的。何谓“风月”?说得雅一点,不过是青楼楚馆这个风月场中发生的故事罢了,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红楼梦》第十四回秦可卿大出殡场面描写中,亲来送殡的有“八公”,即镇国公牛清,理国公柳彪,齐国公陈翼,治国公马魁,修国公侯晓明,缮国公名字未表,加上宁荣二公,即“当日所称的八公便是”。路祭的有“四王”,即东平王,南安王,西宁王,北静王。并且交代,四王中“当日惟北静王功高”。

  红学界关于“四王”、“八公”的考证,真难坏了诸多红学大师。按照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推论,这“四王”、“八公”必然是清朝的王公,可是在大清王朝建立之初,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什么“四王”、“八公”,只好葫芦提了事。但是,当你否定了曹雪芹的作者地位,把考证目光由清朝转向明朝时,“国初”的“四王”、“八公”便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明太祖朱元璋共有二十六个儿子,俱封为王,其中嫡生儿子被封为四大亲王,就是秦王朱,晋王朱桐,周王朱和燕王朱棣。燕王朱棣封地在今天的北京,所谓“北静王”,指的应该是他的子孙;朱棣后来当上了皇帝,所以功劳在四王中当然最高。

  所谓“国初八公”,指的是朱元璋平定天下之后,于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当时被封为“国公”的有魏国公徐达,鄂国公常遇春,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信国公汤和,共七个公爵。其中鄂国公常遇春已于洪武二年卒于军中,当时封公的实为六人,加上宁荣二公,共八人,是为“八公”。

  这么说,“宁荣二公”难道真的有生活原型么?是的!不过不是国初洪武三年封的公爵,而是明成祖朱棣夺取政权后封的公爵。宁国公王真是朱棣“靖难”起兵的大将,后死于战阵,生前被封为金乡侯,洪熙三年被追封为“宁国公”。荣国公张玉是追随朱棣起兵的另一员大将,“靖难”之役中在东昌战死,他的儿子张辅也因军功被封为英国公。张玉和王真,都是战功赫赫的猛将,是朱棣夺取天下的大功臣。《红楼梦》中借用“宁荣二公”的名分,主要目的似乎就是为了交代明朝的特殊背景。

  如果《红楼梦》描写的是南明末世的南京故事,那么,“四王”与“八公”此时有可能齐集南京么?是的。朱元璋封的“六公”,本来就是在南京封的,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他们也没有随同进北京。直到南明政权向清军豫亲王多铎投降时,魏国公徐达的十二世孙徐延龄就是领衔投降的重臣之一。

  所谓“四王”,其中燕王的直系子孙南明监国的福王,当时是从洛阳逃往南京的,秦王、晋王、周王的子孙,在他们的封地被李自成起义军占领之后,也纷纷逃来南京。南明时期的金陵,可谓冠盖云集,不止“四王”、“八公”。这么多王公齐集南京,也是南明时期的特有现象,是《红楼梦》作品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的铁证!

  《红楼梦》书中四王的典型,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暗指清初的四个“异姓王”,也就是平西王吴三桂,定南王孔有德,镇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整个清朝三百年间,异姓封王的只有这四家,以“东西南北”方位命名的王爵也只有这四家!其他都是爱新觉罗家族的王爷,他们的王爵名称,什么“恭亲王”、“肃亲王”等,绝对没有用“东西南北”命名的。

  到了康熙朝“三藩之乱”前夕,吴三桂、孔有德、尚可喜三个老王爷还在,只有耿仲明这一家王爷,已经是孙子袭封了!耿仲明在崇德元年(1636),被皇太极封为“怀顺王”。顺治五年(1647)改封“靖南王”。在向江南进军的途中,耿仲明由于收留旗人逃亡的“家奴”,被顺治皇帝给了严厉处分,打算“议削王爵”。耿仲明悲愤交加,在得知最后判决之前,在江西吉安自缢身亡,时为顺治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耿仲明“坏了事”以后,隔了一段时间,朝廷为了安抚这支身经百战的队伍,又让其子耿继茂袭封“靖南王”。康熙十年(1671),耿继茂又病死了。临死前上书皇帝,请求让儿子耿精忠袭封王位,皇帝批准了。所以到耿精忠当上靖南王,已经是第三代,即孙子辈了。

  靖南王在四王中是否功劳最大呢?顺治六年五月十九日,在耿仲明加封靖南王时,皇帝发出了一封充满褒奖之词的敕文。文中历数了耿仲明投顺大清,攻取旅顺口,平定朝鲜,击破洪承畴,进入山海关,平定河南、江南,协攻潼关,取扬州,夺湖南等一系列大战役中的赫赫战功,说明他的功劳在四王中确实是最高的。吴三桂虽然当时势力最大,但投顺清朝时间晚,功劳还不能与其他三王相比。其他三王,耿仲明是最骁勇善战的功臣。

