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激情电子书 > 百年萨特一个自由精灵的历程 >

第12章

百年萨特一个自由精灵的历程-第12章

小说: 百年萨特一个自由精灵的历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包法利夫人是著名小说家福楼拜的名作《包法利夫人》的主人公,她本是一个农村少女,在修道院受过贵族教育,但这种教育与她的出身很不相称,结果造成她心比天高而命如纸薄。后来她跟一个懦弱无能的农村医生结婚,十分不满自己的生活。她想探求新的生活,与人通奸,但不断遭受他人的欺骗和凌辱,最后因悔恨和绝望而服毒自杀。萨特尽自己的可能来劝导所爱的人振作起来,驱除生活的阴影。在这一方面他是做得无微不至的。    
    当卡米耶在写作有心理障碍时,萨特写信鼓励她:“写作吧,不要担心遣词造句,你对它们的侵犯要比它们可能给你的多。不要害怕它们。要知道,没有任何人能够确切地说出他想说的东西。诀窍在于,要给句子造成一种不完全的气氛,一种神秘的气氛,一种无限逼近的气氛,以诱惑读者去进行没有词语的完成工作。这样你肯定会找到实行的道路。”如果卡米耶能够按照萨特劝导的方向走,她以后的道路可能会完全不同。    
    1926年底,卡米耶来到巴黎。为了她的到来,萨特预先作了许多准备,当然主要是筹钱,因为会有不少花费。卡米耶在巴黎呆了两星期,唯一让她满意的大概是她在巴黎高师舞会上的情况,她在那里出足了风头。    
    萨特希望她能够在巴黎多呆一段时间,但他还是个学生,微薄的家教收入不足以维持卡米耶的生活。他建议她在巴黎找个活干,并且已经托人在一家文具店给她找了一个工作。但卡米耶拒绝了萨特的建议,她也没有打算长期呆在萨特身边。    
    看来这一对情侣想的东西并不一样。萨特的朋友马厄也是图卢兹人,跟卡米耶是同乡,应该比较了解她。他直言不讳地对萨特说:“你把你俩的关系看得太重,而你的那一位又将它看得太轻。你大可不必在这件事情上太费心思。”但萨特自己并不这样看,他仍然一如既往地深爱着她。    
    马厄曾对卡米耶说:“像你这样的女性是决不会有真正的爱的。” 卡米耶听了这话不但不生气,反而沾沾自喜,并将这个评价转告萨特。萨特回信批驳了马厄的说法,肯定他俩是彼此相爱的。最后他风趣而有激情地说:“我不知道我是否爱你,但我知道,我有一个疯狂的欲望,想把你抱在我的怀里,亲爱的小姑娘,整个世界你是最能吸引我的存在的。”    
    恋爱中的人总是盲目的。 萨特这时还看不到他和卡米耶之间的重大区别,一厢情愿地认为他俩在许多方面都是一致的。表面看起来,他俩在对人对事上都有某种玩世不恭的态度,但深究起来,他们至少有两点很不一样。一是对待写作。萨特视写作为生命,对待写作是特别认真的,甚至到了玩命的程度。而卡米耶虽然也有才气,却从来没有认真对待过写作。二是对待女性,萨特对爱情也是非常认真和执着的。而卡米耶虽然也善解人意,却并不把爱情当多大回事。在同卡米耶的恋爱中,萨特体会到一种以前不曾有过的激情,同时也有过去不曾感受过的焦虑和烦恼。慢慢地,主要是由于卡米耶对他态度的变化,他俩的关系开始冷淡起来。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他要求成为卡米耶“唯一被爱的人”,而卡米耶这样的女性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后来卡米耶成了图卢兹一个有钱人的情妇,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叫做傍上大款了。大概这人懂一点艺术,卡米耶给了他一个雅号:“我的文化情人”。当然,跟“文化情人”在一起,生活条件要优越得多,决不是穷学生萨特可比的。    
