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3255-全球中产阶级报告 >

第8章

3255-全球中产阶级报告-第8章

小说: 3255-全球中产阶级报告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氖姓筇杌媪巳嗣嵌云涑晌鞘邢笳鞯娜现潭龋骸按由缁岬撞愕睦投叩矫骋仔岬牧煨洌奕瞬恢侵喂愠∠笳髯乓恢殖鞘腥Φ暮羯!盧 J Morris and R Rodger;“Introduction”;Morris and Rodger (eds);The Victorian City(London: Longman;1993);p9城市广场和开放的空间成为19世纪城市文化中一道高度形式化的仪式,这种仪式包括各种庆典活动、社会名流的葬礼,以及自由党和保守党的游行等。1877年,曼彻斯特市政府大厅的开放庆典,以及1833年伯明翰为约翰·布赖特举行的生日庆典,都具有这样的暗示意义。类似事件具有高度情景化安排的特色,让权力(包括大众权力)在有秩序的和戏剧化的表演中得以体现。    
    当然,这些仪式的产生有着广泛的政治背景与城市空间背景,包括19世纪中期之后10年间的城市改造,以及公共生活中城市权力视觉认同的创新。在这个政治空间里,仪式和符号是中产阶级证明自己的认同,并定义其自身与现代城市关系的两种关键代码。    
    


第二部分:英国中产阶级 文化及其认同五生活方式:中产阶级的品味格调(1)

