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萨特一个自由精灵的历程-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评说不尽的萨特
今年6月21日,是法国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让保尔•;萨特诞生100周年纪念日。随着萨特百年诞辰已过,国内出版界萨特作品及其相关图书的集中出版也告一段落,但是对于他的讨论和研究仍在进行中,一直处于一种未完成的状态。
对于这样一位世界思想文化名人,在其百年之际,奉献一部关于他的传记,是很有必要的。《百年萨特:一个自由精灵的历程》(黄忠晶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7月版)就是这样一部全面介绍萨特生平和思想的经典作品。深厚的学术底蕴与高超的写作技巧有机结合,对一些重要事件从总体化的角度作出描述和分析;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讲究的文字工夫有机结合,使萨特生动的形象与活跃的思维在历史的时空中交错复现。作品既真实可信又生动传神,适合于各个层次的读者阅读:文化水准较浅、对萨特不甚了解的人读起来会很轻松;文化水准较深、专门研究萨特的人读后也会感到其分量之重,必定有所裨益。
哲学是立足于人生全局的大坐标,属于每一个不愿意虚度人生的人。它告诉人们,真正的成功首先应是做人的成功,即做一个精神上优秀的人,而其他的成功不过是做人成功的自然结果而已。事实上,人们越是被世俗化潮流裹挟着,争夺在功名利禄上,生活在人生的表面,心中就越是为意义的缺失而困惑焦虑,越是徘徊在人生边缘。因此,在今天的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用大家的哲学思想来为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定向。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验自己。”
这部人物传记内容广泛涉及政治、道德、暴力、战争、自由、文学、哲学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启迪我们对20世纪的历史和21世纪人类的未来作更深层次的思考,并对我们自己的人生做一种很好的反思。
贾向云
书评一个本真的萨特
——读《百年萨特:一个自由精灵的历程》
魏山水
让…保尔•;萨特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最能引起争议的人物。他被世界进步力量誉为“人类的良心”,同时也遭到不少人的指责、攻击甚至谩骂。有论者说,萨特大概是被人们引述最多而了解最少的人。对于这样一位世界思想文化名人,在其百年诞辰之际,奉献一部关于他的传记,应该说是很有必要的。《百年萨特:一个自由精灵的历程》(黄忠晶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7月版)就是这样一部全面介绍萨特生平和思想的作品。
对于一个思想文化名人,人们的做法往往是,要么美化和神化,将他描绘成“高、大、全”,为尊者讳,在他身上几乎看不到缺点和错误;要么是丑化和鬼化,历数其种种劣迹,将他贬斥得一无是处。后一种做法近年来似乎更加盛行,因为它更可以吸引社会公众的注意。神化也罢,鬼化也罢,除了实用功利方面的原因,从学术角度看,都是对所论述的对象缺乏真正全面深入的了解所致。
俗话说,画鬼容易画人难。将人神化或鬼化都较容易,而要真正理解一个人,还其本来面目,就不那么容易了:首先得掌握大量关于他的第一手资料,获取那些必不可少的基本情况包括其家庭、社会背景、人际交往等等;其次得全面深入地分析这些材料,细致地甄别其真伪,对看似矛盾冲突的零散材料给以合理解释,对种种事实给出合乎其应有意义的诠释,等等。《百年萨特》的作者在这一方面是下了很大工夫的;本书在掌握翔实资料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细致的分析,将一个本真的萨特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语言清新,文笔流畅,可读性很强。拿到它以后,我是一口气读完的。但这种可读性决非通常所说的通俗性,它将深厚的学术底蕴与高超的写作技巧有机结合在一起,将严谨的研究态度和讲究的文字工夫有机结合在一起;作品既真实可信又生动传神。因此,它适合于各个层次的读者阅读:文化水准较浅、对萨特不甚了解的人读起来也很轻松;文化水准较深、专门研究萨特的人读后也会感到其分量之重,必定有所裨益。
多年来,国内出版界关于萨特的研究资料──对原著的翻译、研究论文和著作等等──已经出了不少,但最能表现一个思想家个性的传记则不多见。这也许是因为,为一个思想家作传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搞学术研究的人写人物传记,必须转换自己的思路和写法,去掉那种纯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习惯,多一些形象、直观和灵感的东西;搞文学创作的人又应该熟悉他们平时视为畏途的抽象思维,以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脉络。这些都增加了写作难度。另一方面,搞学术研究的人觉得这超出了本业的范围,不属于正二八经的研究工作和科研成果;而在搞文学创作的人看来,它也算不上正品,即使在传记文学中,其社会轰动效应远远比不上那些政治、体育和影视明星的作品。