    一段时间后,卡米耶同这大款来到巴黎。她经常光顾大剧院看演出,又瞧上了著名演员和导演夏尔•;迪兰。为了引起迪兰的注意,卡米耶着意打扮自己,显得与众不同,每天坐在第一排看他的演出,找机会向他眉目传情。时间长了,迪兰终于注意到她,于是她就找上门去。一来二往,卡米耶又成了迪兰的情妇,这次是傍上大腕了。迪兰为卡米耶在巴黎街上买了一套房子,她开始长住巴黎,但与那个“文化情人”的关系也没有断绝,有时她时回图卢兹住上一两个星期。卡米耶傍上迪兰,主要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在演艺界混。她在演戏方面还有些才能,加上迪兰的提携,她在演艺界渐渐有了点名气。    
    时间长了,卡米耶觉得日子过得无聊,忽然又想起萨特,念起他的许多好处,于是写了封短信约萨特见面。而萨特这方面,经过一、两年的冷淡,他那股狂热的爱已经消解得差不多了。见到卡米耶,萨特感到她多了一些复杂和世故,少了一些单纯和坦诚。卡米耶一如既往地跟他天南海北乱侃一通,告诉他许多演艺界内幕。    
    最后,卡米耶一本正经地告诉他,当今世上,没有人够资格同她对话;够格的只有几个死去的灵魂:尼采、画家丢勒、女作家艾米丽•;勃朗特。而她可以超越生死界限,同他们交谈。到了半夜,她还真的搬出两个穿着制服的大玩具娃娃,将它们放在椅子上。一个被她称为弗雷德里希(尼采),一个是阿贝特(丢勒)。当着萨特的面,卡米耶开始对这两个玩具娃娃说话,那语气,那神态,好象她面对的真是可以进行精神交流的活人。    
    看着这一怪诞的情景,萨特心中的滋味难以言说。也许这时卡米耶的精神状况已经有了一些问题。卡米耶召他来的意思,大概是想恢复他俩以前的那种亲密关系,我估计从萨特这一方面,已经无法找到跟以前同样的感觉。大约从这时起,萨特将自己同卡米耶的关系定位为朋友而不再是情人,并将这种朋友关系维持到她去世。从以后萨特同其他所爱的女人的关系看,即使没有成为情人或不再成为情人,大都能保持良好的友谊;真正完全断绝交往或反目成仇的情况是极少的。这也是萨特的一个特点。    
    以后卡米耶的情人迪兰也成为萨特的好朋友,并在关键时刻对萨特的文学和戏剧创作事业屡有帮助。这似乎也成了惯例:几乎所有与萨特有过爱情关系的女性,她们后来的情人或丈夫总能够同萨特友好相处,萨特从未同他们发生冲突。这说明萨特对女性的征服或占有实质上是精神性的和情感性的,他根本不在乎名分上的归属。    
    卡米耶在戏剧方面本来是有一些天赋的。在迪兰的指导下,她成功地改编了几部戏剧,颇受观众的欢迎。她还在迪兰的戏校讲授戏剧方面的课程,课也讲得很精彩;学生很喜欢听,虽然同时对她的傲慢态度和奇异打扮很不以为然。但她创作的一些戏剧作品都不成功,其原因大概是她的性格所致:对什么都不当一回事,也就是懒散。如果没有足够的毅力和极大的投入,在写作上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的。    
    就是在表演方面,要想达到一流的水平,也不能够仅凭小聪明,主要还得靠毅力和勤奋。而卡米耶缺乏的就是这个。她那不可遏止的酗酒恶习毁了她的戏剧前途。一次,剧院正在演出,她喝得醉醺醺地爬上台,一把将男主角头上的假发抓了下来,而她乐得哈哈大笑。还有一次,也是喝醉了,她在台上倒立着表演,不停地把自己的裙子拉下来,露出光溜溜的大腿,让台下的观众看得乐不可支,齐声怪叫。迪兰写信指责她,她却将迪兰的信贴在演员休息室,让大家都来看。还有一次醉酒后,她竟把一摞钞票扔到火里烧掉了,而那是迪兰剧团全体人员的工资。    
    1949年迪兰患癌症去世。这以后卡米耶更觉孤独,酒也喝得更凶。这时她几乎没有任何生活来源。萨特为她提供了全部生活费用,他觉得自己有这种义务,因为她是自己的朋友和喜欢过的女人。而卡米耶觉得不能白用萨特的钱,她将这钱看作是对她文学创作的资助,所以每次见到萨特就要谈自己的写作计划,实际上她几乎什么也没有写。长期酗酒的恶习使她丧失了任何工作能力。    
    由于长期的我封闭,她的思想越来越陈旧,对外界的兴趣越来越微弱,同萨特之间越来越没有共同的语言。到后来,她不想再见萨特,不想再见任何人。这也许是,一旦见到萨特,她就会对自己的无所事事有所愧疚,从而产生巨大压力。    