    英国人具有传统的贵族情节,他们保守的个性和尊重传统的气质,在王室的留存与阶级制度等社会各层面中表露无遗。上层阶级对社会的统治不仅是政治的和经济的,而且也是文化的和意识形态的。在中世纪,贵族是社会的主导阶级,贵族精神也是主导的价值取向,是社会所承认的官方的文化参照系。钱乘旦、陈晓律,同前引书,第290页。贵族的一举一动皆被视为世人的楷模,一切向上流社会努力奋斗的人们都竞相模仿贵族的言谈举止,生怕因自己的粗野行为被他人看出卑微的出身。下面让我们从闻名遐迩的绅士风度和别具特色的茶文化中,来品味一下英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    
    绅士风度    
    约翰·莫根,关于约翰·莫根的故事,参考《英国最后一个绅士之死》改编,源自《千龙新闻网》,文章来源:wwwctncn/Archive/2001/9/5…78302html。41岁,是伦敦的一位社交名人。在许多人眼中,他是一位真正的“英国绅士”,他是英国社交礼仪的权威,是一位成功的典范。他的几种有关现代礼仪的著作如《现代礼仪》等是各个图书馆所必备的参考书,他是英国著名男士杂志《绅士》的主笔,他还在《泰晤士报》上开有一个专栏,每周一次回答读者的提问,教导越来越不注意仪表的现代人应该如何做真正的绅士淑女。    
    他教人们如何才是吃香蕉的正确礼貌的办法:香蕉是不能拿在手上剥了皮大啃的,那实在是有失风雅,香蕉必须横放在盘子上,用刀叉先将它的两头切去,然后再横向剖开香蕉皮,其后才将香蕉切成小块,优雅地送入口中。他还教女士们出席皇家花园茶会时应该穿着的衣饰,这里,裤子是大忌讳。他常常劝他的好友们千万不能随便到一家商店买西装的成衣,因为这不是真正的绅士的作为。    
    他自己的谈吐举止、穿着打扮也都是无懈可击的,他只在西尔维亚街买衣服。衬衫、西装、鞋子,甚至外出旅行行李上的标签都是手工订做而成,他的衣服总是要用薄薄洁白的衬纸包裹,他丝毫不追求现代的名牌时装,在他看来,那只是肤浅的没有教养的暴发户所爱干的勾当。他的手表、皮带、皮夹也都是精致无比,他用平头钢笔蘸着墨水写的圆体字是英文书法的典范,他的信封信笺都是特制而成,上面压印着浮雕花纹,也许可与荣宝斋的上乘水印笺媲美,他是不用胶水更是不用唾液黏合信封的,他用的是那种古老的蜡制封泥。出门时,他总要带上他那把银柄的长伞,伦敦晴雨变化无常,刮风下雨时,他总是要为与他走在一起的女士遮挡风雨。他从来不去超市或一般商店购买日常用品,在一般的银行中存钱取钱对他来说也同样无法接受,他不能想象自己可以和那些臃肿的家庭妇女、出着臭汗的快递公司的摩托车骑手一起排队等着见柜台后满口伦敦东区低级口音的银行经理,他只在会员极为精选的俱乐部中兑换支票。办公楼中的卫生间他是不去的,需要方便时,他总是要不辞辛劳地来到他的俱乐部,使用这里的卫生间,因为只有在这里,方便洗手之后,会有服务员为他递上一条洁白的亚麻布的擦手巾。幸亏,他的办公室和他的俱乐部相距不是很远。每天下午四点,他的两位助手必须准时为他沏一壶下午茶,用的是一套正儿八经的精美的薄胎茶具,银质的擦抹得亮亮堂堂干干净净的托盘,茶壶、茶杯、茶盘一定要事先用热水温过,牛奶是要盛在小巧的钟形瓶中,小瓷罐中的糖可不是白糖方糖,而是浅棕色的透明的小冰糖,银质的茶匙舀起一勺来,如同一小堆碎水晶,晶莹剔透,当然,那一碟巧克力的小饼干也是必不可少的。    
    像莫根这样的绅士是一种典型,他那过于传统而刻板的做派现在已经很少为当代英国中产阶级接受。即便如此,受贵族文化的影响,英国中产人士依然有着独特的生活品位。    
    这种独特品位首先表现在衣着上。中产阶级的男性和女性无论在什么时候对自己的服装和打扮都十分注意。女性的服装以素色淡雅为主,很注意服饰的搭配:冬天,黑色的呢子外套配上一条醒目的粉红或白色围巾,几乎是英国女性的经典打扮。英国老太太为了显示活力,钟情有花纹的衣服,但也是不抢眼的浅色小碎花,或者是经典伯百利的传统格子。和女士相比,英国男性的服饰变化更少,他们清一色的西装革履,几乎可以说是有些单调。但是他们的衣服总是很干净,特别是里面的衬衣永远是雪白的。他们几乎每天都要洗两次澡并更换里面的衬衣。如果要约见重要朋友,他们更得换上洗熨过的合体西服,鞋子擦得一尘不染。在英国,男性衣冠不整是非常粗鲁的,穿着整洁被看成是一个绅士有涵养和有魅力的体现。    
    


第二部分:英国中产阶级 文化及其认同五生活方式:中产阶级的品味格调(2)

