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译注-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称为得道了。况且取舍声色象柴草一样充塞于内,戴着鹿皮制作和装饰翠羽
的帽子,腰间插着笏板,系着宽而长的大带,以这些约束于外。内心为取舍
声色充满,就象被篱笆阻隔一般不得通畅,外面又为绳索重重缠绕,在绳索
缠绕中睁大眼睛,还自以为得了道,如果这也算是得道,则罪犯被反绑二臂,
用木棍把手指夹起来,虎豹被关在笼子里,也可以算作得道了。
天道
'题解'
《在宥》篇讲,“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
者,人道也。”本篇基本上是对这一思想的论述与发挥,从天道与人道关系方面阐述庄子
的政治思想。全篇可分为七段
第一段,阐述天道虚静无为,与圣道、帝道相通。能以虚静无为为宗本,则可“推
于天地,通于万物”,得“天乐”,与天相合。第二段,从“夫帝王之德”至“非上之所
以畜下也”一大段,提出君道无为,臣道有为主帐,认为道德仁义、形名赏罚等,以及上
下尊卑等级,都属人道,它与天道是一致的,表现为本末君臣关系,也是治所需要的。其
说近于黄老,有人以为后学所加。第三段,以尧舜对话形式,表达天德无为,如日月照耀,
四时运行,昼夜更替,云,行雨施一样,是一种自然运行过程。帝王应去掉世俗的粘滞缠
绕,循性无为,效法天德。第四段,老子批评孔子倡导仁义;只会扰乱人性。天地万物是
自然有序的,人只要“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对外界不加干扰,就自会实现理想境界。
第五段,通过老子批评士成绩的言行,讲述得道之人,已经摆脱对神圣智巧的追求,不受
外界毁誉之影响,保持心性与行为仪容的恒常统一。第六段,阐述道无所不包又幽深莫测,
圣人体道治世,“外天地,遗万物”,退仁义,弃礼乐,持守本真而内心安定。第七段,
文字语言皆为糟粕,真意不可言传。道是超越形色名声的,不在文字语言之中,讲说于人
的都不是真道,真道不靠言论,只能玄观体悟。
天道运而无所积
(1)
,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
(2)
;圣道运
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
(3)
,其自为
也,昧然无不静者矣
(4)
。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挠
心者
(5)
,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
(6)
,平中准
(7)
,大匠取法焉
(8)
。水静犹明,
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
(9)
,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
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
(10)
。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
矣
(11)
。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
(12)
。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
(13)
。无为则俞俞
(14)
,俞俞者忧患不能处
(15)
,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漠无
为者,万物之本也。明此以南乡
(16)
,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
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上之道也
(17)
。以此退居而闲
游,江海山林之士服
(18)
;以此进为而抚世
(19)
;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静而
圣,动而王
(20)
,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
者,此之谓大本大宗
(21)
,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
(22)
,与人和者也。与
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曰:“吾师乎
(23)
!吾师乎!
繁万物而不为戾
(24)
,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
(25)
,覆载天地。
刻雕众形而不为巧
(26)
,此之谓天乐。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
(27)
,其
死也物化
(28)
,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29)
。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
非,无物累,无鬼责。故曰:“其动也天
(30)
;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
(31)
;
其鬼不祟
(32)
;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
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33)
。”
'注释'
(1)天道:与人道相对,是中国古代含义宽泛的皙学范畴,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家把它归结为天象
运行,四时更迭,风雨寒暑等变化规律,与人事无涉。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则认为,天道是神意的体