    1967年12月12日,卡米耶病逝于医院。临终的前一天,她还在要葡萄酒。4天后她被安葬,给她送葬的除了3个处理有关事务的人外,只有萨特和波伏瓦。在清理她的遗物时发现,她几乎什么东西都没写,日记里也只有每天吃什么东西、身体情况怎样的简单记载。而萨特多年来写给她的大量信件都不见了,包括不久前写给她的信;几年前萨特见她时还看到过这些信,不知是什么时候被她付之一炬。现在留存下来只有极少的几封。70岁时,萨特谈到这些信,说它们是相当有趣的,对它们的被焚感到惋惜,这毕竟是他那段生命的见证,也 是他和卡米耶曾经有过的爱情的见证。
第一部 孤独(1905…1939)大学岁月(1924…1931):哲学与文学(1)
    在大学期间,萨特仍然如同中学时代一样,花了大量时间在阅读上面。与中学略有不同的是,他学的专业是哲学,自然加重了阅读哲学书籍的分量。巴黎高师的哲学专业十分重视传统经典哲学,萨特读了笛卡尔、康德、柏拉图等人的主要著作。应该说,他对这些哲学大家已经很熟悉了。特别是笛卡尔的理性哲学,成了他以后创立自己的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基础。10多年后,他完成了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那里面仍然有着浓厚的笛卡尔理性主义色彩,只不过被它的另一个思想来源胡塞尔现象学更加浓郁的颜色所遮蔽,不那么容易看出而已。萨特首先承绪的,毕竟是法兰西理性哲学的传统。    
    十分有趣的是,在对康德哲学有较深入研读的同时,萨特对另一个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却不怎么感兴趣,据他自己说,在大学期间几乎没有看过黑格尔的东西,只是有时听听关于黑格尔的课而已。他真正开始读黑格尔,是在大约20年以后。    
    当时马克思的学说在巴黎高师也有不小影响,学生中有些人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尼赞就是其中的一个。萨特自己也读了一些马克思的著作,大概是在三、四年级的时候。读后的印象是,马克思主义跟其它社会主义学说比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不过是众多教条当中的一种。晚年他回顾这一情况说,年轻时他自以为理解了马克思的东西。但那只是理解了它的词语和观念,并不理解它可以运用到今天的世界中。所以当时这个学说对他没有任何触动。而30年后,他重读了马克思,在《方法问题》一文中宣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不可超越的哲学。”对马克思的学说,他有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年轻时代的看法。    
    当时尼采的思想在青年学生中也很受欢迎。萨特读了夏尔•;安德烈的六卷本《尼采传》,,还读了尼采的一些原著。不过其目的是写一部以尼采等人为原型的小说,对于尼采哲学本身,萨特并没有特别的兴趣。    
    还有一个对法国思想文化界影响很大的人物,就是弗洛伊德。萨特在上大学前,在中学哲学班,就知道弗洛伊德这个人,读了他的几本书。在大学的第一年读了他的《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在毕业前还读过《释梦》。但总的来说,弗洛伊德那套无意识理论不太对萨特的路子,特别是同笛卡尔式的理性思维方式相差太远,使得他很难接受。    