  罗列了这些史实,我们不难看出,《红楼梦》中的“北静王”,实际上就是靖南王耿精忠!“静靖”同音,换南做北,“靖南王”于是就成了“北静王”。耿精忠在袭封王爵前,被其父遣入朝廷,做皇帝的侍卫,实际上是人质。四个异姓王当时都遣子入侍当人质,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就有相同的经历,大家都知道。

  耿精忠在京当侍卫期间,曾被皇帝封为“一等精奇尼哈番”,又把肃亲王豪格的格格赐与他和婚,封其为“和硕额附”。袭王爵后,回到福建。康熙十二年,与吴三桂、尚可喜三王一起造反,蹂躏了半个中国。经过八年征剿,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清廷方平定了“三藩之乱”。

  《红楼梦》所写的北靖王,当是康熙十年前居住在北京的“和硕额附”、未来的靖南王耿精忠。书中说他“年未弱冠”,“形容秀美”,“情性谦和”,都与耿精忠真实形象吻合。书中说他和宝玉“当日彼此祖父相与之情,同难同荣,未以异姓相视,不以王位自居”,说的就是耿精忠的祖父耿仲明,与洪昇的外祖父黄几的相与之情。黄几虽然不是王爷,但身居相位,位高权重,满朝文武,包括四王,都是不敢轻视的。

  再来看《红楼梦》中那个“坏了事”的“义忠老亲王”,很可能就是指耿精忠的爷爷耿仲明。他在“湟海铁网山”预备的贵重棺材板儿,红学界都认为来自东北。耿仲明早在袁崇焕那个时期就投降了满清,在东北还搞不到一块棺材板儿么?当时这些满清将领,刀头上舔血,随时都可能战死,所以都早早为自己预备一副棺材板儿。

  《红楼梦》中的那个“忠顺王”,让管家找贾宝玉要琪官,结果宝玉因此被父亲痛打了一顿。根据书中说的,北静王曾经把大红汗巾子给了琪官,说明二人已经是不避嫌疑的关系。琪官把汗巾子转给了宝玉,宝玉把琪官藏在了“紫檀堡”,最想找宝玉讨要琪官的人是谁?当然是北静王!所以,北静王就是忠顺王!耿精忠的爷爷,最先封的王爵是什么?就是“怀顺王”。“怀顺”、“忠顺”的称呼仿佛,难道是偶合么?

  归结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红楼梦》中的“四王”,隐写的就是清初的四个异姓王。北静王、义忠老亲王、忠顺王,实际上都是指先封“怀顺王”,改封“靖南王”的耿精忠一族,不过写作时把靖换成静,把南换成北而已。洪昇为什么在《红楼梦》中要写耿精忠呢?原来,洪家同靖南王家有着极为特殊的关系。

  三藩造反后,洪家遭遇了两件十分奇怪的事件,一是洪昇的父母一起被朝廷发配充军,二是洪昇的三弟中令冒着战火到福建去,陷入绝地整整三年。按常理说,封建官僚犯罪,可以牵连妻子,但妻子的罪名和刑罚与本人还是有区别的,洪家为什么父母同罪、一起发配充军?洪昇的外祖父当时身居宰相高位,为什么救不了女儿女婿?战争险地人们躲之尚且不及,如果没有极为特殊的事情,洪中令为什么一定要犯险入闽?

  原来,洪昇有一个妹妹,可能是被许配给了靖南王耿精忠做了妃子!洪家在明朝,一百多年有权有势。但改朝换代以后,就成了“死而不僵”的“百足之虫”了,急于寻找靠山。把女儿嫁给炙手可热的王爷做妃子,是可以理解的举动。洪昇的这个妹妹,应该就是《红楼梦》书中探春的原型。书中说探春的命运是将来做“王妃”,并且要乘大船远嫁三千里,显然就是隐写嫁到福建。直到解放后鹰厦铁路建成前,入闽的陆路交通都是极为艰难的,进入福建的最好路途就是乘船。探春与贾环是同母赵姨娘的女儿,贾环的生活原型就是洪昇的三弟洪昇中令。亲姐姐出了这么大事情,洪昇的庶母能不逼着中令冒险去看姐姐么?!

  耿精忠造了反,朝廷能饶得了洪昇的父母么?不抄家充军才怪呢!这也是洪昇的父母一起被发配的原因所在,女儿做了叛逆的妃子,父母的罪行不是一样么?这样的罪行,黄几官位再高,能搭救得了么?洪家对这件事讳莫如深,在洪的诗词中从来没有正面记载,但也并非没有蛛丝马迹可循。洪在三藩之乱期间所作的诗,基本上就是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哀叹父母被发配充军,二是担心三弟在福建的危险,三是关注清军向福建调动,描写了好多向福建送大炮、征调部队的目睹情形,非常真实地表达了关切之心。洪昇此一时期还编写了一部歌颂抵抗叛乱的传奇,似乎是急于表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