现,并与人事相互感应,庄子认为天道是自然界无意识无目的运行,是无欲无为的。积:停滞。
(2)帝道:帝工之道。与后面的圣道同效法天道,二者区别在于,帝是有位的,掌握着国家的统
治权力,可以直接推行其道。圣则是无位的素王,通过他的学说和道德发生影响,归:归附。
(3)六通:四方上下无不畅通。四辟:春夏秋冬无时不开辟,六通四辟:形容于帝王之道全面通
晓。
(4)昧然:暗昧不觉。
(5)饶:通挠,搅乱也。
(6)烛:照。
(7)平中准,水面平静,与水准仪器相符合。中(Zhong),符合。准,测水平仪器。
(8)大匠取法:高明的木匠师傅效法它作成测量平面的器具。
(9)鉴:镜。
(10) 休:栖止。这句的意思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帝王圣人使心栖止之所。
(11) 虚则实:心虚静能鉴照天地万物,故而充实。实则伦:充实中包含一切条理秩序。
(12) 静则动,天道之动静不是僵死不变的,而是不断转化推移的。如《齐物论》“方生方死,
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讲生死、可不可之转化推移,与此同理,动则得:天道不停
止运动,万物与之吻合同步,则得其所宜。
(13) 责:尽职责。
(14) 俞俞:从容自如的样子。
(15) 不能处:处,止也。得无为之道者,忧患不能留止于心。
(16) 南乡:即南向,面南背北,为古代君主听居之位。
(17) 玄圣素王:得无为之道,为天下人敬仰而又未处帝王之位的人,如老耿及庄子虚拟的一些
得道者。
(18) 江海山林之士:隐居在海岛深山的隐士。
(19) 进为:出仕作官,为帝王辅佐,如伊尹吕望之类。抚世:安抚治理世人。
(20) 静而圣:保持自身虚静无为则为圣人,动而王:无欲无求,顺夭道而动则为帝王。
(21) 大本大宗:指天地万物的根本性质和产生本原。
(22) 均调:均平协调。
(23) 师:比喻天道,庄子以天道为师,重复申说,表示衷心赞叹。
(24) ■(xiè)碎。戾:暴戾。
(25) 长:年长。寿:长寿。道是无始无终的,永恒的,说它比上古还要年长,只是一个比喻。
(26) 刻雕众形:比喻道创生万物的多种形态,好象匠人雕刻出各种物形。
(27) 天行:天道之运行。
(28) 物化:物象之幻化,认为人死不过是由一种物幻化成另一砷物,就象庄周梦中化成蝴蝶,
醒来又成庄周一佯。
(29) 波:扩展。
(30) 其动也天:其动时无心无为,循性自如,如同夭道之运行。
(31) 这句是说,持守心之虚静无为,就可以为天下王。
(32) 祟,祸。其鬼不祟:其为助词,表强调义,强调鬼神也不能带来灾祸。
(33) 以:用。畜,养。天乐指圣人执守虚静无为,达到的与夭地为一,与变化同体的道德境界,
圣人将其推行于天地万物,用它来畜养天地万物。
'译文'
天道运行而不停滞,故而万物得以生成;帝玉之道运行而下停滞,故而
天下之民都来归服;圣人之道运行而不停滞,故而海内之民敬服。明于天道,
通于圣道,于帝王之德无不通达的人,任物循性自为,对这一切暗昧不觉而
执守虚静之心。圣人执守虚静,不是因为虚静好,才去作的。而是万物不足
以搅乱他的心,所以心虚静,水平静就可以清楚照见人的胡须眉毛,其平面
符合水准队器,高明的木匠师傅就是取法于此而造成水平仪器的。水平静还
能如此明察,何况是人的精神呢!圣人之心虚静,可以成为大地的镜子,万
物的镜子。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就是天地之平静和道德的最高境界,
因此,帝王圣人都栖心于此。心休止则虚静,虚静则能鉴照万物而充实,充
实中包含万物之条理秩序,心空虚即得平静,平静又转化为运动,运动与天
道合则万物各有所得。虚静即能无为,君无为,则百官各尽职责。行无为之
道则能从容自如,从容自如的人,忧患不能留止于心,所以能长寿。虚静、
恬淡、寂寞、无为,是万物的本性。明晓此道而南面为君,就能成为尧一样
的君;明晓此道而北面为臣,就能成为舜一样的臣。以此道处上位,就成为
帝王天子的最高德行;以此道处下位,就成为玄圣素王的正道。以此道退隐
闲游,海岛山林之隐士都会敬服;以此道出仕作官,辅佐帝王安抚治理人民,
则能建大功显名声而使天下统一,虚静而为圣人,顺天动而为帝王,无为而
受尊崇,朴素之美天下没有能与之相争的。明白无为是天地之本性,这就是
把握了万物的根本性质和产生根源,就是与天道相合了,因此就能均平协调
天下之事,而与人和谐融洽。与人和谐融洽,称之为人乐;与天相合,称之
为天乐。庄子说:“我的老师呀!我的老师呀:打碎万物不算作暴戾,恩泽
及千万代不叫作仁慈,比上古更年长不称为长春,覆盖承载天地、创生方物
的多种形态而不称为巧妙,这就叫作天乐。所以说,知晓天乐的人,其生与
天道一同运行,其死为物相幻化。虚静时与阴具有同一德性,运动时与阳一
起扩散传播。故而知晓天乐的人,不报怨夭,不非难人,不受外物牵累,不
责备鬼神。所以说,这样的人动时如天之运行无滞,静时如地之虚静充实,
其心安定而为天下王;鬼神不会带给灾祸,精神也不会疲劳,其心安定而万
物顺服。这些话都是说把虚静无为推行于天地,畅通于万物,这就叫天乐。
天乐,是圣人用来畜养天下的。”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
(1)
,以道德为主,以无为力常。无为也,则用
天下而有余
(2)
;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3)
,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上无
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
(4)
。下有为也,上亦
有力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
(5)
。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
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6)
故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天地,不自虑也