但在各类明星的崇拜者之外,毕竟还有不少读者,对萨特这样似乎已经不太时髦的思想大师深感兴趣,希望通过他们来认识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来把握我们的时代和我们自身,来探究人生的重大问题。对于这些读者,本书应该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作品。本书作者长期从事萨特研究和写作,近年来屡有作品问世,《百年萨特》作为其最新成果之一,写起来更显得匠心独运,举重若轻。在中国学者所写的萨特传记中,它是我迄今所见最具思想深度的一部。
书评序
我第一次看萨特的作品,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外国文艺》杂志译载了他的《肮脏的手》,这个剧本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后来又在《世界文学》杂志1980年第4期上读到他的《死无葬身之地》,它给了我精神上的巨大震撼,而此时萨特已经去世。自那以来,25年过去了,当时如饥似渴地捧书阅读的情景恍然如在昨日——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已是萨特百年诞辰。
据国外统计资料,生活在20世纪的作家、思想家中,按其作品被人引用的情况排名次,萨特是稳稳地排在第一位。我们说萨特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家和思想家,应该不是一个过誉的说法。对于这样一位世界级文学和思想大师,在他百年诞辰之际,奉献一本关于他的传记,是我很想做的一件事情。
传记首先要真实。而真实又可分为两种:一种可以称之为客观的真实,如“某一时间萨特母亲给了萨特两耳光”,这句话要么是真实的,要么是虚假的,答案应该只有一个。本书力求做到所有陈述的事实都是有根据的;如果没有确实的根据,则不使用肯定的语言,而宁可存疑;在事实材料发生冲突时,要作细致辨析,确定真伪。
另一种可以称之为主观的真实。“某一时间萨特母亲给了萨特两耳光”,这一事实有什么意义?它说明什么问题?它在萨特人生道路上占据多大分量?它是如何发生的?当问题进入这一层次时,答案应该不是一个,可能有多种阐释。传记要再现这一事件的真实性,作者还得在总体上把握事实材料,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出它应有的缘由、地位和意义来。
所以萨特说,他为福楼拜写的传记也可称为“真实的小说”;之所以说是真实的,不仅客观事实是真实的,而且通过作者主观努力,真实地再现当时的情景、状况、活动等;之所以说是小说,是因为这种真实包含了作者的想象,作者的创造性,也可以说具有“虚构”的成分。人们通常认为虚构就是假的、不真实的,而真实就是没有任何想象和虚构的东西。我不认同这种说法。如果仅有一些杂乱无章地堆砌在一起的客观事实,还不能形成一本好的传记;这些事实看起来很具体,实际上是抽象的,因为它们产生时并非是这样一些孤零零的、互不相干的东西,它们应有的意义并没有通过作者的研究和想象工夫揭示出来,因此还不能说是完全真实的。
本书大致按照时间顺序写萨特诞生以来的这一百年,各大部分都标有年代期间,但读者会发现,每一部分并非是严格限定在记述这一期间发生的事情,而是力求对那些重要事件从总体化的角度作出描述、分析和阐释。例如在写童年部分发生的事情时,会较多地谈到它对萨特成年后的影响;在分析成年期间发生的某事时,也可能回溯到他童年的境况;等等。应该说,要搜集、掌握关于萨特的大量客观事实材料固然不易,要做到总体化地把握萨特这个人,或者说达到关于他的“想象的真实”或“真实的想象”尤为困难。实际上后一种探索可以说是无止境的。
总之,这本关于萨特的传记希望能够做到三点:第一,客观:记述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准确的;第二,总体化:通过想象工夫将客观事实材料有机地融合为一个真实的总体,再现萨特这个人;第三,生动:在语言的使用上尽可能做到生动传神,读起来不觉得费劲。
作者写完一部作品,这作品并没有最后完成,它有待于读者的阅读、共鸣和认可;读者才是它的最终完成者。既然如此,我就不再啰嗦了。欢迎读者朋友进入这部作品,并期待着你们的评判。
第一部 孤独(1905…1939)童年(1905…1917):父亲之死(1)
1905年6月21日,一个男婴诞生在法国巴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他就是让…保尔•;萨特,40年后举世闻名的作家和思想家。
总的来说,萨特的童年岁月是平静的,因而也可以说是幸福的,但他的诞生首先招致的却是不幸。随着他的出生,他的父亲开始害病,发烧和肠炎,拖到他1岁零3月时,终于不治而与世长辞。
好象父子之间有感应似的,在父亲患病期间,小萨特也同时患有肠炎和发烧。两个男子汉比着看谁病得更厉害。只是苦了小萨特的母亲安娜…玛丽,这个可怜的少妇来回奔走于两个病人之间,身心交瘁,疲惫不堪。最后父亲没能挺住,而儿子倒挺了过来,看来小萨特的命是大的,当然也是硬的,因为在咱们中国人看来,这孩子克父,他的命是以牺牲父亲为代价的,显然是一不祥之物。