    英国的绅士和淑女们都非常注重个人卫生,特别是牙齿卫生。英国人无论是否有牙病,每年都要到医院定期药物洗牙两次。他们与人交谈时露齿一笑,都会显出整齐洁白的牙齿,让人感觉很舒服。英国绅士和淑女的风度还体现在说话、语气、手势、坐姿等一些细节上。在英国,一个人与别人谈话的时候,如果动作幅度很大、声音很高,特别是谈话中粗话不断,会被看成是教养不够的表现,很可能会因为这种不雅的举止失去友谊。因此,英国男性与人谈话的时候总是坐得笔直,语调不高也不低。即便稍有动作,也能将一个姿势保持很久,像是定格了一样。    
    由此可见,尽管时间已经越过百年,但英国绅士的风度犹在,在摒弃了老式做派之后的现代绅士们,行为举止更加让人赏心悦目,体现着英国文化的高贵与不俗。    
    饮茶关于英国茶文化的介绍,参考《英伦一切瞬间为茶而停》改编,源自《中国网》,文章来源:wwwchinaorgcn/chinese/TR…c/377656htm。    
    英国人以其传统文化为荣,比较重视具有艺术与文化内涵的休闲生活。比如其典型的下午茶休闲方式,冬天就在温暖的炉火边,夏天则是在繁花盛开的花园内,不论喝茶或是饮酒,英国人都颇为注重地点的选择与气氛的营造。这种源自于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习俗,简直就是英国社交生活的极致展现,由此也可看出英国人温文尔雅富有绅士风度的一面。    
    历史上从未种过一片茶叶的英国人,却用中国的舶来品创造了自己独特华美的品饮方式,以内涵丰富、形式优雅的“英式下午茶”享誉天下。如今,无论英式红茶、香草茶还是水果茶,世界各地的人们皆对其兴趣盎然。“英式下午茶”已成为英式典雅生活方式的象征。    
    在英国,有一首民谣是这样唱的:“当时钟敲响四下时,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英国人每天“Teatime”之多,使外来者感觉英国人三分之一的人生都消耗在饮茶之中了。清早刚一睁眼,即靠在床头享受一杯“床前茶”;早餐时再来一杯“早餐茶”;上午公务再繁忙,也得停顿20分钟啜口“工休茶”;下午下班前又到了喝茶吃甜点的法定时刻;回家后晚餐前再来一次“High Tea”(下午五六点之间、有肉食冷盘的正式茶点);就寝前还少不了“告别茶”。真正是以茶开始每一天,以茶结束每一天。英国人每天一丝不苟地重复着茶来茶去的作息规律并乐此不疲。此外,英国还有名目繁多的茶宴(TeaParty)、花园茶会(Tea Garden)以及周末郊游的野餐茶会(PicnicTea),真是花样百出。    
    英国每年出版一本《全英最佳茶屋指南》,专门介绍著名且有特色的喝茶场所,其中伦敦里兹饭店的茶室总以昂贵与尊贵名列前茅。来这里喝下午茶,男士必须打领带才能入内,并一定得事先预订座位,最忙时需提前两个星期方能觅得一席。高尚迷人气氛衬托下的红茶,已与华丽的茶具、高贵的厅堂、盛装的红男绿女以及训练有素的侍者浑然一体,体现了物质与精神并重的享受。    
    美国学者保罗·福塞尔认为,人的生活品味和格调决定了人们所属的社会阶层,而这些品味格调只能从人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比如一个人的穿着,家里的摆设,房子的样式和格局,开什么车,车里的装饰,平时爱喝什么,用什么杯子喝,喜欢什么休闲和运动方式,看什么电视和书,怎么说话,说什么话,等等。由此告诉我们,社会等级已经由更多的文化标准来确立,而不是简单的以有产和无产、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等标准来划分。人们可以经由提高自己的生活品味来改变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仅仅有钱并不能提高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还必须提高文化品味与生活格调。没有品味的人永远不能改变自己最初所属的社会阶层。保罗·福塞尔:《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译者前言。英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以及英国人对上流社会生活方式的向往与模仿,无疑是对福塞尔理论的一个佐证。    
    