(7)
,
辩虽彫万物
(8)
;不自说也;能虽穷海内
(9)
;不自为也。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
长而万物育
(10)
,帝王无为而天下功。故曰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王。
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此乘天地,驰万物
(11)
,而用人群之道也。
'注释'
(1)宗:本。天地覆载万物而无心,帝王则以之为本。
(2)用天下而有余:对万物的变化生灭,社会的治乱兴衰,君主下加干预,任其自然,所以闲暇
无事。
(3)为天下用而不足:天下事是无穷尽的,虽弃波劳苦,砷精竭虑去作,仍然不能作完,故而力
不足。
(4)下臣,臣无为则丧失为臣之德。这里主张君德无为,臣道有为,二言下可相滥,实际是主张
按干道各司其职。
(5)不主:君有为则失去君主之德。
(6)不易:不变。不管世道如何变迁,此道永不改变。
(7)知:同智,智慧,落:通络,包括,包笼之意。不自虑:不自行代天思虑。
(8)彫:钟泰《庄子发微》以为“彫藉为周”,可从。辩彫万物:言其辩论可以周遍万物。只是
一种形容,实际上下可能达到。《齐物论》就讲:“言辩而下周”。
(9)能虽穷海内:虽穷尽四海之内也找不出如此多能之人。
(10) 下产不长:意为天地无意于万物的产生和生长,万物的产生和长成皆出于自然。
(11) 乘,驾驭,驰:驱使。
'译文'
帝王之德性,以天地为宗本,以道德为主宰,以无为力常法。无为,任
天下自行治理则有余暇;有力,力天下疲于奔命则力不足。所以古人治天下
贵无为之道,君上无为,臣下也无为,是臣下与君上有同一德性,臣下与君
上有同一德性则丧失为臣之德;臣下有为,君上也有为,是君上与臣下行道
同一,君上与臣下行道同一则不成其为君主。君主在上必行无为之道而使天
下自行治理,群臣在下必须有力去为天下作事,这是永不改变之道。所以古
时为天下之王者,其智慧虽能包笼天地,也不自行代天思虑;其知辩虽能周
遍万物,也不自己去言说;其能力虽然海内无比,也不自去作为。天无意于
生产而万物化生,地无意于生长而万物长成,帝王无力而天下事自行成功,
所以说没有比天更神妙莫测,没有比地更富有,没有比帝王之德更博大。所
以说帝工之德与天地相配合。这就是驾驭天地,驱使万物,任用万民之道啊!
本在于上,未在于下
(1)
;要在于主,详在于臣
(2)
。三军五兵之运,德之
未也
(3)
;赏罚利害,五刑之辟
(4)
,教之未也;礼法度数
(5)
,形名比详
(6)
,治
之未也;钟鼓之音,羽旄之容
(7)
,乐之未也;哭泣衰绖
(8)
,隆杀之服
(9)
,哀
之未也。此五未者,须精神之运,心术之动
(10)
,然后从之者也。未学者,古
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君先而臣从,父先而子从,兄先而弟从,长先而少
从,男先而女从,夫先而妇从。夫尊卑先后,天地之行也
(11)
;故圣人取象焉
(12)
。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
(13)
;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万物化作,
萌区有状
(14)
,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
(15)
。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
而况人道乎!宗庙尚亲,朝廷尚尊,乡党尚齿
(16)
;行事尚贤,大道之序也。”
语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语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
(17)
!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
明而分守次之
(18)
,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
(19)
,因任已
明而原省次之
(20)
,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赏罚已明而
愚知处宜
(21)
;贵贱履位
(22)
,仁贤不肖袭情
(23)
。必分其能,必由其名
(24)
。以
此事上,以此畜下
(25)
;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谋不用,必归其天
(26)
。此之
谓大平
(27)
,治之至也。故书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
(28)
;而非
所以先也。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
(29)
,九变而赏罚可言也
(30)
。骤
而语形名
(31)
;不知其本也;骤而语赏罚,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
(32)
,迁道而
说者
(33)
,人之所治也
(34)
,安能治人!骤而语形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
(35)
,
非知治之道。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
(36)
,此之谓辩士,一曲之人也
(37)
。
礼法数度,形名比详,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
'注释'
(1)本末:中国古代哲学重要范畴,包含本体与现象,主要与次要,根本与从属诸方面及其相互
关系的论述辨析,先秦时期多言本,还未将本末对举作系统阐述,汉与魏晋时期则有较多讨论。在中
国传统观念中,则以农为本,以工商为未。此处本未有特定意义,本为根本,指天道无为;未为枝节,
指人事之政事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