幼年丧父在中国人看来是人生一大不幸。而年近60岁的萨特回顾这一事件说,父亲之死是他一生中的大事,它给母亲套上了枷锁,却给了他自由。萨特在自传《词语》中用了这样的语言来说明这事:“世界上没有好父亲,这是一个规律。但不要去谴责那些男人们,应该受到谴责的是那种陈腐的父子关系:生孩子谁都会,合理地教养孩子那是另一回事了。我的父亲要是活着,他会用全力来压迫我,不把我压垮决不会罢休。幸亏他短命早死了。”
父亲去世时萨特很小,完全不懂事,他对父亲毫无印象。后来家中的环境也没有让他对父亲增加什么认识,他在自传中用了一种调侃的似乎对父亲毫不恭敬的口气说,“这个死者生前洒了几滴精液,算是为塑造一个孩子付出的一般代价。”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txt电子书下载
父亲之死对萨特来说,最大的意义是给了他自由,因为再没有一个类似父亲的权威来管束他。父亲死后母亲生活无着,她抱着小萨特回到娘家。娘家父母对待这个成为年轻寡妇的女儿就像对小媳妇一样。安娜…玛丽在家中毫无地位,做任何事情都是小心翼翼,惟恐得罪了父母。因此,在小萨特眼中,她是毫无权威的,其地位跟自己没有什么差别。安娜…玛丽要儿子做什么事情,从来不强迫,总是说好话哄他去做。
萨特的外祖父施韦泽本来可以对小外孙扮演一个权威的角色,代替死去的父亲来管束孩子,但他不愿意这样做。虽然他对自己的子女包括萨特的母亲十分严厉,吓得他们一个个战战兢兢,对隔代的孩子的态度却像换了一个人。也许这祖孙俩有缘,在他看来,小萨特是上帝赐予他安度晚年的礼物,就像一个小宠物那样。他对小外孙是百般爱抚,百依百顺,宠爱有加,更谈不上强制萨特做什么了。
小萨特所在的家庭成员还有一个外祖母。外祖母有点神经质,倒是想严格管束小外孙,但这个家不是她说了算。有老头子偏爱小外孙,她想管也管不了,最后只得罢手。
这样,萨特自小就处于一种无拘无束的家庭环境,他得到的只有关怀和爱抚,没有任何命令和管制。这对萨特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在自传中说:“我不是什么头头,也从来不想当什么头头。命令和服从其实是一回事。甚至最专横的人也是以另一个人的名义,即以一个神圣的无能之人——他的父亲——的名义发号施令,把他自己遭受过的无形暴力传给后人。在我的一生中,我从不发布命令;一下命令我就觉得好笑,也让别人觉得好笑。这是因为我没有受到权力的污染,从没人教我服从。”
由于无父而造成的家庭气氛,以及外祖父在政治上的共和主义态度,在不经意间培育了小萨特自由平等的意识。萨特一生以探究人的自由问题为己任,他的哲学被称为自由哲学,他反对任何形式的等级制,都跟他童年这种家庭环境有关系。
与自由意识联系在一起的,是他关于人的存在的偶然性意识。 丧父后他和母亲寄住外祖父家,这跟在自己家中有根本区别。这一点萨特很小就感受到了。每当他玩耍时动静大了一点,母亲就会提醒他小心,因为“这里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的”。久而久之,小萨特的心灵里产生一种无根的感觉,不知道为什么没有自己的家,不知道何处才是自己的家,不知道什么东西是自己拥有的,他觉得自己是一株飘荡无定的浮萍。进一步的思考和感觉是,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来到这个世上,从什么地方来,到什么地方去,他在这个世上的存在到底有什么意义。到了十七、八岁,在能够思考抽象问题时,涌进他脑海里的第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偶然性:人生是偶然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偶然的。这一抽象观念形成的源头也在他的童年。
父亲之死带给萨特的后果,从心理和性格方面说,使他成为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他自己分析说:“父亲早死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不知道。但我十分赞同一位杰出的精神分析学家对我的判断:我没有超我。”“超我”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一个术语,是指社会规范通过对个体心理的作用而产生一种个人自我控制的力量,将个体的种种欲望(弗洛伊德称之为“本我”)压制在社会允许的限度之内。具有超我是一个人心理和人格成熟的标志。
萨特并不相信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他自传中的这段话只是借用“超我”这个词,也许还有正话反说的意思,借此嘲讽一下那些“杰出的”精神分析学家。但不管怎样,他的话道出了一个事实:由于早年丧父,没有任何人代表社会将那种强制性的力量灌输给他,因此他没有受到孩子们通常必然会承受的那种社会规范的压力。这对于他以后的为人处世有极大影响。萨特一生无视他生活的资产阶级社会一切清规戒律,往往做出被许多人认为是惊世骇俗的事情,都与这种没有超我的情状相关。
第一部 孤独(1905…1939)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