    大约在写《方法问题》重新评价马克思的同时,萨特也对弗洛伊德也有了新的认识。他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当作他构筑人学理论不可或缺的工具。他认为,精神分析学不全是一种机械决定论,它里面包含着他十分赞许的实在论思想。此后萨特还写过关于弗洛伊德的电影剧本,那是在1959年。为此他又重新阅读了弗洛伊德所有著作以及大量的传记资料。    
    除了上面所说的哲学名家之外,萨特还读了一些科学哲学和认识论方面的书,这是因为巴黎高师十分重视科学,而为了将来毕业后的哲学教学,他也得了解一些这方面的东西。但总的来说,萨特对它们没有什么兴趣。    
    大学期间,萨特读得更多更广的仍然是文学书籍。他继续阅读那些当代作家的东西,普鲁斯特、保尔•;莫朗、康拉德、超现实主义者、……同时重新阅读那些古典名家的作品。他最喜欢的作家仍然是司汤达。他也读了福楼拜的作品。早在五、六岁时,在外祖父的书房里,他就翻阅过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当然看不懂。现在重读,懂倒是懂了,可他并不喜欢。在他看来,福楼拜似乎具有一种虐待狂和受虐狂倾向,存心让自己难受也让读者难受。但另一方面,福楼拜对于想象的运用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他把自己完全融入小说人物之中,他说:“我就是爱玛!”这一点让萨特叹服不已。他很想搞明白福楼拜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在后半生,萨特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探究这一点。    
    实际上萨特在大学期间,读的书既多又杂,不仅仅限于哲学和文学。他读的书有的很专门,一般人通常都不读的,甚至连书名和作者名字都没有听说过,例如鲍尔─洛门和内波米塞娜•;莱默西尔的东西。上课时老师提到某个人、某本书,他就去找这个人的书来读。他的博闻强记和涉猎面之广,在巴黎高师恐怕没有什么人可比。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txt电子书下载
    与阅读相联系的仍然是写作。萨特继续从事文学创作。他的写作活动同他的恋爱有着密切关系。在第一次见到卡米耶不久,他就酝酿着写一部小说,定名为《失败》,是奉献给自己的“未婚妻”的。这部小说以尼采作为主人公的原型,而小说情节是围绕着尼采、他的好朋友瓦格纳和瓦格纳的妻子科西玛之间的三角关系展开的。    
    从史料上看,这三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三角关系。有一段时间尼采同著名音乐家瓦格纳的关系非常好,成了瓦格纳家的常客;这夫妇二人把他当成自家人。后来,由于思想上的分歧,尼采同瓦格纳的关系渐渐冷淡,最后完全断绝交往。尼采在后期还写过激烈抨击瓦格纳的文章。在开始精神失常的那一两年,尼采在文章和信件中或明或暗地表现出一种对科西玛的爱恋。但从科西玛这方面看,没有任何材料说明她也钟情于他。因此还不能说他们三人之间有一种完整而明显的三角关系。    
    萨特写这部小说,并不是为了重现当时的历史,而是为了借历史人物来写自己的思想感情,写自己同卡米耶的爱情。他说,他就是弗雷德里希•;尼采,而卡米耶就是科西玛。在写这部小说时,萨特是十分投入的。当他去图卢兹见卡米耶时,还在不停地构思着自己的作品。例如,由于卡米耶的态度,他对自己与她的关系有些把握不定,这时他就想:“这一章应该这样结尾:科西玛对尼采说,‘你以强力获得了我,你是狂野而虚弱的,你既成功了,又是一个失败者!’”这时他几乎无法判别,到底是科西玛对尼采这样说,还是卡米耶在对他这样说。    
    小说之所以定名为《失败》,是因为小说主人公弗雷德里希(尼采)在每一次悲剧性结局之后,都要写一本生前不会出版的书;他至死都没有得到世人承认,但他死后却获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