第二部分:英国中产阶级 文化及其认同六社会分化与中产阶级的未来

    近年来,英国中产阶级的人数在上升,是具有3万~20万英镑流动资产的个人,大约占人口总数的8%。这些“富有人群”的人数从1995年以来每年增长12%,百万富翁的同期增长率是每年17%。这两个类别的人加起来,总资产达到3130亿英镑。富裕人数最集中的年龄段是在35~54岁之间,男女之间的比率是2∶1。全英富人的38%生活在伦敦以及英国东南部。根据英国的家庭消费跟踪调查,1979~1994/1995年,英国家庭人均每周收入从208英镑上升到286英镑,收入水平在这一平均线以下的家庭成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从59%增加到62%。Department of Social Security;Households Below Average Ine 1979~1994/1995(London: The Stationery Office,1997);pp118;167    
    英国中产阶级人数缓慢上升的同时,其内部也不断地发生分化。一部分英国中产阶层正在向社会底层滑落,加入贫民大军的行列。根据英国《卫报》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一家基金会据称每年为包括低收入退休人员在内的2000多人提供援助。根据调查,这些滑落到社会底层的中产阶层大约有380万人,约占英国中产阶层总数的14%。这些人曾经是在社会上具有一定地位的中产职员,有体面的工作,比如教师、护士、经理、社会工作者、律师和音乐家等,还包括一些有社会地位、却很少或根本不工作的人。然而,他们现在的生活水平严重下降,不仅无法维持原来无忧的生活,甚至连维持生计都成问题。据统计,他们每人平均周薪为114英镑,在最低贫困线以下。    
    造成这些中产阶层生活水平下降、甚至赤贫化的因素有许多,其中不乏家庭经济条件恶化、社会失业率上升、家庭破裂、个人健康状况恶化和养老金不足等问题。但造成这一现象的最根本的原因是:随着信息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些中产阶层职员所受的教育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他们明显落伍,缺乏时代需要的正规教育和培训。在这些滑落到底层的中产阶层中,只有6%的人拥有大学文凭,1/3的人根本没有读过大学,还有1/4的人根本没有从学校正常毕业。当年,凭借家庭的财力支撑和社会关系,他们在接受了简单职业培训后走上了工作岗位,但在如今这个“日益呼唤精英的社会”里,在这个需要新技术、新知识和重文凭的时代里,他们无疑已经落伍。    
    与此同时,一部分中产阶级则跻身于上流社会,完全贵族化了。这是因为,从形式上看,工业革命结束后中产阶级似乎大获全胜,土地贵族的政治和经济优势都在丧失。但这一趋势并不意味着贵族统治阶级已经消亡,已经被赶出历史舞台了。事实上,贵族统治阶级通过自己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通过教育,仍然把自己的世界观转交给了新的继承者——中产阶级。因此,中产阶级自身很快就走向了自己的对立面。    
    中产阶级的贵族化,有内外两方面因素。就外部因素而言,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人阶级教育水平的提高,他们日益要求改善自己的经济地位,于是,在劳工和一部分知识分子中,集体主义的思潮复兴了,自由竞争的个人主义受到了挑战。在经济和对外贸易领域,英国国力的下降与各国的贸易保护政策,以及维持一个庞大殖民帝国的需要,都有意无意地使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逐步扩大,这样,中产阶级在全盛时期坚持的自由放任原则,也在不知不觉中崩溃了。    
    内部因素主要在于其自身对自己价值准则的怀疑。中产阶级过去曾自信地宣称,它的理想是有益于全民族的,会给所有英国人带来利益。然而,调查表明,仍有相当多的英国人生活在贫困之中。这使得中产阶级中有良知的人不仅感到震惊,而且感到内疚。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中产阶级开始接受某些工人阶级的价值追求,比如费边社会主义;而中产阶级的价值主体却开始向传统的贵族精神认同,其结果就是工业家们的彻底贵族化。钱乘旦、陈晓律,同前引书,第308~309页。当中产阶级把贵族作为自己的形象来效仿时,他就把自己赖以成功的工业精神丧失了。这也是20世纪以来,英国经济逐渐衰落的原因之一。陈晓律:《现代英国衰落的历史启示》,转载自《文渊阁》,文章来源:artzy51/sixiang/chenxiaolv/chenxiaolvhtm。    
    由于英国中产阶级的两极分化,英国中、上层阶级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起来,不像之前那样泾渭分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沉重打击了传统的社会上层,它使乡绅贵族衰落,同时使中等阶级上升。跻入上层圈子的不仅有工商业巨头,还有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如高等律师、资深法律顾问、企业高级经理、银行高级主管、科学/学术权威、文化/艺术名流等,由政界或高级文武官员途径进入上层的则更是俯拾皆是。现在人们很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